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498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docx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

第1节人体的稳态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稳态的生理意义。

2、举例说出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

3、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二、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教材解读

课    文 解      读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草履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而人体的组织细胞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那么,人体的组织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

   单细胞动物的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承担着象我们人这样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内所有细胞的生理功能。

但在人及其它高等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细胞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和合作。

人体内的单个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内的细胞必须首先和该细胞生存的体内的液体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通过内环境再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如下图: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1、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P12

积极思维 1、体液

  

(1)体液的概念

人体内的大量液体称为体液。

  

(2)体液的分类

   体液分为两部分: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部的液体。

   细胞外液:

存在于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

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

   阐述: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其中血浆占55%。

血细胞浸浴在血浆中。

组织液是指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一般的组织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淋巴是指在淋巴管中的液体。

如下图所示。

 

 

 

 

 

 

(3)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下图表示。

 

 

2、回答问题:

(1)在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有区别的。

红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的上皮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管壁上皮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

一般的组织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2)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隔着一层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

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

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由于毛细胞淋巴管中的压力比组织液低,所以淋巴不能重新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重新进入血浆。

P13第1、2、3段 1、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于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在研究内环境时,要搞清楚消化道的地位,消化道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被围在体内的专门用于消化食物的特殊的外界环境。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已经脱离了内环境,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生理学家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环境的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原理:

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值、渗透压、温度等。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直,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下面以pH值为例作一说明: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

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

但是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

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

血液中增加的CO2会刺激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

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

内环境的其它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也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4)稳态的生理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

   阐述:

人体内从多数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组织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pH值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如果成分发生改变,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

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但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如组织液中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等。

2、体温调节   1.体温是哪来的?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主要细胞器是什么?

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也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条件。

体温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不同而变化。

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体温会有个体差异,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

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2.散热的结构有哪些?

      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

3、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

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2).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

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4、体温调节机制是什么?

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

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如下图。

   

体温的调节:

(生理性调节)

 阐述: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1)、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产热:

是物质氧化的结果。

由于代谢强度的不同,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产热多;安静时产热最多的是肝脏,运动时产热最多的是骨骼肌。

(3)、人体散热:

主要通过皮肤,分为直接散热(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

直接散热:

由皮肤毛细血管控制、舒张时血流量加大而增加散热,收缩时减少散热。

蒸发散热:

由汗腺分泌汗液带走热和汗液蒸发带走热,发生在高温环境和剧烈运动时,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中主要散热途径。

立毛肌控制:

收缩时,皮肤板结增厚,减少机体散热。

(4)、产热与散热相等则体温相对恒定,在整个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中,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

5、分析下列两个不等式:

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6、体温过低与过高

无论人还是动物,一旦体温出现过低或过高时,那肯定是生病了。

这是因为当人出现炎症、过敏、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时,人自身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于是我们的体温升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烧。

发烧是我们肌体一种自然的防御反应。

(低热:

37.3--38.0;中热:

38.1--39.0;高热:

39.1--41.0)。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体温高于40℃,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

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这可能与蛋白质在45~50℃之间开始变性有关。

  体温在35度以下,那就是体温过低。

一般早产儿以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才会出现体温过低的现象。

人体能够忍受的高温极限是44°C,当体温上升到44°C时人将失去意志。

而在零下10°C至20°C时,保暖不良的人体开始出现冻伤。

 7、体温的正常变动 

  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circadianrhythm)。

 

  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在排卵后体温升高,这种体温升高一直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

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性激素的分泌有关。

实验证明,这种变动性同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相吻合。

体温也与年龄有关。

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

因此对新生儿应加强护理。

 

  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

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

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就考虑到这些情况。

7.体温恒定的意义:

 

(1)体温相对恒定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2)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代谢活动。

   (4)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催化作用。

3、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P15页 4、5段 1、水的平衡  

水的功用:

维持组织形态;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和润滑作用。

人体内水的来源是饮水、食物中所含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

其中,饮水和食物中所含的水是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如下表)。

 

