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214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docx

整理好的国际关系论述题

绥靖政策:

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

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

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

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

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

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迎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

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

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

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

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

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

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

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成立时间:

1942年1月1日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影响:

  

(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同盟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德意日轴心国家的侵略,促进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波兰灭亡后,美国担心希特勒的过分强大会成为自己的危险对手,决心帮助英国。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修改中立法,取消禁止向交战国出售武器的决定,允许外国在付现款和自运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由于英法海军远远超过德国海军,这一修改实际只是为英法购买军火打开绿灯。

法国投降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0年12月发表谈话,表示要进一步支援英国。

他说:

“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整个美洲的人将生活在枪口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的方式把军用品提供给“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

这样,美国虽未参战,实际已同英国结成同盟。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英美宣布支持苏联。

7月,苏联同英国签订了关于在对德战争中共同行动的协定。

接着,又和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流亡政府签订了类似协定。

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纽芬兰海面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会谈,发表了关于对德作战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宣言,即《大西洋宪章》。

宣言声称,两国不谋求别国领土,尊重各国人民选举自己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主权,在平等基础上实现战后全作等。

9月,苏联发表声明,支持宪章的精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国家正式参加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线上不断扩大。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签字国保证在战争中互相合作,不与轴心国单独媾和。

这一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了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为战胜轴心集团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联盟内部的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作战目的也不完全一样。

英美集团企图的打败德、意、日的同时,严重削弱苏联和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

因此,在反法西斯联盟内部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伟大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性质的,它历时8年,波及60余国。

(2)它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同德意志日本法西斯匪徒之间的一场大搏斗,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胜非正义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3)它教育了人民,促进了革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

(4)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面对着法西斯德国优势兵力的猖狂进攻,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5)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帝斗争中失败的历史,中国人民抗击世界法西斯侵略者时间最早、最长,在8年时间里,创造了被压迫民族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一整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6)美国高度科技水平和物质水平,对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中的作用。

(7)欧亚非各国人民以及美洲、澳洲人民多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可歌可泣共同谱写了一首威武壮烈的英雄史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是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是苏联、美国、英国以及其他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团结战斗的胜利。

(8)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赢得了独立,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3.试析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何不同。

同:

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是在世界大战彻底摧毁旧体制之后大国根据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在政治上相互妥协或抗衡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异:

形成过程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结束后展开多次会议确立的;雅尔塔体制早在战时就已初现,战后两强在竞争中最终形成。

形成战略格局不同: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仍然是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日的崛起和扩张实质是欧洲格局的拓展与延伸。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欧洲为世界格局的核心地位已经丧失;随着美苏的崛起,大西洋时代逐渐过渡到太平洋时代。

性质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由资本主义国家扮演主角;是列强强权政治、秘密外交的产物;雅尔塔体制虽然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相关国家的利益;但它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雅尔塔体系则具有多重性。

对战败国的处置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为民族复仇主义设置了“温床”,进而恶性膨胀;雅尔塔体制则更注重战后对战败国的民主建设。

影响范围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较短,范围也仅限于资本主义世界;雅尔塔体系则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涉及全球。

从大国决定一切这个意义上讲,雅尔塔体系与包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内的以往历次国际体系的转变相差无几。

大国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依然存在。

但是,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截然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协约国集团分脏的产物。

它对战败国进行了严酷的掠夺和奴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民主力量的胜利,民主的原则在雅尔塔体系中反映出来。

在处理战败国方面,规定了非军事化、非纳粹化原则。

强调“用民主方式解决它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其次,联合国与国联截然不同。

联合国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超过国联。

国联创立之初只有26个国家,苏联和美国都不在其中。

联合国的创始会员有51个国家,而且苏联和美国这两个社会制度截然不同的国家共同处于一个国际组织内。

联合国规定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原则,被联合国托管的地区后来陆续获得了独立。

这与国联的委任统治截然不同,具有历史进步性,第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虽然登上了世界舞台,但是,欧洲列强依然主宰世界。

英法在建立凡尔赛体系,操纵国联,反对苏维埃政权方面发挥着主要角色。

在雅尔塔体系中,英国虽然是三巨头之一,但已无法与美苏相提并论,欧洲霸权体系彻底结束,美苏主宰东方与西方的两极对立时代已经来临。

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所谓雅尔塔体系,通常指的就是二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从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开罗、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出的安排。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成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

1945年初,德日法西斯败局已定,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打败法西斯和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秩序。

具体而言包括: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以前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

在此基础上,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了波茨坦会议。

特别是在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举行的旧金山会议,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具体化,讨论并制定了《联合国宪章》,50个国家的代表在宪章上签了字,确立了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和表决程序。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旧的欧洲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开创了新的美苏控制世界的两极格局。

(2)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后的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表现如下:

1)雅尔塔会议对苏联来说,是一次取得广泛成果的会议。

主要是:

取得了分区占领德国的权力;确定了有利于苏联的苏波边界,保留了苏联支持的波兰卢布林政府;“大国一致”的原则确立了苏联在联合国的牢固地位和作用;在远东获得了极大的权益。

