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823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docx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

生态学复习要点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生物系统:

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与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物种:

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形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3.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

第一性周期因子:

光;温度

次生性周期因子:

湿度;溶解氧

非周期因子:

自然灾害

非密度制约因子:

系统中对种群的作用大小与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如天气和污染物等非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

系统中对种群的作用大小随种群本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因子,如竞争者和疾病等生物因子

4.限制因子:

在各种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为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极限,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生态幅:

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小因子法则只能应用于稳态条件下)

Shelford耐受性定律: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最高点

6.驯化:

响应环境变化在结构上作出的可逆性变化

休眠:

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当抑制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环境条件解除后,很快即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滞育:

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的生理状态,是对有节奏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生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在自然情况下,滞育的解除要求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并由激素控制

适应:

有机体面对所有的环境胁迫成分所采取的降低生理压力的改变

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7.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率与呼吸作用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8.光周期现象:

动植物的生物学现象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

9.生理有效辐射:

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能被叶绿素和类胡卜素吸收,这部分辐射称之为生理有效辐射

生理无效辐射:

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10.贝格曼(Bergma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阿伦(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11.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

温带地区,一般5-6C˚;亚热带,10C˚;热带作物如橡胶,18C˚

有效积温:

生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温度总和。

对某一生物的某发育期,此为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

K=N(T-C)

K:

有效积温,常数,用“日度”表示

N:

发育历期,天数

T:

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C˚

C:

生物学零度,C˚

12.范霍夫定律(Q10定律):

Q10=(R2/R1)10/(t2-t1)

13.种群:

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进化单位,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动态:

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密度:

种群的原始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

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

种群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

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

种群内不同生物型.这种不同不单表现在雄雌性相异,同性个体也有不同

15.内禀增长率:

在实验条件下,人为地排除不利的环境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的影响,并提

供理想的和充足的食物,这种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种群增长能力

16.存活曲线:

以lgnx对x作图,直观地表达了该同生群的存活过程的图例

17.种群空间分布型:

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

(随机型: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

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另一个体的分布;

均匀型:

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呈有规则地均匀分布。

少见

成群型:

最常见,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18.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

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或联种群

19.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

互影响

20.领域行为: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

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

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

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

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

制对方的作用

资源竞争:

似然竞争:

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

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

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

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群落:

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生态系统中具生

命的部分

群落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分层现象(高度和生活型),包括地上和地下;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主要指镶嵌性。

群落的时间格局:

昼夜相、季节相

24.优势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成为优势种。

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关键种:

如果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有时至关重要的,那么

这个物种通常就被称为关键种

25.群落演替:

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初生演替:

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

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自发演替:

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

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的群落演替

异发演替:

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

26.演替系列:

某一地段上从先锋群落到顶级群落按顺序发育着的那些群落

水生演替:

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

旱生演替:

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

27.顶级群落: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

28.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及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

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9.食物链:

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

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

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类似一张

无形之网把所有生物都包含在内,使它们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称食物网

营养级:

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0.生态效率:

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

同化效率:

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

化的能量比例(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

量)

生长效率:

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

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31.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

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

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

32.生物量:

在某一时刻调查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干重g/m2或J/m2

生产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通常用每年每m2所生产的有机干重物质

[g/(m2*a)]或每年每m2所固定能量[J/(m2*a)]

周转率:

流通率与库中营养物质总量之比

33.总初级生产量:

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

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4.次级生产量:

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

分的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次级生产量

35.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

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3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系统各

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个圈层之间,

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反应及生物的适应程度,可以把生态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的作用性质,可以把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3.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以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4.以水为主导因子可把植物划分为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5.内稳态机制主要以生物的生理和行为为基础。

6.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7.生命表可分为静态生命表和动态生命表两大类,它们在收集数据方法上有所不同。

8.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9.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10.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

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11.动物的竞争行为可分为:

直接竞争行为和间接竞争行为两大类。

1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群落演替可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主要类型。

13.水生演替系列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草本植物几个演替阶段。

14.从裸岩演替到森林主要经过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和森林植物。

15.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6.食物链主要有捕食物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种主要类型。

