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483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docx

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一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

(一)

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

板块一鉴赏诗歌形象

★1、渭川田家①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②。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③。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释】:

①渭川:

即渭水。

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②墟落:

村庄。

穷巷:

深巷。

荆扉:

柴门。

③雉雊(zhìgòu):

野鸡鸣叫。

秀:

麦子吐华曰“秀”。

④式微:

《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作者简介】: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译文】:

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

村中一位老叟。

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

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

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

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

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

此情此景。

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写作背景】:

这是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

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

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

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

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

不是吗?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

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

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

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2、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

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

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句随即点明:

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何谓倒插法?

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曰:

“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

“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

“侧目”,句见《汉书。

李广传》:

“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又见孙楚《鹰赋》:

“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再见傅玄《猿猴赋》:

“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颈联“绦镟(tāotaoxua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

“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

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

“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

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

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

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

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大意是说: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

“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

“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至于“凡鸟”,张上若说:

“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

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

“为君除狡兔,会见翻鞲上。

”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

“起作惊疑问答之势。

……‘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

‘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

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

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

”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3、望秦川

回归:

在眷恋与厌弃之间

【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释】

(1)秦川:

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2)炯:

遥远。

(3)净:

明洁。

(4)重:

重叠。

(5)五陵:

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6)归欤:

归去。

(7)凄其:

寒冷的样子。

【译文】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

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

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

我有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雅安一带)人,少年时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

唐代诗人。

曾任新乡县尉,因久不升迁,遂归隐故乡东川。

李颀诗风豪迈,多有边塞之作。

这首诗是诗人将归东川,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之作。

诗以明净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

  

【赏析】

李颀是开元、天宝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

《唐才子传》说他“性疏简,厌薄世务。

慕神仙,服饵丹砂,明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

一时名辈,莫不重之”。

他年轻时是个浮躁之徒,四十岁上才中进士,被授了个新乡尉的小官,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他自己所说的,“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

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

几年后他辞官归隐,过起闲逸恬淡的日子。

这首诗是他将归东川,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而作。

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景。

前两联写登高望远之所见。

首句是“朝望秦川迥”的倒装,扣合题面。

“朝”字点明时间。

早早起来望远,想必昨夜必无酣眠。

“迥”字写视野之开阔,暗伏下句。

大地河山广袤,层峦叠嶂,泾渭互衬,尽收眼底。

站得高而能看得远,是因为天气晴明。

“日出正东峰”,表明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

红日当空,青峰苍翠,新的一天拉开了序幕,这样明媚的秋景似乎给诗人内心片刻的放达与舒坦。

颔联紧接着写朝阳映照下山河、城郭的风景。

长安都城随山势逶迤绵延,重楼深院,森严罗列,尤为雄伟壮观。

第三句呼应首句的“迥”字,展现出一派气势恢宏的景象。

着一“净”字,突出秋阳映照下山川的清秀明丽,似乎纤尘不染。

置身明净的山水中,烦杂的心也应该要澄澈下来吧!

着一“重”字,极写长安城之庄严繁华。

前两联所绘之景,色调明媚,情感欢愉,隐约透露出诗人对“城阙”生活的留恋不舍。

颈联仍旧写景,而笔锋陡转。

此联绘声绘色,是一幅动感的立体画。

这两句是“万户竹秋声,五陵松寒色”的倒装。

秋风阵阵,万竿翠竹飒飒作响;城郊汉陵周遭,松涛阵阵,翠色苍苍,弥漫着悄怆幽邃、凄神寒骨的冷。

着一“寒”字,令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与严峻。

与前四句相比,这两句写景,色调阴郁。

先前的那种欢愉、留恋一扫而空,此时翻涌的是浓浓的失意与幽怨。

如此判若霄壤的对比,究竟是为什么?

尾联上句“客有归欤叹”道出了个中因缘。

“归欤”语出《论语·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于陈、蔡绝粮时感叹:

“归欤,归欤!

”东汉末年的王粲《登楼赋》中有“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句,他借此表达不得志且思乡的心志。

一样的,李颀这种叹息,多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懊悔和“田园芜兮胡不归”的慨叹。

“客”是诗人自指,在外为官,作客他乡,辞官回乡叫“归”。

该句表明他辞官归隐的决心。

结句写景传情。

“凄”是凄然、悲凉的意思,浓重的秋霜使人格外感到凄清萧索,如经了风霜摧折的衰草一样。

《礼记·祭义》中说: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语也。

”这一“寒”不仅仅指天气之凉,原野之荒;更是诗人仕宦不得志而心灰意冷的情绪的外化。

全诗前后两层构成对比映衬,前者写乐景,营造出萧疏、散淡的意境;与后者的哀景伤情形成对比,又以哀景来渲染、烘托凄苦的心情:

情景交融,意蕴悠远。

令人玩味的是本诗前后情感的反差。

既艳羡城阙,又喟叹“归欤”;由欣而悲,从恋到弃,因弃而多少掺杂些留连,这矛盾而摇摆的心态,恰恰是那个时代很多士子坎坷心路历程的缩影。

★4、舟中望月

朱超(南北朝)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注:

1、入风先绕晕:

即“月晕而风”的意思。

轮:

月轮。

这两句是说月亮将遇风时,就会先出现晕圈;当被云雾遮掩时,便急速移动,欲破雾而出。

2、扇:

团扇。

古时歌舞有时持扇。

这两句是说月若长圆似扇,则可为歌人拂尘。

而歌者可能即是诗人所想念的“故楼”中的人物。

【说明】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诗人写自己在孤舟上面,只有原来在楼中所见的月亮相随,倍觉亲切。

