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13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docx

氨区系统的安全预防及事故后措施

 

巴彦淖尔紫金2×260t锅炉尾气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

 

氨区系统的安全规程及事故预案

(初版)

 

批准:

审核:

编写:

氨区系统的安全规程及事故预案

第一部分:

安全规程

第一章 一般事项 

1.氨区应配备适合的消防器材和泄漏处置应急设施。

氨区围墙(栏)必须完整,并设置“严禁烟火”、“液氨有毒”、“注意防护”、“易燃易爆”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氨区内应保持清洁、无杂草,不得储存其他易燃品或堆放杂物。

氨区入口处应设置静电释放装置,并良好接地。

 

2.氨区所有电气设备均应选用相应等级的防爆电气设备。

由于氨对铜有腐蚀作用,凡有氨存在的设备、管道系统不得有铜和铜合金材质的配件。

 

3.凡进入储氨区工作的人员,应按照《安规》规定着装。

氨区内应备有洗眼器,并同时配备2%稀硼酸溶液、正压式呼吸器和防护眼镜、橡胶手套、防护面罩等以备卸氨时和设备出现漏氨故障时防护用。

发电部负责保管检查,各部门负责自己检修所需劳动防护用品。

4.氨区应设置风向标,其位置应设在本厂职工和附近人员容易看到的高处。

应设置事故警报系统,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向周边500m内存在的人员发出报警,通过该系统能及时向厂部和周边群众进行紧急疏散,避免事故扩大。

 

5.氨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系统,熟悉液氨物理、化学特性和危险性,并经考试合格,按照政府等部门的规定持证上岗。

6.进入氨区应履行登记制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氨区大门钥匙由氨区值班员负责保管,非运行值班人员进入氨区,必须经过运行值班人员许可,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在运行值班人员监护下方可进入。

氨区的大门进出后应随时关闭并上锁。

7.氨区30m范围内属于静电导体的物体必须接地。

进入氨区,不得携带打火机等火种,手机、摄像器材等非防爆电子设备必须关机,或将手机、摄像器材、火种等存放在氨区门外指定地点(处所)。

进入氨区前应先以手触摸静电消除器,消除人体静电。

 

8.进入氨区,禁止穿着可能产生静电的衣服或带钉子的鞋。

在工作时应按照规定佩戴安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用品(如:

护目镜、防护手套、防氨面罩、防护服等)应定期维护并处于完好状态。

严禁任何油脂带入氨区,如果需要务必办理相关手续。

9.氨区周围道路必须畅通,以确保消防车能正常作业。

氨气输送管道桁架处应设醒目的交通限高标志。

 

10.未经批准的车辆一律不得进入氨区内,必须进入的车辆需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戴阻火器等)、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在有关人员的监护下方可进入。

 

11.氨区内必须通风良好。

操作、检修时使用能有效防止产生火花的专用工具(如铜质工具)。

如必须使用钢制工具时,应涂上黄油或采取其它措施,手和衣服不应粘有油脂。

 

12.储存、补充或置换氨气时,应均匀缓慢地开启阀门,使气体缓慢放出,禁止剧烈地排放,防止因摩擦引起爆炸。

 

13.禁止将氨区内的消防设施、安全标志等移作他用。

 

14.氨区半径30m范围内严禁明火和散发火花。

确因工作需要动用明火或进行可能散发火花的作业,应办理“一级动火工作票”。

动火作业前必须进行可燃气体测试,应低于爆炸下限的20%,合格后方。

15.外来施工人员在进入氨区内施工前,须经安全教育并办理安全技术交底等相关手续后,在有关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施工,作业期间监护人员不得离岗。

 

第二章 液氨储罐及设备 

1.液氨储罐应装设防雷装置,防雷装置应每年在“春检”期间检测一次,并建立设备档案。

2.液氨储罐应有两点接地的静电接地设施,所有静电接地设施应定期检查、维护,并建立档案。

3.液氨储罐应设液位计、压力表、温度仪、安全阀应定期检查、校验,并建立档案。

4.液氨储罐充装量不得超过储罐总容积的85%。

 

