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07743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6.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第四节区域供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设施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基础设施规划第七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新内容,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一、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

(一)含义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了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等“硬件”和“软件”二个系统。

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有形的资产部门,即技术性的工程设施。

在我国通用的文件上,基础设施一般是指狭义的工程设施和硬件系统;基础结构则从经济结构角度考虑,泛指工程技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

(二)产生基础设施作为相对于主体产业而独立存在与发展的一个系统部门,是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密不可分的。

(三)分类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

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二、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与工农业等生产部门相比,具有以下的特性:

1.公共性2.两重性3.系统性4.长期性5.间接性,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三、基础设施的作用,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4.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四、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国民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生产部门和为其服务的基础结构部门,前者为企业直接投资,后者为社会共同投资。

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基础设施部门,西方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1)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2)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3)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人均收入突破一定的限度,才能彻底冲破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利、廷伯根以及后期的P罗森斯坦罗丹都同意这一观点。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五、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一)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1.英国超前型英国是一个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国家,其交通运输网形成要比工业高潮早2030年。

2.美国平行型美国是一个基础设施与工业生产平衡发展的国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显示出这一趋向。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3.苏联随后型苏联是一个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的国家。

比较上述三种发展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但从综合效果来看,以平行型最好,超前型次之,随后型较差。

三种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比较表,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五、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二)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滞后型发展的国家。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01980年代,这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设以重工业为核心,基础设施作为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比重很小。

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制定了以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促进消费品增长,带动整个经济平衡发展。

我国主要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增长情况(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3),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六、基础设施建设趋势在我国基础设施上将呈现以下七大趋势:

1.远程化中国将加快远距离运输和信息传递,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大调度。

2.区域化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带和城市群地区,由于地区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急需构建区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3.高级化为了实现远距离输送,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高规格电网(50万伏输变电线路)、国际航空机场、大型深水港(如上海洋山港)、大型铁路枢纽正在不断兴建和壮大。

4.先进化为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基础设施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改进。

5.网络化各类基础设施将按照各自的特点,成环成网地形成完整的构架,并使各系统间实现有效而合理的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基础设施立体网络,如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和地上、地下相衔接点的转换,形成完整的立体网络。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6.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纷纷提出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净水工程”等生态理念,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予以实施。

7.节约化为缓解能源、水源和土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在全国创导节约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节水、节地不仅是一种社会风尚,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追求目标。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评价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已经呈现出连绵化的趋势。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协调,使区域间得不同基础设施之间以及区域内不同行政单元的基础设施之间难以衔接,尚未形成高效统一的基础设施系统。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即是以解决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突破传统规划的视角,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这对实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基础设施规模的需求预测区域内各项交通、给排水、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一个宏观的、统一的具有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紧密的规划来指导规范,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减少投资。

而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正起到了这样的引导作用。

(一)基础设施指标体系基础设施包括的内容,主要以世界银行1994年发布的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的相关内容为标准,包括:

(1)公用事业:

电力、电讯、自来水、环卫及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处理和煤气管道;,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2)公共工程:

公路、大坝、灌溉和排水渠道;(3)其他交通设施:

城市及城际铁路、市内交通、港口及航道、机场。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参考文献:

刘阳,秦凤鸣,2009,基础设施存量衡量指标体系,二、基础设施规模的需求预测

(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测目前从需求角度对基础设施物质存量和投资额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设施跨部门或跨地区的最优物质存量测算;

(2)对基础设施投资量的预测;(3)对基础设施投资量是否充足的研究。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三、基础设施空间配置近年来,我国区域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逐渐呈现快速化、网络化、绿色节能等特征。

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引起公共服务系统的不断完善,导致空间与时间关系的转变,成为刺激某些产业尤其是那些对时间效益要求较高的产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一体化。

基础设施空间网络的不断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集聚与扩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成长;(3)增强大都市的扩散能力。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参考文献:

