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868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8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拓展项目浣熊圈.docx

拓展项目浣熊圈

明阳天下拓展项目浣熊圈

基本说明绳结打法及其它技巧1

水结打法练习、技巧的建立2

赛车激发动机、消耗精力3

偷培根游戏及消耗精力4

渐入佳境团体连结可视化5

立即打结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简易6

团队分享讨论团体分享及任务澄清7

谁是大人物建立团体的共通性8

是结?

非结?

建立团体的共通性9

冲出封锁线partII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10

树结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11

你我之间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12

团“结”合作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13

跨越围墙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14

机会之窗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15

团体平衡冷静、合一、亲密16

浪潮团体一起工作、开展17

信不信由你形成共识、自我表露18

公交车形成共识、找寻共通点19

当我们“同”在一起形成共识、分享20

再见形成共识、自我表露21

穿越光环共同合作、解决问题22

圆环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23

旋转门建立团体解决问题的能力24

气压计形成共识、找寻共通点25

四人同圆设立目标26

大白鲨改变、解决问题27

信心吊床信任、团队合一28

“绳”枪手平衡、技巧的增进、挑战29

团体照高阶团体技巧、挫折30

尾声结尾、最后的活动31

一、基本说明

浣熊圈是由一条尼龙材质的管状攀岩用扁带所组成。

它有多种颜色可以选购,你可以在登山用品社,特别是可以有攀岩用品或登山补给品的店里买到。

你也可以用其它的带状器材来取代。

(例如:

在马具用品专卖店、宠物店及裁缝类手工艺品店中,所能找到的器材。

)甚至可以用普通的绳子代替。

但在此仍推荐使用管状的攀岩用扁带。

扁带是很强韧的器材(一般而言,它能承受将近6000磅,相当于2721.6公斤的破坏强度)握起来很舒适,有多种色彩且方便清洗。

扁带没有延展性,这个特性使得扁带在这些活动中有很大的助益。

本手册中的活动是使用大约15呎(约4.6公尺)长的浣熊圈。

在大部分围圆圈的活动中,你需要为每个参与者预备大约1呎(约30.5公分)的使用长度。

二、水结打法

水结除了可以用在浣熊圈的接合上,也常会用在其它将长条绳变为圆圈或环状时的接合。

虽然有许多其它的绳结可以使用,但是,水结是最牢靠的一种。

水结,这个名称源于泛舟的领队们常会使用扁带打上这种结,即使在使用过程中扁带被浸湿了,仍然可以轻易的解开。

所有关于如何打水结的解说方式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位在犹他州担任指导员的朋友KirkWeisler的说法,细节部分请看以下的插图。

开始时,在扁带的一端打一个松松的单结,单结距扁带末端不需要太长(最好短于2吋,约5公分),因为扁带是扁的,所以打出来的结应该也是扁的。

我们可以称这个结为「老师结」或「教授结」。

接着,用手顺过整条扁带,好让一些扭曲或互相缠绕的部分可以解开。

然后,握住扁带的另一端-我们姑且称之为「学生端」。

学生会做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只是他们总是以相反的方式,也就是说,首先,学生会直接看着老师(两末端做近距离接触)。

接着学生会“重复"老师所行过的路径,只是以相反的方向前进。

也就是将扁带的「学生端」塞入「老师结」中。

最后只留下1到2吋(2.54到5公分)长的尾巴。

现在你只需拉扯两边的扁带即可使结更牢固。

为了让你能面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员,在此再介绍一种水结的教学方法。

首先,打一个「老师结」,然后,在扁带的中间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条黑色缝线。

这条虚线看起来有点像马路上的分道线,而扁带的「学生端」就好像一辆汽车(对打结打得快的人就是一辆“跑车")。

接下来,只需要让车子沿着分道线行驶,

这样水结就完成了。

三、赛车

开始的时候请你用水结将「浣熊圈」变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或是环形。

现在,你已经为历史上最大的运动比赛作好了预备。

在这裹要感谢TomHeck,他不只是提供了这个活动点子,更热心的实际带领活动进行。

这个活动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些许的竞争性。

一开始先在场地中放下几个「浣熊圈」彼此之间尽量接近。

接着,请所有人自行选择一个“比赛队伍",并找出这队所共同喜爱的「浣熊圈」。

每个「浣熊圈」中大约需要5-10个人。

所有人就定位后,请他们以双手向前握着「浣熊圈」。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现在是炎热的夏日,同时也是我们赛车界的盛事-世界杯国际赛车锦标赛!