 摄入量 /mL 排出量/mL

来自饮水             1300

来自食物              900

来自物质代谢          300 由肾排出               1500

由皮肤排出              500

由肺排出                400

由大肠排出              100

共  计              2500 共 计                 2500       

人体内水的排出有四条途径(上表)。

其中,皮肤的排出量是指在没有明显出汗的情况下,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

肺的排出量是指随呼气而出的水汽。

大肠的排出量是指饮食中的水以及消化液在消化道被吸收后所余下的水。

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

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2、无机盐的平衡

人每天都要通过饮食摄取一定量的无机盐,同时也要排出一定量的无机盐。

一般情况下,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

人体内的无机盐有多种,而且大多以离子状态存在,如Na+、K+、Ca2+、Cl-、HCO-3等。

下面以Na+和K+为例来说明。

 

 钠 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

正常成年人每天要    通过饮食摄入6~10gNa+,而且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

Na+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另外,还有极少数的Na+随汗液和粪便排出(如图)。

  

钾 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2~4gK+,其中绝大部分被消化道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则随粪便排出。

K+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其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

在人体内,血液与组织液中的K+,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中的K+,都在不断进行交换,这种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因此,血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K+的含量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图)。

在临床上常把血钾(指血清中的K+)含量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指标。

 

 

P15-16页积极思维  1、肾脏简介

人体的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左高右低,其外观像蚕豆,长约10~12公分,厚约3~4公分,宽约5~6公分,每个肾脏约重120~150公克,占人体总体重的0.4%~0.5%,而肾脏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为肾单位,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管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

通常分为三段:

第一段与肾小囊相连,称近端小管,依其走行的曲直,又有曲部和直部之分;第二段称为细段,管径细,管壁薄;第三段称远端小管,分直部和曲部,其曲部末端与集合管相连。

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的直部连成“u”字形,称为髓袢。

  2、尿液的形成

用显微镜看肾小球,由很多很细的毛细血管组成的,用电镜看这些毛细血管,上面有许多孔洞,就象筛网一样。

当血流经过肾动脉,进入肾小球时,体积大的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蛋白质(分子量比血红蛋白大的蛋白质)等,因不能通过这些筛孔,仍留在血管内,重新返回体内;而体积小的成分,如钠、钾、氯、尿素、糖等,随水分通过这些筛孔滤出,滤至肾小囊腔内,此时滤出的液体称作原尿。

原尿中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当流经肾小管时,这些营养成分被重新吸收入体内,如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水(99%)、钠、钾、氯、碳酸氢盐等大部分重吸收,对机体无用或有害的物质,如尿素、尿酸、磷酸根等只少量重吸收,肌酐全部不吸收;除重吸收外,肾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与排泄的功能,如尿中的氨,绝大部分由肾小管和集合管所分泌,分泌及排泄钾、氢离子,此时只剩余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很少的水分,形成了尿液。

尿液进入肾盂后,再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当潴留到一定量时,就被排出体外。

人体每天滤出原尿约180升,但每天形成尿液只有1.8升,其成分与血浆有很大差别。

肾脏的基本生理功能就是形成尿液,排泄各种水溶性物质。

泌尿活动的生理意义,一是调控体液的容量及成份的排出,维持水(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二是排出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酸性物质,维持酸碱平衡;三是排泄体内的废物、毒物和药物。

而且可随着机体的不同情况而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排出量。

P16页积极思维: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当血容量下降时,对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容量增加。

相反,当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多时,可出现上述相反机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渗透压回升,血容量减少。

(见下图)

 

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及作用示意图

P17页

1、2段 1、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正常成年人每天滤过肾小球的水、Na+和K+等有99%以上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是随着体内水的出入情况而变化的。

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

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一方面使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如图)。

相反,当人因饮水过多或是盐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就会减少对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脏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

 

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一种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相反,当血钾含量降低或血钠含量升高时,则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由此可见,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当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是患某些疾病(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都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

这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和食盐,就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昏迷等。

这时只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就可以缓解上述症状。

因此,对于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重体力劳动者或是某些病人来说,应当特别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和食盐。

4、血糖的调节

P17页3段  1、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

正常血糖在一定范围中波动,空腹血糖3.4-6.2毫摩尔/升(60-110毫克/分升),饭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

 

 2、正常人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

 

  ①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循环,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②空腹时血糖来自肝脏,肝脏储有肝糖元,空腹时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③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萄糖。

