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615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人员:

金灵芝发布部门:

杜桥镇中心校发布时间:

2008-10-207:

33:

41浏览次数:

159

一、     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

我国目前的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不难看到,大部分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是陈旧的教学观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

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2、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乏味:

教师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其次是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和理解有失偏颇,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的今天,部分教师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与传统的决裂,甚至有不少教师产生了一些极端的想法:

认为现在提倡在生活和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就是否定了传统的单科教学模式;认为提倡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就是否定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往往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却怯于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传授;认为提倡学生的体验学习就是学生的自由活动,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

而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凿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关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相关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

而我们提出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旨在使学校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二)研究目的意义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意义:

1、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从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来看,过重的课业负担阻碍着教学的创新,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外部原因和现实情况姑且不论,单说内在原因和情况,如教学课程门类繁多,学科内容“难、繁、偏、旧”,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堂教学以记忆知识为目标的强化训练,教学气氛呆板枯燥,等等,都直接阻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创新,要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必须彻底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优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新定位,努力探索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在教学思想上,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3、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才的重要摇篮。

”“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性,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拟的环境”。

21世纪,知识经济开始代替工业经济,各种事实表明:

未来的经济开始呈现崭新的姿态,其特点就是对知识的高度依赖。

能否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

时代在呼唤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要依靠教学创新,没有了教学创新,教育创新就失去了载体和依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也就成了空谈。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仍然陷在低效或无效教学的泥淖中不能自拔,那么,教学就不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任务。

二、     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关注教学效益,还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

②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开展。

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㈠前期工作:

(2005年10月)

1、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全组的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摸清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并健全了学习交流制度。

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3、修改研究方案。

方案制定后,请学校领导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了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了实施方案。

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㈡具体实施阶段:

(2005年11月——2006年2月)

第一阶段:

(2004年11月)

召开全组成员,邀请镇教科室领导参与,召开了开题报告,并进一步论证、完善了课题的研究方案,提出课堂实施初步策略。

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法及行动研究法。

第二阶段:

(2004年11月——2005年3月)

1、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展开活动,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效果进行互动点评和反思,邀请镇相关部门领导及课题组成员和有关教师参加,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

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2、如开全组会议,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最后大组整体探研。

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讨论法和经验总结法。

第三阶段:

(2005年4月——2005年8月)

1、举行了一次全镇性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活动,课题组成员为全镇教师作了《分数应用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等示范课,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心得,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2、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其中陈海燕撰写的《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获台州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同时获得临海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金灵芝撰写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获台州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同时获得临海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㈢成果总结阶段:

(2005年9月——2005年10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

尔后由负责人执笔撰写结题主报告。

2、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制定了课题延伸计划,并聘请教科室领导作指导。

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内容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

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

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必须教者得法,学者有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自主地“想学”、“要学”、“乐学”。

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的主导与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常常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对此,有个特级教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的开始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作用。

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精心设计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

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

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变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

总之,这一切都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给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

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

适当开展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争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竞争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数学课每次是复习准备、新知教学、巩固练习等等。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

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

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

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

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3)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目标,强调通过本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而传统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而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样的结果是使有些学生成为思维呆板考试机器,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想,进行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重视逆向思维,教师备课时充分考虑创新思维的因素,适时运用“发现法教学”,并注重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空多填、一式多变的训练,从而使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但是,由于我们教师往往死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懂、令人生畏,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让小学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同步发展。

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新教材尤其注意生活实例的添加,出现了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这些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近了学生的亲切感,体验了数学的乐趣。

这些生活实例都是专家们经过千挑万选、精心筛选而成的,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资源。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

学生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也有差异,所以我们的教材是我们的重要线索,却不是我们唯一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又不能过分的依赖教材,应敢于超越教材,联系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精心设计,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培养学生爱好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3)      改变学习方式,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课堂的问题就应该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我们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注重开放习题的设计。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不应该将课程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而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教学信息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

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

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

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

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

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

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制定合适的规矩,使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可循,让学生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

(2)、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3)、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自然平静下来,自觉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次活动。

(4)、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要求,分类提一些明确统一的规则。

(5)、提供经过认真设计的挑战,鼓励学生为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庆贺。

(6)、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上,而非成绩上。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能轻松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3、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

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

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

4、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

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具体实施的方法有:

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

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

爱因斯坦说: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牛顿说:

"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

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对有主见的敢于跟教师争辩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问。

教师一旦放下架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浓的民主气氛,学生就一定会活跃起来,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会有力地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善问。

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

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多疑多问,让数学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