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022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师用书岳

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点1|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

原始社会末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商周时期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

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宋元时期

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出现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

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功能的变化

(1)从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以后:

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官府放松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易混辨析]       正确理解市、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冲破了官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商贸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

(2)唐宋时期:

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

(3)明清:

工商业市镇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繁荣;江南地区尤盛;人口密集。

3.重农抑商

(1)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

①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②西汉时期:

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③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④明清时期:

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3)影响: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①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②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二 市井经济之家……③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④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梦粱录》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⑤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唐代城市布局

①→市坊分置

②→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史料二:

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市”突破时间限制

④→“市”突破了空间限制

史料三:

明代商帮

⑤→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学会用史]

(1)依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

提示:

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并分析其特点。

提示:

新现象:

商帮出现。

特点:

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场所: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

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

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

(6)交易范围:

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史料一 

史料二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唐朝的长安城布局

“坊”“东市”“西市”→坊市分置,说明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宫城”“皇城”→城市北部的中间,体现居北面南的布局

史料二:

北宋的东京城布局

“夜市”“晓市”→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限制;“皇城居中”→体现了皇权为中心

[学会用史]

(1)根据图一、二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提示:

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

可见,唐都长安(  )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

C.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D [结合史实可知,唐朝时期商业受官府监管,故A项错误;从“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可知,B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功能的变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知,市场出现专业化,故D项正确。

]

2.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

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

”这表明当时(  )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B [区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明清之际出现的,而材料中是宋朝,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知,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的纽带,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反映徽州商业发达,只反映了徽州人如何从商,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宋朝并没有打破,故D项错误。

]

3.(2017·济宁一模)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这种观点实质上(  )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反对提高商人的地位

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D [材料的大意是:

商业促进了商品流通,如果商品不流通则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题干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反对提高商人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商业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故D项正确。

]

考点2|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

(1)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双季稻大范围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

(3)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4)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4.综合国力

(1)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3)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时间:

明中叶以后。

2.标志

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出现。

3.地位

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发育缓慢。

4.迟滞因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3)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4)“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轻巧识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1.西方崛起

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2.中国落伍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固守重本抑末,压制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

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

[易混辨析]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史料一 即禁之后,①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②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史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③“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史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④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海禁政策的影响

①→海禁政策的恶果

②→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断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料二:

封建统治者的重税征收

③→统治者横征暴敛,加重征税,其直接后果是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活跃

史料三:

明清金融机构的有限创新

④→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根源何在?

提示:

(1)原因: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众设关卡,征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根源: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2)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史论归纳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因素

(1)市场因素: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

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

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

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2.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实施

史料一 ①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二 ②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③《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统治者制定经济政策的因素

①→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史料二:

明初“海禁”的原因

②→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

③→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的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

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与明朝政权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论归纳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相同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相同点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庆历中,范文正奏言:

“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

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

今为计莫如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

”其言论的思想根源是(  )

A.休养生息B.无为而治

C.重农抑商D.农商并重

C [材料大意是:

如今朝廷的各项开支没有减少,每年的税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向茶山盐池和商人征收,就必然要向农民收取。

与其损害农民的利益,倒不如向商人征税。

当前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如先节省国家的各项开支;国家的用度有了盈余,就应该先宽减对农民的税收和劳役;然后才考虑到商人。

据此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

]

2.据史书记载:

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该材料可以说明(  )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私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封建政府鼓励发展私营手工业

B [由“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可知,万历年间,油坊业中已出现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的标志,故B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

3.《中国商帮:

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

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

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

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商崇尚武力

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

C.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

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C [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使得海商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进行走私,甚至与政府武力相抗。

海商以武力对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项错误;走私确实能够带来暴利,吸引一部分商人铤而走险,但不是导致海商走私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西方殖民者在明朝虽然已经到达中国沿海,但对中国的冲击极小,且材料中也未体现,D项错误。

]

主题一 “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中国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主题立意]

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同时受政府商业政策的制约,发展缓慢。

两宋时期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但始终未突破农耕文明的限制,延迟了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步伐。

[知识交汇]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西周:

“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

(2)春秋战国:

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

(3)秦汉隋唐:

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

(4)宋元:

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

(5)明清:

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主题二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主题立意]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产物,可以分为“重农”与“抑商”两方面。

“农本商末”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与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

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延续和体现,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下日益衰落。

[知识交汇]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商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015·全国卷Ⅰ·26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

2015·全国卷Ⅱ·27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2014·全国卷Ⅱ·26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2014·全国卷Ⅰ·27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2013·全国卷Ⅱ·26

明朝广东大庾岭一带的商业贸易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2012·全国卷·26

明后期松江人的工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2.(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明成祖将国都北迁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南北的经济交流必然有所加强,由此可得出这一举措的客观影响

3.(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的作用是作为民间贸易的凭证

4.(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

5.(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代长途贸易兴盛

6.(2012·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关键信息:

“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

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从商的经济现象

【解析答案】

1.A [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

]

2.B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

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

3.A [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4.A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题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