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0450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docx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资料

绪论

1、微生物的含义: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

五界系统:

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

(1)原核生物界:

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

(2)原生生物界:

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

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

三域系统:

(1)古菌域(Archaea):

“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

(2)细菌域(Bacteria):

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

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

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

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

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和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

原核和真核

4、分类单位:

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

5、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分布广,种类繁多(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6)易变异

6、解释Escherichia coil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

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 性噬菌体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 coil K12(λ),Escherichia 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 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 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解释Escherichia coil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

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 性噬菌体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 coil K12(λ),Escherichia 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 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 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第一章:

病毒

1、病毒的特点以及分类:

(1)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必须在电子显微镜。

(小)

(2)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

(简)

(3)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寄)

(4)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

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 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

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 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

有DNA 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 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双 链DNA)和RNA 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 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 RNA)。

3、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类和多糖。

4、病毒的结构: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

整个病毒分两部分:

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1)蛋白质衣壳:

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 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成为蛋白质衣壳。

蛋白质的功能:

保护病毒使其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使病 毒与敏感细胞表面特定部位有特异亲和力,病毒可牢固的附着在敏感细胞上。

病毒蛋白 质还有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2)核酸内心:

动物病毒有的含DNA,有的含RNA。

植物病毒大多数含 RNA,少数含DNA。

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

病毒核酸的功能是:

决定病毒遗 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3)被膜(囊膜):

痘病毒、腮腺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具有被膜,它们除含蛋白质和核酸

病毒的三种构型:

由于衣壳粒的排列组合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构型:

立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5、毒性噬菌体:

就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是正常表现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就是指侵入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细胞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称作温和噬菌体。

 

溶原细胞就是指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

 

原噬菌体就是指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又称为前噬菌体。

6、病毒(噬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有什么样的培养特征。

答:

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在液体培养基上由浑浊菌液变成透明得裂解溶液。

7、

(1)吸附:

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间的电荷、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得华力

(2)侵入:

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刺突固着于C,尾部酶水解C壁的肽聚糖,使产生小孔,尾鞘收缩,注入核酸。

(3)复制与聚集:

病毒侵入后,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已合成的各部件进行自行装配成新的噬菌体

(4)裂解(释放):

被感染细胞裂解,成熟的子代噬菌体转移到外界

8、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环状単链RNA)

朊病毒是一种引起牛羊疾病的感染因子(蛋白样感染颗粒)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细菌形态:

杆菌(最常见,长短不同长短杆菌、某部位是否膨大棒状梭状杆菌、芽孢有无)、球菌(单球菌双球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螺旋菌、丝状菌。

繁殖:

细菌裂殖(二分裂,有性)。

有性生殖的意义:

进化,特有抗性基因可传递。

2、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

细胞壁主要成份为:

脂多糖、磷脂、脂蛋白、肽聚糖。

细胞特殊结构:

(1)荚膜:

长度超过菌体若干倍,很细。

运动器官。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功能:

a 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

 b 荚膜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

 c 当缺乏营养时,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 

d 废水处理中的细胞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2)芽孢(主要为杆菌):

某些细菌当环境恶劣时,细胞质浓缩凝集,逐步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能够阻止各类化学物质包括杀菌剂的进入。

特点:

a含水率低:

38%~40%b壁厚而致密,分三层:

外层为芽孢外壳,为蛋白质性质。

中层为皮层,有肽聚糖构成,含大量2,6吡啶二羧酸。

内层为孢子壁,有肽聚糖构成,包围芽孢细胞质和核质。

芽孢萌发后孢子壁变为营养细胞的细胞壁。

c芽孢中的2,6吡啶二羧酸(DPA)含量高,为芽孢干重的5%~15%。

d含有耐热性酶

(3)鞭毛:

运动器官,是细菌运动(靠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水解ATP提供能量)。

不同细菌的鞭毛着生的部位不同。

有单根鞭毛(正端生和亚极端生),周生鞭毛。

3.、菌落:

细菌菌落就是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有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固体培养基上各种菌类的“村落”,其特征主要由各种微生物特殊的遗传特性决定。

菌落的共同特征是小、湿润、粘稠、与基质结合松散、易被剥离、质地均匀、各部位颜色一致(这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液体中的菌落:

表面形成膜(轻)、使培养液浑浊(中)、产生絮状沉淀(粘重,例如活性污泥)

菌苔:

是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篇密集的细菌菌落。

4、细菌的染色原理:

细菌通常带负电荷,所以用带正电的燃料染色

方法:

