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10270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_3篇(共7页)4100字.docx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篇1

  早上坐公交车上班,偷空读点书,翻到&;情僧&;苏曼殊对刘半农说的一句话:

&;半农,这个时候,你还讲什么诗,求什么学问!

&;唬得我一愣:

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

曾国藩说&;刚日读史,柔日读经&;,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

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很有满足感。

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了。

《资治通鉴》整整XXXX年多页,我每小时只能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

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

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

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

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

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

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头搁置下来。

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

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

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

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

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

书这个东西上瘾很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

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

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

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

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

&;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篇2

  从20xx年奥运会开始到现在,历时近三年,终于将《资治通鉴》看完。

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

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

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

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

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

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

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

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

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

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

&;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

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

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

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

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

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

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

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

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

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

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

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

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

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

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

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

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

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

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

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

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

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

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

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

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

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

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

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

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然而&;三代&;在哪里?

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

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

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

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

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

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

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

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篇3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

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XXXX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

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

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

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

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

《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

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

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

《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

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

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

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

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

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

&;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