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018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试出题A3试卷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华元典”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对于一个民族的存续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

“叶断犹可将,根断心永绝。

”但对于这一根脉,我们向来是不太重视的。

上世纪初曾经积极倡导政治革新的梁启超对此深以为忧,他说:

“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

”从梁启超的时代算起,到今天已经一百年了,中国文化传承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断裂,真正能读懂“五经”这几部“中华元典”的人微乎其微。

“中华元典”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人才培养,这里重点应该关注高校的人才教育和培养,要能够对现行教育体制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设有“古典学系”,以古希腊文献、古罗马文献等为依据,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等。

古典学甚至成为这些大学的招牌学科和专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代经典对于子孙后代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它们进行研究和传承是后世学者的天职和责任。

而我国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民族的“元典”学(即经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需要反省。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将上述两个层面的“源头活水”结合在一起,即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体制中来。

事实上,只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才有文化创新的根基。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创新将无从谈起。

(选自姜广辉《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创新的关键是要能探索出解决时下所面临的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而不在于能否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

B.我国当前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经济快速发展而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产生危机。

C.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创新都应该立足于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抛弃本国的文化传统。

D.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问题,首先是要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

否则,文化创新只能成为空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

B.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中华元典”的传承,二是人才的培养。

C.西方一些著名大学极其重视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与传承,与之相反,我国却把民族的“元典”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

这种做法要反思。

D.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文化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反而容易爆发信仰危机。

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也出现诸多问题。

B.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沿着自己的传统发展。

但遗憾的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却有很强的势力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

C.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根脉是“五经”“四书”,但人们对其重视不够,真正能读懂的人也微乎其微。

D.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不合理之处,如设立“古典学系”,研究并传承古代经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3分)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

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

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

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

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

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

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

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

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

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

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

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

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

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

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

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

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

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

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

”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

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

“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

“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

”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

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

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

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回转头来,想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

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

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

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

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

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

耳朵里充满了歌声;

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恬静和谐的氛围形成对比,从而更加有力地凸显主题。

B.小说主要借助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动植物进行描绘,既生动优美,又特点鲜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

C.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了他的演讲稿。

D.小说在情节上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虽也微波屡兴、张弛有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5.小说中三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请结合文本情境,分别说说表现了知事先生怎样的心情。

(6分)

6.有人说:

本文标题虽是“知事下乡”,但实则是一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题的小说。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5分)

(三)实用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等功能。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天舟一号”将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材料二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实施阶段。

为了对空间实验室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物补给。

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

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旨在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3.35米直径的货物舱和2.8米直径的推进舱组成。

货物舱用于装载货物,而推进舱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推进舱两倒各有一翼太阳能帆板(共三板),后部安装了4台变轨用主发动机。

此外飞船还安装了24台姿控发动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全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质量13吨,最大上行货物运载量约6.5吨。

无论是直径、质量还是运载能力,“天舟一号”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约为6.5吨,高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研制的进步号M型(2.5吨)以及日本航空研究研发机构的H-Ⅱ运载飞船(6.0吨),低于欧洲空间局的自动运载飞船(7.6吨)。

下行运载能力约为6.0吨。

载荷比即运载货物的质量与货运飞船船体本身的质量之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载荷比高达48%,高于日欧的货运飞船。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

材料四

2017年7月2日晚,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消息一经披露,人们不禁扼腕痛惜。

航天试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总是与高风险为伴,可谓“刀尖上的舞蹈”。

每每遇到瓶颈和挫折,航天人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会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只有不惧失败、跌倒后重新爬起、继续砥砺前行的人,才能摘得世界科技高峰上的明珠。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评论员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的实施阶段。

B.“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C.“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用于装载货物的货物舱和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的推进舱两部分

组成。

D.“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因为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航天是高风险事业,航天人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在失败中砥砺前行,方可登顶世界科技之巅。

B.运载“天舟一号”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火箭今年4月20日发射成功,长征五号遥二火箭今年7月2日发射失利。

C.推进剂补加技术等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需要突破并验证的关键技术。

D.如果能及时补给推进剂、空气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就能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E.“天舟一号”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介于日本H-Ⅱ运载飞船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进步号M型运载飞船之间。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

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

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

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

久之,复游太学。

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

“龟山[注]不如也。

”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

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

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

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

召至京,令就试吏部。

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

对曰: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

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或劝之著述,不答。

尝自言曰:

“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

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

”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

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

母有念,辄心动,即归。

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

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

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

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

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

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注] 

龟山:

指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也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官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B.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C.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献章仪表堂堂,对母亲很孝顺。

每当母亲挂念他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有感应,于是立即回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

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③平居:

这里指家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据;

“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C.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D.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E.“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15.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氓》中,“,”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2)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环境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自己和客人在这清风明月下的惬意行为。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这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②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③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的作风。

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安土重迁,拨给搬迁的农民一笔拆迁费,帮助他们在建设新家园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

④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奖”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蔚为大观。

⑤男人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⑥这几十年的中国大学院校,像钱老这样有良知,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一心做学术研究的真正学者专家实属百里挑一了。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

B.针对“AI机器人会抢美国工人饭碗”,新版路线图指出,过去五六年里美国新增约60万个制造业岗位。

C.有关发言人日前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D.企业向政府申请科研项目,政府拿出科研经费让企业研发技术,成功后去申请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用纳税人的钱研发技术再去赚纳税人的钱,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19.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

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

D.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

________①_____,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

_________②______,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

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