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少松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631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肖少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肖少松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肖少松论文.docx

《肖少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肖少松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肖少松论文.docx

肖少松论文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当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2

2、设备盲目购置与忽视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现象并存3

3、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3

4、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4

二、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要解决上述问题,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5

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5

2、从各方面入手,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5

3、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坚持设备评优工作7

4、加强维修各环节在现场施工中的管理7

5、加大机械设备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10

6、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11

结束语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摘要:

由于工程机械现代化的实现,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但是,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高速发展。

本文作者就现代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提高管理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问题;对策

 

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设备管理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及时保养、适时维修,降低设备故障发生,提高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是对工程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要求。

管理工程机械是当前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极其重要的工具。

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机械在现代化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

工程机械装备落后与施工要求逐步提高之间不配套,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与机械装备技术先进之间不满足,企业设备管理水平低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之间不适应等。

而古语有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由此可见,如何设法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施工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当前矿山企业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工程机械管理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

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

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很难实施。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糊涂使用,不能明确工程机械管理和使用的责任主体。

(1)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影响正常施工秩序。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频繁。

管理部门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

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2)机械设备保养制度落实不到位,致使机械设备完好率降低。

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使用上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虽然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却忽视了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没有能明确落实到人。

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故障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修费用、运转费用,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

2、设备盲目购置与忽视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现象并存

(1)机械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设备的竞争。

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施工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成“废物”。

还有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设备,但又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施工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不得不停机处理,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造成施工效率低下,竞争力下降。

目前部分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重视程度不够,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

部分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贪图方便,不考虑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致使机械的故障率大大增加。

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威胁,而且造成整体的施工效率低下,整体施工成本增加,结果是工程收益降低,企业竞争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3、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

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

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3)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一味的赶工期、抢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状况,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

此外,在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不能按规定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和大修,被调配到新的工程项目后,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

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施工工期。

4、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

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

维修管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又相互联系的系统性工作,如运行情况的记录,维修间隔的控制,项目的实施。

这其中包含了人、作业程序、检查落实、经济性分析控制等问题,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最终实施结果。

事实上,目前的管理现状很难适应客观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修管理模式不合时宜。

传统的计划预期检修制,不太顾及维修的经济性要求和经济管理。

因而这种管理模式是生产型的,而生产经营型的维修管理不仅要考虑设备生产的需要,更要追求维修的经济型和维修的经济管理。

(2)维修管理系统不健全。

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些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管理机构没有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按制度执行,造成维修管理水平低下。

(3)重使用、轻管理。

例如:

在日常管理考核、评比中,对设备管理的考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维修管理的投入不足等等。

(4)维修计划兑现率低。

施工企业对下属机械使用单位的制约不够,使得修理计划兑现率低、施修工期难保证、修理不彻底、忽视施修质量等现象时有发生。

(5)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检测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对于制造精度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和控制技术越来越先进的现代设备,很难凭经验及时发现故障隐患。

(6)安全管理不足。

一些施工单位,忽视对机械设备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技术档案不健全,安全装置管理不当,造成一些人为的安全事故,增大了企业的负担。

(7)维修管理基础设施跟不上。

有些较先进的设备,对配件的质量以及燃料、润滑油、液压油的质量要求较高,一些采购人员业务知识欠缺,责任心不强,购置了一些劣质配件和劣质油料,使一些较先进的机械设备,由于使用了劣质配件和劣质油料,造成机械设备的早期损坏,降低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要解决上述问题,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机械设备管理体制,规范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定岗到人,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其次,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统计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建立详细的设备技术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技术档案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另外,实行绩效制度,充分发挥工程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者,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三定一包”制度,即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

“三定一包”制度的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施工安全和工程机械的完好程度。

(1)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

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2)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

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从各方面入手,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1)在使用方面,设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

任何设备都有规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及操作程序,只有正确的使用设备,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而设备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水平的高低。

所以在使用中,一是教育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和操作各种工程机械,不能在超过机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下进行工作,尽量保证机械负荷的均匀加减,使机械处于较为平缓的负荷变动,具体地说,就是要较为均匀地加减油门,防止发动机、工作装置动作的大起大落。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素质,使操作人员做到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人为失误引起的机械故障。

