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9976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中医基础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考试.docx

《中医基础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考试.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考试.docx

中医基础考试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为何?

答:

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有密切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2)辨证论治:

是指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和其他医学体系比较。

中医的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中,最重视辨证论治,而且对辨证论治用得最多。

2,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答: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

3,简述阴阳五行的基本观念及说理规律

答: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表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它是研究事物阴阳的运动规律和方式,并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中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人类生活和生产最为常见的物质五行虽从五材的观念发展而来,但他已用来表述世界万物的五种属性是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与五材是五种具体物质的含义不同。

4,怎样理解阴阳盛衰的基本病理和临床寒热征象

答: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阴阳偏胜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

阳邪偏胜则导致实热证,阴邪偏胜则导致实寒证。

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阳虚阴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

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偏胜,阴虚则热:

人体之阴气有制约阳热的功能,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出现热象。

阴阳偏衰所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则出现虚热症,阳虚则产生虚寒症。

5,五行学说怎样对自然界事物和人体脏腑官窍进行归类?

答:

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是五行各自的特性,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取象比类,二是推演络绎,前者是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征,直接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

后者则是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如自然的方位,四时,人体的五体,五窍,五态等都是推演络绎法来确定其五行归属的,事物五行归类的意义在于:

这一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规于五行之中,如此构筑了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6,举例说明以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常用治法

答:

主要有四种:

1滋水涵木法:

是滋肾阴以养肝阴,以制约肝阳上亢的方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的肝阳上亢证。

2,益火补土法:

按五行的理论是温心阳以助脾阳的方法,一般指肾阳而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之证。

3,培土生金法:

是补脾气以益肺气的一种方法,用于脾气虚弱不能资助肺的脾肺气虚证或主要因肺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

4,金水相生法:

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而致的肺肾阴虚证。

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四种1,抑木扶土法:

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以治疗肝阳亢脾虚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木胜乘土之证2,培土制水法:

温运脾阳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而致的水肿胀满之证。

3佐金平木法:

是滋肺阴肃肺气以抑制肝气的一种方法。

4,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补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证。

心火偏亢为主者,重在泻南,肾水不足为主者,重在补北

7,如何理解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轻而侮之?

试举例说明

答:

1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来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例如:

木行过于亢盛,其所不胜一行金不仅不能来克木,反而被木所侮,出现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现象称为木侮金

2,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一行的反克,例如:

正常情况下金克木,木克土,但当木过度虚弱时,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也会因木之虚弱而反克之,称土侮木。

7、如何理解“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堪;其不及,则己所不堪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这段***见《素问·五运行大论》,是以五行的乘侮规律说明脏腑的病理传变,文中制意为乘,侮不是反克,而是作状语润色乘的,意为欺侮、欺侮。

全文大意是:

一行之气有余,则过度制约自己所克制的一行,反侮克制自己的一行;一行之气不及,则制己之行便乘虚侵入袭击,过分克制自己,而自己所克制的一行则很容易地反侮自己。

以金、木、土三者关系为例,如木气过亢,则乘土侮金同时发生;如木气不及,则金乘木、木侮土同时发生

8、何为“藏象”及“藏象学说”?

其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9、你对藏象学说所言的“脏腑”是怎样认识的?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10,记忆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功能异常时的主要见证?

答:

五脏: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主水主纳气。

肾脏功能异常时可见影响骨的生长发育,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头晕耳鸣,腰酸,视物昏花,毛发稀疏枯槁,白易脱落。

脾: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功能异常时出现:

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消瘦倦怠,小便不利,水肿,怕冷,出汗易感冒等。

肺:

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主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功能异常时见咳嗽喘息,流涕喷嚏,鼻塞,胸闷心悸唇青紫恶寒,等症。

肝:

主藏血,主疏泄:

功能异常时,出现各种出血,吐血,咯血,鼻出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梅核气,腹胀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食欲差,胸闷等,心:

主血脉主藏神,功能异常时,可见,心悸,胸闷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多梦,舌强,肢冷,惊怯等。

六腑:

胆:

贮存胆汁,排泄胆汁,功能异常出现:

腹胀,腹痛,食欲减退,腹泻,口苦,严重时出现黄疸。

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异常出现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便秘等。

小肠:

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异常出现:

腹痛,肠鸣腹泻等。

大肠:

主运化糟粕,功能异常是出现泄泻,肠鸣,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等。

膀胱:

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功能异常时,出现小便失禁,遗尿,甚则癃闭等。

三焦:

功能通行和运行水液,功能异常时出现:

腹胀,食欲不振,便秘,小便不利等。

11,明确五脏与五体,五液,五官,五味的关系?