5.应根据液氨储罐外壁温度和内部温度,设定合理的温度高报警值和自动联锁喷淋降温值。

 

第三章 消防报警等安全监测装置 

1.液氨储罐温度高联动降温水喷淋系统与消防喷淋系统必须可靠投运,当液氨储罐罐体温度过高时自动启动降温水喷淋系统,对罐体自动喷淋减温;当氨气泄漏达到规定值时应自动启动消防喷淋系统。

 

2.加强氨区设备系统检查和维护管理,防止液氨泄漏。

应定期进行氨气泄漏自动报警、降温水喷淋系统,消防喷淋系统和灭火器材的检查试验,保证其始终处于完好投用状态。

第四章 运行管理 

1.按照技术规范和运行规程规定,氨区运行值班人员应按时对系统全面巡回检查,测定空气中的氨气含量。

氨气含量不得超过30ppm(体积浓度)。

2.氨区运行值班人员应每班对液氨储罐液位、压力检查并记录。

3.氨蒸发器投运前应检查筒内的加热水液位正常。

 

4.氨蒸发器投运后当温度升至设定的工作温度时方可开启氨蒸发器的氨进出口阀门。

5.在温度低于0℃的环境条件下,停气后为防止设备冻裂,应在水中加防冻液或将水全部放掉。

重新开机时必须加水和防锈剂后方可启动。

 

6.氨区设备系统运行时,任何人都不能触碰高温设备,高温管道或转动的设备。

第五章氨区气体置换的原则  

1.用氮气置换氨气时,应测定排放点氨气含量不得超过30ppm(体积浓度)。

2.用压缩空气置换氮气时,应测定排放点氧含量18~21%。

3.置换时氨气排放点应进入氨气吸收箱。

 

4.箱体进行置换前可先加水排放后再进行气体置换。

5.用氮气置换空气时,应测定排放点氧含量小于2%。

第六章 检修维护 

1.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

在氨区内从事任何工作时必须填用工作票,履行相关手续。

 

2.氨区系统检修开工前应用氮气进行置换合格并泄压后,方可进行检修工作,与系统的隔绝点需挂锁、加装带手柄堵板(盲板),恢复堵板(盲板)前需确认堵板内无压力,氨气浓度低于30ppm(体积浓度)。

如出现工作间断,每次开工前应再次测量氨气浓度,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工。

3.氨区设备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和紧固法兰等设备,检修时系统排放的残液应专门统一收集。

4.发现系统存在泄漏时,应使用便携式漏氨检测仪查漏,禁止明火查漏。

严禁管道内带压复紧紧固螺栓和用捻打等可能产生火花、静电、温度的方法消除外漏。

5.氨区系统经过检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不合格严禁投入使用。

6.当进入设备内部进行维修时,除应用氮气对相关设备和管道进行吹扫外,还应保证设备内氧浓度达到18~21%。

 

7.液氨介质管道使用灰铸铁材料阀门时,其适用的公称压力不得大于1.0MPa,温度不得低于-10℃。

 

8.氨区设备系统中的缓冲罐、蒸发器、液氨储罐及管道上的压力表、测温表应每半年校验一次,安全阀应每年至少校验一次。

 

9.应建立氨区设备技术资料台账,对氨区的所属设备(包括压力容器、设备、管道、阀门)及附属设备定期检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10.在进行氨区管道系统气密性试验前应制定安全、技术和组织措施,确保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11.氨区管道应具有良好的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检测。

氨区管道严禁作为导体和接地线使用。

氨区管道的法兰应做好金属跨接。

12.氨区管道垫片禁止使用橡皮垫、塑料垫、铜质垫。

13.氨区管道应能自由膨胀,并采取防振、防磨措施。

 

