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圪台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02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圪台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圪台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圪台上.docx

《高圪台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圪台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圪台上.docx

高圪台上

高圪台上

高圪台儿上(代前言)

桑田

我的老家在山西,我的新家也在山西。

我有老家在晋东南,我的新家在太行山上。

我的老家在平顺县,我的新家在长治市。

我的老家在留村,我的新家在城里。

我的老家在半山坡,我的新家在小巷里。

我的老家和新家都在高圪台儿上。

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源自2006年的那次天脊山之行。

过了五一节,天气渐渐燥动起来,一朋友打电话说,平顺新开发的一景区正在建设中,他已去过并邀请我再去探一次。

说起这景区的名称,让我颇感诧异。

平顺有崇山峻岭千万座,从小生长于此地的我却从未听说有此一号。

又问,大约在哪个乡镇的行政区域,答曰:

羊老岩乡。

尽管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早有描述太行的诗句“上党从来天下脊”,但当“天脊山”这种定格式的地名出现在现实的某一地域时,还是让人满腹狐疑:

这是怎样的一处地方呢?

能将“天之脊”定点!

翻山越岭,山道在山之脊上弯延盘绕。

巨大的山体在车轮下雄浑,走在山顶上,头顶的蓝天、白云,感觉如此之近,行走在“天脊”的感觉还是在路上不自觉地产生了。

这里是平顺县的边缘地带,林木葱郁,峰峦叠嶂。

汽车沿山路高低盘绕,过了羊老岩村,便是一峡谷的入口处。

景区的大门即设在这里,在建的工地上仍有工人在忙碌着。

好在还没有营运,不存在买票入场之类的繁琐。

将车辆停放之后,一行人继续往峡谷深处进发。

左顾右盼间,峰回路转,只见青山隐隐,溪水悠悠,险、奇、秀、幽的原始风貌还真有了些景区的味道。

走到峡谷尽头处,崔嵬雄浑的两侧山峰撇向两边,到了崖边,无路可走。

右侧依崖而建的一条铁板栈道,悬在半空,犹如箍在万丈悬崖间的一腰带。

一边是垂直陡峭的山崖,一边则是对面俊美的群峰,行走其上,颤颤巍巍令人胆寒。

行数十步,前方的一段,仍有工人师傅在维修中,就此驻足观望。

前方中原大地一片氤氲,天地相连;对面山形如壁,势峻插天;身临半空,脚下似无底深渊。

安静下来时,竟听脚下谷底隐隐约约似有人声交谈,却含糊不清,那是经过两侧巨大的崖壁反射回声放大的效果。

透过岸边的树荫缝隙向沟底仔细探寻,终于发现崖底的沟畔果有三五百姓打扮的村人在闲谈说笑。

第一想法是,我们能下去么?

沿着新修的栈道边返边寻找,果然发现一山体塌陷而堆积的土坡,豁口不大,隐在树丛中的竟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下到谷底,这才发现一线瀑布从天而降。

我到过庐山,也瞻仰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景,但此情此景似乎更适合这一千古名句。

更为有趣的是,水流虽不大,落在水潭里,竟无水花溅起,仔细观察其间竟有一圆锥似的冰柱接到半空,高瀑落下正巧砸在圆锥顶部,随之顺着冰体表面流入潭中,真乃奇观!

潭水清澈见底,冰凉刺骨,其间竟横七竖八地浸放着若干啤酒瓶冰镇。

问及摆摊的农人,此处乃山下石板岩乡的一景点,当然是河南林县。

又见三两背包客沿石径小路来此游览,停顿片刻便返身离去。

仰观来路,山形如壁,石崖攀天。

岸上岸下,山西河南,我们来自高圪台上。

如果你能象蜘蛛人一样沿着崖岸边的省界向西南方向行进,则金灯寺就会在前方等着你。

金灯寺又称金灯寺石窟,座落在平顺县城东南58公里的杏城镇背泉村东的隆滤山巅,北依陡崖,南临深谷。

沿着萋萋衰草沧桑古道,来到这里,让我惊诧的不是那寺中体态各异的石刻造像和金灯夜飞入寺的传奇故事,倒是临近古寺的百丈悬崖。

俯临深壑,奇险壮观,连崖壁立,屹如墉垣。

返过头来才会想起,为何这寺中的伽蓝、观音、罗汉们要选择在这里落脚?

