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02476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共17页)11200字.docx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字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XXXX年字篇一

  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个性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明白,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

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就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

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

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

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就应停下脚步等待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正因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

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

看到那里我想到了以前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就应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取。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XXXX年字篇二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正因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用错了方法。

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个性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

但这个蜂群只选取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

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

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

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

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

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

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

当然不是,是正因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

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

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

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

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

  因此,我们务必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正因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

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明白儿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带给了基础。

  一向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法则。

因此,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

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们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

于是,当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时候,他往往不能自己来完成,成人怕儿童打翻热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来代替孩子来快速地完成这些。

他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正因他们心疼那个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来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这个杯子,成人立刻会对客人说:

&;没事,没事,一个杯子值不了几个钱的&;在那里,儿童的身份地位显然被看轻了,没有得到重视,同样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纪小就能够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待儿童那些错误的态度。

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但是,这天,在此刻的这个社会,不会像蒙台梭利那个时期那样忽视儿童,而是有点溺爱儿童,但爱的方式还是不适用于儿童,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使儿童更好地发展,还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XXXX年字篇三

  XXXX年7月4日参加辰辰幼儿园的家长培训学校时,幼儿园向各位家长推荐了五本关于蒙台梭利的著作,建议各位家长仔细阅读一下。

这五本书分别是: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和《发现孩子》。

这几本书对于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和基本教育方法,有很大的益处,希望可以通过阅读使得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互相理解和信任,并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取得大方向上的一致,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这5本书在介绍蒙氏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我着重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这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蒙氏教育具有革命性的理念。

书中不乏有很多经典之语,其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1、为什么儿童和成年人无法互相理解?

  成人眼中的世界,是经过心理整合过的世界。

在成人的眼中,事物之间往往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所以成人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微小细节的东西;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不懂心理整合的。

所以他们不会被&;逻辑&;和&;联系&;所干扰,儿童往往更容易观察到一些容易被大人忽视的细节,也通常会被这些细节而吸引。

  所以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描述的世界是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思考方式对彼此而说,都是陌生的。

  2、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是第二位的角色

  成人习惯用自己的逻辑来要求孩子,殊不知,这其实是孩子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阻碍。

还美其名约&;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整个互动当中,地位是处于劣势的,如果儿童的行为不被成人理解,与成人的环境不协调,就会被阻止,有的时候还是非常&;粗暴&;的阻止,而这个阻止过程中,成人却还会认为自己是在对孩子&;负责任&;.

  所以最近才会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除此之外,类似的实际还有很多,比如&;有一种饿,叫做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困,叫做妈妈觉得你困&;.成人总是不肯承认孩子有自己的身体机能,吃饭、穿衣、睡觉,都必须按照成人的标准来执行。

如果不吃,不穿,不睡,轻则各种哄劝,重则拳脚相加。

  书中也提到&;成年人很容易说:

&;孩子不应该到处乱走,不应该去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喊。

他应该多躺着,应该吃了就睡,他应该到屋子外面去玩。

&;即使这个人不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对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他也会这样说。

父母们完全出于惰性为自己选择了最轻松的道路,就是让孩子去睡觉。

&;

  如果把孩子换成一个成人,另一个成人出于&;爱&;强烈要求不困的你去睡觉,那么是何种感受呢?

怕是不会舒服吧。

更何况是时时刻刻在各个方面都这样要求你应该去做什么了,并且丝毫不考虑你真是的感受,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所以,真的能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应该停止把孩子看作一个宠物,或者一件物品,一件除了服从大人什么也不能做的东西。

  反过来说,我们应该努力站在孩子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满足孩子的真正的需求。

同时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成年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第二位的角色。

  3、放慢脚步,跟随孩子

  孩子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他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家长应该控制自己而跟随孩子的引导,把理解和跟随孩子当做一件有趣而又荣幸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叫做《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面的主人公,一开始嫌弃蜗牛走的太慢,越来越气氛愤,甚至想去踢它,后来他索性放手了,任由蜗牛自己爬,在放慢了速度之后,主人公闻到了花香,享受到了花园的美景,最后发出了感叹&;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

  里面的蜗牛就很像我们的孩子,牵着蜗牛在散步,就好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光和青春岁月。

有的时候会被气疯,会失去耐心,甚至忍不住&;踢它&;,但是,孩子们却不知不觉间,把父母带进了花园,只要家长们放慢脚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就会发现,孩子的视角是那么的独特,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丽。

陪着孩子一起静静体味生活的味道,偶尔做一下小孩子又何妨?

