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864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口腔、法医、预防、医检、妇幼、医技、护理、基医等)

 

内科教研室

二00六年三月

 

前言………………………………………………………………………………………………

绪论………………………………………………………………………………………………

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疼痛………………………………………………………………………………………

三、呼吸困难………………………………………………………………………………

四、咳嗽、咳痰、咯血……………………………………………………………………

五、水肿、心悸、紫绀……………………………………………………

六、腹泻、腹痛……………………………………………………………………………

七、消化道出血………………………………………………………………………………

八、黄疸………………………………………………………………………………………

问诊、书写病历………………………………………………………………………………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二、头、颈部检查…………………………………………………………………………

三、胸廓、肺部检查………………………………………………………………………

四、心、血管的检查……………………………………………………………………

五、腹部检查………………………………………………………………………………

六、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七、神经系统检查…………………………………………………………………………

八、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

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二、超声波检查……………………………………………………………………………

三、实验诊断学、血常规检查(讲、习)…………………………………

前言

一、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但它的内容以及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都更偏向为一门临床课,重点内容包括:

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超声诊断。

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二、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检体诊断60学时,心电图检查15学时,超声波检查6学时。

实验诊断5-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临床见习45学时,电教9学时。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互相实践,应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录象片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1、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2、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熟悉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并了解血液检验操作方法。

4、熟悉心电图各波形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形及各波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

5、熟悉超声波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6、初步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绪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

学习本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

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祖国医学对诊断学的贡献。

四、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五、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常见症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症状学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觉。

重点了解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启示学生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症状,并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发热、疼痛、呼吸困难、咳嗽与咯血、心悸、紫绀、水肿、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黄疸。

一、发热(自学)

(一)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二)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二、疼痛(自学)

(一)在分析疼痛时应注意:

1、疼痛的位置与传播;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的原因;

5、伴随症状与体征。

(二)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

2、胸痛

3、腹痛

4、腰痛

5、关节肌肉痛

重点了解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特点。

三、呼吸困难

重点了解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

(一)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二)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三)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一)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二)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三)咯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五、紫绀:

(一)定义;

(二)中心性紫绀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病因。

六、水肿

(一)病因、分类及特点;

(二)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七、心悸:

常见的病因和发生机理。

八、腹泻

(一)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二)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九、消化道出血

(一)呕血:

1、呕血常见的病因;

2、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

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鲜血便;

2、柏油样便。

十、黄疸

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呼吸困难、心悸、紫绀、水肿、[咯血,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自学]。

结合临床实习及典型病例示教,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教材中的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问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问诊是采集病史,了解病情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因此讲授时,要求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并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项目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及生育史、家庭史。

(五)各系统的问诊要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障碍性疾病。

《教学时数》,习3学时。

《教学方法》教师在见习课堂中讲授:

问诊内容、方法、病历书写格式及方法,并将举例说明如何问诊,写病历。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二、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

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二、性别、年龄及疾病的关系。

三、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四、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特殊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五、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瘢、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以及临床意义。

六、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七、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眼、耳、鼻检查

三、口腔检查:

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四、颈部检查:

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示教1,实习5)。

《教学方法》

一、通过示教进行讲授,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

二、通过临床实习,检查病人,识别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胸廓、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检查中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二、通过临床实习,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二、胸廓:

正常及病态胸廓。

三、肺部检查。

(一)视诊:

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触诊:

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

(三)叩诊:

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

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肺界叩诊法及临床意义。

(四)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2、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

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啰音:

啰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

湿性啰音(水泡音):

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干性啰音:

哨笛音、鼾音。

4、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5、语音传导:

语音传导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体征:

大叶性肺炎,肺气肿,胸腔积液等。

《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4、实习6,电教2)

《教学方法》

一、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二、在临床实习中示教典型体征,使学生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

配合电子模拟人实习。

三、通过实习达到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检查记录。

心血管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四、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五、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六、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一)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

(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

(一)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二)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三)水冲脉及奇脉。

(四)毛细血管搏动征。

(五)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六)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心功能不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