---背依起伏苍莽群山,俯瞰中原大地芸芸众生,与天为党,真乃成仙之地也!

站在这高圪台上,山风呼啸,高天流云,望着苍茫的中原大地,感受着山高人为峰的惬意,回想着“逐鹿中原”与“得上党而望中原”的古意。

在悬崖边上,晃晃身子或许我已触及到了那地图上的河南与山西的省界线。

“由来此地与天齐,一郡形高三晋低。

见说手边霄汉近,阿谁端有步云梯。

”在这北纬36度上下,东径113度左右,在这黄土高原的东南翼,这里便是曾经的古上党。

“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初,《史记·赵世家》:

“赵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

”对于“上党”的含义,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中是这样解释的:

“党,所也。

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

”清代学者程恩泽在《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上党地区,四面环山,表里山河;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

清代顺治《潞安府治》已对这一地区作了形象的描述:

“居太行之巅,居天下之脊。

自河内观之,则山高万仞;自朝歌望之,则如黑云在半天。

即太原、河东亦环趾而出于山之外也。

乃其势东南绝险,一夫当关,万军难越;西并绝要,我去则易,彼来则难,夫非最胜之地哉!

”高原之上有山地,山地之间有丘陵,丘陵之中有盆地,而即便是盆地的底部也要有900多米的海拔,而周边的山恋便宛如插在盆膀上的樊篱!

用本地话讲,或许就是一群峰环抱的“高圪台”!

即便是交通相对发达的当代社会,无论从哪个方向行走,彼来则上,我去则下。

据史书记载,从战国韩置上党郡(公元前403),一直到隋末(公元618)的一千多年间,这块地方一直叫上党,只是不同时代所辖地域有所增减。

其范围除包括今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两个行政区域外,还包括周边晋中市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带。

到后来,这里曾经的潞、泽、沁、辽四州皆在这块高圪台上。

而此间,作为地理概念的“晋东南”走上历史前台时,当属抗战时期;当年“晋东南的抗战”是个很热乎的词汇,通俗地讲就是山西的东南部,但并不局限于山西省,而基本与上党地区等同;而“晋东南”(1958.11.3--1985.4.30)作为山西省的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版图上时,已是1958年的事情。

延续了古上党的大部分区域,包括沁水、阳城、高平、陵川、晋城、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沁源、长治等15个县。

二十六年零三个月的短暂时光,寄托了此间人们对于古上党的无限怀念。

1985年,晋城携沁水、阳城、高平、陵川另立山头,作为行政概念的“晋东南”就此消失。

如今,在这2.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550余万黎民百姓仍旧“你太行、我上党”地用乡情古韵交揉在一起。

在这块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高圪台上,遗留下了太多人类发展史的文明碎片,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到秧歌戏曲等精神文化,由于其独特性与标本性,引来了许多专业或业余的研究者为其魅力所倾倒。

仅就现存的古建筑而言,因这里深厚的历史积淀,宋金前的木质古建筑全国现存145处,晋东南就有68处,占47.00%。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

其余,如方言、民俗、戏曲、民乐、经济(潞商)、神话、军事、政治等,研究者甚众。

这是怎样的一块地方?

这里又有着怎样的人群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切的一切均和这块特殊的“高圪台”有关。

这两年,从网络间传出来的一个词“屌丝”竟上了《人民日报》的书面语,有人说这一词汇即来源于晋东南方言。

不妨,我们可以先从这里的方言“话把儿”谈起。

所谓“话把儿”,纯属当地人话语中夹杂的坊间俚语,多数是带出来的虚词,有些类似与“国骂”之类的不文明用语,但不自觉地使用起来并不一定是骂,也许只是熟人朋友间谈笑而已。

再说这个“屌丝”源于晋东南方言的事,尽管使用上由副词或叹词变成了名词,尽管用普通话的语调讲到时稍显别拗。

但细细想来,还是有些晋东南气的,只不过在我们的方言中能听到的往往是“屌丝气”、“真屌丝”之类。

类似词汇比如还有“鸟(屌)出”和“砍鸟(屌)”这样充满了野蛮不文明气息的话把儿词汇,尽管粗鄙,但也许会让你想到远古的生殖崇拜时代。

正如外地流传已十分普通的“真棒”这个词汇源自形容男性器官一样!