简单染色法和复杂染色法增加细菌和背景的反差。

5、古菌分类:

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极端嗜盐菌

古菌的细胞壁无二氨基庚二酸和胞壁酸,大部分是脂蛋白。

6、蓝细菌分为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

7、放线菌绝大多数异养

结构(菌丝类型):

(1)营养(基内)菌丝:

吸收营养,色素可有可无

(2)气生菌丝:

颜色较深(3)孢子丝

孢子丝形状有:

直行波浪螺旋交替丛生丛生或轮生

放线菌落特征:

呈辐射状,一般圆形,干燥、有皱折、表面粉末状,不易被针挑起,质地硬而致密,小而不广泛延伸,表面呈紧密绒状

8、细菌的芽孢是休眠体,放线菌的孢子是繁殖体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1、营养类型:

(1)全动性营养:

吞食其它生物或有机颗粒

(2)植物性营养—光能自养(绿眼虫等)(3)腐生性营养—吸收可溶性营养。

2.、生动物分四纲:

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包括吸管纲)及孢子纲。

 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存在水体中,在废水生物处理中起重要作用。

3、胞囊:

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所有的原生动物都各自保证、吃自己的形态特征。

当环境条件变坏,如水干枯、水温和pH过高或过低,溶解氧不足,缺乏食物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超过它的适应能里等原因,都可使原生动物不能正常生活而形成胞囊。

所以胞囊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

4.、原生动物中各纲在水体自净和污水生物处理中如何起指示作用?

 

答:

原生动物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都各自保持自己的形态特征,但当环境条件变化, 超过其适应能力时,都可使原生动物不能正常生活而形成胞囊。

所以在水体自净和污水 生物处理中,一旦形成胞囊,就可判断污水处理不正常。

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外多C动物的统称):

轮虫、线虫、寡毛类动物(飘体虫、颤蚓、水丝蚓)、浮游甲壳动物(指示生物)

5.、藻类的应用:

(1)裸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而绿藻在水体自净中起净化和指示生物的作 用。

(2)绿藻中的小球藻和栅藻富含蛋白质可供人食用和作动物饲料。

绿藻是藻类生理生 研究的材料及宇宙航行的供氧体,有的可制藻胶。

绿藻在水体自净中起净化和指示生物的作用。

(3)多数的甲藻对光照强度和水温范围要求严格,在适宜的光照和水温条件下,甲 藻在短期内大量繁殖岛城海洋“赤潮”。

6、酵母菌(家养微生物):

结构:

细胞壁(主要含葡萄糖和甘露聚糖、蛋白质、脂质)菌落形态特征:

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表面湿润而光滑,有粘性,与细菌菌落大小差不多,颜色为白色或红色。

培养时间久后菌落表面转为干燥。

特点:

以单C存在,多数营出芽,有的裂殖,发酵糖类,C壁含有甘露聚糖,含糖较高,酸度较大环境中生长

7、霉菌结构(菌丝体):

霉菌的细胞壁由几丁质少数含有纤维素。

整个菌丝体分为两部分:

即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菌落:

形态较大,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等

分类及常见属:

(1)单细胞霉菌:

①毛霉属②根霉属

(2)多细胞霉菌:

①青霉属②曲霉属③镰刀霉属④木霉属⑤交链孢霉属⑥白地霉属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1、几种重要辅基、辅酶的功能

(1)辅酶A传递酰基

(2)NAD辅酶INADP辅酶II传递电子、质子(3)FMN(黄素单核苷酸)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传递质子[H](4)四氢叶酸转移一碳基团

2、酶蛋白结构:

一级(多肽链本身),二级(多肽链形成的初级空间结构),三级(多肽链进一步弯曲盘绕更复杂的构型),四级(由几个亚基形成的)

3、酶的活性中心概念:

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催化作用有直接有关的部位。

4、酶的分类:

氧化还原、转移、水解、合成、裂解、异构

5、酶的催化特性:

(1)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特性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一定高度的专一性(3)酶的催化条件温和(4)酶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很敏感(5)酶的催化效率极高。

6、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

7、米氏常数:

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的底物浓度。

Km=k2+k3/k1

8、好氧微生物的碳氮磷比:

bod5:

N:

P=100:

5:

1

厌氧微生物的碳氮磷比:

bod5:

N:

P=100:

6:

1

9、微生物营养:

70%~90%水分,10%~30%干物质

(1)碳源:

提供合成细胞物质及代谢物的原料;并为整个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要能源(异养微生物)

(2)氮源:

①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②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3)无机盐:

①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②调解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③有些无机盐如S、Fe还可做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

