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889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精品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六单元人间真情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6、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7、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二、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分别是《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卡罗纳》和《给予是快乐的》

三、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5、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五、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六、课时划分

《古诗两首》3课时

《搭石》3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3课时

《给予是快乐的》1课时

《卡罗纳》1课时

《语文园地六》2课时

总计:

13课时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

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

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

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

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

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

(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

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导语过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

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生字?

出示:

凋零绽放辗转步履匆匆突如其来海峡彼岸

空旷暂停身躯白血病同胞血脉亲情空旷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6、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布置分层作业:

1、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回顾课文内容。

1、学生交流有关白血病、台湾、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走入教学

18岁的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

然而,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其中的故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三、深入文本,深刻体会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

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

2.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预设重点句

⑴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

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

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四、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导语:

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齐读最后一节。

你又读懂了什么?

3.你能给这座生命桥取名吗?

说明理由,教师巡视合理的名字写在桥下。

4.教师小结: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拓展写话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跟哪些人说?

(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播放《爱的奉献》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六、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

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

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台湾

23*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4、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爱的奉献》两首音乐,做好幻灯课件。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并阅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

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

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2.想想、说说:

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

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

生2:

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

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

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

想想说说:

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

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

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

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

生3:

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

生4:

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

师:

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

给(jǐ)予是快乐的

   2.释题:

“给予”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

     交流读课文

     交流学词心得

     交流疑难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2)释词。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交流:

两次惊讶。

   3.以两次惊讶为线索,给文章分段。

   4.讨论交流:

     第一段(1——7);第二段(8——11);第三段(12、13)

  (四)指导写字。

  (五)习字册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帮助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文章可以分成几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谁?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圈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的表现的句子和写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一个小男孩正在看他的新车。

小男孩问道:

‘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

天哪!

我希望……’”

   

(2)“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4.教师引导:

   

(1)小男孩看到新车会想些什么?

   

(2)当小男孩看着这部漂亮的新车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5.教师引导:

   

(1)保罗是怎样说的?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注意强调的词语。

   

(2)相机说说强调“圣诞礼物”和“哥哥”的理由。

   6.教师进一步引导:

   

(1)小男孩吃惊的表情谁来示范一下?

   

(2)谁来读一读小男孩的话?

看看强调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这车”“哥哥”“送给”)

   7.“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的?

   8.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读一读小男孩的话?

(板书:

当哥哥)

   9.你听了小男孩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10.你们的想法和保罗想的差不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1.小男孩为何吃惊?

保罗为什么惊讶?

   12.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当保罗,另一位同学当小男孩,请看这是一部新车,我们来表演一下,注意二人对话时的表情。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小男孩向保罗提出了什么要求?

保罗怎么想的?

   2.小男孩到家做了些什么呢?

画出小男孩的动作

   3.小男孩对弟弟的话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4.练读,指名读。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

他们三人各自难忘的分别是什么?

   2.齐读课文第三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学习本课以后,我知道,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讨论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复述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复述。

   1.以下列提纲为线索,练习复述。

   2.线索1:

办公室门前——回家途中——家门口

    线索2:

误解——又误解——终于理解

   3.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误解)懂得 小男孩

        有哥哥       当哥哥

        炫耀        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