我知道各位都是非常死忠的车迷,甚至只要想到比赛就会让你的血脉贲张、心跳加速。

这个比赛分成三个阶段,我们先来练习预备动作。

首先,当我说:

「比赛开始!

」你们要回答:

「各就各位!

」(加上一些呼声:

噢!

-噢!

-噢!

)接下来我会说:

「启动引擎!

」你们就要把顶级赛车的声音呈现出来(声音练习:

试着发出赛车的发动引擎的声音,换文件及剎车声。

最后,因为今天的车道上有很多的参赛队伍,比较难用肉眼去辨认哪个队伍先完成比赛。

所以,我们会约定一个记号,当你的队伍完成比赛时,将你们的手(和浣熊圈)高举过头,并大喊:

「Yessssss!

」"基本上,这个“赛车"活动是让「浣熊圈」上的水结快速的从团体每个人的手上经过一圈,再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且只能用手。

这个活动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呈现。

一开始,你需要一个起点/终点线,可以选出全队中生日距离今天最远的人。

比赛开始时,水结必须从这个人的面前,经过队中其它人的手绕一圈,再回到这一点时结束。

(Yessssss!

典型的「浣熊圈」赛车有三个阶段的比赛。

第一阶段只需向右一圈,让水结向右(逆时针)经过每个人的手一圈。

第二阶段,复赛是向左(顺时针)二或三圈。

最后一个阶段,是连续性的赛程,名为“胜者为王"的冠军赛,规则是第一圈向右(逆时针)接着一圈向左(顺时针)。

突然,你会发现在这个活动结束之后,团体不只是很有精神,而且可能在他们之间也会产生一些的竞争气氛。

从连贯的角度来看,你可以继续这样的气氛(借着安排更多竞争性的挑战,例如:

带进一个暑期营会竞赛)或是借着安排彼此合作的活动来跟他们讨论和谐共存的概念。

四、偷培根

这是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大地游戏,也可以用「浣熊圈」来进行。

将整个「浣熊圈」卷成一个很紧实的球或“长条状"(也许你会把它卷成像电线或一条长绳子)。

现在将这个放在一个保护“培根"的人的附近。

其它的队员要试着去碰触或偷取培根,而不能被“培根保镖"捉到或碰到。

而“培根保镖"则不能坐或站在培根上。

虽然这个活动基本上只是一个游戏,但仍有一些有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团队合作的成份在其中。

偷培根——续

如果「浣熊圈」卷得越紧,活动的挑战越高;相反的,“培根"越长则队员越容易在不被碰到的状况下成功的偷取培根。

五、渐入佳境

在很多的团队建立或以体验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的指导员都会加入一些形式的团体委身活动,最少他们会用一些方法告知参与者活动进行的方式,并取得他们的同意。

选择挑战的程度、指导员和参与者的立约、有参与者可以投入的空间、没有被强制的压力,这是在团队立约中一个很有重要的精神,而团体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可以讨论、收集每一个人对一起工作或一起进行活动的想法。

基于如此,“渐入佳境"是一个初步的活动,让个人可以表明在未来的阶段中他所决定要“参与"这个团体的程度。

在场地中放一个或多个「浣熊圈」,让所有人群聚在圈圈的外面。

在说明挑战活动指导员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契约"后(例如:

如何选择这一天的挑战程度、完全的参与、倾听其它团员的声音、优先保护彼此的身体及心理安全,等等。

),请参与者以进入「浣熊圈」的位置来表示他们所能委身的程度。

对一些人而言,这表示他会站在「浣熊圈」的中央(完全委身),对其他人而言,他可能会只站在圈圈的裹面(表示同意委身),或是只有一双脚站在圈内(部分委身)。

最后,如果团体能对你坦诚,可能会有一些参与者觉得他们真的只想站在委身圈的外面。

当这些不是你所预期的理想状况发生时,指导员就有一个绝佳的机会看到参与者的反应,指导员可以知道自己的初步说明是不是让参与者能够委身其中,或是距离让他们委身还差那么一点。