在省城上学时,有一外地同学想学此地人说话,竟想出了一句“你这个鸟出!

”可见对于他印象最深,听我们话语间出现频次最多的词必是这个“屌出”!

其实在方言众多的称为话把儿之类的词语中,更有“屌势大咧”之类,多有不文明之虞,但其在民间存在之势却并不以某种文明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街头坊间,往往熟人朋友间的谈论这些词会不自觉地会夹杂其间。

只所以要说此种原生态词汇,乃是因为往往能由它折射出某种远古的文明印迹。

在这块高圪台上,由于四周山区迎风坡对周边夏季暖湿气流的抬升所致,降水量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夏季雨量充沛,温差大。

三条河流沁河、丹河、浊漳河(或许还应加上清漳河)阅尽沧桑。

如果你常关注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经常会发现不同的天气状况沿太行山的外沿划了一道分界线,那是因为沿这道线两侧几乎差了上千米的高差,只不过平面的地图无法领略罢了。

这里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0~13.7℃,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深山林密,物产丰富。

当两亿年前的树化石群落被发现时,历史中“古木参天,林荫蔽日”的绿色画卷一定是古上党曾有的美丽家园。

远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就与河东、豫北的邻人很早一同进入农耕文明的行列。

据考古发现,目前在上党地区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

据《百家姓》讲,樊、包、尚、连、鲍,五姓均源自上党,另外的黎、路、连姓肯定也与此间少不了干系,只不过《百家姓》中未为记录而已。

中国近代地理学与气候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在其《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中指出:

“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临近野蛮民族侵入,则一线希望即被熄灭。

所以世界古代文化的摇篮统在和领国隔绝的地方。

”而晋东南正是这样一块地方,中华史前神话传说便诞生了,华夏文明典籍记载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都能在这里落地,无论是需要“山”还是需要“河”还是需要“海”。

“一座小城竟然奢侈地拥有那么多中国史前的神话传说版权”(2004央视魅力城市颁奖词)。

鸿蒙远古,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只能是用“口耳相传”让其流传。

神话传说反映的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代,这些神话传说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源于自然崇拜。

一定程度地映现着历史的影像,反映着本地当时的历史原貌及文明程度。

新石器时代最根本的标志是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而这里最重要的传说,也是来自于上古时代的,就是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

传说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制麻为衣、创建市场等等等等。

传说中的炎帝几乎无所不能,不知他尝百草,是否就尝出了“潞党参”,反正,从夏商直到清末这里一直处于农耕经济的中心地带,历来盛产小麦、玉米、谷子、山药蛋等传统农产品,仅豆类就有红豆、黄豆、绿豆、豌豆、豇豆、扁豆等十多种。

要知道,在先秦之前豆子不叫豆子,叫“戎菽”或“黎菽”,而“黎”却正是在这块地方,史称“古伊耆国”,传说即是由炎帝创立。

无所不能的炎帝最后被这里的人们变成了神仙,请进了庙宇。

他既是药神又是火神又是灶神又是财神,带领人们以农耕起家的炎帝,最终成为这方百姓心中的精神支柱:

希望兴农以丰衣足食,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土地上掘取幸福的生活。

然而,靠天吃饭的日子,总有青黄不接之时,天灾人祸之年。

好在这高圪台上的材料丰富,中午用白面、豆面、小粉面混合做成的“三和面”,浇上豆芽、豆腐、酸菜臊子,又有豆香味,又耐饥;晚上喝碗小米和子饭,煮上些大黄豆,山药蛋、萝卜缨、干豆角、红萝卜、红薯、老南瓜,要再加上些“苦苦菜”,又下火,吃了好消化,这饭喝着熨贴。

