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三年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182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育三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三年规划.docx

《教育三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三年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三年规划.docx

教育三年规划

黑林镇中心小学“十二五”期间

学校自主发展规划

(2012--2015)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位于苏鲁交界、赣榆县北部,黑林镇驻地。

始建于1929年春,原名为黑林村初级小学,1957年定为黑林乡中心小学,1988年5月迁现址,后改名为黑林镇中心小学。

下辖4所完小,3个教学点,有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2547人,在职教师146人,其中本科学历61人,专科学历48人,现有小学高级职称82人。

在新一轮课改中,我校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进而全面发展,根据市、县的教育发展目标,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校“十二五”期间自主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经验与成绩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注重强化常规管理,逐步形成了“爱满校园德行天下”的校风,“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教风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的学风。

近几年,坚持以各种创建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品位。

先后被评为:

连云港市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学校网站评比获连云港市二等奖、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连云港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连云港市百佳校园、连云港市管理规范达标校2所、县十佳校园、县平安校园、连云港市合格教科室、连云港市女职工权益保护先进集体(全县中小学只有2个获奖单位)、连云港市合格劳动实践场所、县级合格幼儿园2所、中心园、秦布地幼儿园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等。

学校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大力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成绩在稳步提升。

目前,县、市、省乃至国家级课题立项及结题数均走在全县前列。

被评为连云港市合格教科室。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2006年被评为连云港市德育先进学校。

为擦亮这一品牌,该校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自编了两套校本教材。

反应本地历史斗争故事的《思源》一书,重在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家长的热读。

德育校本教材之二《礼仪教育》,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基本的礼仪规则编排,是师生共同走进现代文明礼仪殿堂的实用教材,这本教材一经编出,立即得到了校内外广泛认可。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学校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班额过大、师资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鲜明、课题研究形式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教研、重成绩轻教法的现象普遍存在等。

二、学校办学理念的再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作为“十二五”期间学校追求更高教育境界和自我完善的目标,作为为学生生命奠基、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作为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体验生命意义的过程;作为学校校风的时代性的诠释,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导引,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

(一)追求更高境界的文化管理

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目标。

校园文化是管理文化之一,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突出“儒雅”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落实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人文教学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学校追求的教育教学境界。

要引导教师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在丰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努力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名家,做个性化、专家型教师,把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带入学生心中,让学生的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学生的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三)优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学校德育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

我们确定以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突破口,以“儒雅”文化教育为重点,培养师生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情操、思想、知识、创造力得以升华。

三、主要办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在五年内达到师资队伍优良、办学条件优越、校容校貌优雅、管理水平优胜、教育质量优异、学校特色鲜明的目标,真正成为县内突出、市内领先的示范性学校。

(二)分项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施优质教育和现代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为学生、教师、学校的三维发展奠定物质服务基础。

2011年:

加强学校附属工程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办公条件,进行校园文化综合论证与布置,实现教育现代化创建目标。

2012年:

进一步高规格、高标准地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育装备;改善本部教师办公设施,初步完成本部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2013年:

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

创建省级绿色校园。

2014年:

对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整体形象包装,达到办学条件上档次,校园文化高品位,成为与名校建设工程相匹配的精品校园。

2015年:

争创省绿色校园,创市级十佳校园。

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争上游,三年创先进,四年进优秀,五年树品牌的奋斗目标。

为达成目标,学校努力探索管理最优化,丰富学校管理内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工作、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师生大家园。

高度重视办学行为的规范性与程序性,做到收费规范、招生规范、学籍管理规范;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的严肃性、科学性,规范课程计划的实施与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营造重人本、强文化、具活力的花园、学园、乐园、家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2011年:

办学规模为局部8轨,40个班。

依据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要求,努力完成创建任务。

创新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决策的科学定位和决策执行的务实到位,提高学校办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研究制定一整套学校管理制度。

确定学校“三风”,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2年:

扩班8个,设置48个班。

学校管理努力做到以“服务”和“合作”为核心,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打造合作型学校团体。

探索艺体科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师自身特长,选准项目,广泛参与外显性教育教学活动。

加强学校安全、文明建设,争创市文明单位,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2013年:

扩班6个,设置54个班。

强化师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形成轻松、愉悦、民主、积极的学校管理人文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充满和气、充满士气、充满朝气、充满才气、充满喜气的师生大家庭。

争创市素质教育先进集体。

2014年:

扩班6个,完全达到10轨60个班的办学规模。

实施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提升工程,选准学校管理的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并从质与量方面有较大提升,完成1-2项省级创建任务。

2015年:

整体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争创省文明单位。

1.构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学校管理框架。

实施分层次的目标管理。

2.强化制度管理。

以《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为基础,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严格制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3.坚持“效率优先”、“优质办学”策略,加强学校现代管理研究,优化管理手段,通过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凝聚人心、师生喜欢的活动,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成长和精神生活的乐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4.细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为指导,强化、细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管理