2)雅尔塔会议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

3)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本质特点。

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国和苏联势力均势的基础上,在后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其规定了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方针,有积极的一面。

但是美国为争取苏联参加太平洋对日作战,以及讨好苏联以保得自身太平,居然出卖中国的利益,强行把中国的国土分割开来,这是绥靖政策的完美体现,又被称作远东慕尼黑阴谋。

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在与苏联会商的基础上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基本上接受了《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的规定

论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

条约规定:

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它还附有《秘密附属议定书》,它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在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属于波兰国家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此外,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则宣布它对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2)后果:

1)杜绝了英法德结成反苏阵线的任何可能,使苏联不至于首先与德国单独作战,并赢得了一段喘息时间,以加强战备。

但条约的签订也使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并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根据秘密议定书,苏联与纳粹德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这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尤其错误和可耻的。

2)使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国境,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使伙同德国划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不符合社会主义对外关系基本准则:

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人民中间引起了混乱,不利于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展。

他打击了可以争取和联合的中间力量,不利于促进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备战,也打破了德日两国的反苏同盟,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也使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另外,苏德无视小国利益,参与分割东欧,给世界和平带来很大危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必然性,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后起的美德日等国不满足建立在原有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

特别是一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妄图借此支配世界事务,要求改变以英法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②一战前后,歇洲格局由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到协约国集团取得胜利,远东地区则由战前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暂时独霸中国,帝国主义国家急需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调整它们在西方与远东地区的矛盾。

③一战前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冲击着旧的国际殖民体系,迫使帝国主义必须对其进行适当调整。

评价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一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反映20世纪的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的重要发展,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1)国际联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为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

(2)它的性质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

由于它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实际上沦为英法所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

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因此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

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先天不足和国际联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3)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具有两大任务:

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其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

国联的政治实践否定了它所标榜的基本宗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最后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失败,并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最后,在促进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因此所谓委任制度只不过是殖民地的变种!

德国称为欧洲策源地的原因

5.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

(1)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多月,参战的有30个国家,约15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

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4835万,同盟国方面为2516万。

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大规模会战不下几十次,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

交战各国不仅动用了全部新型武器,而且动员了所有的政治、经济和宣传舆论力量。

战争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

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

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2)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后果之一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灭亡了。

欧洲的三个反动堡垒被摧毁,代之而兴的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

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印度等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火如荼,再也无法把它们平息下去。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

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与破坏。

1924年法国占领鲁尔失败后,便最终丧失了处理德国问题的主动权。

当30年代纳粹德国崛起后,法国统治阶级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的利益。

而一般的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人心厌战。

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和畏战情绪,以致在1940年5月德军进攻时,不仅没有再出现凡尔登的奇迹,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内就战败投降了。

总之,欧洲已经走向没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

美国除未遭受战争破坏外,其战争费用也比其他国家低。

战争中,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货单,从1915年起,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新的“战争繁荣”周期。

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

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

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①,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

海远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

大战期间,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3)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发动战争时所绝对没有料到的。

随着交战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人民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

工人们强烈要求实现不兼并别国领土的和平。

前线士兵的反战情绪高昂。

在交战各国中,反动、腐朽的沙皇俄国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了革命。

列宁说:

“沙皇制度的极端老朽和腐败(加上极其痛苦的战争的打击和负担)造成了一种反对自己的莫大的破坏力量。

”②俄国的落后经济本来就支持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更何况国民经济在战争中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工人、农民和士兵忍饥挨饿,流血牺牲,他们忍无可忍,只得起来斗争。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执迷不悟,继续帝国主义战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走向灭亡。

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4)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印度也出现了革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

列宁说:

“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等,说明: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9.评述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巴黎和会所签订的所有条约所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史称凡尔赛体系。

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这种统治秩序是暂时的、不稳固的。

该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剥削、奴役战败国及其殖民地人民基础之上的帝国主义体系。

它分割战败国大片领土,索取了巨额赔款和财富,瓜分战败国的殖民地。

对此,有关各国不会沉默,蓬勃的革命运动将会给新的帝国主义统治秩序以猛烈冲击。

巴黎和会并未真正解决得胜帝国主义集团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因分赃不均变更加复杂,终于导致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结盟,为凡尔赛体系的瓦解打开了缺口。

巴黎和会是战胜国的会议,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也是主要战胜帝国主义统治秩序。

战败国随着经济、政治实力鄂增强,越来越不甘心凡尔赛体系使它们所处的被奴役地位,复仇的火焰再次使德国走向军国主义,直至发动战争,彻底摧毁凡尔赛体系。

10.论述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

华盛顿会议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有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和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拉开了它从远东撤退的序幕。

在以后的年代中英国力图保持该体系所确立的现状并维持、发展在华利益,因此必须同日本的继续扩张发生冲突,英日矛盾将不断激化。

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和美英的遏制,不得不暂时收敛。

但日本独霸中国和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因此日本对中国的武装对抗必定会发生。

美国作为该体系的最终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11.论述凯末尔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凯末尔改革即1919—1923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后由凯末尔领导的一系列世俗化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