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324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3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色彩的纯度渐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理解色彩的纯度及渐变的概念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色彩、纯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和规律,体会渐变的绘制要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纯度渐变所产生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渐变的观察和审美能力,激发其运用渐变方式装饰生活、表现美的欲望。

教学重点:

了解色彩纯度及纯度渐变,并掌握纯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

色彩的纯度渐变均匀等量的原则,尝试用点线面的趣味图形进行装饰。

教学方式、手段:

利用欣赏对比的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色彩的纯度属性,自然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表现出的美感的喜爱,逐步展示纯度的概念特征。

通过对明度渐变的知识运用,掌握纯度渐变的主要方法,并以此进行对同一画面不同色彩表现的比较,让学生直观对比出两幅画面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

再通过对自然生活中色彩的看、说、想等一系列活动,强化纯度渐变的美感,提炼出色彩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表现过程。

教师准备:

互动媒体课件、水粉颜料、调色盘、水杯、水粉笔、铅画纸、抹布、实物展台。

学生准备:

水粉颜料、调色盘、水杯、水粉笔、抹布、铅画纸。

一、知识性导入

1.牛顿“光的色散”现象。

师:

1665年,牛顿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研究“光的色散”。

他将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非常鲜艳的色彩。

屏幕:

发现七色光。

师:

这是人们最早研究的光谱,而人们形容色彩的鲜艳程度还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

回答或师直接说。

屏幕+板书:

纯度。

2.自然中的各种风景。

师:

奇妙的七色光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美丽纯净的色彩,譬如那节日中火红的灯笼,收获时节金色的麦浪,秋天里盛开的菊花……草坪树木的绿色带给我们舒适的感受,天空大海的蓝色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薰衣草的紫色带给我们浪漫温馨的体验。

屏幕:

整体颜色画面。

师:

这些五颜六色的画面,令人如此的舒畅。

可是有的时候颜色并不总是这么鲜亮,当阳光退去,原本的鲜艳颜色就会蒙上一层灰色,颜色的纯度也会降低。

屏幕板书:

纯度、变。

3.纯度变化。

以绿色为例,如何改变色彩纯度。

师:

揉入灰色可以改变色彩的纯度。

此外,还可以加入什么颜色同样也能改变色彩的纯度呢?

我们以绿色为例,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

生:

加白色。

生:

加黑色。

生:

也可以加入其他颜色(如红色)。

4.纯度渐变的演示过程。

(实际操作)要求:

各小组分别给绿色加入其他颜色。

师:

我们一小组加入白色,二小组加入黑色,三小组加入红色来试一试。

小组内的同学不要交流也不要讨论,调好自己的颜色就赶紧坐好。

师生讨论,黑板展示。

(各人加入同样颜色的不同效果)

结论:

排列不同深浅的颜色层次,加入颜色的量不一样,有了一种渐渐变化的效果。

屏幕:

三种颜色变化后的效果。

师:

老师也改变了绿色纯度,并用这些颜色装饰一组台灯的画面。

5.画面对比感受纯度渐变的效果。

屏幕:

装饰台灯画面。

师:

这样装饰的画面,你有什么自己的感受?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

自主回答。

师:

同学们说的都挺有道理,如果老师用刚刚同学们渐变的效果来装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屏幕:

渐变装饰台灯画面。

师:

渐变前后的画面给了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

色彩的纯度渐变得柔和、丰富、立体。

师:

颜色被改变了纯度之后,确实不再像以前那样的鲜艳,但用了纯度渐变的效果之后,又给了我们另一种美的感受。

揭题:

色彩的纯度渐变。

二、欣赏体验,感受分析

1.自然中的色彩的纯度渐变。

师:

色彩的纯度以一种渐渐变化的方式呈现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在自然当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美丽画面。

a.刚刚脱壳的小虫,身体从嫩绿到黄色,给人一种轻盈透明又惹人怜爱的感觉。

b.旁晚的海边,天空由深蓝到紫色再渐渐变成淡黄色,壮观而美丽。

c.一层一层的海浪冲向沙滩又逐渐褪去,留下了深褐色水印,它连接着远处淡淡的银白,色彩层次丰富而明快。

d.叶子由红到绿的渐变,对比强烈,给人印象深刻。

e.鸟的羽毛由蓝到浅蓝,凸显了羽毛颜色的鲜艳中又不失一种柔和之美。

2.生活中运用色彩的纯度渐变的案例。

师:

自然界中这种美丽的色彩的纯度渐变,运用到生活中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请大家说说自己见过的色彩的纯度渐变的案例。

师: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见过这样美丽的色彩的纯度渐变的画面呢?