14.氨区内施工、检修工作必须保持通风良好,防止明火和其它激发能源。

第七章卸料安全管理 

1.承担运输液氨的运输单位必须具有危化品运输许可资质,运输液氨的槽车必须有押运员作业证、槽车使用证及准用证等资质证。

液氨车辆来厂后,应检查《液化气体罐车使用证》、《危险品运输许可证》、《驾驶证》、《押运证》等有关证件是否齐全、合格,不合格者拒绝充装。

检查来厂车辆登记和计量记录、安全阀、液位计、压力表、紧急切断阀、进出口阀、手动放空阀、排污阀的完备、好用,并做好相关记录。

 

2.运送液氨的槽车到达现场后,卸氨前应核准票据(数量和质量)和有关证件(押运员作业证、槽车使用证及准用证等),对液氨运输人员做好相关的安全交底

3、卸氨准备工作 

1)卸氨操作前,要设立安全隔离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卸氨区域。

2)卸氨操作时,运行值班人员和运输人员均需佩戴好防护用品。

 

3)卸氨操作时,运行值班人员应随时监测作业区内氨气浓度低于30ppm,浓度超标时应立即停止卸氨,查找漏氨点并处理好后才能继续作业。

 

4)槽车进入装卸台后,应手刹制动,并熄火。

槽车有滑动可能时,应加以固定。

 

5) 卸氨前必须连接好装卸台与车辆的静电接地线,并于车前后位置放置安全标示。

禁止在卸氨区检修车辆。

 

4 、卸氨操作    

1)槽车押运人员必须服从氨区运行值班人员的指挥,押运人员只负责车上的连接,不准操作氨区内的任何设备、阀门和其他部件,氨区运行值班人员应正确连接装卸台气相管和液相管与槽车的气相管和液相管。

并检查连接是否牢固、漏气,并应排尽空气。

如有泄漏,应处理后再进行卸氨。

 

2)卸氨时所用的气相管和液相管应使用金属万向节。

3)卸氨操作时应经常观察风向标,操作人员应保持在上风向位置。

4)卸氨时应时刻注意储罐和槽车的液位变化,严禁储罐超装(超过最大储氨量)和槽车卸空,槽车内应保留有0.05MPa以上余压,但最高不得超过当时环境温度下介质的饱和压力。

5、液氨卸料时,严禁采用空气压料和有可能引起罐体内温度迅速升高的方法进行卸料。

6、液氨卸料时,槽车押运人员、氨区运行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操作岗位,驾驶员必须离开驾驶室。

 

7、液氨卸料时,速度不应太快,当储罐液位达到安全高限时,禁止向储罐强行卸料。

槽车卸料完毕后,立即关闭切断阀,收好卸料导管及支撑架。

 

8、如遇闪电、雷击、大雨、大风(6级以上)天气,或卸氨区周围30m范围内有明火、易燃、有毒介质泄漏及其他不安全因素时,应立即停止(或不得进行)卸氨操作。

 

9、 卸氨结束由运行值班人员和槽车人员共同确认安全后,槽车方可启动离开装卸台。

 

10、严禁在氨区内进行清洗和处理剩余危险物料作业,不得用氨区内的消防水、生产用水冲洗卸氨车辆。

 

第八章应急处置(详细见应急预案)

1.应急处置以人员安全为首要任务,当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形时,应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2.发生液氨泄漏时,处理的决策依据是氨气监测器检测的氨含量。

任意一点泄漏相关设备立即停运。

当出现漏氨报警时,运行值班人员应汇报值长及消防部门,并立即停运相关设备,确认自动消防喷淋装置启动,携带便携式漏氨检测仪进行就地测量确认。

靠近氨区前,应明确上风位,进入氨区必须穿戴好全身防护用品。

 

