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068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67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广东考生)

情役(广东考生)

李白的泪水(河南考生)

与你同行(河南考生)

真理只有一个(湖南考生)

血浓于水理大于情(吉林考生)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湖北考生)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吉林考生)

漫谈“感情”“认知”(吉林考生)

眼睛上的窗帘(山东考生)

校正情感‘(山东考生)

情与理(陕西考生)

第三种人(广东考生)

理智·

认知·

情感

我们需要的答案(浙江考生)

公则生明(江西考生)

叙述类

樱桃红了(河南考生)

路是月的痕(湖北考生)

喝茶(河南考生)

抛妻弃子之谜(江苏考生)

绿太阳红太阳(湖北考生)

遭遇陷阱(陕西考生)

真爱无言(河北考生)

保姆与家教(湖南考生) 

米粒-谷粒-血汗(湖北考生)

秋天的树下(广东考生)

哥,是捡来的吗?

(湖北考生)

竞标(河南考生)

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谁偷了玉坠?

(安徽考生)

陷阱(河南考生)

石碑上的历史(浙江考生)

雾中的战场(浙江考生)

其它类

无题(陕西考生)

感情是帆,认知是船(吉林考生)

蓝色蛹·

金色蝴蝶(甘肃考生)

吊屈原赋(甘肃考生)

心扉感悟(河北考生)

网里人生(浙江考生)

——教师手记

孙悟空下岗记(湖北考生)

花香(安徽考生)

对肚子的评判(湖北考生)

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河南考生)

不放弃感情,再借你一份理智(河北考生)

——教你看清感情亲疏与对事物认知正误深浅的广告

用双眼看世界(湖南考生)

——网络个人主页设计 

“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浙江考生)

心灵天平的使用细则(福建考生)

从泪走到血(浙江考生)

——孙膑访谈手记

独眼龙的求职信(江苏考生)

普朗克的忏悔书(湖北考生)

永夜——2050年第364个清晨(贵州考生)

谏王(河北考生)

孔明挥泪斩马谡(独幕剧)(重庆考生)

北京卷

转折(文言文)

转折

上海卷

熔炉

捕捉理性的灵光

求知的瞳孔放飞彩色的希望,那方黑色的沃土贮满流连,赫然印着“感情用事与理性分析”。

是的,站在雨季边上,绵亘于高三的岁月,即将步入社会的熔炉,凭借直觉和感情亲疏去认知这个纷繁的世界,还是逻辑分析,理性判断,助长理性的羽翼?

我愿意让生命喷薄,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

但是,我们幼稚的心能够排除感情的绞绊,爱的纠纷吗?

于是我独自躺在那一方芦苇

地里去倾听先人的谆谆教诲———孔夫子一袭长袍,沿路呼出“理性至上”;

诸葛斩马谡,忍痛割爱,那是诺言,是军纪,是理性啊!

海明威独守大海般的忧伤,梵高独具向日葵般的孤单,冉·

阿让受折磨一生,最终顾全大局,为保全机密杀死情人。

我们澄清的眼睛里无法写满沧桑与事变,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为了后师之鉴,我们从古典,实录,现实中,可以有所感悟,寻求方向。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妮娜》,我鲜活的心灵触及到了主人公在感情上和伦理上,理性的矛盾和揪心的苦恼。

从中可以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影子,贪污犯不是一上任就徇私枉法的,杀人放火者也许是执著于对某个亲人的不平或保护,同样的一句话,儿子说出来就是聪明,邻居说就是布下暗室。

人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动物,但是我们应该看准方向,学着成熟,试着长大,流年似水,不应该只将泪光镌刻;

风雨如晦,总应该把羽翼淬火。

如果不是理性,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姜树椿会重新走上手术台?

叶欣会成为又一个南丁格尔节的持灯护士?

何大一会放弃“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的研究,不远千里治非典?

感情是枝叶,是润滑剂,感情的亲疏远近不会影响我们对事物正确的认识,理性永远是主干和主流,要不然,当代“孔繁森”郑培民怎么永远牢记“不要闯红灯”,伏明霞追求那骇世的弧线,张健告别年迈父母,横渡渤海海峡……

宠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

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向太阳挥一挥手,去捕捉理性的灵光!

满分理由\发展等级:

作者“囿”于考场的小天地,“不安分”的心却能驰骋八方。

旁征博引,用例涉及古今中外,特别是能将“抗非”几勇士的事迹随手“下载”,巧妙入文,显示了非凡的积累和驾驭材料的功夫。

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

整句与散句错落有致,古代与当代意味兼容。

比喻、对偶、排比和通感等修辞手法,为全文增色不少。

“流年似水,不应该只将泪光镌刻;

风雨如晦,总应该把羽翼淬火”——在考场上能锤炼出如此的佳句,实属难得!

