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057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罗马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政体是共和制,由三部分组成:

A、掌管最高军事和民事权的执政官

B、具有议会性质权力的公民大会

C、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和决策权的元老院

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最原始口号是:

”strengththroughunity”(团结就是力量)。

法西斯主义最典型的概括就是:

“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

帝国时期(公元前27–476)

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获得了奥古斯都(Augustus,意为“庄严、伟大、神圣”)的尊号,成为当时罗马唯一的全权统治者。

罗马人进入了帝国时代。

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将军奥多亚克废黜罗马末代皇帝,罗马帝国灭亡(这里所说的罗马帝国仅指西罗马)。

欧洲历史开始步入中世纪。

二、文明成就:

借鉴与弘扬之间

(一)罗马政治法律

罗马政体具体由执政官、公民大会和元老院三部分组成。

执政官是共和国的最高官职。

执政官每期两名,时限为一年,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

作为政府最高首脑,执政官有权召集和主持元老院会民大会,提交议案,并负责执行大会通过的决议。

作为军队最高统帅,执政官负责召集军队,任命军官和指挥作战。

公民大会是全体罗马公民的集会,是普通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机构。

是主要的国家机关之一“选举官吏,、制定法律、宣布战争、签订合约,都按森都利亚召集人民开会”。

它具有选举产生执政官、行政长官和监察官等重要职能,并且是人民上诉的最高法庭,对外宣战和讲和的决定也是在这个会议上作出的。

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的共和政体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

元老院成员多数都出身于贵族,一般都拥有较丰富的知识和政治、军事经验。

认为代表了共和国最佳政治、军事、法律和宗教智慧的来源;

共和时期的元老院表面上仍是执政官的咨询机构,但在实际上它却掌握着广泛的权力,而且成为具有独立地位并拥有权威性的国家机构,地位甚至超乎于公民大会和行政长官之上。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罗马共和制形成了一种具有相互钳制又相互配合的制度,使得政体各组成部分实行相互监督制成为可能。

罗马政治的成就还表现在对城市制度的变革上。

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城市制度改变了性质,城邦制变成了一种行政方式。

这可以说是罗马帝国遗留给西方现代社会的城市制度遗产。

罗马法:

所谓罗马法,通常指整个古代世界的法律,即从罗马于公元前753年建国起至公元529年《查士丁尼法典》的完成,中间所有的罗马法律都叫罗马法。

罗马法经中世纪各国法学家研究、解释,衍化为德、法等国的现代法。

罗马法的形成可分为四个时期:

1)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约公元前753年至公元前450年)

习惯法是一种不明确的法律,对习惯法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手中。

经过平民反复的斗争,最终于公元前450年颁《十二铜表法》。

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2)“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发展和统一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7年)

惟有享受罗马公民权的人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法称“市民法”或“公民法”。

“万民法”是指各族共有的法律,它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它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其作用在于调节罗马市民与异族人之间的关系。

后来,随着异族人公民权的取得和《查士丁尼法典》的制订,两者完全统一了。

3)罗马法的发达时期(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纪)

奥古斯丁统治时期,法学家获得了公开解释法律的权利,各种学派相互竞争。

争论使罗马法达到古代法学的高峰。

这时期出现了五大法学家,即巴比尼安、包鲁斯、盖尤斯、乌尔比安和摩狄斯梯努。

公元5世纪初。

罗马皇帝规定五大法学家的著作具有法律效力。

(4)、法律编纂时期(公元3世纪至6世纪中叶)

东罗马帝国为了改变法律的混乱和无系统状态,查士丁尼皇帝委任特里波里安主持法律编纂工作,共编出三部法律汇编:

《查士丁尼法典》,它是对历史上罗马皇帝的赦令加工整理;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又称《法学阶梯》,叙述了罗马法则的基本原理,是钦定教科书;

《查士丁尼学说汇编》,它是对以前法学学派的整理。

565年,法学家又把查士丁尼皇帝在法典编定后颁布的168条赦令汇编成集,称为《查士丁尼新律》。

到公元12世纪时,上述四部法典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或译《罗马法大全》)。

这部法典是古代最完备、影响最大的法典。

它对欧洲各国法律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二)宗教与文字

宗教:

罗马人在希腊宗教的影响下产生了与希腊诸神对等的若干个神祗,即吸收希腊的神话,把希腊人所信奉的神祗改造为罗马人的神祗。

文字:

罗马人使用的拉丁文中的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是在前7世纪由希腊字母发展而来。

古典拉丁语有23个字母,后来产生了26个字母,与现代英语字母相同。

拉丁字母简单、匀称、美观,便于阅读和连写。

由于拉丁字母本身的优点,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人继承了它,形成了“拉丁民族”。