生:

自主回答。

屏幕:

茶饮料包装渐变,感受不同渐变颜色的效果。

师:

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饮料瓶子,这个瓶子是什么颜色纯度渐变呢?

生:

黄色渐变到绿色、红色渐变到黑色、白色渐变到蓝色。

师:

同样的瓶子,用了不同的颜色纯度渐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瓶子都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

自主回答,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

师:

是的,不一样的色彩的纯度渐变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有的轻盈,有的沉重,有的清新。

打开我们的颜料盒,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两种颜色,用这两种颜色做一段渐变,来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三、示范操作

师:

出示绝对平行线条,略作修改,改成波浪效果。

我们称这样的渐变样式为“平行渐变”。

板书:

平行渐变。

屏幕:

发现渐变错误。

板书:

均匀等量。

屏幕:

出示放射渐变示意图。

师:

以上这两张图跟之前有什么一样呢?

生:

回答。

板书:

放射渐变。

实践操作:

调色填充颜色。

屏幕:

其他学生及大师作品。

四、学生作业

五、展评

六、教学拓展

师:

颜色可以渐渐变化,在颜色的渐变中有时能看见岁月的流逝,老师曾守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拍摄这一棵银杏树渐渐变化的过程(动画播放完毕),就像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等你们长大了,褪去了青涩后的生命色彩也会越来越厚重。

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给明天预备一个美丽的色彩。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完成一幅色彩的纯度渐变的作品。

作业要求:

1.勾勒一个你喜欢或你最熟悉的外形;

2.选择平行或放射的类型来设计渐变形式;

3.选择你喜欢的两种颜色,均匀等量相互添加改变纯度,填充画面。

反思和总结

 

2、漂亮的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与制作,对灯在古今中外的文化意涵和实际功用有所认识,并尝试自己动手设计灯的造型,合作完成“兔子”或其他造型的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以“灯”为主题的节日和风俗,引导学生进行彩灯的设计制作,在欣赏、探索、制作的过程中感受灯的造型美和文化美,培养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古今中外各种灯的赏析,感受以灯为主题的节庆气氛,丰富审美经验,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灯饰及其相关历史、特点、习俗的探究,了解各种灯的文化尤其是我国的花灯,学习并掌握花灯的基本制作方法,较完整地完成花灯作品的制作。

教学难点:

1.探究骨架的组合和固定方法,利用现有材料进行骨架制作和最后的组装,做到牢固和适用。

2.尝试多种外装饰的方法,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造型完整、创意独特的兔子灯,做到美观并新颖。

教学方式、手段:

1.参与性的观察策略。

通过古今中外各式灯饰的欣赏,了解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以花灯的学习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观察花灯,了解花灯的特征、制作,认识、感受花灯的美,并由此来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故事化的情境设置。

激发学习的兴趣,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故事的形式了解古人元宵节张灯习俗的由来,感受元宵节热烈的节日气氛。

3.游戏式的感知体验。

进行“猜灯谜”游戏,在游戏中互动学习,了解有关灯的历史文化,激发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4.探究型的实践尝试。

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并掌握彩灯的基本制作方法,能较好地完成作品。

教师准备:

1.教室环境布置(悬挂花灯、准备灯谜等);

2.查找资料、课件制作、兔子灯及半成品教具制作;

3.各种制作材料(打包带、布胶条、宣纸、彩色皱纹纸、彩色玻璃纸、双面胶带、透明胶带、流苏挂穗、订书机、订书钉、纸杯、筷子、蜡烛、展示架等)。

学生准备:

各种制作材料(打包带、布胶条、宣纸、彩色皱纹纸、彩色玻璃纸、双面胶带、透明胶带、流苏挂穗、订书机、订书钉、纸杯、筷子、蜡烛、展示架等)。

一、感知与体验

1.由字切入,揭示课题。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豆”字,学生认读该字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豆”字的含义;

(2)教师围绕“豆”字展开解述,师生共同探究“豆”字所代表的“灯”的含义的由来(PPT03-04);

(3)切入本课学习,教师板书:

漂亮的灯。

2.赏析图例,初步了解。

(1)不同材质的“豆”的认识。

(依次展示并解读陶豆灯、战国玉勾连云纹灯、战国青铜鸟盘灯)

(2)不同造型的“豆”的认识。

(依次展示并解读西汉长信宫灯、彩绘鸿雁衔鱼铜灯、雁足灯、西汉牛形错银铜灯、战国中山十五连枝灯)