答:

心与小肠相表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肺与大肠相表里,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脾与胃相表里,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肝与胆相表里,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肾与膀胱相表里,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12、如何理解“肺主气”及“肺主宣发肃降”?

(一)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一身之气的天生和运行的作用。

 

(1)宗气的天生:

宗气的天生来源是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

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宗气的天生,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天生。

 

(2)调节全身气机:

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起落出入运动,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起落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宣发的生理作用有四:

第一、排出体内的浊气;第二,将津液水谷精气输布全身,外达皮毛;第三,增进聚焦于肺的血液输布全身;第四,宣散卫气,调节汗液代谢,调节身体的温度。

 

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三:

第一,吸入清气,并降落至肾;第二,将津液水谷精气向下向内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第三,增进全身的血液聚焦于肺。

 

宣发肃降相反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共同协调。

病理情况下常互相影响。

宣发肃降协调平衡,则肺的各种生理勾当患上以正常阐扬。

如两者运动掉衡,就会出现“肺掉宣降,”出现咳喘胸闷等证

13、试说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

其生理作用包括三方面寄义。

熬头是心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熬头动力,只有心气充沛,推动有力,血液才气在心和脉内运行不息,如环无端。

第二是血液的量必须充沛。

血液天生虽首要靠脾胃运化,但与心也有一定关系,心阳化赤生血。

《侣山堂类辩》中说:

“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心生血”。

第三是脉道畅达。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充于脉,沿脉而行,脉对血液运行起约束作用。

脉道的通利与否,也决议于心的功能

13,试说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答: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的作用。

它的临床意义是指心血脉三者共同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作用下,在心和脉中不停地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其华在面即心的荣华光彩表现在面部,临床意义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应出来。

14,何谓心藏神?

你对脑为元神之腑是怎样理解的?

答:

心藏神是指心具有统帅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脑为元神之腑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脑是精髓汇聚之处,元神所居之府,听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脑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之所在。

15、简述肺、脾、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肺对体内的水液代谢有疏浚调节作用,其作用通过宣发肃降的功能表现出来。

宣发增进津液向上向外运送,布散全身,输精于皮毛,主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代谢。

肃降增进津液向下向内运送,濡养下部组织,并成为尿液天生来源。

因其增进水液代谢并与尿液天生有关,位置又在诸脏之上,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脾主运化水液,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才气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肾主水,蒸腾气化水液,调节水液的输布与分泌,又赖脾气的输布,二者互相共同,共同调节水液代谢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增进水液在体内环流。

肺主行水,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防止水液逗留。

脾主运化,输布津液于肺,既是肺主行水的前提前提,又为肺的生理勾当提供了须要的营养,即“脾气散精”,滋养肺脏

15,简述肺脾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

肺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源之说。

脾主运化水谷,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有吸收和输布作用;脾主运化水液,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肾主水,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故肾有水脏之称。

16,如何理解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此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答:

肾中所藏精气为先天精气,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形成,所以把肾称为先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在临床中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因果,二者兼顾才能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

16、如何理解“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此论在临床实践中有何重要价值?

脾与肾之间,是先后天的重要关系。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要肾阳的温煦维系;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脏精气也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充养。

因此,脾肾之间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病理上两者也常互相相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久虚,多损及肾阳,最终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证

17、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阐述“脾升胃降”的临床意义

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形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胃气宜降,脾气宜升。

胃气降,饮食水谷才能不断地受纳下行而继续消化;脾气升,水谷精微始得以上输以营养全身。

胃属阳,喜润恶燥,润则胃中阴液充足,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脾属阴,喜燥恶湿,燥则水湿,燥则水湿不停,脾气健运。

这样,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协调,以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脾胃间亦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妨碍胃的受纳和降,而见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响脾的升清运化,而见腹胀、泄泻等症

17,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闡释脾升胃降的临床意义?

答:

生理上,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纳少,恶心,腹胀等,反之饮食失节亦可影响脾之升清出现腹胀,腹泻等。

18,先天之精,精,天葵三者的观念及其关系如何?

答:

先天之精:

人出生之前在母体中已获得的有形之精称之为先天之精,精有三种不同的概念:

(1),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

(2)泛指人体一切有用成分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有形之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

(3)专指肾中所藏之精。

天葵:

指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能促使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的一种精微物质

19. 试述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互化。

此即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精的相互转化。

精足则气充,气足则精旺。

精能化神养神,故称精为神的物质基础。

精旺则神明,精衰则神疲。

神能摄精固精,神遵守的规则精固,神荡则精泄。

气由精生,又能生神养神,故精足气旺则神明;神能驭气统精,故神明则气调而精固。

总之,精有形为发育的原始物质,是生命的来源根基;气无形为生命动力;神是人体一切生命勾当的主宰

20.气与血的关系是什么?