(三)古罗马文学

罗马最早的文学来自民间诗歌,但很少保存下来。

罗马第一个诗人是李维乌斯·

安得罗尼库(前284年至前204年)。

他首次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作为教学课本。

尼维阿斯(约公元前270年至前200年)是拉丁文的第一个诗人,曾写第一部罗马史诗《布匿战争》。

他还翻译了希腊喜剧和悲剧并编写了许多戏剧。

罗马著名诗人埃涅乌斯(前239年至前169年)摹仿荷马史诗,写了一部著名史诗年代记,这部史诗叙述了从传说时代到前2世纪的罗马历史。

他被称为“拉丁文学之父”。

老加图(前243年至前l49年)是罗马散文文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七卷本的《创始纪》对早期罗马和其他意大利城市和部落作了详细的叙述。

拉丁散文最著名的作家是西塞罗(前106年至43年),被誉为拉丁文学的典范。

恺撒在散文学创作上声誉甚高,有《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他的著作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是研究早期罗马历史以及高卢、日尔曼人历史的珍贵资料。

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维吉尔(前70年至前19年)是奥古斯都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伊尼阿特》。

《伊尼阿特》是罗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史诗。

维吉尔的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一部长达12卷的史诗,以罗马神话传说为素材,以荷马史诗为范本,以罗马民族传统和生活为基调,追述罗马人创业的艰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一部爱国史诗。

(四)古罗马艺术

与希腊艺术富于想象不同,罗马艺术长于写实和叙事。

在最具艺术性的雕刻方面,希腊雕刻非常注重理想化的成分,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而罗马雕刻,特别是人物肖像雕刻,侧重表现个性和对真实人物的再现,在揭示人物的个性和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方面超过了希腊雕塑。

罗马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雕刻方面,特别是肖像雕刻艺术。

三、基督教的兴起

罗马宗教在共和国出现之前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无庙宇和祭司。

罗马共和国时期,受到希腊宗教思想影响,罗马宗教以多神思想和偶像崇拜为主,宗教基本特征大体与希腊宗教特征同。

罗马宗教的世俗性和神的人性化使之很难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一种信仰上的需要,在异质宗教——基督教兴起和传播开来以后,更是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和作用。

(一)基督教出现的背景

基督教最初出现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人故土——巴勒斯坦。

基督教很可能直接脱胎于犹太教的艾赛尼派。

艾赛尼派被认为是犹太教中的“虔诚派”。

在思想上,犹太教启示派的末世论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流行,客观上为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深入的希腊化运动对于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教思想的出现产生了影响。

(二)耶稣基督

耶稣(JesusofNazareth,约公元前6年—公元30年)

耶稣主要的生平事迹都记载在四福音书中。

基督教传统观点认为,四福音书是耶稣门徒们对耶稣的“共同见证”,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对应的作者是马太(马窦)(Matthew),马可(马尔谷)(Mark),路加(Luke)和约翰(若翰)(John)(其中马太,约翰属于耶稣的十二个门徒,马可是使徒保罗的门徒,路加的身份是一名医生,在耶稣复活升天后,他和其他门徒一起传扬耶稣的救恩)。

关于耶稣生平的事件主要有降生、受洗、受试探、呼召十二使徒、登山宝训、行神迹、遭弃绝、进入耶路撒冷、诅咒无花果树、最后晚餐、被捕、受审、钉死、复活、升天。

基督教之所以得以成功,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一个名叫保罗(PaulofTarsus,约公元10—67年)的人。

保罗把自己对耶稣的理解完全建立在耶稣的死而复活和耶稣作为弥赛亚的基督论上。

保罗在坚持犹太教一神信仰的同时,大力主张对传教方式进行改革。

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基督教以希腊—罗马社会能够理解的方式得到广泛传播,并与犹太教彻底决裂。

在保罗之后,基督教彻底走出了耶路撒冷,开始朝着一个面向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服务于犹太人的世界性宗教的目标前进。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与李锡尼乌斯在米兰会晤,发表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对基督教采取宽容政策,从而使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有了合法地位,基督教从此得到了长足发展。

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又颁布法令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同时禁止罗马国内其他一切宗教,使基督教成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作为罗马国教的地位从此确立。

基督教的出现无疑是罗马帝国时期一个最重要的事件。

在中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存在和努力,欧洲日耳曼人逐步由野蛮步入文明,基督教为欧洲大陆文明的最终形成和发展作出的贡献自然是功不可没。

(三)中国的基督教

基督教虽然不属于中国的主流文化传统,但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有上千万的信徒。

基督教是在何年最初传入中国的,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但有确切的资料表明,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曾于唐贞观九年(635)传入中国,称“景教”。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因朝廷下诏禁绝佛教,遭波及而在中原地区中断。