人们在山坡上或平地上自家坐北朝南的独院里,享受着粗粮细作的美味,什么鸡鸭鱼虾,咱老百姓吃不了那玩意儿。

除了种地,别忘了咱这里还有丰富的煤、铁、木材等资源,这不就出现了采矿、冶炼、纺织等手工业,尽管历史上,“潞绸”达“士庶皆得衣”,产铁荫城人以咫尺之地而驰骋万里,潞麻行销四海“一熟天下贱”,“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铜器运进紫禁城的荣耀,以及不断传世的堆花工艺、草帽辫、皮毛件、腊驴肉等等潞商的辉煌,人们不需走出本地即可通过集市换取需要的商品,似乎可以验证“物饶而俗强”的民风。

但从历史上总体而言,这里仍属一种自给自足、小型的、少变化的、包含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内敛型小农经济。

稳定沉静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农宗法社会使这里的农民从远古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原生态”式生活。

自炎帝以来,这里的神仙就多起来。

“敬神,神不怪!

”,神仙是在天上生活的,要拜见神,人又上不了天,就把供神仙的庙宇安排在山顶上。

黎城人之与广志垴;襄垣人之与仙堂山;长子人之与发鸠山;屯留人之与老爷山;沁源人之与灵空山;沁县人之与华山;平顺人之与林滤山;壶关人之与紫团山;潞城人之对与比干岭;武乡人之与武山;长治县人之与羊头岭;高平人之与大粮山;沁水人之与历山;阳城人之与蟒山;陵川人之与王莽岭;晋城人之与凤台山......高圪台上的这些“山尖樊篱”挡住了人们的视野,却撑起了人们的心灵!

人们将生产“寄希望于自然条件”,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对天地神明的敬畏。

尽管东晋时期,出生于山西省襄垣县的法显就已从印度取经求律,但让本地人顶礼膜拜的多数还是本地神君,除了祭祀炎帝之外,其余的有:

大禹王、天齐王、岱阳王、崔府君、唐王、大仙姑、二仙姑、三仙姑、河神、三嵕王、华阳君、灵仙、炳灵王、五龙、朱太尉、皮疡君、东马神、西马神、城隍、雾陇、昭泽王、护驾神关公和二郎神等。

由此可见所敬神明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来历、司职各不相同。

这其中,唐时的“崔府君”和宋金时的“二仙”则是由真人变神仙的典范,信仰几乎遍及整个上党大地。

“崔府君”是来自于唐朝的一位长子县知县崔珏,传奇断虎而成仙。

“二仙姐妹”传说是壶关的亲姐妹俩,长叫冲淑,次叫冲惠。

因其仁善,故事传奇,后人即立庙奉祀。

虽未曾婚配却还管起了人间求子之类的事,当赛社时乐户演出节目,二仙奶奶姐妹俩在场看戏,竟爱听“荤话”,如荤不入耳她们还会不高兴。

而“康惠昭泽王”在成仙前则是一长子县性懒,多睡的“小秃孩”,因其有奇异的法术神话而来。

而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什么人,只要有超出一般的“传说特异功能”便均可成仙;由此亦可看出,当地人对神的敬畏与原始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敬神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为了与神亲近,近距离地得到神的佑护,在晋东南地区,几乎村村又都在风水好的地方建上庙宇,庙小则神就少,庙多则神就多,其初衷都是为了祭祀祷告。

历史上,逢年过节各地都会举行迎神赛社活动,逢各种神明的生日都会举办庙会,而其起因多是缘于祈雨。

即使到了今天,各村镇每年至少也都会有一次庙会,每个庙会都寄托着老百姓的一种愿望。

来欣赏几副庙前的对联,憧憬一下心中的祈愿吧。

其一:

上联是“雨不破块,风不鸣条,巍巍功德垂万世”;下联是“麦生双穗,禾秀九歧,荡荡恩泽沛丹城”;横楣是“粒我蒸民”。

其二:

上联是“佐治著奇勋,想当年缴风射日,血食永垂万世”;下联是“封王昭圣典,看今朝护国佑民,威灵充冠熙朝”;横楣是“神恩浩荡”。

再看一篇祭文曰:

“尝思人非神,无能资其保佑;神非人,时能佐民安居。

可见对聿有奉神虔心至诚者,方能求得降祥赐福也。

供奉昭显护国灵贶王尊神位前曰:

功在夏代,佐治陶唐。

掣电平雷,大德千载而不朽;缴风射日,宏功百世而常新。

凡有血气,莫不尊亲。

兹值尊神六月初六日圣诞良辰,理应斋戒沐浴虔诚致祭。

谨献娱神乐剧一班,大戏一班,香会、社火等,以酬神历来普降甘霖之大德,人畜平安之功勋。

伏乞(祈)宏恩浩荡于后世,而万民感德千万载不逝矣。

谨奉,尚飨。

年月日。

当人们的生活变成“居民稼穑耕瘠田,凿井百尺难通泉”的境况时,“节财而俭啬”的上党人自然就出现了。

太行山上,除少部分地域为平川鱼米之乡,大部山区虽河流纵横,但石厚土薄,人们只能在山上垒起层层叠叠的石坎梯田(石坎是加在田地外侧的挡土墙),艰辛劳作,辛苦度日。

对于种田而言,雨水灌溉是主要的灌溉方式。

然而,十年九旱。

每逢老天大旱,人们就会把天降甘霖的希望寄托在炎帝等神灵的身上,“向天祈雨”曾经是唯一的念想。

到了新中国,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神话!

修水库,搞绿化。

对于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地区,如何发展灌溉工程?

喊着“斩断干旱除水荒”的口号,一九五八年水利建设大跃进以后,这一地区先后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二百七十三座,变成“池塘水库,星罗棋布”的新景象。

一片绿色就是无限希望,数十载对绿色的不懈追求,让万里森林防火墙成为基尼斯世界纪录,让阳坡绿化成为新的神话!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男性当然地成为了生存力量的代表,种田养家修房盖屋,女性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生儿育女,相比较而言,当然是生儿子更重要。

如果家有不孕妇女,那就得去找“二仙”或“圣母”之类的神仙求子。

一旦小孩降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将要过许多的“节日”,包括三日、十二日(或半个月)、满月、百日,要邀亲朋一起致贺。

第一胎满月时(满30天或另行择定日期)多数要大会新朋。

百日或1周岁、3周岁生日时也较为隆重。

到满12岁或15岁时要举行“开锁”(圆羊)礼,众多亲朋都要亲往祝贺。

这其间也少不了向神灵求得护佑,尤其幼儿病弱的人家,还要为孩子认个把义父或义母。

一生下来就取下小名“狗蛋”、“毛蛋”般贱养的小孩子到了十五岁就要“圆羊”。

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即将成年的男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成人的方向发展,表示孩子已经成人了。

若15岁冯闰年则要提前一年过。

日期的选定,也不再是生日那天,而是另择吉日举行。

在沁县和襄垣是在12岁开锁,但意思是一样的。

这是给孩子的一种精神启蒙活动。

我们土生土长在这里的人几乎都举行过这种仪式,最真切的体会是,一过圆羊,来年过年我们将挣不到压秽钱,大人们也会来安慰:

长大了、懂事了!

以后的生日,干娘也不会再蒸羊做生日了!

总之,我们和大人一样了!

再说“圆羊”这个词。

你一定听说过“圆房”,那是给成年男女成家的仪式。

我想,为啥要用“羊”这个词呢,源于“羊”和“养”同音,大意是作为父母亲已把孩子养大了,孩子成人了,所以叫“圆羊(养)”。

再说供品。

领着一群小羊的大面羊,个个肥胖臃肿;还有看羊狗、面做的拴柱石、钱财、米面等,这些供品向天地神灵表示,多亏这些东西使孩子长大成人;而一方面也希望孩子在今后成长的日子里继续有这些东西,保佑他不走弯路,幸福一生!

最后的仪式是将小羊抛向天空,其意义不言而喻:

孩子长大了,去飞吧,去闯荡吧!

有上苍的护佑,你一定能越飞越高!

这种仪式是否可用来印证古籍中之所谓“上党地区古为冀州之域,尧舜禹时地近都畿。

史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唐尧遗风”之说。

抚育儿女成长如此,上党地区传统的丧葬习俗也很重视丧礼,致有“送死多厚于奉养”之说。

不但“俗尚侈靡”,且“多泥阴说之说,淹柩不葬”,自含殓以到入葬,“品物刍灵,穷极华炫”。

民间初丧,鼓乐有延至六七日不绝者,动乐上盏,所供之盏有水煮的、油炸的、火烧的、笼蒸的,茶杯、酒盏,干果、麻糖,应有尽有,样式繁多,色泽新鲜。

礼节繁缛,乐声吹奏不绝,有的还要请僧人诵经超度。

民间早就就流传有“有钱的埋钱,没钱的埋人”这样的话。

小时候,曾见村中一户人家的丧礼,极尽奢华。

尤其是展出的几幅下地狱的图景,面目狰狞的閆王、小鬼和牛头马面,将入地狱之人,刀刮、锯割、油煎,甚为恐怖!