这里通过歌颂“故楼月”,实际有怀念“故楼人”的意思。

★5、五洲夜发①

阴铿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②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④愁人数问更。

【作者】

 字子坚,武成姑臧(今甘肃省武成县)人。

博涉史传,五言诗为当代所重。

 梁朝曾为湘东王法曹参军。

在陈朝曾为始兴王中录事参军。

阴铿与何逊并称,

 传诗不多,风格流丽。

【注释】

 ①五洲:

在令湖北省浠水县西兰溪西大江中。

 ②溜船:

顺流而下的船。

这句是说见灯火而知有行船。

 ③声:

指凫飞之声。

这句是说因闻声而知有惊凫。

“惊凫”也可能指船而言。

木华《海赋》“鹬如惊凫之失侣”,就是以惊凫比船行之速。

古人画鸟象于船头,有“鷁首”、“青雀”、“白鹄”、“鸭头船”等名。

 ④劳者:

指榜人,即船夫。

【品评】辞真意切清丽隽永——阴铿《五洲夜发》赏析

本篇描写江舟夜行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高远之景,先是放眼平视。

后是仰 头而望。

三四句写近景。

前句写所见:

夜雾中闪烁着点点灯火,只有从灯火的 移动,才能觉察出船儿在行驶。

后句写所闻:

江面上不时传来一两声鸟叫,那 是行船惊动了夜栖的水鸟,写出了夜江行舟的独特景致。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 写人。

茫茫夜色中,船夫一边摇橹,一边和着吱呀声,唱起悠扬的歌;直到最 后才点出“愁人”,“愁人”却仿佛一直伫立船首,他的心绪就像夜雾般茫然, 孤零零的新月映着他孤单单的身影……。

全诗以“夜发”为线索,首尾呼应。

掩卷之余,似乎可以看到船儿载着“愁人”,咿咿呀呀地摇向夜雾深处。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写的是乘舟夜行途中的见闻与感受。

阴铿是南北朝梁陈时期诗人,据《南史·本传》载:

阴铿自幼聪慧,五岁能诵诗赋,日千言,长大后,博涉经史。

他擅长五言诗,为时人所看重,诗名与何逊并称,诗歌风格流丽。

五洲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兰溪江西。

首二句写远景。

上句写平视之所见:

夜色昏暗,宽阔的江面,笼罩着浓浓的雾气。

下句写仰观之所得:

高远而深蓝的天空,挂着一镰新月,是那样的明亮。

一“阔”,一“迥”,描绘出一派寥廓、清空的境界。

三、四句写近景。

这两句是“识火惟溜船,听声但惊凫”的倒装。

上句写视觉之所得。

雾气弥漫中隐隐约约闪烁着点点渔火,那是顺流急驶的航船。

“溜船”即顺流而下的航船,以“溜”字形容,突出顺水行舟之轻快。

下句写听觉之所闻。

江渚上、岸汀边,夜栖的水鸟,受了惊扰,发出阵阵骇人的鸣叫。

这两句声形并具,生动地再现了江船夜航的情景。

一“惟”,一“但”,凸显出夜色的凄清、静寂。

五、六句由景而人,抒写乘客的内心感受。

劳者,即船夫。

船夫在船头一边摇橹,一边和着“唉乃”橹声,唱起粗犷的行船歌。

此时的乘客,已是忧愁满腹,如那江上笼罩的迷离的雾气。

他伫立船头,仰望那天边斜斜的孤月,耳畔时而是夜鸟惊心动魄的怪叫,时而是船夫悠扬的歌声。

他禁不住一次次地询问:

“船老大,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一“时”,一“数”,前呼后应,渲染了旅人的愁思苦绪。

那船夫越是一遍接一遍优游自在地歌吟,就使他一次比一次的焦灼不安:

也许他急盼回家,也许是想知道离家的里程……千般愁绪如那滔滔江水一样无法阻断。

这两句前后构成对比,前者是后者的反衬,强化了旅人的伤愁。

全诗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辞真意切,清丽隽永。

诗人以景寄情,以情衬情,将夜行者的愁情真切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南北朝诗歌阅读鉴赏笔记之一】

读阴铿的五言诗,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我仿佛看到了李、杜、王维等人的影踪。

他的五言山水诗歌在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韵律的加工,为唐朝的五律,为李、杜的以山水、风物为主要反映对象的诗歌提供了一个纯粹的摹本。

生于一个声色犬马的浮靡时代,却不为绮罗香泽所浸染,而能有清新明丽之美,当真是淤泥塘里的荷花了。

阅读使人发现自己的浅薄,鉴赏使人发现自己的寡陋,分析使人发现自己的乏力,写作使人发现语言的无能:

这或许是文学阅读、鉴赏、评论存在的一个理由。

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对于后代读者的接受而言,都是一种有着无限潜力的创造。

阅读为了追忆,鉴赏为了深入,分析为了创造。

凡有才情的诗人,他们都在极力的摆脱同时代的某种成规。

而如何突破成规呢?

一是从继承中推陈出新,一是基于兼收并蓄的创造。

阴铿诗歌的重音律,与齐永明时代的周顒、沈约的四声、永明体的规范有直接的关联。

6、【野望唐·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注释】:

①皋(gāo):

山边。

这里泛指田野和高地。

②徒倚:

徘徊。

依:

归依③犊(dú):

小牛。

④怀采薇:

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

【品评】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点评: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王尧衢曰:

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

(古唐诗合解)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为人放诞纵酒,诗多以酒为题材,表现对现实不满,偶尔也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

有《东皋子集》。

★7、马诗(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马诗》其一云:

“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

”“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8、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

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