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007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6.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工程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

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

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

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的第一、三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

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放射性污染防治、电磁污染防治五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将采取选做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五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二年一月

第一部:

分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与水体污染

1、水与水循环

(1)熟悉水环境保护

水环境保护:

采取限制或消除排入水体和水域的污染物的措施,使河流、湖泊、海洋、水库等水体和水域维持其应有的正常功能。

(2)熟悉水循环基本原理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连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纽带,是影响自然环境演变的最活跃因素,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获取途径。

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水循环过程。

2、废水的来源与污染物

(1)掌握废水的来源与特性

A)来源:

废水可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大类:

生活污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厨房洗涤污水。

工业废水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水。

工业废水分为生产污水和生产废水。

生产废水是指较清洁,不经处理即可排放或回用的工业废水。

而那些污染较严重,须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的工业废水就称为生产污水。

B)特性:

废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大致可如下区分:

固体污染物、需氧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有毒污染物、油类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感官性污染物和热污染等。

(2)掌握污染物种类及水质指标

为了表征废水水质,规定了许多水质指标。

主要有有毒物质、有机物质、悬浮物总数、pH值、色度、温度、放射性等。

一种水质指标可能包括几种污染物;

而一种污染物也可几种水质指标。

(一)固体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常用悬浮物和浊度两个指标来表示。

悬浮物是一项重要水质指标,它的存在不但使水质浑浊,而且使管道及设备阻塞、磨损,干扰废水处理及回收设备的工作。

浊度是对水的光传导性能的一种测量,其值可表征废水中胶体相悬浮物的含量。

固体污染物在水中以三种状态存在:

溶解态(直径小于1nm)、胶体态(直径介于1~100nm)和悬浮态(直径大于100nm)。

水质分析中把固体物质分为两部分:

能透过滤膜(孔径约3~10μm)的叫溶解固体(DS);

不能透过的叫悬浮固体或悬浮物,两者合称为总固体(TS)。

(二)需氧污染物

废水中能通过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而消耗水中溶解氧的物质,统称为需氧污染物。

绝大多数的需氧污染物是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有Fe3+、Fe2+、S2-、CN-等。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需氧物即指有机物。

由于有机物的种类非常多,现有的分析技术难以将其区分与定量。

在工程实际中主要用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等指标来描述。

(三)营养性污染物

当废水排入受纳水体,使水中N和P的浓度分别超过0.2和0.02mg/L时,就会引起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促进各种水生生物的活性,刺激它们的异常增殖,这样会造成一系列的危害。

藻类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衰死藻类将沉积水底,增加水体有机物量。

藻类种类逐渐减少,从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迅速繁殖的蓝藻为主,蓝藻不是鱼类的良好饲料,并且有些还会产生出毒素。

藻类过度生长,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减少,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造成鱼死亡,水体腐败发臭。

N的主要来源是氮肥厂、洗毛厂、制革厂、造纸厂、印染厂食品厂等。

P的主要来源是磷肥厂和含磷洗涤剂等。

生活污水经普通生化法处理,也会转化为无机的P和N等。

此外BOD、温度、维生素类物质也能促进和触发营养性污染。

(四)酸碱污染物

酸碱污染物主要由工业废水排放的酸碱以及酸雨带来。

水质标准中以pH值来反映其含量水平。

酸碱污染物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破坏自然缓冲作用。

抑制微生物生长,妨碍水体自净,使水质恶化、土壤酸化或盐碱化。

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PH适应范围,超过该范围,就会影响其生存。

对渔业水体而言,pH值不得低于6或高于9.2,当PH值为5.5时,一些鱼类就不能生存或生殖率下降.农业灌溉用水的pH值应为6.5~8.5。

此外酸性废水也对金属相混凝土材料造成腐蚀。

(五)有毒污染物

废水中能对生物引起毒性反应的化学物质,称有毒污染物。

工业上使用的有毒化学物已经超过12000种,而且每年以500种的速度递增。

毒物是重要的水质指标,各类水质标准对主要的毒物都规定了限值。

废水中的毒物可分为三大类:

无机化学毒物、有机化学毒物和放射性物质。

1.无机化学毒物

无机化学毒物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类。

金属毒物主要为汞、铬、镉、铅、锌、镍、铜、铁、锰、放、钒、钼和铋等,特别是前几种危害更大。

金属毒物具有以下特点:

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其毒性以离子态存在时最严重,金属离子在水中容易被带负电荷的胶体吸附,吸附金属离子的胶体可随水流迁移,但大多数会迅速沉降;

能被生物富集于体内,既危害生物,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

重金属进入人体后,能够和生理高分子物质发生作用而使这些生理高分子物质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积累,造成慢性中毒。

重要的非金属毒物有砷、硒、氰、氟、硫、亚硝酸很等。

如砷中毒时能引起中枢神经紊乱,诱发皮肤癌等。

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还能与仲胺生成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2.有机化学毒物

这类毒物大多是人工合成有机物,难以被生化降解,并且大多是较强的三致物质(致癌、致突变、致畸),毒件很大。

主要有:

农药(DDT、有机氯、有机磷等)、酚类化合物、聚氯联苯、稠环芳烃(如苯并芘)、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

以有机氯农药为例,首先其具有很强的化学稳定性,在自然环境中的半衰期为十几年到几十年,其次它们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如DDT能蓄积于鱼脂中,浓度可比水体中高12500倍。

3.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是指原子核衰变而释放射线的物质属性。

主要包括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质子束等。

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铀、镭等放射性金属生产和使用过程,如核试验、核燃料再处理、原料冶炼厂等。