1.加强业务培训。

加大教师培训和经济投入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健全教师评价机制。

实施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绩效评价方案”,建立教师绩效评价电子档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要求青年教师相同的事做得比别人好,不同的事做得比别人早。

实施“青蓝工程”,突破校际界限,实施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师徒结对工作,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4.大力推进“优师工程”。

五年内,真正形成以县级教学骨干、高级教师为核心的优良教师群体,让骨干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旗帜。

努力培养出高层次的名师、骨干教师,塑造个性化教师。

学校重点培养一批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文化底蕴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教学风格独特、能展示个人睿智的学者型教师,塑造师德高、有激情、善学习、会协作、负责任的活力教师。

构建个性化的师生关系纽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性化的教育,让教师激情诗意地工作生活学习着,体现科学的民主精神。

5.建立教师流动机制。

要求40岁以下的普通教师必须到乡村学校挂职锻炼。

选派优秀教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发挥城区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作用。

在已经形成的良好教师群体基础上,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教师自主发展引导工程,指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并实施个人自主发展规划目标,努力争做孩子们喜欢的教师。

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适合学校自主发展的专业型教师队伍,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40周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达60%,中学高级教师达到8%以上,小学高级教师达55%。

60%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达到县内优秀水平,30%的教师达到市级优秀教师标准,40%的教师能独立在市县范围内承担公开教学任务。

90%教师都能运用现代教育设备辅助教学,70%以上教师能制作使用课件教学,50%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运用有机整合。

教师业务竞赛省、市、县级获奖率得到提升,力求在教师各类业务竞赛中获奖省级不低于10人,其中赛课、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3人;获市级专业比赛、优质课评比等奖项不低于30人次;县级获奖不低于300人次。

努力争取教师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培养省市县骨干教师和后备力量,培养市名师3-5名,骨干教师不低于6名,县级名师、骨干教师20人以上。

努力培养出一名特级教师,1-2名省级骨干教师。

(2)群体工作

教学质量提升

以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格落实“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要求”。

2012年:

以综合性研究活动为平台,探索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统一。

争创县教学工作先进集体。

制定个性化课程研究实施方案,争取在市级立项。

2013年: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创建市课程基地。

个性化课程实施研究初见成效。

2014年:

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创市级教学工作先进集体。

深化个性化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申报省级课题立项。

2015年: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提炼教学管理内涵,总结个性化课程研究成果,形成本校的教学管理特色。

力求管理经验在省级媒体展示。

4.教育科研

继续坚持“科研兴校”的现代办学策略,坚持教育科研“重实践、重实效、重过程、重应用、重合作”的基本原则,继续深化教育科研氛围,加强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多创教育科研实品、精品,形成以课题研究驱动校本培训的教科研特色。

以课题驱动校本教研为手段,走研究、工作、学习融合之路,努力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强化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五年内达到国家级3个以上,省级6-8个,市级不少于15个,县级40个以上。

教师发表论文每年不低于30篇,80%的教师有论文发表或获奖。

2011年:

制订切合实际的近、远期学校教科研发展规划,做到科学引领,规划在先,并组织实施。

市级课题立项5-6个。

组建本校学术团队,制定规划并实施。

2012年:

探索教育科研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儒雅”文化建设,进行回归教育的深入研究,积极开展教师培养工程的课题研究。

年内创县级优秀教科室。

省级课题立项2个,市级新增5个。

继续完善学术团队建设,力求1-2人在省市级教学活动中获奖。

2013年:

开展学科“首席教师”评比活动,以点带面,结合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晋级等工作,强化教师教科研工作管理,再度提高教师教科研工作积极性。

确保国家级课题立项1个,新增市级立项课题3-5个,省级1个。

学术团队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新增省级获奖教师2-3人。

2014年:

开展教科研工作专项评比活动,评比出本校首批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同时争创市级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新增国家级立项课题1个,市级课题3-5个,推广已结题的课题成果。

学术团队研究在省级立项。

2015年:

提炼包装“研究、工作、学习相融合”的教育科研模式,总结和推销学校教科研成果。

再增省级立项课题1个,学术团队研究经验在省市推广。

为达成上述目标,为教师搭设成长平台,每年至少承办2-3次市级及以上教学活动,4-6次县级教育教学活动。

五年内建设市县学科基地2-3个。

特色创建方面

学校依托老区红色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爱心校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总体目标。

三年争创德育先进校,在市县有课题立项结题,依托品德学科基地建设,承办两次市县大型研讨活动,以县德育现场会为契机,开展德育与人特色放大效应,即:

办德育报,举办校园德育讲坛,编写校本教材一本,推出一批市县师德模范和市县美德好少年。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德育氛围

1.国学经典进校园。

学校以《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配上小故事,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随时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

