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0009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docx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之现状

提起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受过教育的人大多都还记得自己“学工、学农”的经历。

起早贪黑割麦子、收稻子、摘棉花;开车床、修机械等等大量的学工、学农的“学习”,成为一个时代里不少学生经常的学习生活。

很长时间里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如今的学校已经很少再去组织学生割麦子、收稻子了,但是各种形式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仍然普遍存在着。

 

  存在的问题 

  小佳是个爱琢磨的中学生,见到没见过的东西就想拆开看看。

可学校劳技室的设备陈旧不堪,小佳几年前就摆弄遍了,根本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索性逃课,不上劳技课了。

其实,像小佳这样对劳技课没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

由于投入不足,不少地方劳技设施相当匮乏,多年不变的几样设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在一些农村地区,学生们参加的劳技课就是下地干农活,这样的劳技课不仅对农村乃至城市学生没有丝毫吸引力,更让孩子们厌学。

 

  毫无疑问,劳技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在现实中,劳技教育这一学科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笔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的“无奈”:

明明知道学生喜欢上劳技课,知道劳技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升学率等压力下,只能挤压、牺牲劳技教育。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对劳技教育只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这使得不少学校的劳技教育课名存实亡,跌落到了“小五”的地位;苦于经费不足,许多学校的劳技教室自建立至今就没有再多添置新的设施,面对一堆“破铜烂铁”,学生何来学习兴趣?

更有不少学校,把劳技课当作随意安置各种人员的阵地,老、弱、病、残、差都集中于此。

劳技课自然没有人喜欢了。

 

  劳技课的新变化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礼品得到了各国官员、教练员、运动员的青睐。

这些礼品是我国中小学生纸模服装创新设计邀请赛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一件件由学生自己设计剪裁的纸模服装,满载中国学生的情谊,由中国奥委会官员、中国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带到雅典,受到了高度称赞。

国际奥委会官员评价说:

纸模服装纪念品非常有新意,而且有中国特色。

 

  近些年,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但仍有不少地方,如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坚持劳技创新教育,无论是在传统的金土、木土等项目,还是新开发的陶艺、纸艺以及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项目)的挖掘开发上,都赋予了时代内涵和新的载体形式。

同时,引进新理念,在内容、模式方面不断拓展和突破,既传承了我国坚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劳动教育,又凸显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

通过看似简单的劳技学习操作过程,使学生受到思维方法、合作交流、技术理解等方面的科学训练、体验和积累。

“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已经成为劳技教育的总目标。

 

  与综合实践课的关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劳技教育不再作为单独的学科课程设置,而是把原来的劳技教育学科归类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的一个学习模块,有的称学习板块或学习领域。

 

  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领域,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一起,被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它强调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以改变过去那种坐在教室里以获得劳动知识为主的教育状况。

学生通过相关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与体验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实践与劳动中,获得相关劳动知识,认识劳动与技术的价值,培养对劳动与技术的态度。

 

  在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仍然作为一门综合的必修课程单独开设,但是技术作为高中必修课的八大领域之一,被单独列了出来,作为技术领域的两大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也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有关专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实践中的冲突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新的和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的时间,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标准的小学、初中部分,一直没有出台。

没有标准、没有教材、没有载体。

而几年的实验结果也表明,目前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和困惑。

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板块目前还无法找到一个统合课程的内在机理,在理论上还欠成熟。

除劳技教育的规范性、技术性、操作性、工序性比较强,已具备独立课程形态外,其他方面作为一个实际课程领域实施,有些牵强。

 

  从教学来看,旧的学习秩序打破了,新的学习秩序却还未建立起来,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和行政部门的领导面对教育教学的现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有关专家经过实践的探索,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

以劳技教育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技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以基地为载体,重新构建劳技教育学科,突出它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更丰富、更丰满、更成熟,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

 

  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新课改中,中小学校劳技教育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但在未进入课改和单独进行改革的省市,如上海市等,依然将劳技作为一个学科大力推行着。

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区,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还存在着不知如何进行的现实困难。

 

  如此看来,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将是摆在综合实践课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关链接】 

  建国以后,我国开始了加强劳技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并提出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方针。

1957年毛主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1987年3月6日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

《大纲》规定,初中劳动课每学年2周,每天按4课时安排,3年共计144课时;高中劳动课每学年4周,每天按6课时安排,3年共计432课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劳技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978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技教育学科和课程地位得以确定。

1993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技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在提到教育方针时,都称之为德、智、体、美、劳。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作者:

未知

  【摘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薄弱这一突出问题,积极加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这对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主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其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进行系统梳理,罗列马克思、恩格斯、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思想家的劳动教育理论,从中吸取精髓,并阐述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  劳动教育  启示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学生特指年龄在6岁至18岁之间的少年儿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说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因此,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与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于是就二者的结合问题,他提出从教育的角度看,要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同时指出缺乏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劳动,所以教育与劳动不可分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劳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应当深深体验这种崇高的情感。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

“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

”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 

  《辞海》将劳动教育定义为:

“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将其定义为: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对于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

“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

”陈鹤琴在《幼儿教育的新动向》一文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

“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知识技能为教育内容的活动。

” 

  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界定的分析,结合中小学年龄特点,本文尝试将中小学劳动教育界定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受教育者(特指中小学学生)通过参加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获得劳动意识和养成劳动习惯为特征的教育。