张文尝等,2002,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地带概况,四、基础设施的投资供给及保障策略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由于基础设施的非排他性,无法通过收费收回成本,必须由政府提供;由于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排斥消费者的消费会降低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因而也需要政府提供;其效益外溢性表明其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样需要政府供给。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但事实上,在基础设施中,除城市建设中的某些行业具有纯公共品的特点以外,其他行业并不完全具备公共品特征,成为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这使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场成为了可能。

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的相关制度为城市区域内不同的利益主体提供了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影响了城市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决策及行为。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交通运输系统是基础设施的骨架,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

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交通运输规划内容交通运输规划内容应包括:

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二)交通运输规划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三)交通运输规划方法在交通运输规划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图上作业法

(2)实地调查法(3)统计分析法(4)计量模型法当然,除了这些方法以外,历史分析、综合分析和专家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二、铁路网规划

(一)铁路网规划内容一般包括线网规划(新线建设,旧线改造)、站场规划(车站选址,枢纽布局),以及牵引动力和高速铁路等环节组合而成的新旧结合、干支结合的铁路网络。

(二)铁路选线区域规划中的交通线路选择主要是依据交通流量流向(结合资源开发、生产布局和城镇布局)和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条件,进行线路走向的选择。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1.选线程序铁路选线可分为两步走:

首先网性选线,其次是线性选线。

网性选线是指区域经济选线,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的要求和铁路等交通运输网布局现状,提出铁路选线方案。

线性选线是在线路基本方向和接轨区域已确定的情况下,着重解决线路走向方案、接轨点及建设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并根据铁路选线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线方案。

2.在线路选择中,要特别注意和区域城镇发展相协调,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二、铁路网规划(三)技术经济要求根据铁路的不同级别和运输能力,以安全、高效、经济为原则,对铁路技术要求中的弯度和坡度作出如下规定。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中国铁路经济技术要求,二、铁路网规划(四)高速铁路近代高速铁路的兴起,为铁路网布局提出了新的课题。

由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平均时速达200km以上,路基、铁轨、机车、车厢、站场设施和运行中的安全监督系统、调度指挥系统等技术都与传统铁路不同。

在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成功突破1万公里并安全运营的基础上,201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进铁路“走出去”。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二、铁路网规划(五)城际轨道交通近年来,我国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区域,由于城市数量多、规模大、人口流动频繁,过境客流量增大,因而出现了为城市带或城市群人员提供公务、商务、通勤、通学等服务的城际轨道交通设施。

城际交通突破了单个城市的行政区划,甚至跨几个省市,其距离一般不超过400km,出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发车频率1560分钟,站间距520km,运行时速100250km。

如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即是一例。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二、铁路网规划(六)中国铁路网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预计投资三万亿用于铁路发展建设。

2012年发布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到,2015年中国快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五年增长率达438.4%。

太原、徐州至兰州、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等“四纵四横”客运专线。

同时,建设北京至呼和浩特、张家口经西安至成都、成都经贵阳至广州、合肥至福州、南京至杭州、合肥至蚌埠、吉林至珲春、沈阳至丹东、哈尔滨至佳木斯等客运专线辅助线、延伸线和联络线,扩大快速客运覆盖范围、快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连接全国省会城市、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其中近中期规划形成“五纵六横七连线”的中国铁路网格局,并最终规划形成“八纵八横”的铁路网。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三、公路网规划

(一)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其工业化进程描述,它与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又引起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运输模式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又是以运输方式的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不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科学的进程,它必须与社会经济及产业的发展有序地衔接。

从低收入进一步向中等发达水平过渡时,即达到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时,公路运输成为区域运输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在经济较发达的后工业化阶段时,主要表现在劳动地域分工加强和多层次商品交换市场的完备,这要求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而公路运输灵活机动、从门到门、迅速及时、便捷,能更好地满足这些要求。

典型国家公路建设里程增长率,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三、公路网规划

(二)公路网规划内容和原则公路网是由线路和车站组合而成的分布网络。

规划内容包括公路线路经济选线、线路走向和等级、车站位置与规模的确定以及建立合理的路网结构等。

公路网规划原则是:

