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087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Word格式.docx

《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这说明汉代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7.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

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8.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表。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

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9.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

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10.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11.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

这种现象

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2.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长安

A.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B.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C.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D.商品交易时间受限

13.《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锉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

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

这反映了

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14.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15.南宋的戴表元说:

“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佑四年(1256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

3。

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

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16.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

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人商人的行列。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互渗透

17.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

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这表明北宋汴京

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D.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

18.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这表明元朝

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19.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

“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使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20.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

“锄头底下三分泽”;

贾思勰曾告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

21.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22.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23.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24.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

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C.推动政务统一D.规范行政流程

25.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文献中明代的军户、灶户(制盐)、乐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

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以佐证南宋以来

A.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B.政府对专业民户的人身控制加强

C.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D.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基本停滞

26.据学者统计,从南北朝到元末的近千年中,东南地区有记载的虎患仅6起;

到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记载则多达514起,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东南地区

A.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B.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C.已逐步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27.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人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28.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

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与内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29.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

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B.摊丁人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藏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0.明代大学士徐阶说:

“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

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

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

31.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

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

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

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

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表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33.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

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

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人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

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维护君主利益B.清除政敌势力C.保持官场稳定D.提高行政效率

34.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

A.工商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

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

35.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

“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这表明

A.明朝商税收人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6.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37.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B.商业竞争日益激烈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38.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

这反映了他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39.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

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40.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津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文体。

A.中国主权的丧失B.天朝体制逐步崩溃

C.中西方地位平等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41.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海关管理权落人英国人的手中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42.“其合众国人泊船寄居处所,商民、水手人等止准在近地行走,不准远赴内地乡村,任意闲游,尤不得赴市镇私行贸易;

应由五港口地方官,各就民情地势,与领事官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该条文

A.促进中美友好交往B.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C.维护中国主权完整D.埋下中外纠纷隐患

43.曾国藩指出:

“咸丰九年(1859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

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这次“换约”事件

A.使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44.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

4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予以接受。

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

这说明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46.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47.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D.中国卷人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48.“乡绅”,即士大夫居乡者。

《道咸宦海见闻录》载:

“绅士居乡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这主要说明“乡绅”

A.主要由致仕官员组成B.在教化方面的作用

C.在乡间拥有巨大威望D.维系地方治安的重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49题25分,50题12分,51题15分,共52分)牲粉派井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

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

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

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

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

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

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

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仃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

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

总理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

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作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

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

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

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

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作用。

(11分)

50.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衙县(3)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

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据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整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

《后汉书·

礼仪制》中就有:

“立春,遣使者贵束帛以赐文官。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

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辫之士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日趋成熟。

特别是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臻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

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扶桑日本。

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摘自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出现的原因。

(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BB6-10:

ACDCC11-15:

CCACD16-20:

DDBCC

21-25:

DBACA26-30:

ACBBB31-35:

CBAAD36-40:

AACAB

41-45:

CDACB46-48:

BCB

二、非选择题

49.

(1)特点:

出现早,各朝均有设置;

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

主要位于沿海地区;

唐朝以前政治色彩较为明显;

宋代发展到高峰,经济职能突出;

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

(8分)

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

专制主义皇权的控制和影响;

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不同:

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

管理模式逐渐近代化。

(4分)

作用:

(积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关税收入,为清政府统治提供了财政支持;

参与近代教育、外交、邮政的发展,推动了中同近代化进程。

(消极)具有半殖民地性质,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

(7分)

50.特点:

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

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成因:

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文化敖育发展;

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罔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

政治和军事中心为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区尤为密集。

51.

(1)特点:

起源E,不断发展;

功能完备,制度完善,自成系统;

以官、绅、教三位一体为核心,具有孤立性、保守性与专制性;

影响深刻,范围广。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科举制度日益完备;

地方武力割据的历史教训。

(9分,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