  文章的第13章节奏,也是阐述了类似的思想,

  二、敏感期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很多敏感期,有语言敏感期,行走和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

每一个敏感期都有孩子独特的需求,面对这种需求,家长们只有知道了其所以然,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

  1、语言的敏感期

  在芊卉园的培训课中,家长们见到的第一次老师展示,就是在线上活动时的分享故事环节,当时大家都觉得老师的声音&;太温柔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听不清。

读完此书,我才发现内有乾坤。

  语言的能力实际上是孩子们最难学会的技能之一,但孩子语言的敏感期往往比人们忽略,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大家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创造了必要的元素。

能够捕捉到孩子对语言的反应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孩子们的微笑。

&;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发音清晰的短语上时,他会表现出快乐。

他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比如可以分辨出教学塔楼的钟声。

&;

  孩子会在温柔的言语中得到快乐,因此而平静下来,这&;就是我们要用温柔的言语对孩子讲话的原因,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充满活力的微笑回应,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父母夜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满足他们听歌谣或听故事的渴望的原因。

&;

  2、秩序的敏感期

  可能处于秩序的敏感期的孩子,是通常最让家长们头痛的了。

孩子们脑子里总会有在家长眼里非常奇特的&;秩序&;,一旦秩序被破坏,而家长又没有深刻理解到孩子的用意,&;任性&;、&;不懂事&;之名就会被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通常的观念里面,孩子天生就是捣蛋鬼,是&;不守秩序&;的,这一点也是在家长培训课之前,大部分家长的观点。

所以在老师用很温柔的声音展示&;讲故事&;环节的时候,家长们都担心孩子们会因为吵吵闹闹而听不清老师的话,所以在老师向家长展示&;走线&;活动的时候,家长们会担心孩子们不会那么&;听话&;的按照固定的路线向前走。

而另我比较惊讶的是,当我参加观摩的那天时,孩子们的行为却证实了,这种担心是毫无必要的。

孩子们整个过程非常安静,大部分孩子都会按照&;秩序&;行动,只有刚刚入园的小朋友还没有弄明白&;秩序&;,所以会&;溜号&;,不过在被纠正了之后,就加入&;秩序&;的队伍了。

  事实上,孩子们的秩序感,远远超出了成人的认识。

  秩序感,还表现在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上面。

比如家里的东西的摆放位置,父母抱孩子的时候穿的衣服等等,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都不喜欢这些设置被随意改动,一旦被改动,就会表现出不安,甚至哭闹。

只要家长们找到了结症所在,就可以立刻缓解这种情况。

相反的,如果盲目的把孩子的这种哭闹认为是&;无理取闹&;,甚至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解决哭闹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幼儿园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教育方法的进一步感悟

  在阅读整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里面,关于孩子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一些教育方法的描述。

让我知道,其实幼儿园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平白无故这样设置的,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和用意的。

  1、孩子们的床。

  书中是这样说的&;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的最大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合他需要的床,不要再让他的睡眠超过必需的时间。

成年人应该允许孩子在困倦的时候去睡觉,在他休息好的时候醒来,并且在他想起床的时候就起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传统的儿童床应该被淘汰的原因。

现在已经有许多家庭在这样做了,取而代之的是给儿童一张低矮的、几乎贴近地面的小床,这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躺下或是起来。

一张低矮的床是很经济合算的。

儿童需要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更多是一种妨碍,而不是帮助。

许多家庭已经通过在地板上放置一个小床垫,并覆盖一张大毯子,实现了儿童睡眠习惯的变革。

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晚上快乐地上床睡觉,早上不需要打扰任何人就可以起床。

&;

  在我第一次看到芊卉园的床的时候,也有一丝疑惑,因为我记得我小时候幼儿园的床是有栅栏的,但我当时并没有多想,现在看到文章中这么描述,方才恍然大悟。

  2、感观区的圆柱体

  在培训学校的时候,园长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那个圆柱体,我至今还有印象。

那是一种深浅不同,或者粗细不同的几组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的放在木板上相应的圆孔里面。

  这种教具,在书中第12章也有提到。

里面主要是讲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着迷于一些&;基本&;工作,比如拔出瓶塞子,在把它塞回去,&;拔出瓶塞再塞回瓶塞的工作似乎是他们最喜爱的消遣之一&;.