气和血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紧密联系。

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脏腑的气化;血液的运行,要依靠气的推动;控制血液在经脉之中循环,必须有气的固摄,,所以说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概括起来,则是“气为血之帅”。

另一方面,气的生成和发挥作用,需要血的充分供给营养,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血旺则气足;反之,如果大量出血,就可导致气的走脱而衰微,所以说“血为气之母”。

气血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因而在病理方面,气血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气虚可以导致血虚,血虚也能引起气虚;气滞可以导致血淤,血淤也能引起气滞,两者互为因果。

20.气与血的关系是什么?

 

气属阳,血属阴。

气与血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紧密感情好关系,可简要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

概括了气对血的三个方面作用: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气能生血。

 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从摄入的口腹品转化成水谷精气到化为赤色的血,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二是指气为血液化生的原料,首要是指营气。

因此,气旺则血液化生充沛,气虚则血液生化不足,从而导致贫血。

    

气能行血。

是指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一是气可以直接推动血液的运行,血属阴而主静,不克不及自行,必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

二是可增进脏腑的功能勾当,通过脏腑的勾当推动血液的运行。

 

气能摄血。

是指气对血液有固摄作用,使其正常轮回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

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即是“气不摄血”。

 

(2)血为气之母,概括了血对气的2个方面作用,即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

气活气很强,易于逸脱,不克不及独存,须依附于血液而载运全身,故血为气的载体。

临床上,血大量丢掉,气浮散无根可致气脱。

 

血能养气。

气存血中,血不停地为气的功能勾当提供营养。

临床上,贫血气无所养可导致气虚。

21、经络系统的组成如何?

答: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连属部分组成。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十二经别三类。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属络关系,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十二条;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共八条;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三类。

别络较大,又称大络,共16支;浮于体表的络脉称为浮络;最细小的络脉称为孙络。

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故脏腑、经筋,皮部属于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

22、何谓正经、奇经?

各包括哪些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

十二经脉又称为正经。

奇经八脉:

奇,异也。

指有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无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

23、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循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24、十二正经病症其临床见症有何特点?

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

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

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

25、中医的病因你是怎样认识的?

致病因素即引起人体的原因,也就是病因。

中医的病因学主要是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来推求疾病发生的原因。

因为疾病产生的一些证候,必然有原因可寻,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各种证候只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的病理反映。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致病因素可以表现出不同证候特点来。

所以学习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就是熟悉它们致病证的临床表现。

这种以证候为依据,探求病因的方法,叫做“辨证求因”;然后,针对不同的病因,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就叫做“审因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26、何谓“三因学说”其所指为何?

你对此有何见解?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

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27、明确六淫、六气的概念?

六淫系指风、寒、湿、燥、火、六种邪气。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

人体生理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顺应四时之变,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致病。

但是,如果外界环境和气候变化过于急剧,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不能很好调节适应,六气就成为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

“淫”是太过、淫乱之意,就作异常解。

六淫之邪一般都从肌表或口鼻而入,有从外感受的特点,故此等病邪属于外感致病因素,其所引起的疾病总称为“外感病”。

28、六淫致病有哪些共同特点?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包括①外感性。

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例如风寒伤于皮腠,温邪从口鼻而入,所以六***致病又称为外感病。

 ②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三春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天多寒病。

 ③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栖身地域和环境紧密感情好相关。

如西北高原地域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域多湿热病。

 ④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零丁侵入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如风热感冒、风寒湿痹等。

 ⑤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前提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例如感触感染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

这些寒或热的产生都与有机体的性质紧密感情好相关。

29、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什么?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是: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善动不居、升发向上的特性,故属阳邪。

风还具有发散开泄的作用,因此,风邪最易侵入人体上部的头面、巅顶、或表部的肉皮儿腠理,故易袭阳位。

由于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风中于头,清阳受阻则眩晕,头疼,头胀;经络受阻则出现口眼歪斜,麻木抽搐;若风邪侵入袭击肌表则腠理疏松,可见汗出,恶风等症。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走无定处的特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急骤,消散快,传变快速的特点。

如风邪所致的痹证是以关节痛苦悲伤,游走不定为首要表现,故又称“风痹”、“行痹”;内伤病的“中风证”是以发病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