 

  三、劳动教育的代表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建者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都多次从不同角度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为劳动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14世纪中叶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把劳动看作是每个人的社会义务,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独立自主的人的手段),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等都提出过劳动教育这一观念,这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思考的重要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结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实际基础上,对早期劳动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从空想变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为劳动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化大工业的迅猛发展,想把生产劳动水平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要求的水平的唯一途径是进行劳动教育。

他还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可以让年轻人较快地熟悉整个生产系统的关键环节,使他们能依据自身喜好或者是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岗位到另一个生产岗位工作。

因此,劳动教育的进行,能够避免现代社会分工对个人全面发展所造成的片面性问题凸显。

由此马克思认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30―535 

  

(二)马卡连柯对劳动教育理论的贡献 

  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第六讲《劳动教育》中指出:

“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辅相成,教育离不开劳动,劳动也离不开教育。

离开了劳动的教育是空洞的,离开了教育的劳动是盲目的。

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科技教育相结合,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换言之,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劳动教育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

他还认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一个大的集体,在集体中进行劳动教育是建立良好集体的基础。

儿童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劳动观点的教育、劳动态度的教育以及劳动习惯的教育。

与此同时,马卡连柯提出家庭劳动教育是学校劳动教育最好的辅助手段。

 

  (三)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理论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该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精神上。

从自然对人的角度而言,劳动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财富,使生活更加富裕,满足生活所需物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精神需求,提高精神境界,使身心愉悦。

从人对自然的劳动作用而言,劳动有利于人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美化社会。

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是离不开劳动的,即劳动教育是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强调劳动教育的普遍性与长期性,主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劳动夯实劳动教育基础,脑力劳动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他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总结出劳动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劳动教育的适度原则、劳动教育需手脑并用原则等,以及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和具体方法,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四、劳动教育理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虽然一直受到党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多种因素包含学校本身以及学校外来自社会、家庭的多方面因素,如国家鲜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保障;社会观念的陈旧,认为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等),中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中小学对知识教育的重视度高于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由此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缺乏必备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其次,劳动教育没有具体安排到学生日常课程中,缺乏制度保障,难以进行科学化管理,致使劳动教育随意性高、规范化程度低。

再次,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缺乏评价机制,评价难以量化,导致学校的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科学性不强。

除此之外,中小学劳动教育缺乏创新性。

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单一,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应付完成,难以取得实质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劳动教育理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劳动教育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息息相关。

上述劳动教育理论也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一)国家层面的启示 

  国家一方面可以健全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度,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用法律的手段保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有序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确保有足够的劳动教育经费、专业的劳动教育老师。

只有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加大相关投入,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二)家庭、社会层面的启示 

  马卡连柯说过,家庭劳动教育是学校劳动教育最好的辅助手段。

家庭劳动教育是学生接受的最早的劳动教育,并持续其一生。

社会是学生劳动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场所。

所以要使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家庭劳动教育应激发孩子劳动兴趣,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遵循适度原则。

 

  (三)学校层面的启示 

  中小学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学校的专业性,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着重注意以下四点:

 

  1.培养劳动意识 

  只有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先具备基本的劳动意识,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

中小学学生劳动意识培养主要包括:

第一,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第二,对热爱劳动的人表示敬意;第三,积极接受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第四,将劳动意识内化,形成劳动潜意识。

 

  2.端正劳动态度 

  中小学学生劳动态度端正的表现主要在于其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主动承担劳动任务,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并在各种形式劳动教育中有所收获,如道德修养的提高、精神思想的升华等。

 

  3.养成劳动习惯 

  在具备劳动意识以及端正劳动态度的基础上,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另一重点则是培养中小学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中小学阶段是人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习得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易养成习惯、纠正习惯的关键期。

中小学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形成主要体现在有固定的劳动时间,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完成劳动教育中各项劳动任务,并能将良好的劳动习惯传递给他人。

 

  4.激发劳动教育创新性 

  中小学劳动教育除了必须注重前面提到的三点外,还要高度关注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包括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等。

究其缘由,与中小学学生这一特定年龄的性格特点有直接关系。

中小学学生年纪较小,对事物好奇心较重,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只有保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性,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劳动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劳动教育评价的科学化等,才能保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可行性与持久性。

在创新的过程中还应保证在劳动教育的基本目的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中小学学生的劳动热情,激发劳动兴趣,树立劳动榜样,关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学生层面的启示 

  针对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年纪较小难以进行自我教育这一年龄特点,应鼓励其自身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认真完成各项劳动任务,提升劳动热情。

对于中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应引导其进行自我劳动教育,使其在具备一定的劳动经验,拥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热情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劳动教育,为自己布置劳动任务,并对自己劳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反思。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举足轻重。

中小学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劳动教育,必须建立在掌握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530-535. 

  [6]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7]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70-182. 

  [8]张庆明.毛泽东教育思想简论[J].高等建筑教育,2002(09). 

  [9]邓小平.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教育部等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15-08-07  教育部网站  

字体大小:

小中大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团委、少工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团委、少工委: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二、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思想引领。

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坚持有机融入。

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坚持实际体验。

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适当适度。

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

  1.落实相关课程。

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

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

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

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2.开展校内劳动。

要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

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

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3.组织校外劳动。

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

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4.鼓励家务劳动。

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