三.简答题

1.简述物种概念

林奈:

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

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构成一个种。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不连续性及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

它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物学的物种概念:

物种是有机世界的链索上的基本环节,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有机世界以通过种的形式而发展,以新种的形成为发展的基本环节。

在有性物种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进化、遗传、繁殖、地理单元

2.小气候的生态意义

(1)决定着生物的实际生存条件

(2)地面小气候既影响温度也影响湿度,为其它地栖动物和昆虫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

(3)有规模和大小不同的气候

(4)山谷中有明显的小气候变化,使生长的植物类型与较高地方的植物种类不同

(5)山地地形改变降雨格局而影响局部或地方小气候,形成雨影现象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综合性)

每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2)主导因子(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并不是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变化通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显著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显著变化

(3)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其它因子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节和补偿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5)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都是通过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4.简述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限制因子

在各种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为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极限,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小因子法则只能应用于稳态条件下)

(3)shelford耐受性定律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最高点

(4)生态幅

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5.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受性定律,生态幅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小因子法则只能应用于稳态条件下)

(2)shelford耐受性定律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最高点

(3)生态幅

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6.何谓内稳态机制?

意义何在?

(举例说明)

内稳态:

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是通过生理(恒温)和行为(变温)过程的调整而实现的

意义:

(1)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举例:

合欢,向日葵

7.何谓休眠,滞育?

对生物的意义

休眠:

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当抑制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环境条件解除后,很快即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滞育:

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的生理状态,是对有节奏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生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在自然情况下,滞育的解除要求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并由激素控制

生物学意义:

(1)使动物最大限度的减少能量消耗

(2)伴随着许多生理变化,储备脂肪、心跳速率减缓、血流速度变慢等

(3)冬季滞育-体内水分大大减少,防止结冰,新陈代谢几乎下降到0

(4)夏季滞育-耐干旱的昆虫使身体干透以便忍受干旱,或分泌一层不透水的外膜防止身体变干

8.光质变化及光照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光的生态意义?

(1)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

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紫外光:

对动物体色影响较明显,较强时体色较暗

对植物的影响,较强时茎叶富含花青素,是短波光较多的缘故(一种避免紫外线伤害的适应),茎杆粗短,页面缩小毛绒发达

杀菌作用

(2)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对植物的影响:

种子萌发(需光种子,需暗种子)

直接影响-黄化现象(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抑制生长

间接影响-引起光合作用,进而促进生长

还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才能达到光补偿点,才能生存

对动物的影响:

蛙卵等在有光条件下孵化,发育快

(3)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

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及其多样的反应

9.温度的生态意义

(1)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生物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三基点(酶最适,最高,最低温度)

(3)不同的生物或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是不同的

(4)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它们长期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形成的生理适应

(5)温度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

10.温度对于生物分布的意义何在?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生物的分布产生怎样的影响?

影响生物地理分布的温度条件:

(1)年平均,最冷、最热月平均温度,植被气候类型

(2)日平均温度累积值(有效积温)

(3)极端温度(最低,最高温度)

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直接限制较小,但通过影响其它生态因子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11.生物对于高温和低温的种种适应方式(形态,生理和行为(贝格曼定律,阿伦定律))

低温:

形态解剖学的适应-

动物:

大小形状:

大而紧凑(贝格曼(Bergman)、阿伦(Alle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贝格曼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被称为阿伦定律

毛皮隔热能力强(毛、真皮、表皮)

皮下脂肪厚

动、静脉血管的逆流热交换机制

植物:

植物的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植物器官表面盖有蜡粉和密毛

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

植物矮小,长成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生理学适应-

超冷现象,可溶性物质干扰冰的形成,能将冰点降到00C以下.植物和动物利用这种物理特性,降低其体液的冰点.