(3)不同地域的“豆”的认识。

(依次展示并解读欧洲古代宫廷座灯、吊灯)

3.参与活动,跟进赏析。

这些精美奢华的灯饰,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权势富贵人群的专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日益进步,灯也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所用。

(1)了解灯盏画作。

欣赏唐墓壁画及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东侧菩萨点灯图,通过画作中所描绘的侍女捧持烛台和菩萨点灯的造型,再次加深印象,进一步熟悉中国古代灯盏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宫灯历史。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

“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大业元年的正月十五,隋炀帝在洛阳城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

自隋唐之后,每逢元宵时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

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

宫灯制作技术也由宫廷传入民间。

(3)知晓放灯习俗。

通过诗配画展开学习,从古诗描述和画面情境中体会古人张灯、提灯、放灯等各种因灯而乐的趣味习俗。

(4)开展灯谜游戏。

像古人那样猜一猜、乐一乐。

从灯盏的下端取下谜面,猜猜看,谜底究竟是什么。

谜面一:

红衣小姐上高台,心里一痛眼泪来。

(打本课所用一种材料)

谜面二:

宝宝夜里把灯带,一闪一闪真可爱。

(打一昆虫)4.结合本土,深入探访。

(1)秦淮花灯展示。

在我们南京的城南地区,就有这样热闹的灯市。

每当上灯时节人山人海,火树银花,这就是负有盛名的秦淮灯会!

也叫“金陵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古称“金陵”)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

秦淮灯会起始于唐朝,兴盛于明朝。

源远流长,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

夫子庙的秦淮花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四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外国朋友。

(播放介绍秦淮灯会的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2)民间艺人介绍。

秦淮花灯的扎制是以子承父业的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的。

每到过年时,那里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扎花灯,为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备足灯品。

(播放介绍扎灯艺人的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二、创作与表现

1.了解扎灯手艺。

(1)观看PPT图片说明。

(2)观察教师局部演示。

2.尝试扎灯技术。

(1)提出创作建议。

搭骨架。

三人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量长、剪断、围圈、架框、胶合等步骤,保证兔灯框架牢固、稳定。

蒙罩纸。

在打包带上粘双面胶带后撕去纸膜,将宣纸平整地蒙在兔灯框架上,上部和底部留空,中间一圈粘牢、无缝。

围花边。

彩色皱纹纸剪成五厘米宽的长条,将其中一侧沿边剪出穗状,另一侧粘胶后围合在兔灯框架一圈;

选择红、橙、桃、黄、绿等鲜亮的、具有喜庆色彩的多张皱纹纸,贴时先低后高,逐层粘贴。

贴图案。

在粘合好的“兔身”上粘贴眼睛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图案,可以是花、水、火、云等纹样,也可以是“福”“乐”“喜”“吉”等字符。

(2)分组合作创制。

在各组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分工合作,扎制一个兔子灯或其他形状的灯。

三、评价与反思

1.学生作品展示。

(1)上灯。

各组作品陆续完成,同学将扎制好的灯品悬挂起来,也可以手提或牵拉,体验上灯乐趣,增添节日的氛围。

(2)赏灯。

各组同学介绍本组在扎制过程中的想法和经验,互相观看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同为兔子灯在造型上的不同之处。

2.灯饰艺术展示。

(1)大型彩灯灯组。

展示、介绍“拔萝卜”“年年有余”“十二生肖”等灯组。

(2)日常生活用灯。

观察、欣赏壁灯、吊灯、落地灯、台灯等日常家用灯。

(3)现代建筑灯饰。

柱灯、顶灯等与建筑浑然一体的灯组。

3.材料方式拓展。

(1)可赏的灯。

赏析大师设计制作的“荷花”灯,探究其应用的巧妙之处。

(2)可用的灯。

研究老师设计制作的“雀巢”灯,探究其应用的独特之处。

(3)可试的灯。

探究同学设计制作的“小猪”灯,探究其应用的可鉴之处。

作业要求

本课是一节以技能练习为主要活动的课,课堂学习重在实际操作,对创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比较高。

课堂练习环节中,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练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主要分以下四个环节,按序、逐项完成创作任务:

1.搭骨架。

三人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量长、剪断、围圈、架框、胶合等步骤,保证兔灯框架牢固、稳定。

2.蒙罩纸。

在打包带上粘双面胶带后撕去纸膜,将宣纸平整的蒙在兔灯框架上,上部和底部留空,中间一圈粘牢、无缝。

3.围花边。

彩色皱纹纸剪成五厘米宽的长条,将其中一侧沿边剪出穗状,另一侧粘胶后围合在兔灯框架一圈;