充分满足综合运输网布局的要求;深入城乡腹地,与铁路、水运有机衔接,为广大区域的交通联系提供保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国防需要;建立干支结合、经济便捷的路网形式。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三、公路网规划(三)公路分级和技术经济要求根据2003年我国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分级要按照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公路在选线时,应尽量避免穿过地质不良地区和城镇,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少拆房屋、方便群众,依法保护环境、保护古迹。

各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汇总表,续表,资料来源: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三、公路网规划(四)高速公路规划核心功能包括:

(1)支撑经济发展

(2)推动社会进步(3)保障国家安全(4)服务可持续发展,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三、公路网规划(四)高速公路规划1.国外高速公路发展史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建设起于20年代,1924年意大利和美国各建设了一段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大量修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别是19601970年代。

高速公路建设尤以美国最为突出。

德国1991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0000km,构成欧洲最庞大的高速公路网。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日本高速公路兴建于1950年代末,实现了“一日之国”的宿愿。

法国截止1991年初,总里程7440km,居欧洲第二位,到2000年将达到11500km。

意大利高速公路建设起步早、发展快,目前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网连接全国各大主要城市,较完整地覆盖了北方工业发达地区。

韩国高速公路未来发展战略为建立全国性高速公路干线交通体系,进行交通设施的分层次结构重新组合,使各种设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地铁、道路12h内从何处都能抵达高速公路网。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2.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70年代才开始研究修建高速公路,80年代修建高速公路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交通部从“八五”期间开始提出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优先建设和发展以高等级公路为主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

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

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3.江苏高速公路规划江苏省高速公路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车总里程1997年为347km,2010年达到4000km,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首轮规划的省内“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络主骨架全面建成。

国道主干线示意图,截至2009年中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情况一览表,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0,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示意图,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三、公路网规划(四)高速公路规划4.高速公路规划内容概述我国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空间上的功能需求和结构优化为主线设计路网布局。

(1)实现首都与其他中心城市和大经济区的便捷连通,同时考虑中心城市之间的便捷连接,形成基本路网。

具体原则是:

便捷连接相邻的及间距800km以内的省会城市;从有可替代路线考虑,保证各大经济区之间布设2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2)在基本路网布局的基础上,考虑城镇化、综合运输体系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对外贸易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等多种重要影响因素,对路网进行补充和调整,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初步方案。

具体包括:

连接大中城市;构筑综合运输体系;形成集装箱内陆运输通道;连接主要对外公路口岸;连接著名旅游城市;服务区域经济。

(3)西部与东北地区: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的战略举措。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个地区按照强化三大区域对外通道、加强相互连接、加强都市圈城际联络的原则为这三个地区增加了部分线路布局。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三、公路网规划(四)高速公路规划5.高速公路断面形态高速公路建设要求线路顺畅、纵坡较小、路面质量高,并设有必要的标志、信号、照明、通讯设备和服务设施,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行驶。

其断面形式如下图。

高速公路路基横断面图,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四、水运网规划

(一)水运网规划的任务和内容水运网是由航道和港口组合在一起的交通系统。

一般分为内河和海运两部分。

内河航道网规划的内容有:

内河航运量的调查与预测,航道等级与通航里程的发展目标,航道、港口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划分,航线走向、标准与整治措施等。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四、水运网规划

(二)航道规划的技术要求我国内河航道可分为六级,由于运量和船队标准不一,对航道有着不同的要求。

枯水期最小航道尺度,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四、水运网规划(三)港口规划1.港口类型2.港址选择3.港口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1)要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

(2)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港口吞吐量最直接的因素,必须作出合理而科学的预测。

(3)要从港口体系的角度选择港址,使各港口之间形成分工合理、联系密切的港口群体,避免一城一港、重复建设。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4)要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集疏运条件,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5)港区经济开放模式应与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相结合。

长江岸线资源分布,岸线规划是港口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在弄清岸线条件的前提下,要按“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和近远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统一考虑的要求,合理规划,有序开发,分段建设。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五、航空港规划航空港是保证航空运输使用的机场及有关设施的总称。