在人间敬了一辈子神,“与天为党”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是不愿意在阴间作厉鬼的,也许是为了免除阴间的灾祸尽可能成仙,后人们才想出了奢靡“娱鬼”般的葬礼。

葬礼上的音乐表演,包括了当地的八音会、说书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就像“娱神”的社火活动一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戏曲等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发展。

“黎城百姓”、“潞子婴城”、“高平长平”、“尧帝长子”......听听这些词汇,你是否会觉得似曾相识。

这是直到如今还作为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名称背后所承载的传说,或镌刻的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它不仅记录了当地的历史沿革,也记录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可以说,这些古老的县名是上党人民在创造自己文明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的一个个印记,是上党大地5000年文明史的见证,是上党悠久历史文化的化石。

连绵不变的农耕文明和浓重的封建政治文化使这里的农家一般崇奉的格言是:

“耕读传家”,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积淀在民众的意识深层。

要说上党地区的人“性朴质”、“尚气节”、是“人俗颈悍”,这就得说这块用武这地了。

《汉志》注:

“上党三关,一曰天井关,其二关,一曰壶口,见潞安府长治县。

一曰石研,即井陉也,见北直隶重险。

”从军事上说,如果将这三关把守好了,这块高圪台将固若金汤。

古往今来每逢战乱,这三关上就战事不断。

从战略上讲,“得上党而望中原”,“天井关”就是三晋通往中原的门户之一。

长平之战,秦攻占上党,开启灭六国之门。

1938年2月16日,日军108师团在飞机、坦克及优势炮火的掩护下,经邯郸、武安、涉县进攻东阳关(壶口)。

3月31日,八路军129师为打击日本侵略军邯郸至长治的重要补给线,在徐向前副师长的指挥下,以三个团于东阳关至涉县响堂铺之间设伏,史称响堂铺战斗,打破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后,1945年,解放全中国的序幕由上党战役拉开。

说起来,八路军在太行山的抗战造就了新时代的上党文化。

如果没有抗战文化,晋东南当代史将大为失色。

1937年11月12日,由朱德和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到达武乡、沁县、沁源一带。

东阳关、神头岭、黄崖洞等山山岭怜成为战将如云的八路军将士的用武之地,晋东南敌后抗战史由此开创。

抗日的烈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到处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局面。

八年抗战时间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机关,在这里领导当地群众广泛开展了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类实践活动。

这期间,上党人民与八路军一起,为着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浴血奋战、流血牺牲。

杀敌英雄数之不尽,英雄事迹诉之不完,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壮举,俯拾皆是。

神话仍然有,朱总司令在此种了棵“红星杨”,后来就有老百姓就说他是星君下凡。

与此同时,晋东南的抗战就像一块磁石,吸引来了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文化精英,作家来了,记者来了,学校来了,教授来了,剧团来了,演员来了……一时间,让这块抗日根据地声名显赫。

无数的英雄从这里走出,晋东南成为出干部的地方,“太行的天下,太岳的党”,赵树理笔下的小芹也开始吟唱“清凌凌的水来,蓝个盈盈的天”......

又是一年过去了,才记得腊月里“二十三,打发灶王上了天”;说话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展和焰火就已熄灭了。

上班路过和平医院大门口,两侧各垒了一石狮子模样的泥炉膛,眼睛和口中已被熏成三个黑洞洞。

我想象着它们点燃炭火后,中空吐焰,光彩腾灼的精彩,会不会有人问,这又是哪路神仙?

而现在它们已不会再被点燃,停在它们边上的一辆汽车正在装上刚刚卸下的挂在院子里的灯笼,一旁的大街上,人们已在料峭的春风里人来人往......

这里是晋东南,我站在这块高圪台儿上。

2013.2.28日夜一稿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