整篇文章写得来潇洒而深沉。

考生个性特点:

饱读诗书,且如标题所言,善于“捕捉理性的灵光”

文化背景分析:

作者堪为“小百科词典”,贮存甚丰,修辞——应是广义的修辞方面,素养已非同一般。

建议:

知识面广,语言表达上乘者,可以这样为文。

猛虎与蔷薇

“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

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

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

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

”这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

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了我们知己的感动;

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给了我们爱人的感动;

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给了我们家的温馨。

这何尝不是感情的体会?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曾写过一行不朽的绝唱“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这说明人拥有两面性:

感性和理性。

感情亲疏是感性的,对事物的认知是理性的。

从历史的源头漫步到现代,我们人类便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演绎着动人的人生哲学。

我们往往因过分亲近或疏远某个人,而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蒙上了一层稠密的感性云雾。

子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事物的认知,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这是必然的,但如果因此而悖驳事物价值的唯一性,这是荒谬的。

楚国国君不就是因为听取爱妃谗言而使屈原因直谏而放逐吗?

夫差因此而丧国。

历史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昏君,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历史闹剧。

当然,也有看穿迷雾而感悟觉醒的人。

邹忌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人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他运用这琐事中的感悟,成功地说服了齐王广开言路。

其实,对事物的感知也需要感情的柔化。

正如棱角突兀的坚石需要柔水圆润,奇伟雄丽的火山需炽热融化为岩浆,这样才能在逆境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亲情留予我们关怀,给予我们安慰,当我们对事物越发亲近,我们的认知就越发深刻。

纣王曾问云中子:

“先生何处而来?

”答曰:

“公似白云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纣王发难,“云散水枯,君归何处?

“云散皓月当空,水枯明珠出现!

”正是这种对于自然的无限亲切,才孕育了博大的旷达的人生哲学。

然而真正的大智慧,是兼容二者的。

庄子便是这棵享有阳光同时设下树阴的哲人之树。

他妻子死后,他大哭须臾,后又会心的笑了起来。

正是这种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他物我合一,无所依赖的无我哲学。

用感性赋予理性以灵性,用理性铸造感性的肌骨。

山高月小,落花流水,当我们寄以情思,这种认知也富有哲理。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种认知也可勾起我们奋斗的冲动。

在感情亲疏面前,我愿做一株蔷薇;

在事物的认知上,我愿是一只猛虎,用理性的心细嗅感性的芬芳。

读这篇文章,似一位长者在叮嘱后辈,似一位智者在启迪“凡人”,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令人心悦诚服。

文章以当代英国诗人西格里夫的不朽诗句中的两个并列又不协调的意象作为标题,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开头两段,一连串的精致的对偶与排比句,行云流水般地引出了“感情”、“认知”这两个关键词,然后层层深入,围绕两个关键词及其关系谈古论今;

理性思考中,充满了辩证的色彩。

“用感性赋予理性以灵性,用理性铸造感性的肌骨”,这种高度概括而又富于哲理的句子是何等的精妙!

作者语言表达能力之强,思考的程度之深,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面结尾处对文题的照应,对全文观点的形象的总结,又大放异彩,不能不再次称妙!

“杂”读、兼容、理性的思考。

文学的,历史的,社会的,语言的。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1952年写过一篇《猛虎与蔷薇》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

萨松(SiegfriedSassoon1886——)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

‘Inmethetigersniffetherose。

’勉强把它译成中文,便是: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考生的文章,定是受了这篇文章的影响。

良好的语文素养靠长期的努力形成,有此素养,无论怎样命题,都会处于不败之地。

一个关于“偏见”的偏见

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

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

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

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倏”地钻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

世事如此,人世(事)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bonheur)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langweile)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

雪莱的《赠珍妮——一个回忆》中对啄木鸟的描写中道:

“鸟鸣山更幽”,王籍名句中也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王安石的世界观与前面二位大相径庭,写道:

“一鸟不鸣山更幽。

”后人讥为拙笔,可见针对鸟叫,王安石认为是大煞风景的“鸦鸣鹊噪”,而雪莱和王籍则推为“莺啼燕语”了。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

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

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

“我公正得很!

没有偏见!

