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422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8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隋唐代五代文学.docx

隋唐代五代文学

第五编隋唐代五代文学

绪论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群峰中的珠穆朗玛。

唐诗以其所表现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以及精妙绝伦的艺术风采,被后人称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2、诗歌之外,散文、传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也是在唐代产生的。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文禁松弛,广开言路,使诗人敢于放手写作。

杜甫赞许太宗朝说:

“直词宁戮辱?

贤路不崎岖”。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说: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以下引杜甫、白居易、张祜、李商隐抨击时弊的诗,最后感慨宋朝文网的严密,说:

“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2、经济力量雄厚,国威大振,民气高扬,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精神食粮。

胸怀开阔,气度恢弘,精神昂扬。

3、统治者实行文化兼容政策:

其一,去华夷之防,吸收外来文化。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其二,允许儒、释、道并行发展,诗歌得以表现各种思想情绪。

4、科举考试重文采,试诗赋。

调动了士子研究诗歌艺术的积极性。

5、皇帝身体力行,使有唐一代诗歌创作蔚然成风。

明代胡应

麟说:

“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预。

”(《诗薮》)

6、诗在唐代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

1、初唐:

准备期;

2、盛唐:

繁荣期;

3、中唐:

巨变期;

4、晚唐:

退潮期。

章节名称:

第一章初唐诗坛

授课时数:

4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初唐诗坛创作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律的定型;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创作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章初唐诗坛(4课时)

一、初唐诗人在六个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1、确定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文学发展方向。

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2、写景体物的技巧、对仗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上官仪及其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

3、诗歌题材的开拓。

初唐四杰的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关山大漠。

4、风骨的倡导。

杨炯倡导“骨气”、“刚健”;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5、五律的声律定型。

文章四友,沈宋。

6、意境的创造。

张若虚,刘希夷。

二、初唐诗歌讲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骆宾王

《在狱咏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通过讲析,具体认识上述内容。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讲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通过讲析此诗,了解四杰在题材拓展、风骨形成、声律建设等方面的贡献。

胡应麟说:

“初唐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之妙境。

”(《诗薮》)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讲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通过讲析此诗,了解诗歌意境的创造。

全篇无论写景、议论、叙事,皆由月下江畔而展开。

春江月下的景物关照,春江月下的人生思考,春江月下的游子思妇之情,三者浑成一体,遂构成深邃幽婉的意境。

章节名称: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

授课时数:

6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盛唐诗人群体的创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王维、孟浩然诗歌创作;2、高适、岑参等诗人边塞诗创作王维的禅诗;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

从玄宗开元元年到天宝末年,为唐诗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诗,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诗汇而为一,诗人们写近体诗,能够表现慷慨情怀;写古体诗,能将声律、对仗、辞藻运入其中。

达到了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才子型的诗人群体代替了初唐以来宫廷侍从型文人集团而主持诗坛,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创造这种诗美的有王维、孟浩然、裴迪、储光羲等诗人。

王维,幼年丧父,母亲奉佛,王维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年轻时为时代精神感召,曾有凌云之志。

后因政治上频遭挫折,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晚年则以焚香奉佛为事。

他多才多艺,于绘画、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

王维以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著称于诗坛。

诗境空静明秀,且带冷寂氛围。

这是他以佛心观物的结果,也是他在借物境写心境。

王维作品讲析:

《山居秋暝》、《鹿柴》、《送元二使安西》、《观猎》。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钟云:

‘竹喧’、‘莲动’,细极!