  但有的时候,家长经常会因为某件东西,认为东西本身很危险,或者担心孩子碰坏,或者拿东西是妈妈或者爸爸的东西,而不让孩子碰。

但是,实际上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个生活中真正的东西,而是他需要从事同样的活动就可以了,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但最好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家长就不会干预了。

  &;类似这样一些没有外在最终目标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看作人类劳动者最初的微薄努力。

&;

  在芊卉园,我就看到了这种圆柱。

到现在为止我才明白这种教具设计的另一层含义,是为了满足了儿童这个时期的特殊需要。

  从文章的这一段,也揭示了一件很无奈的事情,那就是&;允许儿童自己活动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但是在成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这个理想难以实现。

年长者即使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允许他自由地接触和移动物品,也会发现自己无法抗拒那种说不清的要去控制孩子的冲动。

&;

  3、科学区老师的展示过程

  还记得在家长培训课程科学区展示的时候,老师当时展示的是花的解剖。

其中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得,就是当老师去取解剖过程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的时候,是一件一件去取的,而不是&;顺路&;一并取回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第13章《节奏》为这件事情做了一定的描述,让我的体会有更深了一层。

  书中说&;成年人做事有一种很自然的原则,即&;付出最少的努力&;,这一原则促使他采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

  这就是我们成年人去取工具的过程中可能会采取的方法,我们会一次性把&;顺路&;的所有工具都取回来,因为这样&;付出最少的努力&;.而孩子们却不是这样的。

孩子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完成事情本身而去做的,孩子们更多的是想体验能让他们感觉到成功喜悦的行动。

  这里就提到了孩子们做事的&;节奏&;.成年人和孩子做事的节奏是不同的,成年人如果没有体会到孩子的&;节奏&;,而是专注于事情的结果,或者成人本身给事情定义的标准是否达到这个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去打断孩子,孩子们的尝试会被打断。

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书中举了一个和偏瘫的人一起走路的例子,因为大家的做事的节奏不同,我们会觉得很痛苦,假设我们帮助了他,那么就要力求用自己的节奏代替他的节奏,才能让我们从内在冲突中解脱。

但是这种对孩子的帮助,实际上是在无形间压制了儿童的行动自由。

而这种压制将在儿童今后的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童年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他的心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段时间里,成年人能够潜入孩子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激发和促进孩子。

&;

  就花的解剖过程中,一件一件取工具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层引申的含义。

孩子对于成人的行为是如饥似渴的观察者,并渴望模仿成人,所以在这一点上,成人有一种责任,要成为儿童的激励着,成为以身作则的&;身教者&;,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和举止。

所以成年人要担负正确指导的责任,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心态平静,动作缓慢,这样孩子才能看清楚他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相反的,如果成年人不是这么做,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那就不能很好的激励和指导孩子,而是会用强有力的暗示把自己的快节奏传递给孩子,从而代替孩子内心的节奏。

  当孩子的节奏变得突然加快,而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细节,就会慢慢丧失自己的理性思考,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只是不管不顾的任意游荡。

  &;三思而后行&;这是书中提到的一个词,所以说如果一个孩子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先是很平静的观察和思考,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才是正常的。

如果节奏被破坏,他的内在约束力就会被破坏,他的行为就会挣脱自我控制,被另一个人的意志只配,成为外接影响的牺牲品。

  四、结语

  这本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一些感觉好的地方,做了标注,当看完了全书以后,又反过头来仔细阅读了一下自己做标注的地方。

发现有些地方真的是字字珠玑。

让人反复回味。

  从阅读过程中,我反思了很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耐烦,行使大人的权利去抑制孩子的活动等等。