其浓度一般较低,主要引起慢性辐射和后期效应,如诱发癌症、对孕妇和婴儿产生损伤,引起遗传性伤害等。

(六)油类污染物

油类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和“动植物油”两项。

油类污染物能在水面土形成油膜,隔绝大气与水面,破坏水体的复氧条件。

它还能附着于土壤颗粒表面和动植物体表,影响养分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

当水中含油0.01~0.1mg/L,对鱼类和水生生物就会产生影响。

当水中含油0.3~0.5mg/L就会产生石油气味,不适合饮用。

(七)生物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主要是指废水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它包括致病细菌、病虫卵和病毒。

未污染的天然水中细菌含量很低,当城市污水、垃圾淋溶水、医院污水等排入后将带入各种病原微生物。

如生活污水中可能会有能引起肝炎、伤寒、霍乱、痢疾、脑炎的病毒和细菌以及蛔虫卵和钩虫卵等。

生物污染物污染的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存活时间长,繁殖速度快。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水质标准中的卫生学指标有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苗群数两项。

后者反映水体中动物粪便污染的状况。

(二)废水处理方法

1、熟悉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因素:

人体中70%—80%是水分,因此长期饮用不良的水质,而导致体质不佳抵抗力自然减弱,则百病发生乃必然,再者长期累积之污染物到达身体无法承受时,再高明的医生、再有效的药物恐怕也难奏效,所以“水是百药之王”的说法一点都不假。

水污染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

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1)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

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

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

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

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

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

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

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

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

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

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

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

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

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

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

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

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酚、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

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还会因石油漂浮水面,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引起火灾。

2、废水处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掌握按处理方法分类:

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2)掌握按处理程度分类:

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污水处理就是采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水得到净化。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三级处理有时又称深度处理。

⑴物理处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呈悬浮固体状态污染物质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

格栅截留法、沉淀法、气浮法和过滤法等。

⑵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各种污染物质(包括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等)的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汽提、萃取、吸附和离子交换等。

⑶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好氧法和厌氧法两大类,好氧法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及有机性工业废水,厌氧法则多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与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⑷一级处理是二级处理的预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漂浮物和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及影响二级生物处理正常运行的物质。

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5去除率一般只有30%左右,水质达不到排放标准。

⑸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生物处理,BOD5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出水的有机污染物含量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⑹三级处理是在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之后,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及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可溶性无机物等。

三级处理有时又称深度处理,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

三级处理常用于二级处理之后,以进一步改善水质或防止受纳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和受到难降解物质污染(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为目的,而深度处理则以污水的回收和再利用为目的,在一级、二级甚至三级处理后增加的处理工艺。

二、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大气污染物的形成

1、大气污染

(1)了解地球大气层:

大气组成和大气结构

A:

大气组成:

自然状态下,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

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氩。

这三种气体占总量的99.96%,其它各项气体含量计不到0.1%,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

在近地层大气中上述气体的含量几乎可认为是不变化的,称为恒定组分。

在干洁空气中,易变的成分是二氧化碳(CO2)、臭氧(O3)等,这些气体受地区、季节、气象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含量在20km以上明显减少。

B:

大气结构:

大气结构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性的状况。

在垂直方向上,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大气垂直运动的情况。

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等5个层次。

随着距地面的高度不同,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上界为85km左右)、热成层(上界为800km左右)和逸散层(没有明显的上界)。

(一)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12km.对流层集中了占大气总质量75%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汽量,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

该层的特点有: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这是由于对流层的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能量所致。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近地表的空气接受地面的热辐射后温度升高,与高空的冷空气形成垂直对流。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多数在对流层聚集。

因此,对流层的状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大,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上界伸展至约55km处。

在平流层的上层,即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在30~35km以下,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气温趋于稳定,故该亚层又称为同温层。

平流层的特点是空气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在高约15~35km处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其分布有季节性变动。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这些射线的危害,能够生存繁衍。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至85km处的范围称为中间层。

该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因此,该层也存在明显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

(四)热成层

热成层位于85~800km的高度之间。

该层的气体在宇宙射线作用下处于电离状态。

电离后的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使空气迅速升温,因而该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该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于无线电通讯有重要意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五)逸散层

800km以上的区域统称为逸散层,也称为外层大气。

该层大气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快,地球对气体分子的吸引力小,因此气体及微粒可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

(2)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3)了解大气污染的特点:

局部性、区域性、全球性

大气污染按其影响所及范围可分为四类:

局部性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性污染、全球性污染。

上述分类方法中所涉及到的范围只能是相对的,没有具体的标准。

例如广域污染是大工业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的污染,但对某些国家来说(面积有限)可能产生国与国之间的广域污染。

(4)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

对人、生物、材料和气候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

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受到伤害,二是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了种种严重的疾病。

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

各种大气污染物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对人体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

而且,其危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二、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

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

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的污染,损伤了叶面,减弱了光合作用;

伤害了内部结构,使植物枯萎,直至死亡。

各种有害气体中,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等对植物的危害最大。

大气污染对动物的损害,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食用了被大气污染的食物。

其中,以砷、氟、铅、钼等的危害最大。

大气污染使动物体质变弱,以至死亡。

大气污染还通过酸雨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危害了农作物和森林。

三、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

如金属建筑物出现的锈斑、古代文物的严重风化等。

四、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发展至今已超越国界,其危害遍及全球。

对全球大气的影响明显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臭氧层破坏,二是酸雨腐蚀,三是全球气候变暖。

(5)熟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A、酸雨: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

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B、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英文:

Greenhouse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