基本上,大部分的指导员会希望所有的参与者在活动一开始就都进入委身圈中。

然而当有些参与者还没预备好走入其中时,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使用。

第一,你可以先谢谢团体的参与,并让他们在整个节目的过程中,有机会再次回到委身圈的活动(也许是在节目的中间,而且在节目结束前再进行一次)。

或者你可以和团体一起讨论委身的程度问题,并且让它做为你的要求以“开始"整个节目过程,你可以要求每个人要与浣熊“委身圈"接触(不论在圈内或在圈外)。

你可以解释,这样做并不是对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完全委身,而是同意委身于开始进入形成团队工作的过程。

如果,你选择了第二个方法,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记得要再回到委身圈活动(在进行几个活动之后)。

“渐入佳境"的目标是在开始团队建立或以体验为学习基础的活动前,用视觉化的方式来确认整个团队的委身程度。

参与者所站的位置会给指导员一个明确的指标,显示他对团体,对彼此及活动本身的委身程度。

另一个“渐入佳境"的活动方式是,指导员可以在地上放三个「浣熊圈」(例如:

一个红的、绿的和蓝的浣熊圈),并请参与者选择加入三个中的一个。

红色的“委身圈"代表了参与者从一开始就完全委身于团队中。

绿色的“委身圈"代表参与者愿意尝试,但是需要一些协助及支持以达到目标。

蓝色“委身圈"则代表基本上参与者愿意开始这整个过程,但是在继续进行下去前,他们可能有一些疑问、疑虑或意见需要表达。

最后一个由外到内的变形活动是,用三个不同大小的浣熊圈在地上形成一个“同心圆"最里面的一圈代表最高层次的委身(圆心),中间那一圈代表了中等层次的委身,而最外面的圈代表要开始一个节目时最基本程度的委身,之后有说明或讨论分享。

六、立即打结

这个活动是从TomHeck称为“KnotNow”的团体游戏中改编而来。

请所有的参与者(在每个浣熊圈中最多8个人)抓着一条直的扁带。

请他们的右手就固定在他们所抓的地方,然而,他们的左手可以移动、滑动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放手,好让动作可以顺利进行。

这个活动的任务是整队的人要在浣熊圈上打一个单结。

比较简单的方式是请其中一个站在扁带尾端的人用自己的两只手在扁带的尾端打结。

七、团队讨论分享

除了这些活动之外,团队形成及解决问题的活动在加入浣熊圈后,其中一个很有趣的用途是用在活动之后的讨论分享或说明。

很自然的,浣熊圈让团体中所有人紧密的站在一起。

对于那些已经厌烦了一次又一次的说:

“ok!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围成一个圆圈,一个圆圈。

来吧!

肩靠着肩。

嘿!

你们,围圆圈……",针对这个情形,浣熊圈预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ok!

现在所有的人抓着浣熊圈!

结果就是一个接近圆形的圈圈,队员彼此接触、连接,可以轻易的看见整个团体,并让团体的所有人都在一个方便说话的距离中。

这也是个可以让你示范,每个个体如何影响团体中其它人的好方法。

让所有人,包括指导员在内,大家一起抓着浣熊圈,而且指导员开始晃动手中的浣熊圈。

注意到不是只有在指导员附近的队员被这个动作“打扰"到而已,影响会传递到圆圈里的每个人-同样的,负面的言语所造成的影响,不只是听到话语的人而已,而是所有在团体中的每一个人。

接下来,请所有人,包括指导员,轻轻的拉手上的浣熊圈,好让整个浣熊圈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并请所有人轻轻的向后倾。

如果指导员决定在此时放手,另一种破坏性的浪潮会通过整个团体,破坏整个平衡,而再一次的影响在团体中的每一个人。

所以身为团体的一员,也能帮助整个团体迈向成功。

团队讨论——冲出封锁圈

一个快速的说明技巧就是,将浣熊圈放在地上,让所有的成员站在圈内。

让成员有机会分享对活动结果的看法。

一旦他们结束发表或是决定不再说话,他们就可以踏到圈圈外。

在团体中常会有分享过度或是不时回到之前的争议或讨论的情形,这个活动的用意是当你发表完你的看法或意见,就是结束言论的时候。

当所有人都走出圈圈外,就可以进行下一个活动了。

或是,如果有人仍然站在圆圈内,他可以选择与一个站在圈外的人换位置,好让他的看法能再次被大家听到。

团队讨论——传递水结(麦克风结)