2.传统美德进校园。

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按照诚信、爱国、感恩、勤俭、廉洁等分类,教室前后每一排都有教育专题,处处渗透美德教育。

3.红色故事进校园。

依托老区资源优势,把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制作成作品,张贴上墙,让红色故事走进校园,让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提炼“三风”、“校训”,全力打造“爱心校园”。

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并通过宣传栏、班级文化在校园呈现出来。

学校宣传栏有德育专题,教室板报有德育栏,班级文化有爱心提示,爱心故事,校园中处处洋溢爱的文化气息。

(二)、大力锻造师德师魂,培养优秀教师群体

1.弘扬师德师风

黑林小学始终坚持“修身致远”的校训,引导教师修养身心,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引导教师学习师德模范,赶超先进。

黑林镇优秀教师的事迹读本——《身边的人》在全镇发行并宣讲。

2、践行师德师风

发挥师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一批市县师德模范:

如“爱心小组”成员刘广芳、殷伟等教师,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少年廖硕的事迹在校园中广为人知;尹世成、韩华善等教师义务开办“留守儿童希望班”的行动让人敬佩;双职工家庭牵手留守儿童,为他们捐衣捐物令人感动。

3.评选师德模范

为了在校园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提高了全镇教师的师德水平。

我们在教师中加强师德教育,通过出台师德评选细则,有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共同参与,在每年教师节前夕,评选镇级“十佳师德模范”,评选的过程就是教育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创新德育模式,充分体现活动育人

1、校本教育系统化。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用好自编的《思源》、《礼仪教育》、《身边的人》德育读本。

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认真抓好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立项一批高质量的课题,利用课题研究推进学科发展。

抓好班主任工作,规范少先队建设。

坚持开好晨会、班会、队会。

每学期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晨会、班队会观摩与评选。

完善少先队组织建设,做好学生自我管理,建立少先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指导开展好少先队主题活动。

2、专题教育常态化。

每个月结合节日特点安排一些“专题教育”

3、仪式教育情感化

1.完善升旗仪式,改变国旗下讲话形式,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干部共同参与国旗下讲话,精心准备,把国旗下讲话打造成学校德育的百家讲坛,评选优秀升旗手,使“升旗手”成为人人羡慕的荣誉。

学期末进行优秀发言人评选。

2.进行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让一年级新生喜欢和热爱学校这个新的集体。

3.新教师欢迎仪式。

旨在通过仪式树立青年教师扎根山区,安心从教的信心。

4.六年级毕业典礼,评选优秀毕业生,为六年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5.退休教师欢送仪式。

举行隆重欢送仪式,对退休人员是一种尊重,对后来者也是一种教育。

4、倾心关爱留守儿童,让爱心洒满校园。

(1)教育局和学校联合投资,建设留守儿童餐厅,让留守儿童吃上可口的午餐,许多贫困儿童还吃上了免费的午餐;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各项关爱活动,学校成立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严格按要求标准配置房屋和器材,并有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工作,相关教师定期开展活动,配合希望来吧、星级咨询室建设,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活动。

除每天中午外,星期六、节假日也对留守儿童开放,让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2)做大“一毛钱爱心基金会”,主要是管理使用社会各界及师生的捐款。

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号召师生、家长自愿捐赠,积少成多,以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和孤儿,依此引导学生从小形成投身慈善事业的意识。

“一毛钱爱心基金会”成立理事会,健全留守儿童和孤儿档案,有计划地对他们资助帮扶,同时,学校“爱心小组”成员对全镇15名孤儿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让爱心传递下去。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巩固、深化和拓展学校特色教育工作,以“儒雅”文化教育为基础,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和校本资源。

以学术团队建设和个性化课程研究为突破口,形成本校环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2011年:

科学规划,结合校园文化,制订校本课程的拓展利用和学校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孩子们喜欢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并组织好实施工作。

编印校本教材。

2012年:

以校本教材实验深化“儒雅”教育,初步形成特色,积极进行点上尝试运行,不断完善修改。

2013年:

发挥学校体育馆的资源优势,选择论证1-2个体育项目,组队训练,力争早出成绩,形成本校体育训练特色项目。

创市级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4年:

修订改编校本教材、教参,并全面运行。

整理研究成果。

2015年:

学校“儒雅”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教育成果延伸、拓展,特色项目市级以上立项,成果市级以上获奖,市内推广;学校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项目,成果市级获奖。

四、保障措施

1、学习求发展。

加强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与专业素质。

为实现学校各具体目标提供充实的组织保证。

2、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为依托。

争取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对学校发展的指导帮助,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在提高教育软、硬件水平等方面的投入。

3、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保障。

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和实施素质教育为依据,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完善学校的现代管理制度。

为实施学校各项工作策略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本规划是在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

实施过程中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情况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

每年就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回顾总结,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有序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