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673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docx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个性化教育教案

年级:

高三课时:

2

课题: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学生:

张同学

教师:

黎老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讲评,进一步巩固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及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评,进一步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接受古代诗歌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难点重点

1.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2.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

 

一.【课前交流】

1.近期生活怎么样?

心情如何?

2.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可以和我分享?

3.这段时间的学习计划是怎样的?

4.上次我给你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

检查作业并讲解错题,讲解完给予表扬!

二.【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诗歌传统的大国。

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李白到文天祥,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高潮迭起,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不胜枚举。

诗人们才华横溢,寄情世外,牢笼百态,体察入微,或沉醉或清醒,或抑郁或洒脱……现在,诗歌鉴赏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比重也有扩大的趋势。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高考中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3.【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四.【粤考趋势】

近几年广东高考,我们有下面一些推测: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

从时代看,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一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题量上一般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一般设为6~8分:

05年8分,06年6分,07年6分,08年7分,09年7分。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题人的共识,预计2010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

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

如08年,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

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

如08年辽宁卷就是综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09年浙江卷第1小题为单一比较,第2小题同为综合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置上,我们广东卷连续几年考查“诗歌意象”,意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应引起重视。

答案拟写一般无需学生引经据典,也不必有过多的背景内容介入,更不需要跳出诗词曲外进行过多的联系,只要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就诗论诗,落实题干要求就行。

五。

【备考方法】

(一)立足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二)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1)从体裁上分:

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

(2)从表现方式分:

有抒情诗,叙事诗。

(3)所选题材分:

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

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

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

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

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

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如: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

如:

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

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1)要明确,忌含糊。

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2)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

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

(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

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

(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

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

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

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六。

【问答模式】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答: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1刘一止:

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

而被罢官。

2局:

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

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7.【课堂小结】

问:

你学了这次课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哪里还很薄弱?

导:

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平常的积累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读名家鉴赏作品,涵咏和体味诗词的妙谛,学写鉴赏文章,真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把功夫用在平时,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业

学以致用:

2005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2006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2007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2008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2009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解题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