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624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docx

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优秀名师资料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解读

第一章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

1.为什么要进行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浪潮,有力地推进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顺利推进。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依据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使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像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实验区中小学校园,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问题。

尤其是高中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

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

《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完善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我国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

2.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现状如何,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

建国初期,部分城市的高中开设了音乐课,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而多数地区不开高中音乐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基础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

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国家统一在高中开设了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学科),从而结束了高中没有音乐教育的局面,随后,颁布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使高中音乐课的开课率逐步上升,改变了高中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高中音乐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教材建设、器材配备、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许多成果。

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整个高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高中音乐课程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高中音乐课程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定位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目前高中开设的并非是音乐课程。

现行课程名称为“艺术欣赏课”,包括音乐、美术两个学科。

课程内容仅为“欣赏”,同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相距甚远。

高中与初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不能正常衔接,使基础音乐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学时及开课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高中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以为高考不考,音乐课在高中就无存在必要,担心占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中音乐课不仅学时偏少(1996年为36学时,2000年调整为48学时),而且许多学校以各种理由不开课或少开课。

从全国来看,开课率不足50%。

(3)应试化倾向

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校的高中艺术欣赏课变成了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成了高考的预备班。

教学内容被随意改动,欣赏内容被声乐、琴法、乐理、视唱练耳等高考音乐加试内容所取代。

这种状况不仅与国家开设艺术欣赏课的初衷相悖,偏离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4)传承式教学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

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3.国际上高中音乐课程发展状况怎样,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和音乐教育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纵览近百年的世界音乐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突出的基本特点:

一、反映在音乐教育理念方面,是对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和确立,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二、

表现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则普遍扩展了音乐教学领域,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倡导和关注学习者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体验,强调学习者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对音乐的学习应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进行。

德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把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

对世界音乐教育有着广泛影响的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

奥尔夫本人曾说过: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深受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其重要的教育理念。

柯达伊多次指出:

“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他指出,对音乐的学习应淡化和抛弃那种功利性的目的,“如果不把音乐当成谋生的手段,那么生活将更加美好。

”即是其著名的音乐教育箴言。

在苏联,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也被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为了人的发展”成为该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苏联的另一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人的精神文明的两大基础,为了取得两者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就没有资格称为普通教育。

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10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为之奋斗和献身的音乐教育家,如被誉为“美国音乐教育之父”的洛威

首届主席的菲利普?

海登,成功研究《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与开创音乐心理学这一独立学科的卡尔?

西肖尔,著有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音乐教育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的詹姆斯?

穆赛尔和梅布尔?

格连等。

这些卓越的音乐教育家都是人本主义者,其教育理念均闪烁着“音乐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的思想光辉。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的全国性大规模改革给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得到强化。

其核心价值观为:

1.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传达人类间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的精神生活。

2.音乐是发展人的美感的重要途径,是理解和联系人与人的愿望、体验生活的内涵和美的手段。

3.音乐能激发人的想像力和表现力,并为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途径。

在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

他表达这样的理念:

“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

”“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

心。

”铃木镇一的方法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内容,但其音乐教育思想对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相当的影响。

在日本最新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领略音乐之美,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人本主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到学习目的之中。

音乐教学领域与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又一趋势。

例如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

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这是一项宏伟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中有两个重点引起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关注:

一是该文件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增列为美国普通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大大提升了音乐教育的学校地位;二是该计划提出了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宏伟目标,即要把美国教育办成“世界级”的一流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研制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

从这个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学领域又有了新的扩展,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1)创造和表演?

歌唱器乐演奏即兴和作曲识谱

(2)感知和分析听赏分析判断认识音乐与其他艺术和学科的联系

(3)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理解西方音乐理解世界音乐

又如德国,各州都在为一个总的教育目标而致力研制新的课程标准。

新的音乐课程结构,进一步体现了教学领域的丰富变化,教学内容的多姿多彩:

(1)音乐的一般见解?

音乐材料音乐形式音乐功能时代与文化背景

(2)音乐实践领域音乐要素创作与表演中的方法音乐表达音乐功能及情感效果社会音乐

(3)各种类型的音乐?

创作性音乐摇滚音乐、通俗音乐和爵士音乐实用性音乐民间或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音乐

再如日本,其高中音乐课程设置为音乐?

、音乐?

、音乐?