《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4,实习6,电教2)。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学生互相检查,反复练习心脏及血管的检查方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由教师指导进行心脏检查,听心音及心脏杂音,以电子模拟人实习为主。

三、通过临床实习并结合电教(如心音及心脏杂音的录音)逐步深入掌握心脏及血管常见的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实习后,写出心血管检查的记录(包括病史及体征)。

腹部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二、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检查

(一)望诊:

1、腹部外形;

2、呼吸运动;

3、腹壁静脉曲张;

4、蠕动波;

5、皮肤及其他

(二)触诊:

1、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

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反跳痛、包块及肝、胆、脾、肾的触诊。

(三)叩诊:

1、肝啤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

2、振水音;

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腹水、腹膜炎。

《教学时数》11学时(课堂讲授3、示教1、实习5,电教2)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教师示教检查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相互检查,练习检查手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观察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亲手检查。

配合电子模拟人实习。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肛门、直肠检查的重要性,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以讲为主。

二、脊柱:

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三、四肢:

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教学时数》与腹部检查同时进行。

《教学方法》由教师示教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学生相互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二、颅神经:

十二对颅神经,重点掌握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中枢性损害和周围性损害的特点。

三、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二、简要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一)浅反射: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二)深反射:

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三)病理反射:

1.锥体束征。

(1)跖反射(babinski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

(2)霍夫曼(Hoffmann)征

(3)阵挛:

髌阵挛及踝阵挛。

2、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

(2)克尼格(Kernig)征。

(3)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

3、拉塞格(Lasegue)征。

《教学时数》4学时(示教1、实习2,电教1)

《教学方法》

一、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介绍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练习检查方法。

四、示教病理反射、指导学生检查,结合临床分析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五、通过电教,了解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二、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对诊断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熟悉症状、体征的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了解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诊断步骤和思维方法。

(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作出初步诊断。

二、病历编写。

(一)病历的重要性。

(二)病历编写中注意的事项。

(三)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

《教学时数》9学时(示教3,实习6)

《教学内容》在临床实习中,认真采集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按正规格式编写出2-3份完整的病历。

教师修改后讨论,指出病历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全身体格检查录像。

 

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形、正常值。

二、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二、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四、扼要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一)左、右房、室肥大。

(二)过早搏动。

(三)心动过速。

(四)心房颤动。

(五)房室传导阻滞。

(六)束枝阻滞。

(七)心肌梗塞。

(时间不够时可删去自学)

《教学时数》15学时,(课堂讲授6,实习9。

《教学方法》

一、利用教具讲授心电图的产生、描记方法及导联等。

二、采取边讲解、边看心电图、边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

三、学生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超声波检查

《教学要求》

一、了解超声诊断的原理,B型、M型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范围和价值。

二、了解肝占位性病变、胆囊和肾脏常见疾患以及妊娠的典型图象。

三、了解心脏内部结构的声象图、瓣膜病、心包积液、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典型图象。

《教学内容》

一、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基本诊断原理,A、B、M、D各型超声检查的特点。

二、超声波的临床应用。

(一)肝胆疾患

(二)肾脏疾患

(三)妊娠声象图

(四)正常心脏声象图

(五)瓣膜病、心包疾患、心脏肿瘤、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教学时数》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方法》

一、讲解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A、B、M、D各型超声检查法的特点。

二、讲解各系统常见疾病超声的图象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三、课堂讲解时充分利用幻灯片和典型病例进行讲解,辅以典型病例录象示教。

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实验诊断的定义,诊断性实验的选择与评价,以临床思维方式应用实验诊断项目。

熟悉: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及工作范围。

了解实验诊断学发展现状及未来。

[教学内容]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

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及进展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自学内容]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教学时数]

讲课2学时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

“血常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检测参数及正常范围。

了解: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红细胞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及有关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网织红细胞。

白细胞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常规检查:

血小板数量及相关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全血细胞分析:

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方法;常见检测参数、细胞直方图、细胞分布图及异常信息指示;全血细胞检测的分析及临床应用。

[实验内容]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教学时数]

实验3学时

[教学方法]

1.教师先讲解教学内容中的项目。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检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