增加代谢热:

在耗氧量-环境温度曲线中,一般有两个特征可以作为对低温的适应指标:

•热中性区宽,下限临界温度低

•下限临界温度以下,随环境温度降低,耗氧量增加的曲线平缓,即耗氧量-环境温度曲线的斜率小

逆流热交换机制

局部异温性:

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暖血液则很少流到这些部分

冬眠和适应性低体温

极地和高山植物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在可见光谱的的吸收带也宽

行为学适应-

躲避及建立避所行为(选择温度合适的空间,选择适宜的活动时间,掘穴、筑巢)

迁徙

动物的集群行为

高温:

生理学适应-

动物:

放宽恒温机制控制的温度范围

减少代谢产热

植物:

细胞内水分含量的降低,糖和盐的浓度高,使代谢减慢

蒸腾作用旺盛,但当气温高于40C˚以上时,气孔关闭,蒸腾能力丧失

12.何谓范霍夫定律(Q10定律)?

其应用的限制条件有哪些?

范霍夫定律是指温度每升高10°C,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其公式是:

Q10=(R2/R1)10/(t2-t1),其中Q10是温度系数,t1、t2是温度,R1、R2为该温度下某生理过程的速率

限制条件:

范霍夫定律的Q10是一常数,意味着生理过程反应速率的对数与温度(0°C)是一个线性关系。

但是像心率,代谢率等许多生理过程,不可能总是按最适温度范围内的Q10系数而加速。

实际上,在温度过高或接近亚致死水平前,生理过程已经受到高温的消极影响或受到阻碍,从而使其反应速率有所下降。

因此,范霍夫定律只有应用于一定适宜温度范围才有较好的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用逻辑斯谛曲线描述生理过程的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比Q10要好

13.何谓有效积温法则?

如何根据有效积温法则估计害虫的发生时间和时代数?

有效积温法则的局限性?

有效积温:

生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温度总和。

对某一生物的某发育期,此为常数

计算方法:

K=N(T-C)

K:

有效积温,常数,用“日度”表示

N:

发育历期,天数

T:

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C˚

C:

生物学零度,C˚

(温带地区,一般5-6C˚;亚热带,10C˚;热带作物如橡胶,以18C˚)

推测某种昆虫在某地发生代数世代数=某地全年有效积温K1/某昆虫一个时代的有效积温K

预测农时或昆虫发生期

控制昆虫的发育进度

局限性:

最适温度-在最适温的两侧发育速度均减慢,温度与发育速率不为直线

主导因子-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影响

综合作用-影响生殖发育,生殖力和寿命

14.水的生态意义?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

水是溶剂

水是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水因比热大,对生物的体温有稳定作用

维持组织和细胞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状态,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15.为维持水分平衡,陆生植物产生了哪些适应?

(1)旱生植物对缺水的适应

少浆液植物:

减少水分丢失-

缩小叶面积(退化为刺状、小鳞片状等,如松柏、麻黄等)。

叶片表皮细胞很厚,角质层发达,有的叶表面密被白色绒毛,或有光泽的蜡质;气孔下陷,在干燥时叶缘向内翻卷或由中脉向下叠合起来

增加水分吸收-

根系发达。

原生质渗透压高(40-60个大气压,有的高达100个大气压,中生植物不超过20个)

多浆液植物:

面积对体积的比例很小;茎的外壁附有一层厚厚的角质层;气孔数量少,且都埋在深沟内

茎叶退化转变为储水组织,储水能力强,(五碳糖提高细胞汁液浓度,增强其保水性能,使蒸腾作用进一步降低)。

如仙人掌科、石蒜科、景天科、马齿苋科等

特殊代谢方式,气孔白天关闭,晚上打开

(2)湿生植物

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森林下层,或阳光充足、土壤水分经常饱和的环境

对淹水的适应(与水生植物接近)-通气组织发达,机械组织不发达

(3)中生植物

水湿条件适中,介于旱生、湿生之间

16.陆生动物体内含水量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平衡的?

(1)通过消化道获得水分(饮水和食物)

(2)通过外皮吸水(两栖动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

(3)贮水及充分利用代谢水等(“沙漠之舟”骆驼)

(胃内贮水;峰脂占体重的20%,每克脂肪代谢能产生1.07克水;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血浆不易失水,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4)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

(排浓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