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537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文学.docx

《隋唐五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隋唐五代文学.docx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代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由于全国的统一,文学的发展也融南北之长,题材更丰富,手法更完善,风格更多样。

在唐代,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因国力强盛,士人们心中都有一种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创作激情也自然很旺盛。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

佛教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

佛教对于唐代文学、当然也包括唐诗,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也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

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

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它们都有积极的作用。

唐代文学是一片繁荣的景象,百花齐放:

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词和变文两种新兴的体裁也迅速崛起,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

唐诗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

《全唐诗》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人两千二百余人,共九百卷。

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胡震亨《唐音癸签》)。

其次,唐诗的繁荣表现在质量上,唐代不仅有李白、杜甫等等一大批杰出的优秀诗人,而且,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再具体一些说:

其一,唐代诗人队伍较前空前地扩大;其二,唐诗所的映的生活层面有着空前的扩展;其三,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其四,诗歌的形式日臻完善和完美。

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使得散文取代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能够利用这种自由灵活的文体来更充分自由地表达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奇小说的出现,也是唐代文学的一个新发展,成为我国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变文——一种与传奇小说性质相近的新文体,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和民间讲唱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出现的又一影响深远的新文体是词,为以后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诗繁荣与发展的原因:

唐诗繁荣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诸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国家的统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合其两长。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夏夷之辨”观念的淡化。

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胡酒、胡乐、胡舞等的影响。

2、经济繁荣。

繁荣的经济,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科举取士,诗人地位的转移,行卷、温卷之风的影响。

4、思想、文化气氛的活跃,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

唐代始终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单一的思想统治,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但儒学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道教和佛教,受重视的程度并不低于儒教。

5、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文禁松驰。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与提倡,由于科考试诗赋,造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时尚与风气:

即朝野崇尚诗道,于是促使诗人们潜心探求诗艺、汲汲追求诗名,这无疑也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6、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

此外,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侧身幕府的习俗,读书山林的风气,等等,都对唐诗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唐诗的分期:

关于唐诗的分期,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学界比较公认的是“初、盛、中、晚”四分法。

初唐:

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一百年。

盛唐:

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766),约五十年。

中唐:

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

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宗天祐三年(906),约七十年。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如卢思道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的南朝歌行体,写出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与梁、陈文人的歌行体落笔常在“思妇”一边不同,此诗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历来为人称道。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也发生变化。

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美女篇》、《夜闻邻妓》、《后园宴诗》等,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姿态,薛道衡的名作《昔昔盐》,诗中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薛道衡有一首著名的小诗《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以计算归期的细微心理活动,委宛地表达思家的深情,颇有含蓄不尽的风味。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但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相比之下,倒是隋炀帝本人所写的一些作品,尚有可观之处,如下面一首失题小诗: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另有一些乐歌,也不乏清丽明快之作,如《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总的说来,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人的作品已经多少显示南北文学开始合流的一点新气象。

在形式格律上,隋诗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尤为显著。

像这样的作品已经宛然是一首成熟的七言绝句了: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诗》)

第二节初唐诗坛的第一个阶段

初唐文学,可以说是盛唐文学的准备时期。

就唐诗发展的情况看,初唐诗坛,大约有近百年的时间(参罗宗强《唐诗小史》)。

这九十几年,从诗歌发展的特点看,可以分为如下的三个小阶段:

唐朝建立之初至唐太宗贞观末(650年)或至高宗永徽初(公元650年前后),大约三十年,为第一段;从永徽初至调露年间(679年前后),近三十年,为第二段;从调露年间至景云中,三十余年;为第三段。

这三个阶段互相衔接,构成了初唐诗歌发展的全过程。

初唐第一个三十年,主要是太宗贞观年间,主要诗人大都是太宗身边的朝廷重臣。

唐初,唐太宗和他的重臣们如魏征、虞世南等人,从观念上是提倡文学有益于政教的。

唐太宗的文学思想,为他的重臣们进一步地阐述和发挥,尤其是魏征,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融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观点。

他在《隋书·文学传叙》中说:

若能取江左清绮之文辞、河朔刚贞之词义,“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些主张,为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但是,李唐建国之初,文物制度基本是还是承袭陈、隋旧业,当政的文臣也大都是前朝遗老,他们还不可能一下子摆脱齐、梁宫体文风的影响。

所以,当时诗坛,除魏征的作品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情调外,在创作实践上,还是为齐、梁诗风所笼罩。

这些诗人中,最有名的是上官仪。

下面,就贞观诗坛的代表作家略做介绍:

李世民,《全唐诗》录其诗86题,98首,其数量在当时的宫廷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其诗作题材较为丰富,其中纪行、咏怀之作,多是追忆昔年的戎马生涯,绘景抒情,均较有力。