 

 3、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5条。

 

  ①血糖的主要去路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

②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元储存起来。

③进入肌肉细胞变成肌糖元贮存起来。

④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⑤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4、空腹血糖的实际意义 

  人体的血糖在不同的时间中是有一定波动范围的,血糖的波动主要受饮食和运动的影响。

不同时间的血糖代表不同的意义,病人在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可反映基础情况下的水平,因为此时已排除饮食对其的影响。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这一时相的水平进行评估,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方式。

检测空腹血糖的实际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如果空腹血糖含量超过7.0毫摩尔/升时,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2)空腹血糖含量超过11.1毫摩尔/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功能极少或缺乏,或机体对胰岛素反应不灵敏。

同时也提示,药物在机体中作用发挥不佳,因为当血糖含量超过11.1毫摩尔/升时,药物的降糖作用将会降低和减弱。

 

 

P17-18页第4、5段 1、血糖的调节

正常人血糖能保持一定水平,主要依靠肝脏、激素及神经系统三者的调节。

(1)肝脏: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将大量葡萄糖合成糖元,储存起来以备“饥荒”;一部分葡萄糖合成脂肪,使进入血循环的葡萄糖不致过量。

饥饿时,血糖偏低,对于脑细胞和血细胞是很严重的问题。

脑细胞和血细胞本身没有糖元储备,必须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维持其功能,一旦血糖水平较低,脑细胞和血细胞就产生功能障碍。

肝细胞可通过糖元分解及糖异生这两条途径,生成葡萄糖送入血液循环以提高血糖水平。

(2)激素: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分开作用的极重要反馈系统,有保持正常血糖浓度的功能。

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低血糖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

①胰岛素:

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它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细胞和肌肉细胞将葡萄糖合成糖元,促进糖类转变为脂肪,抑制糖的异生。

②胰高血糖素:

可促进肝糖元分解及减少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升高。

③肾上腺素:

可促使肝糖元分解和肌糖元的酵解,从而升高血糖。

④糖皮质激素:

可促进肝脏中糖的异生,抑制肌肉及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提高血糖水平。

⑤生长激素:

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促进肝脏中糖的异生使血糖升高。

体内多种激素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一个糖代谢调节系统,维持着血糖的动态平衡。

(3)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或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各种应激状态如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外伤、手术、麻醉、严重感染、疼痛、休克及紧张焦虑等,均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暂时性的血糖升高。

 

  正常人血糖在肝脏、激素及神经系统调节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这里所指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2、血糖调节的重要性:

 

  葡萄糖是脑、网膜、及性腺的生殖上皮唯一能使用的燃料。

必须经常保持血糖恒定,使它们的养份供应无缺。

两餐间,肝所合成的葡萄糖,绝大多数是供给脑部的需要。

血糖太高也不行,理由有三:

(1)葡萄糖太多令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增,结果细胞脱水。

(2)高血糖会使很多葡萄糖由尿中流失。

(3)这又会造成渗透利尿,使水份及电解质流失。

P19页第1段 血糖失衡:

葡萄糖是人体所必需,但血糖的过高、过低都将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是终身的、致命的,因此保持适当的血糖浓度。

  

1、高血糖 

  短时间、一过性的高血糖对人体无严重损害,人体在应激状态下或情绪激动、高度紧张时,或一次进食大量的糖,都可出现短暂的高血糖,随后,血糖水平会在机体的各种调节下逐渐恢复正常。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常见于糖尿病,本病是因为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使机体全身各脏器及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常见的有:

 

  

(1)血液中血糖浓度很高,但是缺乏胰岛素,血糖不能进入靶细胞被利用,组织细胞中缺乏葡萄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

 

  

(2)全身广泛的毛细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红细胞不易通过,组织细胞缺氧。

 

  (3)肾脏出现肾小球硬化、肾乳头坏死等。

 

  (4)眼底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渗出等。

 

  (5)神经细胞变性,神经纤维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

 

  (6)心、脑、下肢等多处动脉硬化。

高血糖常伴有高脂血症,冠状动脉、脑血管及下肢动脉硬化比一般正常人发生得早而且严重。

 

  上述的病理改变将使机体出现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