④构成酶活性基的组成成分,维持E活性。

Mg、Ca、K是多种E的激活剂。

(4)水:

①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溶剂②维持各种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③调节细胞温度,保持环境温度恒定的作用

(5)生长因子:

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氨基酸,维生素,碱基

10.、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谁、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物质按一 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即培养基。

 

(1)根据实验目的和用途不同:

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加富(富集)培养基。

 

(2)按物质的不同:

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复合培养基

(3)物理性状:

液体、固体、半固体

11、四种运输方式:

物质运输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真)

主动运输(营)

基团转移(厌)

运送物质

O2、CO2、乙醇及氨基酸

糖、氨基酸、维生素及无机阴离子

糖、氨基酸及无机阳离子

单(或双)糖与糖的衍生物,以及核苷与脂肪酸

运送机理

物理扩散

借助膜上特异蛋白构象的变化

借助膜上特异蛋白构象的变化

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

 

特点

1)扩散是非特异性的营养物质吸收方式2)在扩散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结构不发生变化3)物质运输的速率较慢4)不需要载体参与5)可运送的养料有限

1)营养物质本身在分子结构上也不会发生变化2)不消耗代谢能量,故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3)运输的速率由胞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差决定4)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透过酶)参与物质运输5)被运输的物质与载体蛋白有高度的特异性6)养料浓度过高时,与载体蛋白出现饱和效应

1)需要消耗代谢能

2)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的运输方式

3)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4)对被运输的物质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5)被运输的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1)需要消耗代谢能

2)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的运输方式

3)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4)对被运输的物质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5)营养物质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糖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磷酸化)。

依靠磷酸转移酶

(2)四种运输营养物质方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基团转位

特异载体蛋白

运输速度(分子特性决定)

物质运输方向

由浓至稀

由浓至稀

由稀至浓

由稀至浓

胞内外浓度

相等

相等

胞内浓度高

胞内浓度高

运输分子

无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能量消耗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运输后物质结构

不变

不变

不变

改变

12、培养基配置原则:

①目的明确:

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②营养协调:

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③条件适宜: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④经济节约: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

13、

(1)乙醇发酵最终电子受体:

中间代谢产物。

最终产物:

低分子有机物、co2、ATP。

产ATP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

(2)有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O2最终产物:

co2,h2o,ATP。

产ATP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3)无氧呼吸:

以NO3-SO42-CO2为最终电子受体。

最终产物:

co2,h2o,nh3,n2,ch4,ATP。

产ATP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因素

1、培养方式:

(1)分批培养:

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培养基内,经培养,最后一次收获。

(2)连续培养:

不断补充新鲜营养,并及时不断以同样速度排出培养物,则可延长对数期(原理:

培养液的流动量使增殖的新菌数相当于流出的老菌数。

)恒浊连续培养,恒化连续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同步培养。

2、群体生长曲线:

分期

延迟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表现

不立即繁殖,生长速率近于0,菌数几乎不变,细胞形态变大

代谢活性最强,几何级数增加,代时最短,生长速率最大

新增殖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动态平衡

出现“负生长”,有些细胞开始自溶。

菌体产生畸形

特点

分裂迟缓,合成代谢活跃,体积增长快,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细菌数目增加与原生质总量增加,与菌液浊度增加呈正相关性

生长速率又趋于0,细胞总数最高

死亡率明显增加

原因

调整代谢,合成新的酶系和中间代谢产物以适应新环境

影响因素:

菌种,菌龄,营养成分,营养物浓度,培养温度

养分减少;有毒代谢物产生

营养物消耗,有毒物质积累,环境条件改变,而不利于细菌生长

应用

消除:

增加接种量,采用最适菌龄接种

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时间

收获菌体的最佳时期,在稳定期期末

3、细菌生长曲线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应用

常规活性污泥法利用生长速率下降阶段的微生物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利用生长速率上升阶段和生长速率下降阶段的微生物

为什么常规活性污泥不利用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而利用静止期的微生物?