,三者为程度与水平的递进关系。

其教学领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表现”,一个是“鉴赏”。

在早期的日本学校音乐教育中,“表现”领域中的“唱歌”一直居于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并结合歌曲进行识读乐谱的学习。

7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音乐课内容有了新的拓展,以竖笛、簧乐器和打击乐为主要形式的器乐教学,以即兴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音乐创造活动为特色的创作教学进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大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也给音乐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

下面是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

(1)表现?

感觉音乐并认识音符感觉音乐要素,学习音乐表达方式掌握演唱、演奏技巧?

创造音乐并表现之理解并运用音符、休止符、常用记号和其他音乐教材

(2)鉴赏?

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想像音乐运用音乐材料

第二章高中音乐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同义务教育阶段有何区别,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的课程,因而它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

(1)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全球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普遍的竞争已成为各国在诸多方面“对话”的主要方式,从而强化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自我意识”。

当今教育的一个使命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具有相似性。

这种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需要教育转变已有观念,为人与人之间的谅解服务,其实现途径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信息化浪潮的强劲势头席卷全球,这不仅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会导致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

因为科技的进步,人被越来越向高智能性培养着,而人的感情和人心却被排挤和冷落,人的某些生理机能随着片面的开发和使用在萎缩退化,人缺乏活力,缺乏情感,缺乏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整体知识。

学生与计算机的交流,更多的是人与物的对话,其交流是单向的,其情感投入得到的是“物性”的回答。

长期如此,必将疏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导致人际关系的淡薄。

针对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

?

尤其是承担情感教育重任的音乐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着现代文明。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许多人类本应拥有的健康、积极的人文精神被淹没了。

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容易受到良莠并存的各种思想与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导致道德的滑坡。

因此,高科技时代,必将伴以高情感与之相匹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

(2)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黑格尔曾指出: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要消除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这些负面影响,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因为美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反应方式的教育,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

因此,音乐课程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与最佳途径。

现代社会中,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发展,使审美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美育,不仅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作用。

当今,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主张“寓教育于艺术”,主张“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

育”。

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命题: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

席勒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审美教育问题,他的《美育书简》是世界第一部美育宣言书。

席勒提出:

“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而美育的性质和任务,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情感领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完整的人格。

由此可见,“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同人的情感领域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和教育家都是十分重视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

梁启超认为:

“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冶,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服淘汰下去。

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美育》,1988年,第6期。

蔡元培指出:

“当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也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蔡元培先生全集》。

此外,古希腊的柏拉图、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刘勰、朱熹等人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

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示出极其重要和深刻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它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

情感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心理内容,极富独特性,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最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人陶醉、激动、震颤,加深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而且,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它是美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历次音乐教学大纲中均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这是半个世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积累和科学总结。

(3)高中阶段的必修课

我国音乐教育按其性质划分,一般可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类。

普通音乐教育又可分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不同类别。

就教育规律而言,各种类别的音乐教育都有着自身的体系和特点,并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然而,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却长期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追随与沿用专业音乐模式,一直忽视对自身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导致了音乐教育面向具有音乐天赋、音乐特长的少数学生,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和

学校成了准职业教育、准专业教育。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因此,学生不论是否具有天赋与特长,都应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而,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它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以及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为爱好音乐的学生通过选修的途径搭建一个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为其在音乐方面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就课程性质而言,普通高中阶段音乐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基本是相同的,因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是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延续。

但两者又有层次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程度、水平以及学习方式上。

从内容上比较,普通高中是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基础上更高程度与水平的音乐学习,课程目标相对提高;从学习方式上来看,普通高中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是一种选择性的学习。

2.高中音乐课程为什么要“以审美为核心”,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技进步需要素质全面、身心和谐的人,而人才的标志并不仅仅依靠智商参数,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亦是代表高素质的重要方面。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高中音乐教育来说,无异于扑面而来的春风。

其重要意义在于,将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同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

罗丹说:

“艺术就是情感。

”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

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高中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因此,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

这个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

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像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

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

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抒性。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2)体验性原则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

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

因此,音乐教育和教学基本上不能通过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

音乐课堂中的教师语言应以描述性为主,目的是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

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造活动等,同时将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自然地学习。

(3)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

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引发和感染受教者。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形象性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音乐知识、识读乐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

因此,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

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5)审美性原则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

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

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

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

在音乐教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

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歌片、挂图应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