天主教和聂斯脱利派又于元代传入,通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但流传不广,至元亡又中断。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天主教首先经由耶稣会传教士再度传入。

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22-1610)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始时对基督教抱有好感,为它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方便,但后来发生了“礼仪之争”,大部分天主教的传教士被赶了出去。

汤若望

17世纪末叶,俄罗斯正教传教士开始在黑龙江流域建堂立院,随之也在北京设立教堂。

1715年沙俄派出第一届驻北京传教士团。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其传教士团成为驻华常设机构。

从1715至1956年,共有20届这样的传教士团在中国活动。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各派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大规模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各派大规模传入中国

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开始传入中国。

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利逊到广州传教,此乃新教传入中国之始。

西方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信仰的同时也开设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等,在文化交流和人道关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但因其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相伴随,以及与本地风俗习惯相冲突等问题而触发多起教案。

1898年爆发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杀教民,毁教堂,后遭八国联军镇压。

1922年北京等地的青年学生掀起非基督教运动,认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

“本土化”和“三自原则”

这些反对基督教的运动也促使基督教内的人士注意到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性。

中国教徒自20世纪初开始要求实现中国教会自立。

1919年五四运动后,天主教在中国推行“中国化”措施,大量启用中国籍神职人员。

新教各派也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基督教大会,提出“本色教会”的主张和“自养”、“自治”“自传”的三自原则,并成立中华基督教协进会。

1949年后中国教会逐渐割断与外国传教修会及差会的联系,进入其自立发展的时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在坚持“爱国”和“三自”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加强与国外教会和基督教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

二、基督教基本教义

(一)神学与哲学

从基督教神学发展的实际的历史来看,基督教神学产生于希伯来的信仰与希腊的哲学思想的结合。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古代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产生重大影响。

到了近代,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对于近代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现代,基督教神学除了继续求援于哲学外,还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学说中吸纳许多东西。

我们可以这样说:

在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中,基督教的信仰基本上是不变的,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基督教的神学处于信仰的外围,为适应人类的社会和知识的发展,不断地从哲学等思想学说中吸纳论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的方法。

“使徒信经”

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种信经,各教派有其自己的信经。

其中最初的和最重要的信经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

相传,耶稣的十二使徒在决定到各处去传布福音之前,为求得大家传教的一致,每人各拟一条,合计十二条,规定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纲要。

这就是“使徒信经”的起源。

自公元二世纪初起,“使徒信经”已被广泛用于教会的信仰活动中。

在公元二世纪末的教父伊里奈乌和德尔图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它的大致形式。

“尼西亚信经”

公元325年,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亲自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出席代表共有318位各地的主教,通过了“尼西亚信经”。

“尼西亚信经”的一个焦点是解决当时教会内在关于圣父与圣子是否同体问题上的争论。

“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基本上都承认的,其中尤以“使徒信经”最受普遍称道。

尼西亚会议前期的教父称“使徒信经”为“真理标准”、“信仰标准”、“使徒遗传”。

马丁·

路德认为,基督教真理不能有比它更简短和更明晰的陈述了。

加尔文认为它是基督教信仰对圣经最可钦佩和最为真实的摘要。

在二十世纪,“使徒信经”获得了新的重要性,它被越来越多的基督徒确认为是基督教合一运动的信仰支柱。

在1927年于瑞士洛桑举行的“世界信仰与教制大会”上,“使徒信经”被宣告为所有各派基督徒可以全心全意地使用的信经:

不论什么把一组基督徒与另一组基督徒分开,“使徒信经”提供了用以联合他们的信仰的要义。

(二)系统神学和专门的神学

“信经”表达了基督教的基本的信仰,基督教的神学则围绕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进行论说和解释。

基督教的神学包括“上帝”、“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启示”、“创世”、“人的存在”、“原罪”、“拯救”、“上帝之国”和“末日审判”等概念。

它们分别涉及基督教信仰的某一个方面。

如果以其中的某一概念为专题展开论说,就构成某种专门的神学,如“上帝论神学”,“救世论神学”。

如果把这些概念连贯起来,系统地加以考察和论说,就形成系统神学。

1、上帝论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上帝”通常是指一个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者,是一个具有人格的神,是绝对完美的终极实在。

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拯救者。

上帝一方面是超越的、绝对的和永恒的,另一方面又参与历史、干预历史、在历史中显现和展开自己。

这两个方面如何能够统一起来,构成基督教“上帝论”的一个中心问题。

2、三位一体的一神论

基督教是一神论的宗教,基督徒相信唯一的神“天主”或“上帝”。

然而,基督教的一神论是有其特色的,即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体”的神,这也就是说,同一个上帝具有三个位格:

