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6910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治通鉴》读后感.docx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1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

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

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

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

“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资治通鉴》读后感2

  历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及此卷,秦已是强秦,山东诸国,莫不惧之。

然,此卷之主角,却非强秦。

乃赵、燕、齐尔。

  一、主父之死

  赵武灵王,传国于幼子,自称主父。

长子安阳君不服其弟。

主父怜之,欲一分赵国为二,计未决而辍。

后,主父与王游猎,安阳君矫诏作乱,欲弑君自立,败,逃之主父,主父纳之。

二人俱死。

呜呼,废长立幼,破灭之道也,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二、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已是妇孺皆知,故不赘述。

  三、燕齐大战

  昔,燕王乱国,齐乘其危,破其国。

燕昭王发奋图强,礼贤下士,得大将乐毅。

时,齐王北破燕国,西侵三晋,南击宋楚,剑指二周,几于称帝,洋洋得志。

乐毅遂西联强秦,南合三晋,帅五国之兵,击齐。

所谓骄兵必败者,是也。

齐大败,乐毅破城七十余,内收民心,外安诸强。

齐仅余二城,几于亡国。

然,当此之时,天不助燕,燕昭王薨,燕惠王立。

惠王与乐毅不和,而田单又离间之,惠王遂罢乐毅。

田单乃将齐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克复失地。

  古往今来,凡有功者,皆以为出乎己力,骄而洋洋得之,及至破灭,犹不知所以然。

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者,未有不败也。

齐王燕王,莫不如此。

今近四十年间,暴富者不胜数,得守财至今者寥寥,何也?

不知财之何以来者,亦不知财将何以去。

《资治通鉴》读后感3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

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

它能与脍炙人口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

它也用不朽的史实,传世的语言激励了无数人。

而我,就是被《资治通鉴》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老先生。

他用战国的智伯之例,向我传授智伯败亡的原因。

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点醒了我,令我牢记在心。

  唐太宗说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而这本书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

它告诉我古时朝代“为何兴替”,“如何兴替”。

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汉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蛮夷,却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已故太子的怀念?

我正疑惑不已时,这面镜子给了我答案:

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让奸臣钻了空子引发惨烈的“巫蛊之祸”。

太子因此遇难,数十万人也因此而亡。

  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它也不忘打一个生动的比喻: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坚。

”“以史为鉴”果然可以“知兴替”啊!

  《资治通鉴》用它全面客观管的语言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德胜才者谓之君子”。

相信我会运用古人的宝贵经验做最好的自己。

《资治通鉴》读后感4

  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

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

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

学历史,必读此书也。

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

送书时间是__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

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

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

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江宁实验小学六班张少睿

  简评:

好的书之的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资治通鉴》读后感5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

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

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

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

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

所以子曰:

“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

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6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

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

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豫让的这一举动多么令我震惊,他为了义气,可以牺牲自己,为义这一字添加了光彩,为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

  在现在,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重利轻义。

“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

  那这样看来,豫让的精神,和为义、为忠、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吗?

  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那样,做出为朋友之情、之义、之忠牺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要真心相待,不欺骗;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们要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难同当;在我们有快乐,记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虽然不可说是为大义,但也是小义,也是一种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时刻义字当头,多做义事,又何不为君子之行呢?

《资治通鉴》读后感7

  周末,老爸买了《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送给我,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十二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

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道德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在这本书中主要提出了道德。

比如吴起是战国初期的有名将领之一,他为了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心一横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虽然得到了重用但却因为人品太差被鲁国国君给怀疑。

最后,他又去了几个国家。

虽然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大,但却变成了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

一辈子被人陷害,但却没有人同情,反而遭天下人唾弃。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人品太差了。

司马光说过: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要求一个人德才兼备,而德放在前面可见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读后感8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

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

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

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

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

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

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

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读后感9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

作为主要助手。

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

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

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

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

所以子曰:

“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

”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

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10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

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

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

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

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

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

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资治通鉴》读后感11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

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

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

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