选择红、橙、桃、黄、绿等鲜亮的、具有喜庆色彩的多张皱纹纸,贴时先低后高,逐层粘贴。

4.贴图案。

在粘合好的“兔身”上粘贴眼睛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图案,可以是花、水、火、云等纹样,也可以是“福”“乐”“喜”“吉”等字符。

通过以上练习环节,在完成一个兔子灯造型的基础上,动作快的小组还可以考虑再制作一个其他造型的花灯。

反思和总结

 

3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风的观察,发现事物在风中的变化,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以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创作出富有情趣、具有个性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以“激趣导入→寻找风儿→留住风儿→示范讲解→自由表现→展评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流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中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或回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教学方式、手段: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并通过有趣的提问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产生丰富多彩的创作激情和需求。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风车玩具、彩带、气球、油画棒、水粉颜色及范画。

学生准备:

画纸、颜料、油画棒、画笔等。

一、激趣导入

  1.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几根彩带)摸摸看,什么感觉?

你能让它们飘起来吗?

  教师引领学生用电扇吹动彩带、手持彩带奔跑、或到户外有风的地方放飞彩带。

2.师:

是什么让彩带凌空飞舞呢?

生:

是风。

师:

对,是风。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风,研究风,画画风。

(出示艺术字板书“风”。

二、寻找风儿

  1.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风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常常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

你能从下面这组图片中发现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吗?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伴随风的声音):

风吹皱的水波纹、飘拂的柳条、飞舞的风筝、鼓起的风帆、吹得东倒西歪的大树。

  师:

看完之后,说说你的发现吧!

  生1:

风筝飞起来了。

  生2:

大树要倒了。

  生3:

柳条像小姑娘的头发一样飘起来了。

  生4:

风帆鼓起来了。

  师:

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

一下子就找出来了!

老奶奶说:

风是天上神仙的喷嚏;小朋友说:

风是电风扇吹出来的;你们说呢?

  (学生积极讨论。

  师小结:

讨论让我们渐渐明晰,风啊,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因为空气流动而产生的。

  2.教师提问:

人们常称赞聪明睿智的诸葛亮能借来东风,同学们,你们能把风儿“借”来吗?

用什么方法来“借”呢?

可以使用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

一会儿,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借”到风,谁的办法巧。

  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分组操作,通过自己的方法让风呈现,如:

轻摇折扇,感受阵阵凉意;吹一口气,使蜡烛熄灭;在有风的地方打开书,看到乱翻的书页。

三、留住风儿

 1.师:

同学们都很聪明,都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巧妙地“借”到了风。

想把风留住吗?

  师:

看,多美的画啊!

(出示一张PPT,画上一个小姑娘,裙裾飞扬,伸手欲抓住刮飞的草帽……)提出问题——画家是怎样留住风的呢?

风的痕迹在哪儿?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风的痕迹在飞扬的裙裾上,在刮飞的草帽上,在弯腰的小草上……

  师:

想让风儿也吹到你们的纸上吗?

  生:

想。

  师:

好,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2.教师带领学生玩游戏——“风来了”。

(每组一只盒子,内有各种待添画的图片和一些白纸片,白纸用来让组内同学互相出题。

玩法:

(1)让同学们抽选,并对选出的图片进行添加,使画面呈现出“风来了”;

(2)利用白纸,组内同学互相出题。

看谁的创意好,表现精彩。

3.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和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有创意进行鼓励。

教师小结:

要想“留住风儿”必须要借助其他事物来进行表现。

四、画画风

1.学生出题考老师:

请学生出关于风中情景的画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示范。

(教师边解说边演示,如何构思、如何起稿、如何表现。

既可以使用简单的勾线涂色,也可以采用一些独特的表现方法。

如:

纸版画、撕纸贴画、剪纸等。

2.师:

看过老师的示范后,看得出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别急,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些精彩的作品,请同学们来欣赏欣赏,说不定还会给你带来许多启迪。

(教师演示课件,介绍各种以“风”为题材的作品——欣赏图片PPT)

师:

看了这些图以后,同学们一定有了新的想法,能结合作业要求把它表现出来吗?

你打算怎么做呢?

(PPT出示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1)借助你所选择的事物形象来表现风,并注意风的大小及物体飘动的方向与风向一致。

(2)作品富有个性,画面主体突出,色彩搭配和谐。

3.教师巡回辅导。

及时点评,发现有创意的作品随时展示给学生,鼓励创新。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借助事物表现风的方向、风的大小。

4.作品展示:

风来了。

5.评价:

  

(1)把你的创意介绍给大家;

  

(2)说说哪幅作品你最喜欢?