《望送魏徵葬》一首,情意真挚,见出君臣真情。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亲自提倡和带动群臣赋诗。

这一传统,被唐代历朝君主继承下来,对于唐诗的繁荣兴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全唐诗》的编者说:

“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

”(《全唐诗》卷一),肯定了他的创作在唐诗史上的意义。

虞世南(558-638)是贞观宫廷中最杰出的诗人。

虞世南有诗三十卷,已佚。

《全唐诗》录其诗32首。

其中7首应制诗,内容不外乎歌功颂德,堆砌词藻,受齐、梁浮艳诗风影响很明显。

其余各首,却透露出一种或清新或刚健的气息。

《出塞》一首,塑造守边将士的英武形象,渲染边塞的奇寒景色,开岑参等人之先声:

虞世南还工于咏物。

其咏物小诗每寓兴寄,巧借物象来抒写个人的身世境遇、品格志趣。

如:

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咏萤》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状物形神毕肖,寓意自然巧妙,格调清隽高远。

其中《蝉》一首同后来骆宾王、李商隐的同题之作,初推为唐人咏蝉“三绝唱”。

李百药:

原有集三十卷,已佚。

《全唐诗》录其诗一卷,计26首并断句一联。

他又有一首《咏萤火》,物我合一,情物交融,艺术性很高:

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

不辞逢露湿,只为重宵行。

李百药的诗在当时负有盛名,他的诗作,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推进了诗作营造情景交融的意象和创造浑整圆融的意境的表现艺术。

贞观二十二年(648),李百药辞世,事实上已经标志着旧朝遗民统领诗坛的时代最终结束。

魏征,太宗朝的重臣,现存诗一卷,35首,多为颂功、祀神之作,咏史、抒怀诗只有三首,然皆可观可诵。

《述怀》(一作《出关》)一首是他的名作。

清人《说唐诗》评此诗曰:

“唐发始一篇古诗,笔力遵劲,词采英毅,领袖一代诗人。

上官仪(608?

-664),是第一个三十年的末期到第二个三十年初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也有人认为他是第二个三十年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因为他诗名的极盛时期是在高宗龙朔初载。

此说也有道理)。

上官仪是太宗朝后期重要诗人,自幼“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旧唐书》本传)。

进入太宗宫廷后,更专工五言之作,务求词彩精美。

《旧唐书》本传称:

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仪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他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

他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

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诗有八对:

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

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诗苑类格》

上官仪有名的诗如《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在唐初,游离于当时诗风之外的是王绩。

王绩的诗不受当时流行的宫体诗风的影响,他的诗作,像那些朝代更迭之际的隐士诗一样,带有一种避世的淡泊情思,质朴清新。

他的名作《野望》,已经是一首成熟的五律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又如《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两首诗都生动地写出了优美的田园景色以及作者自己的闲适情趣,没有一丝浮艳的气息。

第三节初唐诗坛的第二个阶段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这就是高宗。

高宗才能平庸,又体弱多病,因此自显庆五年(660)以后,皇后武则天便掌握了实际的统治权。

武后颇有政治才干,却专横冷酷。

一方面,她重视文学,礼贤下土,大胆地破格拔擢人才;另一方面,她又贬逐太宗朝的部分元老重臣,任用醋吏,屡兴大狱,导致一大批宗室、朝臣被牵连冤杀。

晚年更是刚愎自用,耽溺于奢靡享乐之中。

这两个方面,都对当时诗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前一方面,为广大中下层士子崛起于诗坛提供了机会;后一方面,却使宫廷诗歌愈益浮艳淫靡。

武后、中宗朝成就较大的宫廷诗人,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宋之问。

他们对于近体律诗的最后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沈、宋,杜因为流放而离开宫廷,写出了许多表现自我、意境清新的佳作。

沈、宋二人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大都写于晚年被贬以后,所以我们拟将他们放到下一个阶段来介绍。

这一时期,龙朔三年(663),许敬宗、上官仪等人编成《瑶山玉彩》五百卷。

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宫廷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但同时,随着士庶界限的被打破,宫廷诗人成份的改变,宫廷诗创作的趣味也出现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活跃于社会下层的少年四杰相继登上了诗坛。

这一时期,真正能代表诗歌创作之方向的,是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一阶段,诗歌创作比前一阶段在两个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诗人视野开阔了,诗的题材也随之变得广泛了;二是开始出现了昂扬的感情基调,而且思想深化了。

这里,我们来重点介绍一下初唐四杰及其作品。

最早提出“四杰”之称的是当时的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次序就是王、杨、卢、骆。

然《旧唐书》卷190云:

“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炯闻之,谓人曰: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当时议者以为然。

”于是有人认为这一排序表示评价的高下,也有人认为杨炯的说法主要是从年龄方面考虑的,所以当时还有另一种排法:

卢、骆、王、杨。

四杰有着明确的文学主张,他们反对绮靡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

王勃现存各体诗共90余首,其中五、七言小诗较多。

诗虽不多,但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改前人送别诗的悲凉情调,心境开朗,境界壮阔,表现了作者不凡的抱负。

有些小诗已近似后来的绝句。

如: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情景交融,抒情真挚,体现出了年种悲凉浑壮的气势,有风有骨。

杨炯的几首五律边塞诗尤其为人所注目,最著名的当数《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颇具慷慨之气,而下面一首《战城南》也不乏风骨: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卢照邻现存诗作96首首,其中近体诗67首,占了绝大多数,显示出他的爱好。

他的诗,以七言歌行写得最好。

《长安古意》是他的名篇。

这首诗的题材、辞句和萧纲的《乌栖曲》等齐梁宫体诗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

它虽然继承了宫体诗,但也变革了宫体诗。

正是这样的作品,把宫体诗由宫廷带入了市井,反映了长安的盛况;热烈的爱情追求,代替了艳情的描写。

诗歌以外,卢照邻感人最深而又独具特色的是他写的几篇骚体文,这是其它三杰所没有的。

《五悲文》(并序)、《狱中学骚体》、《释疾文》都是陈述个人的灾难和悲惨处境的。

由于作品是作者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写成的,所以不同于一般仅那些铺叙典故而无实情的作品,读来感人肺腑。

骆宾王的诗歌创作以抒写人身世遭逢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为主要内容。

与卢照邻一样,他也擅长写长篇歌行,《帝京篇》、《畴昔篇》是他的代表作。

篇幅极为宏大。

《在狱咏蝉》亦是他的名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而《于易水送人》则别具慷慨悲壮之气: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艺术形式方面,骆宾王诗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隶事用典,浑脱自然。

二是擅长对偶句式的运用。

总的说来,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

卢、骆生年较早,约比王、杨长十余岁。

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但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对诗歌创作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前进的方向。

杜甫《戏为六绝句》这样评价四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四节初唐诗坛的第三个阶段

调露年间(679),陈子昂登上诗坛,从此至景云中盛唐诗歌的到来,是初唐诗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

明确地提倡兴寄、风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诗歌的格律形式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五律定型化。

一、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

陈子昂明确地提倡汉魏风骨,倡导风雅兴寄,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诗美理想。

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他这样正面地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二、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这一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刘希夷略晚于四杰中的卢、骆,而比陈子昂稍前。

他的诗歌,颇多闺情和赏春惜春之作,且颇多佳作,如《春女行》、《春日行歌》、《代闺人春日》、《晚春》等。

这些诗的基调。

已不再是对贵族社会荣华难久的揶揄和嘲讽,而是对自身青春常驻的依恋和向往。

他的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方面是韶华易逝,青春不永;另一方面是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

所以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

这种情调,到了张若虚笔下,又由惜春而一变为对春天的更为炽热的正面讴歌,并融合着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

他的《春江花月夜》咏唱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着力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开阔,感情热烈。

而这一切,又都融化在如梦一般明净的优美意境中。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诗境空明纯美,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三、沈宋与律诗体制的完成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他们二人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置身宫禁而优游闲散的馆阁生活,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点缀升平。

但与此同时,也使他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琢磨诗艺,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

明人王世贞说: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艺苑卮言》卷四),五言律是到沈、宋才定型的。

沈、宋的作品,大都是一些点缀升平的应制诗,内容上无甚可取。

但他们在贬谪流落过程中,也写了一些有生活内容、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如:

卢家小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杂曲歌辞·独不见】)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在当时,七言律写得比较好的是沈佺期,代表作是《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这些诗作,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语言凝炼,气势流畅,有真情实感,与齐梁浮艳之作不同。

沈、宋的贡献,主要在声律方面,尤其是五言律诗,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定型化。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山水田园诗人

盛唐时期的诗坛,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从总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

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话的边塞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一、孟浩然及其诗作

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

他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

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

孟浩然的诗,尤其是早年的不少诗作,表现着他心中的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退隐和进取的思想斗争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这样的作品,反映出孟浩然矛盾的思想和寂寞苦闷的心情。

毫无疑问,他心中是隐藏著一种怀才不遇的人生失意的隐痛的。

但孟浩然诗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那些描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山水田园诗。

这些作品数量既多,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最能代表孟诗的风格。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以清幽淡雅或清空淡远为主要艺术风格,其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