叔本华在《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回中写道“思想家应该是聋子”,此话大有道理,否则耳根不清净身心受玷污,必产生偏见,继而产生假道学。

但这只是被迫防范偏见。

倘若要根除,怕只能不长心了。

钱钟书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人的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心是偏的便是偏心,偏心所以产生偏见,偏见侵蚀我们的头脑,于是思想也有所偏,这便是为什么但丁在《神曲》中写“地狱里连太阳也是冷清清,静悄悄”的和“魔鬼偏爱牛,所以常现牛形”的缘故了。

心是长不回正中间的了,所以,我们想东西时不妨少用心而多用点尚未偏倚的大脑,便可杜绝偏见。

当然,心上的有色眼镜是一定要取掉的,据艾克曼1830年同歌德的谈话中所述,歌德最讨厌戴眼镜的人。



“感情亲疏的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虽有较多限制,但是聪明的考生还是有制胜法宝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其“法宝”便是“造”了一副“有色眼镜”——树起“偏见说”的靶子。

针对这个靶子,作者“请”出了古今中外的大诗人、大学者,将“偏见说”驳得体无完肤。

“歌德最讨厌戴眼镜的人”作结,并非是得罪戴眼镜的人,而是进一步强调了要取掉“有色眼镜”。

博闻强识,谈吐不凡。

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法语和德语——尽管只是各引用了一个词语;

“二百七十八”和“1830”——尽管只是两个普通的数字,作者能够在“书山”、“学海”之中把它们“搜索”出来,令人称奇,其他的就用不着说了。

看来,丰富的材料库和强大的搜索器,缺一不可。

只缘身在此山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作“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

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

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人类的感情丰富,或憎或爱,或欣喜或悲伤,有丝丝的愉悦,也有淡淡的忧伤。

于是,伴随感情而获得的认识总会绚丽多彩,但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卷帘人与李清照的认识为何悬殊,我想,应该归结为两人的经历、身份以及感情的把握不同。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悬殊,才得以造就伟大的词人。

人类需要认知,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人类也是感情动物,认知的过程也包含感情的表达。

源于人心灵的精神血脉需要充满感情的认知!

记叙时,有人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

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

议论时,认知更加丰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何等的赞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辩。

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

由此观,感情是认知的血脉,使它生机盎然,使它娓娓动听,而感情也离不开认知,它要在一次次的认知中表达。

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知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知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不足千字的一篇短文,7次引用古代诗文,你能说这位考生有抄袭之嫌吗?

非也!

我们只能叹服于考生精妙的构思和驾驭语文的高超的能力。

他已经不是在浅层次的机械组合,而是导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在自己思想的王国里遨游。

这是一种何等高妙的境界!

喜爱古代文化,特别是对古诗词,了解得比较深入。

诗词歌赋无一不晓。

“抄袭”、“拼凑”的情况,与“旁征博引”有时只隔了一层纸,就看你的设计和构筑的功夫了。

甜蜜负担

哲人云:

“爱可以使一朵鲜花变成一座花园,也可以使一滴水变成一条小溪。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人的心灵需要翱翔于蓝天,接受风刀霜剑的洗礼;

需要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考验;

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沼泽的磨砺……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让一颗心遍体鳞伤、疲惫不堪,唯有真情的爱能将这伤口抚平,使心灵恢复活力,因为,爱是甜蜜的。

然而,爱在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却悄无声息地给心灵那锐利的目光遮上了一层幕布。

正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

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景;

美酒给人以香醇醉清洌,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甜蜜,有时也能成为一种负担。

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然而现实却要求我们用理智的目光来认知客观事物,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

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

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

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聩。

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我们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安享甜蜜,放下负担,慨然前行!

此文立意不凡:

本是表明“‘亲’得不当将造成大的祸患”的观点,而别出心裁地用了“甜蜜的负担”来为题,来立论,这为枯燥的议论文,平添了艺术的品位。

三则源于历史的材料,精当而有力;

骈散相间的语言,富于形式美和节奏美,特别是第二段、第三段和末尾一段的排比句,“炼字”、“炼句”凸显于颇高的水平。

善读善思,标新立异。

历史的,语言的。

现在流行对歌手的包装,文章又何尝不需要呢?

这篇文章以“甜蜜的负担”对文章的外形、内核都进行了包装,这样,便给了我们全新的印象。

我爱唐装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

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

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

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

我们明白,错的不是衣服,而是有些人戴上有色眼镜去审视它的眼光。

民族落后,让他们自卑自怜。

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与祖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沾边的东西,都没了自信:

动画片不及日本的生动,名著不及俄国的有内涵,手机不及美国的先进,甚至觉得连文字也没有英语简单。

一旦丧失了民族自豪感,一旦蒙上了落后的阴影,人们便陷入“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的误区。

可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走上了国际大舞台,并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呢?

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呢?