圣父、圣子和圣灵。

三位一体的含义:

上帝同时具有三个位格

作为“父”是世界的起源和绝对的超越者,

作为“子”是世界的积极的和慈爱的拯救者,

作为“灵”把上帝的力量和恩惠贯穿于人间。

3、道成肉身

上帝是热爱世界和人类的,为了拯救人类,作为上帝的一个位格的圣子化成了人,这就是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一方面继续保持着真正的和完全的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真正的和完全的人性。

圣子成为人的过程,是道转化为人的过程。

在“约翰福音”中讲: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1:

14)这里,圣子就被理解为道(话语或逻各斯);

由于“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道成肉身”就意味着上帝(上帝的一个位格)成了人身。

这就是“使徒信经”中所说的耶稣基督藉着圣灵成孕,生于童贞女马利亚的历史事件。

4、创世论

按照基督教的传统说法,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在七天之内完全凭着他自己的无限的能力和善的意志从无中创造世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基督教的创世说的目的不在于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而在于说明世界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圣经》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

上帝热爱他的创造物,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平衡的、和谐的、美好的世界。

因此,人类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使人类大家庭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5、人论

在基督教关于人的学说中,《圣经》的以下几个隐喻意义重大。

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创世记”,1:

27)。

这说明,在人性中存在着追求完善的能力和可能性。

上帝的形象是无限完美的形象。

作为有限物的人,是绝对地依存于上帝的,在崇仰上帝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自己。

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记”,2:

7)。

这说明人可分为肉体和心灵两个部分。

人的肉体来源于土地,而人的生命力直接来自上帝。

上帝说:

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世记”,2:

18)。

这意味着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人类间要互相帮助才能过好的生活。

6、自由、责任和原罪

人有选择的自由。

人可以选择听上帝的话,服从上帝的旨意;

人也可以选择听蛇的话,违背上帝的禁令。

选择听上帝的话,意味着选择善;

选择听蛇的话,意味着选择恶。

既然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

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最初是选择听上帝的话的,所以他们在伊甸园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后来,他们经不起蛇的引诱,听了蛇的话,犯了原罪,并因而承受苦难。

7、赎罪和救恩

上帝因人犯罪而处罚人类,但是上帝仍然爱人类,仍然关心着人的状况。

由于罪是要赎偿的,人本身没有能力来赎偿这个罪,所以上帝的独生子化身成人,以其在十字架上的死替人赎罪,克服人离弃上帝的罪况,使人与上帝重新修和。

这就是耶稣基督的拯救活动的意义.这种拯救是上帝白白施于人的恩典,所以它也被称为“救恩”。

耶稣基督的救恩还意味着使人从罪恶的状态中警醒过来,决心做一个与上帝重新修和的新人。

8、上帝之国

耶稣基督告诉人类,上帝之国正在邻近了。

在上帝之国到来的时候,要进行末日的审判。

被判进天堂者享永福,入地狱者受永罚。

现代基督教神学家试着对末世论的问题作新的解释。

在他们看来,上帝之国和末日审判意味着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意味着人类最终能汇融到上帝的永恒的生命中去。

这是人类对一个没有死亡和充满幸福的世界的向往,表达了人类的终极的关怀和希望。

人是怎样认识上帝及其救恩的活动的呢?

按照基督教传统的说法,这是上帝对人启示的结果。

9、启示

“启示”(revelatio)这个词的拉丁文原义是“掀开帐幕”,表示把藏在帐幕后面的事物显露出来,把隐藏的东西显示出来。

基督教用“启示”表示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话语的自我显示和在人间的通传。

上帝首先在以色列民族中通过先知显示和通传自己,最后这种显示和通传在道成肉身的耶稣身上达到高峰。

启示是上帝的恩赐。

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三、教会

基督教是信仰基督的宗教团体。

教会是基督教信仰活动的机体。

教会的含义体现于“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体”和“圣灵的临在”三个方面。

教会是上帝的子民的团契

教会是上帝的子民的团契,上帝的子民会聚在一起,过着共同的信仰的生活。

在《圣经》最古的希腊语译本(七十子本)中用希腊词“ekklesia”(教会)翻译希伯来词“qahalYahweh”(教会)。

“ekklesia”的字面意思是“会聚”,“qahalYahweh”的字面意思是上帝的子民。

这两个词合起来正好意味着“上帝的子民会聚在一起”或“信仰上帝的人召集在一起,组成团契”。

罗马文明,它以自己的厚实、伟大和创造性与古希腊文明一道成为欧洲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共同源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