第二个说明的方式是从“BelieveItorKnot"改编而来,将浣熊圈上的水结当成指针。

接着由指导员或是小组中其它成员,来决定让这组的水结向右(逆时针方向)传递或是向左(顺时针方向),然后停止,最接近水结的那个人,或是水结指向的那个人就有说话的机会。

这是选择成员发表言论的方法,而非让成员自己选择说话的机会。

另一个变化是将浣熊圈上的水结当成麦克风,让团体成员在浣熊圈中传递水结,当有一个人预备好要说话的时候,就可以让水结停在他的面前。

八、谁是大人物

在建立团队合一的活动中,“谁是大人物"是我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为了这个活动,你需要为第一阶段预备5个不同颜色的浣熊圈,第二阶段需要5个相同颜色的浣熊圈。

将其中四条浣熊圈以水结结成四个独立的环,而第五条浣熊圈要穿过前四条浣熊圈再结成环。

现在把五条浣熊圈放在地上,要让这些浣熊圈不是那么明显的被看出是哪一条贯穿其它四条。

这个活动的目标是要让整个团体一起找出一个共同的答案,决定哪一条浣熊圈是贯穿其它四条的。

当他们完成谁是大人物第一个阶段的挑战(五个不同颜色的浣熊圈),鼓励团体继续挑战第二阶段,也就是用五条相同颜色的浣熊圈。

再一次,让团体如前一次一样找出他们共同认为贯穿其它四条浣熊圈的是哪一条,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去碰触这些浣熊圈。

对于某一些团体,指导员需要说明合一的意义,而且也许也需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在团体中合一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指导员可能可以用寻问如何检验彼此的合一程度(视觉传达、投票、口头上的认可,等。

)在团体中分成两个人一组的小组,并请每一组对他们的选择进行投票…等,以协助团体慢慢的建立共认。

最后,当团体已经达成共认,指导员可以选择用其它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活动以检视他们是否在这个阶段上达成目标。

这个活动的其它进行方式如下,如果使用浣熊圈的总数只有四个,会让这个活动变得相当容易。

如果用8条浣熊圈来设置这个活动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特别是第二阶段的挑战-就是所有的浣熊圈都使用相同的颜色)。

在这里所建议使用的5条浣熊圈,是属于中等的挑战,但是郄是一个蛮适合的开始,至少对第一阶段的挑战而言。

以下的插图是描绘如何用五条扁带设置谁是大人物浣熊圈活动,而且举例说明如何将这些圈圈放在地上的方法,以这样的方式放置是为了让人没有办法立刻知道哪一条浣熊圈贯穿了其它四条。

九、是结?

非结?

一个自然接在谁是大人物之后的团队合一建立活动是“是结?

非结?

"。

在这个活动中,只需使用一条扁带(一条直的扁带,没有打上水结的)。

把这条扁带凌乱的混杂在一起,像“乱涂鸭"一样(请看右边图例),而团体有机会决定,当扁带的两端被拉动的时候,这团扁带是不是能打成“结",或者它“非结"。

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当团体没有办法轻易的形成共认时,提供团体一些可使用的方法。

基本上,根据分析,约会有一半的人觉得这团扁带会形成一个结,而另一半的人认为不会。

是结?

非结?

——续

如果这是你遇到的情形,请两个不同看法的组员合成一组,(例如:

一个人认为这团扁带可以形成结,另一个就必须是认为它最后不会成为一个结的人)。

借着学习倾听不同的观点,让团体学习如何合作。

在这次的讨论之后请组员选边站,觉得会形成结的站一边,觉得不会的站在另外一边。

到目前有可能还是没有办法在团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共认。

等他们站定之后慢慢拉动扁带的两端,让组员知道你会很慢很慢的拉动这两端,而当这团混乱还没有结果之前,他们可以改变心意,换边站。

(这代表他们可以有能力做初步的决定,但随着所得到的信息增多,仍有调整决定的弹性空间。

十、冲出封锁线,partⅡ

这是一个很棒的初步解决问题的活动。

开始时放一个浣熊圈在地上,请所有的组员站到圆圈里面。

这个活动的任务是,所有的组员要从圆圈内到圈外,可是只能从浣熊圈的底下通过,而且不能用手、手臂、及肩膀。

这个活动最重要的是在团体解决问题时加上一些压力,以致其它的组员能一起协助以达成任务。

他们需要知道计划是什么,而且在这个解决方法中他们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因此,鼓励小组去“提出实行计划"然后,去“依照计划实行"。

这意味着在“任何"的行动之前,整个小组需要计划他们解决问题的步骤,而且确定小组中的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这个计划中的角色是什么。

在完成这个挑战之后,可以针对这个活动提出问题,包括询问小组成员:

他们是否有计划?