原来,这是中国经济腾飞之后,是中国重振泱泱大国雄风之后,是人们足以骄傲地自称“我是炎黄子孙”之后对民族热爱最直率的呈现。

爱祖国,爱唐装,爱这个能让我们扬眉吐气的国家的一切。

我们的"

海尔"

拒绝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们的陶瓷惊艳了多少黄头发蓝眼睛。

因着民族的爱,撒播对唐装的爱。

人的感情左右着人的判断力。

回想那不屑于唐装的年代,真的是因为衣服本身吗?

谁能否认当我们一想到它的传统就嗤之以鼻的偏激呢?

谁又能否认其实我们根本没心情去看它一眼,就更别提客观评判它的轻率呢?

唐装以上等丝绸制成,其上的刺秀(应为“绣”)艺术更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样的认识,难道不是基于我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吗?

这样的改观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心中充满的民族之爱吗?

民族的自立自强拾回了人们久违的判断力,真爱唐装也罢,因爱中华民族而爱唐装也罢,我只想高呼:

我爱唐装!

在大千世界中,作者选取了“唐装”为评论的对象,从对唐装的感情的亲疏,折射出国人的不同观念,以此很好地扣合了话题。

全文议论风生,民族自豪感渗透了字里行间。

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思辩。

“处处留心皆语文”,这是一种“大语文观”。

广义地讲,“唐装”亦是一种“语文”——它可以作为一种素材进入我们的“语文”,比如写作中。

而“海尔”等经济现象,一旦用得恰如其分,则成了最有力的论据。

一事一议,可称之为“小评论”,它的针对性强,单刀直入而褒贬有力。

平时养成一事一议的好习惯——除了口头训练,不妨述诸笔端,到了“用兵”之时,则是驾轻就熟了。

民族情感与世界

“丑女孩”吕燕在法国一炮走红的消息传来,令人震惊。

此事不仅引起了中国服装模特界的议论纷纷,更引发了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思考及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就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眼光来看,吕燕的确算不上美女,甚至是丑的。

小眼睛、塌鼻梁、厚嘴唇、大脸庞,与我们心目中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薄嘴唇的美女相距甚远。

虽说吕燕在法国获得了成功,但国内的服装界好像并不买帐,中国的传统审美观根深蒂固,从封建社会开始就定下了美女的标准,虽然时代变了,说什么该与国际潮流接轨了,但从情感上还是咱中国林黛玉亲。

你看,国内知名的服装杂志有几期是以洋模特作封面的,换来换去就是那几张老面孔。

而与我们相反的是,法国人并没有以欧洲美女标准要求吕燕,而是从东方人特征角度接纳了吕燕。

这种抛弃了情感束缚平等客观看待事物的理念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

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

想起美声唱法刚刚进入国内乐坛的时候,中国听众无法接受。

竟有媒体称之为“胖女人的吼叫”。

咱中国有京剧、样板戏,又亲切又有味,比你那咕噜不知所云的唱法好听多了。

但从今天看来,正是有着一批有眼光的音乐人士抛弃了情感上的排斥,积极吸取了美声唱法中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并将其成功巧妙应用于我国的民族唱法,使得今日的民族乐坛发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大多数人沉溺于民族情感的牵绊,不能正确认识世界,但总会有一些有识之士,会摆平情感与理智的天平,正确看待中国与世界,像林则除、魏源、孙中山等,正是他们推动着中华历史车轮的一步步前进。

抱着传统停滞不前,只能落后挨打。

中国的近代历史不正是最好的典型吗?

中国悠悠历史培养了我们每个人的民族感情,但世界的发展,更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勇敢地拥抱整个世界大家园!

这篇文章的题材新,观念新,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丑女孩”吕燕在国际服装模特界走红之事大加赞赏,以此为突破口,勇敢地向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挑战,从而,提出“世界的发展,更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勇敢地拥抱整个世界大家园”的全新的理念。

“民族情感与世界”的标题,既紧扣了文题,又使文章显得很大气。

视野广而观念新。

对服装模特领域情况了解,并涉足多个领域,对美学小有研究。

这里也顺便提一下,作者将“京剧”和“样板戏”并列,犯了一个小小的常识性的错误:

“样板戏”是在“文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钦定”允许演出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部现代京剧,故不能与“京剧”并列。

小作者并不熟悉那特殊的年代,算是白璧微瑕吧。

不断开阔视野,不断更新观念,为人为文,都是必需的。

同写服装,此文与《我受唐装》角度迥异,写法各有千秋。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

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

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

牡丹?

玫瑰?

百合?

菊花?

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

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

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

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

暮春三月,白花争努(是否应为“妍”),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之震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