因为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快,代谢活力强,能大量去除污(废)水中的有机物。

尽管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很高,则出水的绝对值也相应提高,不易达到排放标准。

又因为对数期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细胞表面的黏液层和荚膜尚未形成,运动很活跃,不易自行凝聚成菌胶团,沉淀性能差,致使出水水质差。

而处于静止期的微生物代谢活力虽比对数生长期的差,但仍有相当的代谢活力,去除有机物的效果仍较好,最大的特点是微生物积累大量贮存物。

这些贮存物强化了微生物的生物吸附能力,其自我絮凝、聚合能力强,在二沉池中泥水分离效果好,出水水质好。

4、微生物群的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a.测定微生物总数:

b.测定活细菌数:

c.计算生长量

5、微生物对温度最适生长需求分为:

嗜冷菌嗜中温菌嗜热菌嗜超热菌

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适宜温度:

30摄氏度

6、细菌(ph6.5-7.5)放线菌(ph7-8)霉菌、酵母菌(ph3-6)

污水生物处理的pH值范围在废水生物处理中,pH一般在6.5~8.5。

7、

(1)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繁殖。

(2)兼性厌氧微生物具有脱氢酶也具有氧化酶,所以有氧无氧都能生存。

(3)厌氧微生物生存环境中绝度不能有氧气。

三者之间关系:

互相竞争、互相制约、互惠互利、协调和谐作用。

8、微生物在不同渗透压溶液中不同反应

(1)在等渗溶液中微生物生长得很好

(2)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入生物体内,使得细胞发生膨胀,严重者破裂。

(3)在高渗溶液中,大量水分子渗到体外,使细胞质壁分离。

9、灭菌是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的物理、化学因素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 孢或孢子全部杀死。

 

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

 与干热灭菌相比,湿热灭菌的穿透力和热传导都要更强,且在湿热时微生物吸收高 温水分,菌体蛋白很易凝固、变性,灭菌效果好。

消毒是用物理、化学因素杀死致病菌(有芽孢和无芽孢的细菌),或者是杀死所 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或一部分芽孢。

 消毒法有巴斯德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

 

10、体积分数为70%乙醇杀菌力最强

11、竞争关系:

原始合作关系(互生关系):

共生关系:

偏害关系(拮抗关系):

寄生关系:

捕食关系

12、菌种复壮方法:

纯种分离通过寄主进行复壮联合复壮

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定期移植法干燥法隔绝空气法蒸馏水悬浮法综合法

13、极端pH对微生物的影响

(1)过低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的吸收

(2)影响培养基中有机物的离子化合作用(3)酶只有在最适ph下活性最大(4)降低了微生物对高温的抵抗能力

14、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有广谱和狭谱之分

(1)抑制微生物的细胞壁合成青霉素

(2)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质膜多黏菌素

(3)抑制蛋白质合成(4)干扰核算合成争光霉素

15、紫外辐射杀菌的作用机理是干扰DNA 的复制与转录。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基因突变:

即微生物的DNA被某种因素引起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改变了基因内部原有的碱基排列顺序,从而引起后代表现性的改变。

(1)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2)DNA的损伤修复:

①光复活和暗复活、②切除修复、③重组修复、④SOS修复⑤适应性修复(3)诱变机制:

物理诱变:

①诱变因素:

紫外辐射、X射线、γ射线、快中子、β射线和激光②紫外诱变机制:

引起DNA的变化。

化学诱变:

引起基因突变或真核生物染色体畸变

2、什么叫定向培养和驯化?

 

答:

定向培养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 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的一种古老的雨中方法。

 

驯化是通过人工措施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某一条件,而定向选育微生物的方法。

通过 驯化可取得具有较高耐受力及活动能力的菌株。

驯化常用于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选育, 以获得对某种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的高效菌株。

3、定向育种、诱变育种:

(1)定向育种:

用某一特定环境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育种方法

(2)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设法采用简便、快速、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科研之用

4、基因重组:

(1)杂交:

两个性状不同的菌株或变种之间进行细胞结合,遗传物质交换重新组合成新的性状

(2)转化:

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3)转导:

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基因工程

(1)定义:

在体外将外源DNA进行切割和连接,插入到载体分子中,形成重组DNA分子,再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2)主要步骤:

①从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分离出带目的基因的DNA片段②将片段连接到能自我复制的载体上,形成重组DNA③重组DNA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内④筛选获得了重组DNA的受体细胞克隆⑤克隆基因的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物质

6、质粒是什么?

在遗传工程中有什么作用?

举例说明。

 

答:

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 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 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质粒在基因工程中常被用作基因转移的运载工具——载体。

如质粒育种。

7、PCR技术的循环过程及其运用案例

(热变性-复性-延伸)应用:

(1)研究特定环境中微生物区系组成,结构,分析种群动态

(2)监测环境中特定的微生物。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1、土壤微生物:

(1)生态条件:

①营养:

1)大量的动植物残体,植物根系的分泌物,还有人和动物的排泄物2)丰富的无机元素:

P、S、K、Fe、Mg、Ca等3)微量元素:

B、Mo、Zn、M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