三是坚持实行包机责任制,责任到人,将个人经济利益与责任机械的维修费、燃油费相结合进行考核,奖罚并举,加强管理设备的责任心,调动爱护设备的积极性。

(2)在保养方面,对设备实行定期保养是保持机械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

对于工程机械,保养工作中的重中之中就是保证对机械的合理润滑。

零件工作面的磨损、零件表面的腐蚀和材料的老化是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机械零部件的3种主要失效形式,而零件工作面的磨损所引起的失效所占的比例最大。

也就是说,机械的磨损是使其各种零部件走向极限技术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解决机械零部件的磨损问题,除了采用优良的材料、选择先进的制造工艺、设计合理的机械结构外,在使用过程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证对机械的合理润滑。

据统计,工程机械的故障有一半以上是由润滑不良引起的。

由于工程机械各零部件配合的精密性,良好的润滑可以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间隙和合适的工作温度,从而降低零件的磨损程度,减少机械故障。

正常合理的润滑是减少机械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此,一是要合理选用润滑剂,要根据机械的种类和应用结构的不同选用正常的润滑剂类别,根据机械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质量等级,根据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润滑剂牌号。

二是经常检查润滑剂的数量和质量。

数量不足要及时补充,质量不佳要及时更换。

三是根据保养周期、设备技术状况、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强制保养计划,到时间必须停机保养润滑。

(3)维修方面

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

在这些故障中,有些故障对机械设备的影响可能是很微小的,有些是比较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机毁人亡的大事故。

经验表明,严重机械故障往往是由一些较小的故障引发的。

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小故障的及时处置。

因此,在维修方面,一是重视小故障的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切不可小故障不影响使用,为了赶任务让设备带故障作业,最后小毛病拖成了大故障,不但延误工期,影响正常使用,还有可能造成设备突然报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就是减少和防止故障的一种有效措施。

二是采取“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两种制度的相结合的维修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

计划维修坚持“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使用中,根据机械损坏和零件磨损规律,按照工作时间,定期对设备实施强制保修项目;预防性维修坚持“定期检查,按需修理”,它是按照维修对象的实际计划状况,而不是按照实际使用时间来控制的维修方式,避免了强制维修造成的浪费,同时通过定期检查,避免了漏拆漏检导致的失保失修。

总之,任何设备投入使用后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故障,但在工作中,只要我们加强设备管理,合理科学的使用、及时到位的保养、适时准确的维修,就能抓住设备寿命期内各种故障的发生规律,有效的降低故障发生,提高有效利用率,保持设备的良好技术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使用价值。

3、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保养好坏是影响到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的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

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机械保养使用说明书制定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并与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督导保养的落实情况。

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广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1)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互为条件的。

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

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2)对于施工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因其技术含量高,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

因此,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实行“视情修理法”,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3)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

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

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

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4、加强维修各环节在现场施工中的管理

(1)针对维修制度和模式的现场管理对策

由于工程机械的种类繁多、机型复杂、产地不一,制造工艺和材质的差异,不同机械运行状态、作业对象、作业环境及各施工单位的维修条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的差异,使得工程机械的维修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种类型的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及对可靠性的要求均不相同,而各种维修制度又各有所长,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故不宜千篇一律硬性推行某一种维修制度。

国家和行业在维修制度的改革方面要坚持多样化、复合化、弹性化的原则,让企业自主选取适合自己的维修制度,这才是维修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

为了避免维修过剩和维修不足的局面产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不同的部件(系)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目前,在施工现场应用较多的土石方机械和路面机械,多为液压、电子技术较先进的进口设备。

这些设备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发生故障后修理较为困难,应以状态监测(检测)的维修模式为主;而一些小型简单机械,如钢筋加工机械、钻探设备、木工机械、破碎设备等,因其结构简单,发生故障后损失不大,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对有关水泥混凝土加工、运输、浇筑和沥青土加工的设备,如水泥混凝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泥混凝土输送泵(车)、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等,发生故障后将对生产和产品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就应采用计划预防修理为主、状态修理为辅相结合的维修模式,根据生产情况适时安排有计划的维修,并按一定的标准和周期对其进行点检。