在完成这个挑战的过程中,他们是否曾改变他们的计划?

如果有,为什么?

接下来,你可以要求小组从圈外进到圈内,也一样不能使用他们的手、手臂、及肩膀……。

再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在“依照计划实行"前,真的是先“提出实行计划"的。

感谢TomHeck提供这个活动。

十一、树结

这是在Teamwork&Teamplay这本书中的一个解决问题的简单活动。

用两条浣熊圈在一个定点上打上水结(参看插图)。

这个活动的任务是用浣熊圈的两端打一个平结。

可是,他们右手握在扁带上的位置,在活动进行中,都必须固定在那里。

可是他们可以用他们的左手来引导,也就是他们的左手可以在扁带上滑动,甚至觉得在必需的时候,他们可以让左手离开扁带。

十二、你我之间

为每个组员与组员之间预备一段浣熊圈,在每一条浣熊圈的正中间打上一个松松的单结。

现在请每个组员在每只手握着一段浣熊圈的一端,然后整个排成马蹄型(不是圆形)。

这个活动的任务是在不能放手的情形下,解开每一段浣熊圈上的结。

十三、团“结”合作

“团结合作"其实就是和“你我之间"相反的玩法。

这个活动的任务是,请组员每人的两只手各握住一端的浣熊圈。

在所有组员排成U型后,请所有人在每一段浣熊圈的中央打一个单结,注意不能放掉手中的浣熊圈。

这个活动是“立即打结"的复杂版本,你可以在活动6找到“立即打结"。

十四、跨越围墙

这个活动比“电墙"简单,而且我们相信是改良过的。

见活动照片。

开始的时候邀请两个人握着浣熊圈,大约离地6英吋(约15公分)高,两人相距约12吋(约30.5公分)。

把小组分成两小队,各站在浣熊圈“围墙"的一边。

前两个人跨越“围墙"时(每一边的第一个人,每次一边只有一个人动作),围墙是离地6吋15公分)高。

下二个人的跨越高度就增加到离地12吋(约30.5公分)高,以此类推。

不论团体有多大,最高极限只能达到离地4呎(约1.3公尺)。

在“电墙"的活动中,需要在电墙的两边各放一个支架。

这支架是可以跟着团体所需要的变化一起调整。

即使是在最低的挑战,仍需要求所有的组员,在跨越电墙的“整个"过程中,跨越的人都需要至少和两个人接触在一起。

如果你用两个组员来拉浣熊圈,记得留机会给那些不想跨越电墙的人。

或者,如果拉浣熊圈的人想要尝试跨越,则他们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让其它组员暂代他的位置。

十五、机会之窗

一个和“跨越围墙"相似型态的活动,就是一个直立的“窗户",这个窗户是由两个人拉起一个浣熊圈而形成的。

这个活动的任务,是让这两边的组员穿过机会之窗到另一边去,可是不能碰到浣熊圈。

窗户的大小及放置的位置,还有挑战的程度,可以依每一个组员程度不同而改变。

十六、团体平衡

这个活动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使用一个浣熊圈),也可以在一个非常大的团体中进行(借着水结把几条浣熊圈连接在一起)。

开始时,请所有人以两手与肩同宽的距离握住浣熊圈,两脚站立的间距也是与肩同宽。

接着请所有人轻轻的向后拉浣熊圈使浣熊圈拉紧成为一个漂亮的圆形。

现在请所有的学员慢慢的向后倾(以小团体进行时),整个团体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这个圆的平衡,让彼此可以很安全的向后倾。

这是在整个活动的第一阶段,平静且保持平衡。

第二阶段,请所有人继续握着浣熊圈,但是要他们膝盖弯曲,而且慢慢的坐下来,然后再慢慢的站起来直到完全站立,而且仍采后倾的位置。

这个动作适用的团体是,所有组员的膝盖都可以承受这样的动作而不会有人受伤。

我们发现膝盖的“喀啦声"会随着团体的年龄高低而有所增减(在此引起团体的笑声!