静极!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

“‘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

林深少日,

易长青苔,而返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

以上二诗皆用以动显静的手法,写出山林的空静。

王维早年尚有建功之志,《观猎》诗可见一斑: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沈德潜《唐诗别裁》:

“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

胜人处全在突兀也。

孟浩然,一生清淡寡居,前40年在家乡隐居读书,40岁来长安求仕,应举不第,转游江东。

晚年在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府供职,为期很短。

孟浩然也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作家。

诗风平淡自然,由于他参加过农业

劳动,与农民交往,与王维相比,其诗富有田家情调。

孟浩然作品讲析:

《过故人庄》、《春晓》。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方回《瀛奎律髓》说:

“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迹。

黄生《唐诗摘抄》说:

“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

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

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节王昌龄、王翰与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2课时)

创造这种诗美的有王昌龄、王翰、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

王昌龄,慕侠尚气,纵酒长歌,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其造诣大约只有李白可与相比。

王昌龄作品讲析:

《出塞二首》(选一)、《长信秋词五首》(选一)、《闺怨》。

出塞二首(选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沈德潜《说诗晬语》道:

“盖言劳师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

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息。

……边防筑城,始于秦汉。

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长信秋词(五首选一)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引蒋仲舒语:

“‘不知’、‘忽见’、‘悔教’,有转折,是章法。

王翰,出生于有“游侠窟”之称的并州(今太原),性情豪健,狂放不羁。

诗多壮丽俊爽之语。

《凉州词二首》为其代表作,其一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主旨,古人有三种见解: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伤已极。

”施补华《岘佣说诗》说: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王士禛《万首唐人绝句选评》说:

“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第三节高适、岑参与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4课时)

创造这种诗美的有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等诗人。

他们以创作边塞诗得名。

边塞诗在盛唐蔚为壮观。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曾北上蓟门边塞,欲建立军功,失意而归;又曾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有几年军旅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在平乱中建树功勋,封渤海县侯。

诗多慷慨悲壮之音,风格雄厚浑朴。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清人叶燮说:

“高七古为胜,时见雄沉,……其雄沉直不减杜甫。

”(《原诗》)《燕歌行》为其代表作。

高适作品讲析: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为七古,却多用七言律句,多用对仗,押韵上以四句为一个单元,韵律流转。

这些语言形式特征与慷慨悲壮的格调汇而为一,是盛唐诗歌“引律入古”的典范作品。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先后在唐大将高仙芝、封常清的幕府供职,为其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生活源泉。

诗风壮丽奇伟,多写西北边塞奇异景象,将士豪迈情感,极具浪漫色彩。

杜甫说:

“岑参兄弟皆好奇”。

殷璠说:

“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序》)。

清人翁方纲说: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

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石州诗话》)高、岑相比,高雄厚,岑雄奇。

岑参作品讲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此诗以三句为一个押韵单元,三句连押,平声韵与仄声韵轮流转换(川、边、天,平声韵;吼、斗、走,上声韵;肥、飞、师,平声韵;脱、拨、割,入声韵;蒸、冰、凝,平声韵;慑、接、捷,入声韵),造成急促的节奏,与行军的情状相吻合。

章节名称:

第三章李白

授课时数:

4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李白的思想;李白的古体诗和绝句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

一、李白的生平。

出生地为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

五岁时随父迁入蜀地,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二十五岁出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欲建树政治功勋,曾入京任翰林学士,不久即被“赐金还山”。

安史之乱爆发,误上李璘贼船,险遭不测。

二、李白的思想。

其父为商人,幼年读书颇杂,非正统的儒家教育。

年轻时期即受蜀中道教影响很深。

虽有很强的济世之志,而政治蓝图模糊;又因一身傲骨,难以立身官场。

神仙道教信仰在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做细致的描绘。

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二、发想无端,变幻莫测。

三、诗多气壮山河的壮美意象,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第二节李白的地位和影响

在后人心目中,李杜并称,为千古诗坛两颗巨星。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他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其独立之人格,凛然之风骨,潇洒之风神,在束缚人性的封建社会里,闪烁着绚烂的光辉。

至于他的诗歌风采,由于时代的原因,后人难以普遍继承。

第三节李白最擅长的几种诗歌体式

李白最擅长的诗歌体式:

乐府诗、歌行体诗、绝句。

讲析《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太白诗集》严羽评:

“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说:

“《梦游天姥吟》,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

弘历敕编《唐宋诗醇》说:

“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说:

“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

“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

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

章节名称:

第一章杜甫

授课时数:

4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杜甫的仁民爱物思想;反映安史之乱的诗篇;律诗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思想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读书与漫游;二、困居长安;三、陷贼与为官;四、漂泊西南。