不同的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工程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工况、运动方式、可靠度要求等都不尽相同,对于那些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液压动力、控制、执行元件,应采用状态监测(检测)维修模式;对于那些高速运转部件或事关安全的部件如行驶设备的转向系、制动系、发动机等,应采用计划与预防相结合的维修模式;而如铲斗、挖斗、履带行走系及车架之类的部件,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

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通常认为,一旦确定出某设备故障的维修模式后,便可以在所有的同类设备上应用,事实上不能这么做。

这是因为:

首先,同类设备(甚至是同一设备)在不同应用场合,有着不同的期望性能,如满负荷工作和降负荷工作时的要求便不一样。

其次,同类设备(同一设备)在不同的现场环境下发生相同的故障可能会有着不同的故障后果。

例如:

单独使用的设备与配套使用的设备其发生故障后的后果是不一样的;现场有备份的设备和无备份的设备其发生故障的后果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现场环境下,工程对同类设备(同一设备)的可靠度要求是不一样的。

基于上述原因,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施工企业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以得到相应的设备工作可靠度。

(2)针对维修方式和工艺组织的现场管理对策

针对维修方式的对策。

无论各个单位的维修方式如何变化,有一点可以肯定:

从长远来看,今后维修方式的发展方向是:

以状态监测(检测)和诊断为基础的多种维修方式的“有机”结合体。

它的目标是:

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减少修理次数,使用恢复手段将故障排除或抑制。

它的方向是:

逐步过渡到设备的“异体监护”之路。

随着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传统的“浴盆曲线”已经不能代替所有的故障情况了。

多种故障率(失效率)的出现,使机械和零部件按照其不同的故障结构安排修理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

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底盘传动装置、液压系统、电子操作及监控系统等,都按照其各自的故障结构模式,在运转期间采用定期、不定期的检测和诊断,初步掌握了磨损和劣化程度,因而使得将状态修理作为维修方式的主流完全成为可能。

状态修理的采用,有效地防止了修理过剩或是修理不足的情况发生。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状态修理在修理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但是不会完全取代基于时间周期结构的计划修理。

对于那些大型固定设备,与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的部位,以及有些不便于采用状态监测(检测)的总成部件,仍然要适当安排周期计划性的修理与状态修理相结合。

针对维修工艺组织的对策。

施工现场修理的重点是对机械突发故障的现场抢修。

现场抢修是指在施工现场上运用应急诊断和修复技术,以恢复施工所需的基本功能为目的,迅速地对工程机械的损坏部分进行修复,使工程机械能够完成预定的任务或撤离现场。

它的特点是:

时间紧迫、环境恶劣、恢复状态的多样性。

现场抢修的特点决定了修理的作业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现有规程上规定的修理方法,比如总成互换修理、原件修复,也可以是临时性的修理方法,如配用、粘接、焊接、捆绑、拆拼修理、旁路等。

在修理的劳动组织形式上,现场抢修一般可采用传统的综合作业法(包车修理法)。

(3)针对维修管理的现场管理对策

无论维修制度是多么的完善,维修模式是多么的先进,维修体制是多么的健全,维修方式是多么的适用,离开了维修管理都不能得以实现。

要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将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地完成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维修管理制度,确保维修质量;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减少矛盾,提高效率;如当地有RCM服务企业,可将设备的部分维修任务移交,企业自身只承担基本维护和简单修理任务,其余由RCM服务企业完成。

这样可以简化企业的维修管理体系。

另外,维修的实践证明,设备越是先进复杂,维修工作就越依附于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因而维修技术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其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不解体保养技术以及现场快速修复技术。

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20多年里,在开发、研制检测设备仪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00多家科研机构针对现代机械设备中的电气系统、电子自动监控系统的性能参数的测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些成果为建立以后的机械自诊断系统奠定了基础,因而从长远来看,设备的自诊断系统将成为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重点。

在现有互联网上建立基于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设备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

它可以让工程机械生产厂家实时了解到设备现场的运行状况参数。

根据这些参数,故障诊断中心和专家就可以准确、及时地对机械的状况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不解体保养技术以及现场快速修复技术。

不解体保养技术以及现场快速修复技术是施工现场保证机械利用率的有效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