实际上都是我没有真正的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没用用心去体会孩子当时的心情。

  难怪有人会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也是大人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心态的平和,学会观察,学会等待,学会引导。

前面是心态调整,中间是情绪控制,后面是方法使用。

这些无论是运用到教育孩子身上,还是大人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路还长,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可逆的,作为父亲,我希望能够通过自我的修行,完善自己的人格,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静待花开!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范本XXXX年字篇四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在五年前读过,现在再次读来,仍有感触。

她在二十世纪初期,就看出儿童发展的本质,看出儿童心内自有一个秘密的世界。

但是大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忽略掉。

她这样论述:

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

成人能够以从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

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

儿童十分喜欢独立地完成工作,而且干得非常卖力。

自由行动的儿童,不仅从他的周围与环境中搜集感官印象,并且喜欢一丝不苟地进行他的活动。

儿童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从事各项活动成长起来的,因此他的发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

儿童只有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

如果不坚持这条原则,那么今后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到无穷的混乱中。

教育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能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

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

  这些论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让儿童去做,去感知世界。

在动手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儿童的内心会逐渐达到完满。

从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种感受,专注力差的孩子的越来越多。

以前一个班专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约一两个,现在一个班能找到十几个。

老师们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课,甚至在上课时到处跑的也越来越多。

我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我一边听着老师的课,一边就担心地看着那几个自始至终地看着后面家长或者自顾自动来动去的孩子。

孩子的专注力是怎样丧失的呢?

这是我一直在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

无独有偶。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家长破坏的》也讲到类似的观点。

文章先列举了事例:

  

(一)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书店,旁边有个奶奶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也在看书,我相信这个奶奶非常爱他的孙子,我也坚信那个孩子的专注被奶奶毁了。

男孩和我女儿在一起看书,两个孩子跪在地上。

奶奶立刻上来说:

&;宝宝,别跪在地上,太凉!

&;孩子刚起来没两分钟又坐地上了,因为书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书,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不模仿呢?

奶奶走上前:

&;宝宝,不能坐地上,屁股凉了,拉肚子!

&;孩子又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然后就开始各处溜达。

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拿起一本漫画书刚看了几分钟,奶奶又来了:

&;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

&;孩子摇头,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还在书上,奶奶不高兴了,一把把书抢下来,扔在了书堆里,然后开始教训小孙子:

&;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会上火,上火了就会发烧,到时候谁管啊,你爸你妈工作那么忙,不还得我弄你嘛!

快,喝水!

&;小男孩无奈地喝了几口,然后又趴到女儿这里,和女儿看书。

奶奶当然又不干了,连拉带扯地把孩子弄起来,两个人走出了书店。

  

(二)

  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较专注,仔细想想,经验就是从小没人管。

我小的时候,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家里条件不允许,于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时间发呆,有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件事。

四岁到六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爸爸单位大院度过的,我自己每天观察蚂蚁,观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画,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

因为没有人催我,没有人关注我,反倒让我非常得专注。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书籍绝对是奢侈品。

我家那个胡同第一家中有两位哥哥,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姚宁姚宇。

他们的父母也都是老师,他们家里有看不完的小人书,有各种那个年代很难见到的小说。

我还没有上学,就喜欢待在他们家里,那些书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翻烂了。

有时候阿姨回来早,会开恩同意我把书拿回家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那些有书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里翻啊翻。

这些点滴的童年时光无比快乐,也让我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做事认真专注。

关键当时爸妈也太忙了,没时间唠叨我,而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一个孩子有好几个大人管着,每个人都对孩子发出指令,孩子的内心其实是乱的,谁说都得听,各种唠叨毁了孩子的专注。

  第一个例子多么常见啊,几乎是随处可见。

很多家长几乎是本能地这样去做。

但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他们会认为不管,难道让孩子放任自流吗?

其实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看护人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

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

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项&;工作&;。

  第二个例子就更有趣了。

一个专注的孩子居然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管她。

让她能得以长时间地自处,所以养成了专注的习惯。

关于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候,也有可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而不停地转换注意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