是艰难困苦的生活玉成了杜甫,使他体验到普通民众的心理。

杜甫的思想:

越过汉代儒家而直承先秦儒学,对先秦儒学的落后成分也给予突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品质:

仁民爱物,忧国忧民。

第二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杜诗因题材不同、作者的生活阶段不同,而呈现为多种风格,其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是就其作品的思想感情而言,思想博大而精深,感情悲壮而深沉,忧思浩淼,千汇万状。

顿挫,是就其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言,表达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回环有力,语意频生逆转。

a)杜诗学的三个理论范畴

一、集大成。

杜诗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

中唐诗人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宋人秦观在《论韩愈》中说: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孟子曰:

“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以上二家是就诗歌风格艺术论杜诗之“集大成”,应该指出,杜诗的“集大成”

首先是作品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重要品质。

二、“诗史”说。

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说: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杜诗的“诗史”特征为后人广泛接受。

“诗史”的内涵:

1、杜诗大量而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的历史事件,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又可弥补史书之缺载;2、某些作品虽然反映的是家庭生活、个人遭遇,但由于作者能够将其与动乱时代相关联,情之所系,未离时局,所以仍能从中感受社会的面貌和心理状态。

3、“诗史”不同于史书,史书只记录事件,杜诗却则提供比史书更为广阔、更为具体、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4、史书要求客观冷静的记录历史事件,而杜诗则充溢着强烈的情感。

三、“诗圣”说。

诗中圣哲,是对诗人的最高评价。

南宋诗人杨万里称杜甫“圣于诗者”,明代杨慎《词品序》正式拈出“诗圣”一词称呼杜甫。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原序》说:

“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

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

”仇氏只从杜诗思想内容解释“诗圣”,有失偏颇。

“圣”者,有一技之长而取冠天下者也。

棋圣、书圣、酒圣,皆如此。

杜甫诗艺高超,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沾丐后人无数,后人学得杜诗一枝一节,即可名家,事实上,杜甫已成为后代诗人的创作典范。

第四节杜甫的古体诗和律诗

杜甫多用古体诗写时事,因为古体便于叙事。

其长篇古体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短篇古体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均取得很高的成就。

杜甫的律诗成就更为辉煌,被后人视为创作的典范。

其成就主要是:

一、扩大了律诗的题材范围,用律诗写时事。

二、使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为宽泛的内容。

三、合律而又不见痕迹,得心应手,纵横恣肆。

四、精于字句锤炼,而又不失浑融之美。

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石壕吏》、《登高》、《春夜喜雨》讲析: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供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

里巷犹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浦起龙《读杜心解》说:

“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

而起手用‘许身’、‘比稷契’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

结尾用‘忧端齐终南’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王嗣奭《杜臆》语:

“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家将覆也。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

“第一段一句一转,一转一深,几于笔不着纸,而悲凉沉郁,愤慨淋漓,文气横溢纸上。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浦起龙《读杜心解》说:

“《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

男丁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言中此诗之主旨。

标点本均将“老妇前致词”以下13句用引号,此大谬。

不知老妇所言,并非一连说出。

此为古人所用以答代问之法,亦少陵精于剪裁之处。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杨伦《杜诗镜铨》评此诗说: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章节名称:

第五章彩大历诗风

授课时数:

2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大历诗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历年间诗风的倾向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五章大历诗风

大历时期:

唐代宗年号(766—780)

从杜甫去世到白居易等人的崛起,唐诗出现了一个低谷,文学史上称之

为“大历诗风”。

由于战乱导致国家的衰微,大历诗人无复盛唐诗人的壮怀,诗歌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这个时期的诗人以韦应物、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为主。

他们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通过象征性和描述性两种意象类型,表达寂寞冷落的情思。

大历十才子:

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氵韦、、夏侯审、李端。

(《新唐书·卢纶传》)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大历诗风的主流之外,还有两为独具特色的诗人:

顾况和李益。

顾况诗歌通俗,想象奇特。

李益多边塞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