3.液氨轻微泄露                           

1)做好个人防护,立即关闭相关阀门,切断氨气泄漏源,防止氨继续外漏。

当氨泄漏量达规定值时启动自动消防喷淋装置,进行水稀释、吸收泄漏的液氨和氨气,防止氨气扩散。

2) 迅速抢救被困和受伤人员。

3)根据危及范围做好标志,封锁现场,组织检修人员进行抢修,将氨泄漏程度减至最低。

4、大量液氨泄漏处理 

1)立即发出应急警报,通知危害区域(本厂职工和周边人员)的人群迅速撤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在泄漏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距离至少150m,然后进行气体浓度检测,根据有害气体的实际浓度,调整隔离和疏散距离,严格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2)应急救援抢险小组投入抢险救援时,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佩戴防氨面罩或正压式呼吸器,切断可能的泄漏源,开启消防喷淋;消防人员在上风口负责用开花或喷雾水枪进行掩护、协助操作,以控制危险源,抢救受伤人员。

 

3)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应立即采取局部或全部断电措施,组织人员进行扑救,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有人员受伤时,应立即抢救伤员,同时向医疗机构求救。

 

4)做好事故现场保护、警戒和事故处理工作。

5、氨泄漏引起着火时,不可盲目扑灭火焰,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首先设法切断气源,再灭火。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禁止扑灭泄漏处的火焰,必须用喷水进行冷却。

6、人员急救处理 

1)当液氨与皮肤接触时,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并迅速就医。

  

2)当液氨与眼睛接触时,应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眼睛至少15min,并迅速就医。

 

3)当人体吸入液氨时,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应进行输氧;如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迅速就医。

第九章 管理要求 

1、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液氨储量大于10t属重大危险源。

应依法履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登记建档、备案、核销及管理工作。

 

2、氨区投运前应对氨区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重大危险源等级。

以后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评估。

 

3、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氨区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并保证氨区安全生产所必需的安全投入,建立完善氨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得到执行。

明确氨区中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责任人或者责任部门(班组),并对氨区设备系统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隐患。

 

4、企业应当在氨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写明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

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以适当方式告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区域及人员。

5、企业应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应急救援物资,制定氨区事故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处置方案,坚持持续改进。

 

第二部分

液氨泄露事故处置应急救援预案

1、 目的 

为了及时控制和消除液氨设备泄露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介质特性 

2.1 氨气是一种无色透明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相对密度0.60(空气=1)。

气氨加压到0.7---0.8Mpa时就变成液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相反液氨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氨可作制冷剂。

直接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冻伤。

2.2 危险特性:

液氨的危险类别为:

第2.3类有毒气体;8类腐蚀品;火灾爆炸危险性为乙类。

氨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反应。

氨与空气混合到一定的比例时,遇明火能引起爆炸,其爆炸极限为15.5---27%。

氨具有较高的体积膨胀系数,满量充装液氨的钢瓶,在0---60摄氏度范围内,液氨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其压力升高约1.32---1.80Mpa,因而液氨瓶装极易发生爆炸。

 

2.3健康危害:

低浓度的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的氨可引起组织溶解性坏死、皮肤及上呼吸道粘膜化学性炎症及烧伤、肺充血、肺水肿及出血等。

(1) 中毒症状:

轻度中毒:

眼、口有辛辣感,流涕、咳嗽,声音嘶哑、吐咽困难,头昏、头痛,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和口腔、眼部充血,胸闷和胸骨区疼痛等。

 重度中毒:

吸入高浓度的氨时,可引起喉头水肿、喉痉挛,发生窒息。

外露皮肤可出现II度化学灼伤,眼脸、口唇、鼻腔、咽部及喉头水肿,粘膜糜烂、可能出现溃疡。

 

(2)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的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要特别注意清洗腋窝、会阴等潮湿部位,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脸,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2.4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对动植物造成冻伤。

 