)。

下一个阶段,第三阶段是当指导员下令开始之后,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要闭上眼睛,维持所有人的平衡并坐下再站起来两次。

最后,第四阶段的挑战是维持所有人的平衡,坐下再站起来两次,而且除了闭上眼睛之外,也不能说话。

在这个活动中若有轻柔的音乐为背景会让这个活动加分。

这个活动也可以成为结业典礼上的表演,你可以使用在这本手册最后一个活动中所建议的那些音乐。

这个活动不论是站着或坐着在高度上都是一个很理想的状况,因为他们握着浣熊圈的高度都大约只需离地三呎(约91.5公分)左右。

十七、浪潮

这是一个简单的伸展活动,请所有的组员双脚站立,双手握着浣熊圈,两只脚的距离需与肩同宽(为了平衡)。

接着,请其中一个人在双手握着浣熊圈的情形下,弯曲膝盖坐下来。

当他坐下来的时候,他右边的那个人(逆时针方向)开始向下坐。

当所有在右手边的人都接连坐下来时,整个坐下的“浪潮"就开始袭卷整个圈圈了。

当这个坐下的浪潮到达第一个开始浪潮的人的正对面时,第一个坐下的人就开始站起来,而这个站立的浪潮开始向右传递。

当整个团体都在进行动作时,一个平衡的浪潮就形成了,而组员在一个连接良好的潮流中可以伸展及运动他们的四肢。

事实上组员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左边的人,当他开始向下坐或是开始站立起来,就代表自己也需要做相同的动作了。

这个活动不要赶,整个活动的目标就是要他们慢慢伸展而且在团体中保持某种平衡。

十八、信不信由你

谢谢MikeAnderson提供这个活动,这是从大家所熟知的“TwoTruthsandaLie"改编而来。

先请所有的人双手握住浣熊圈(无论坐着或站着皆可),浣熊圈上的水结就成为指针,只要是被指到的人就可以说话。

开始让水结向右传递。

当有人说:

“在那里!

"水结就停住,而最靠近它的人就有机会公开一些有关他们自己的有趣事迹,例如:

“我这个星期看了三部电影!

"现在其余的组员就要开始决定,他们相信这句话是事实或谎言。

在决定之后,团体要提出他们相信这个事实的理由,或是这个谎言的破绽是什么,然后由说话的人负责解开谜底,告诉大家真实的故事是什么。

这个简单版的“TwoTruthsandaLie",花在每个人的时间较完整版的少。

你可以依据时间,选用其中任何一种。

在一个人揭露事实(是真的还是谎言)之后,他们可以下令“左"或“右"然后“在那里!

",让下一个人有机会可以向其它人表露自己。

信不信由你—续

对团体自我坦白的程度也常常是团体亲密、合一及尊重程度的指标。

例如,“我去过其它国家旅行。

"的陈述比另一个陈述:

“我家人中有人犯法。

"的亲密程度低。

根据团体的设定,及团体对这个活动的目标,各种程度的信息及陈述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团体的融合性更好时,例如家人、工作团体等。

这个活动可以让组员们带到更深入的陈述。

十九、公车

一个团体中最大的需要可能是辨认组员们的共通性是什么。

ChrisCavert说(对一些他所接触的难缠中学生):

“我对你了解的愈多,我会伤害到你的可能就愈少。

"这表示了,学员们彼此相似的地方愈多,他们愈能看到他们彼此之间的共通点更甚于彼此的差異。

他们对其他的人接纳度愈高,就可能会对其他人更好,而且他们比较不会对这些人行偷窃、伤害及耍卑鄙的事。

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找出这群人中彼此的一些共通点。

愈不常见、愈独特的,愈好。

这个“公车"的活动,需要两长条的浣熊圈,拉成两条平行线。

请所有的人藉由站在两条线的中间表示“搭上公车"。

在第一站,有一些人会因为左边和右边的不同特性而下车站在公车的左或右边。

第一站,巧克力冰淇淋在左边;香草冰淇淋在右边。

现在环顾一下你的四周,你和一些站在同一边的同伴们有了共通点。

好,请上车,下一站:

猫狗

大声的安静的

跑步散步

省钱花钱

公交车司机搭公交车

公交车潜水

高空跳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