(一)航空港的技术经济要求根据不同等级机场的功能和机型大小,对机场布置有着不同的技术经济要求。

机场布置的技术要求,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五、航空港规划

(二)机场位置选择航空港的规划,首先要从区域整体需要出发,研究合理的分布间距,作出客运量的经济论证,避免单一从本城市出发,造成重复建设。

机场位置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

(1)有充分的机场用地,合理设置跑道位置

(2)考虑自然条件,满足净空要求(3)与城市有合理的间距(4)与机场导航通讯影响的干扰源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五、航空港规划(三)航线开辟空运航线开辟主要根据国际和国内客货运输的需要,组成以首都和大城市为中心的航空网,以及省会至省内中心城市、大型工矿区和边缘地区的地方航线。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五、航空港规划(四)运输航空(集团)公司生产概况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46家,按不同所有制类别划分:

国有控股公司36家,民营和民营控股公司10家;全部运输航空公司中:

全货运航空公司7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13家,上市公司5家。

2013年各航空(集团)公司运输总周转量比重,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六、综合运输网规划综合运输网是指由多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港站和枢纽共同组成的,彼此协作、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六、综合运输网规划

(二)区域运输结构的选择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各国和各地区的运输方式结构也显著不同。

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现状和持续发展战略,从自然条件、领土范围、资源分布与开发、区域差异特点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决定了以量大、运程长为特性的能源、原材料的运输需求将长期存在,同时长距离的客运需求也会有增无减,因此以铁路交通为主、水运为辅、公路、航空相配套的综合运输网体系和四横二纵综合运输大通道成为我国21世纪交通运输网的战略布局。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在具体确定区域运输结构主体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幅员大小、地貌特征和河海通航条件,了解公路、水运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可能性;

(2)未来客货流种类、流量大小和运输距离对运输方式的需求;(3)现有各交通运输线路承担的运量、线路能力、利用状况及未来改扩建的可能性;(4)未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发展对运输方式的要求。

部分地区货物周转量(2012年,单位:

吨公里),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3,续表,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六、综合运输网规划(三)综合运输网的构建区域综合运输网是由区域运输主干线和枢纽为核心构成的。

干线网布局主要依据:

(1)区域内经济联系及由此形成的主交通流的特征。

(2)区域的交通地位,区际经济联系特点、流向及对本区的要求。

(3)要充分挖掘现有交通干线的潜力。

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包括线路与港站两个方面在空间位置(分布)、运输和作业能力及技术标准、建设时间等的协调,也要重点解决目前的“瓶颈”地段、薄弱环节。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六、综合运输网规划(四)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交通枢纽为整合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海港和运输管道为一体的海陆空协同枢纽体系,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

2006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指出要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强化城镇在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核心地位,促进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二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8号)提出,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四节区域供排水规划,一、区域供水规划布局建设区域供水系统是区域供水规划的重点。

(一)需水量预测区域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市政环境工程用水以及农村用水。

(1)城镇生活用水

(2)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一般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其中也包括工、矿企业内部职工生活用水。

在规划时,可按万元产值用水量和远景工业产值进行估算,也可按趋势法和相关法进行预测:

第四节区域供排水规划,趋势法计算公式为WW0(1D)N式中:

W规划期工业需水量W0起始年工业用水量D工业用水年平均增长率N预测期相关法预测常用下列4种模型:

logYAlogXBYAXBYAX式中:

Y万元产值用水量X产值A,B,C常数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万元产值用水量与产值的关系一般都呈logY=AlogXB型。

第四节区域供排水规划,3.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可按占城镇总用水量比例(10%20%)估算。

4.农村用水农村用水包括农林牧副渔及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总的用水量。

其中以灌溉用水量所占比重最大。

第四节区域供排水规划,一、区域供水规划布局

(二)区域供水系统组成区域给水系统一般由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四部分组成。

1.水源2.取水工程3.净水工程4.输配水工程,第四节区域供排水规划,一、区域供水规划布局(三)区域供水系统规划,1.水源地选择,2.拟定水厂地址,3.管网布置,第四节区域供排水规划,二、区域排水规划布局规划步骤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