3、 容易发生事故的设备部位 

3.1液氨储罐的气相进出口、液相进出口、排污口、放散口、液面计接口、安全阀接口、压力表接口等接管、阀门、法兰连接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露。

3.2 氨管道法兰、阀门、法兰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露。

 

3.3 氨罐车装卸用软管泄露或爆裂。

 

3.4 氨气瓶泄露或爆炸。

4、装备与器材 

4.1消防装备与器材:

消防装备与器材包括消防车、消防水幕、消防水枪、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等。

 

4.2 防护器材:

防护器材应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机、湿毛巾、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全密封阻燃防化服、防冻衬纱橡胶手套、工作靴等。

4.3 设备物资储备:

应储备的设备物资包括吊车、可燃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救援绳索(30—50米,用于救援中毒伤员和拖曳气瓶)、不同规格带压堵漏器材和工具、防爆电筒、密封胶、稀盐酸等。

 

4.4其他:

医疗救护车、2---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其它常用就护药品。

5、紧急处置 

5.1发生泄露或泄露火灾事故时应同时进行以下处置:

抢险救援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报警 通知公司管理、维修、应急抢险等相关人员立即到场。

 拨打119、120向消防、医疗等部门报警。

通知供水部门对事故发生地段管线增压,并将事故情况及时报告当地质监、安监等有关部门。

 

(2)关阀、断源 工程技术人员或熟悉现场的人员关闭输送物料的管道阀门,切断事故源。

打开喷淋装置,用水稀释、吸收泄露的氨气。

消防人员在上风口负责用开花或喷雾水枪进行掩护、协助操作。

关阀人员的防护用品必须穿戴齐全。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稳定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如有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3)抢救伤员、设定区域、疏散人员

A救援小组:

穿好全封闭防化服,戴上氧气呼吸器,在消防水幕的掩护下,查找泄露发生的部位及形态,寻找和抢救伤员。

 

B疏散小组:

根据地形、风向、风速、事故设备内液氨量、泄露程度、以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密集程度等,对泄露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设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

C堵漏小组:

根据救援小组现场侦查获得的信息,会同专家组确定堵漏方案。

如果设备有爆炸危险须迅速撤离。

 

5.2泄露处置及堵漏方法 

(1)泄压排空。

当罐体开裂尺寸较大而无法止漏时,迅速将罐内液氨导入空罐或其他储罐中。

 

(2)大量泄漏时,用带压力的水和稀盐酸溶液,在事故现场布置多道水幕,在空中形成严密的水网,中和、稀释、溶解泄漏的氨气。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废水。

对附近的雨水口、地下管网入口进行封堵,防止可燃物进入,造成二次事故。

(3)体积较小的液氨钢瓶在运输途中发生泄露,无器具堵漏或泄露无法控制时,可将其浸入水中。

 

(4) 器具堵漏 

A、管道壁发生泄露,又不能关阀止漏时,可使用不同形状的堵漏垫、堵漏楔、堵漏胶、堵漏带等器具实施封堵。

B、微孔泄露可以用螺丝钉加粘合剂旋入孔内的办法封堵。

C、罐壁撕裂泄露可以用充气袋、充气垫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

D、带压管道泄露可以用捆绑式充气堵漏袋,或使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施行堵漏。

 

E、阀门、法兰盘或法兰垫片发生泄露,可用不同型号的法兰夹具并注射密封胶的方法实施封堵,也可直接使用专用阀门堵漏工具实施堵漏。

 

F、对液氨钢瓶可先用密封器堵漏,然后用专用工具处置。

5.3现场洗消处理 根据液氨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处理,或对污染区暂时封闭等,待环境检测合格后再行启用。

 

5.4现场恢复 经有关部门、专家对事故现场的安全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事故现场清理、维修设备、恢复生产等。

 

6、安全防护 

6.1处理液氨设备泄露时安全注意事项 

(1) 实施堵漏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并配备专门的堵漏器材和工具,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防火、防静电、防中毒等安全技术要求。