为什么?

  (3)你需要对哪幅作品提出建议?

五、展评延伸

  师: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出色,画出了一幅幅精彩的“风来了”。

  风儿虽然很神奇,看不见又摸不着。

但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定可以捕捉到精彩的画面。

和煦的风儿让人心旷神怡,但它发起脾气来变成狂风、龙卷风的时候,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灾难。

不过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会治服龙卷风,并合理利用它,让它为我们人类服务。

作业要求

1.借助你所选择的事物形象来表现风,并注意风的大小及物体飘动的方向与风向一致。

2.作品富有个性,画面主体突出,色彩搭配和谐。

反思和总结

 

4、风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PPT详细了解风筝的造型特点、种类。

理解风筝的飞行(放飞)原理,掌握飞行物的基本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忆并表现放风筝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和风筝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

用绘画的形式,再现放风筝的情景。

学生情况:

 三年级学生是充满幻想的年龄段,而放风筝正是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成功调动他们探究风筝的兴趣,再现放风筝时的情景和乐趣,是这节课的关键。

教学方式、手段:

1.通过图片欣赏风筝比赛片段,引发学生对风筝的探究兴趣;

2.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活动;

3.引导学生关注风筝在各个领域的作用;

4.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准备:

播放图文、影像的设备,各类风筝等。

学生准备:

绘画工具。

一、导入阶段,激发兴趣(约3分钟)

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对!

是风筝比赛,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国各式各样的风筝和风筝的各种玩法,好不好?

(板书课题:

风筝)

二、发展阶段,设疑探索(约8分钟)

师:

你知道风筝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吗?

有外国朋友把中国的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美国的华盛顿史密斯宇航馆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它的边上写着: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师:

好多同学都放过风筝,请你说说看,你放过什么样的风筝?

师:

同学们放过风筝都不一样呀,说说看你放过的风筝和别人的风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

同学们讲述了自己放过的风筝,有的放得高,有的放得远,还有的放到高空中很逼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民间风筝的种类。

(通过PPT,系统地了解风筝的种类和各种风筝的结构特点。

师:

老师这里带来了几只风筝,大家看一看是哪一类风筝?

(分别展示:

板子风筝、软翅风筝、硬翅风筝、立体风筝、软体风筝、串子风筝等。

师:

看了这么多风筝的图片和真实的风筝,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风筝的造型不管是飞鸟还是昆虫,也不论是人物或是动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找找看!

三、回忆情景,激发创作(约10分钟)

师:

同学们看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总结出了风筝飞行的原理就是——对称!

  那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风筝的色彩和真实的物体的色彩一样吗?

师:

对!

风筝的色彩很鲜艳醒目,比真实的物体的颜色更夸张。

这是为什么呢?

 生:

好看、美观……

  师:

同学们,你们放风筝一般是在什么季节?

 生:

春季、秋季……

 师:

为什么是在春季或秋季呢?

 生:

春暖花开,踏春郊游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生:

秋高气爽,登高望远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师:

回忆一下,春天和秋天的天空一样吗?

 生:

春天会有沙尘暴,天空比较灰暗。

 生:

秋天是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空比较蓝。

  师:

是啊,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季,天空是灰蓝色的,所以风筝的色彩要很鲜艳才能看得清楚呀!

你们放风筝都是在什么地方呀?

 生:

广场、郊外、山顶、河边、田野……

师:

看来我们放风筝都是选择在开阔的地方,放风筝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这些放风筝地方周边都是什么样子的?

  师:

你放风筝的时候,边上还有哪些人?

他们在干什么?

  师:

你放风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哪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模仿一下?

 师:

风太小了,你怎么办?

(生:

拉着风筝跑)

 师:

呀,风大了,拉不住了。

你怎么办?

(生:

拼命的拽着风筝线)

 师:

不好了,边上的小朋友风筝线断了。

你怎么办?

(生:

惊讶……)

  师:

你还见过风筝的其他玩法吗?

 (简短介绍风筝的特殊玩法:

风筝送饭、风筝音响、风筝挂灯、风筝打斗、风筝跳舞。

 师:

让我们来看看外国小朋友他们是怎么表现放风筝的场景的!

(幻灯展示)

 师:

再看看中国小朋友的作品!

(幻灯展示) 师:

如果让你来画一幅放风筝的情景,你会怎么画?

画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