 

(2) 佩戴防毒面具。

空气呼吸器、穿全密封阻燃防化服。

堵较大泄露时,应内穿棉衣裤,外穿防化服,在处理液态氨泄漏时应佩戴防冻伤防护用品。

 无防护用品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鼻嘴,向上风口方向转移。

 

(3)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堵漏方案、如现场情况变化,应重新制定方案,不得随意蛮干。

 

(4) 事故救援应以人员安全为首要任务,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迅速撤离事故现场。

 

6.2伤员处置 

(1) 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负责事故现场接触人群的检伤分类。

分类类别为:

表症呼吸停止;重度中毒;轻度中毒;重伤;轻伤等。

 

(2) 对表症呼吸停止者,事故现场给予吸氧、人工呼吸及挤压术,并立即由120急救人员转送医院。

重度中毒、重伤者现场简易清洗,并立即由120急救转送医院。

轻度中毒、轻伤人员事故现场清洗、包扎护理并根据情况转送医院。

(3) 对现场接触人群,有不适感的,进行现场观察至转为正常。

6.3 应委派一人专门负责清点进出事故现场抢险人员 的人数和名单,以及事故现场人员及伤残人员的人数和名单。

 

7、 附则 

7.1  应急工作结束后,应急作业单位应总结本次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在应急工作结束后的15日内提出总结报告,送交公司安全科备案。

 

7.2  应急带压堵漏人员需经过培训,持有相应的作业资格证书

 

第三部分

液氨及液氨罐区的安全培训知识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全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熟练掌握液氨及液氨罐区的使用与运行安全知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充分做好应对液氨泄漏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以人为本,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最大限度减少液氨泄漏事件造成的损失。

我们搜集、整理了部分有关液氨与液氨灌区的安全知识,望液氨灌区维护人员、运行人员及有关人员认真组织学习、熟悉、了解掌握液氨与液氨灌区的安全知识。

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确保液氨灌区安全稳定运行。

 

1 液氨简介:

 液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

随着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液氨的储存规模也随之扩大。

由于液氨属于有毒、易燃、易爆介质,近几年发生了数起液氨泄漏、中毒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保证液氨罐区的安全运行成为一个必须认真重视的课题。

 

1.1液氨又称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分子式NH3,分子量17,密度0.617;沸点-33.5 ℃;<-77.7 ℃可成为具有臭味的无色结晶。

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为了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

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NH)4OH的碱性溶液。

氨在20 ℃水中的溶解度为34%。

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且具有腐蚀性,易挥发,所以事故发生率相当高。

液氨挥发生成氨气,氨气属于有毒、

易燃、易爆气体,其爆炸上限27%,下限15.5%,作业场所最高允许浓度30ppm,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对眼、黏膜或皮肤有刺激性,有烧伤危险。

 

1.2液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氨气的分子式NH3,液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氨气加压到0.7—0.8MPa时就变成液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相反液态氨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氨可作致冷剂,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冻伤。

 

1.3危险性类别:

第2、3类有毒气体,8类腐蚀品。

火灾爆炸危险性类别为乙类。

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反应。

氨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能引起爆炸,其爆炸极限为15.5~25%。

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性坏死、皮肤及上呼吸道粘膜化学性炎症及烧伤、肺充血、肺水肿及出血等。

 

2 事件分级及液氨罐区安全设施及运行  

根据液氨泄漏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重度中毒和轻度中毒。

2.1重度中毒:

吸入高浓度氨时,可引起喉头水肿、喉痉挛,发生窒息。

外露皮肤可出现II度化学灼伤,眼睑、口唇、鼻腔、咽部及喉头水肿,粘膜糜烂、可能出现溃疡。

 

2.2轻度中毒:

眼、口有辛辣感,流涕、咳嗽,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头昏、头痛,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和口腔、眼部充血,胸闷和胸骨区疼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