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1190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答案和解析.docx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答案和解析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三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图①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图②是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

C.图③是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

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3.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②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C.③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4.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则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5.在学习酸和碱的知识时,同学们用传感器测定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

C.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D.从20s到40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减小

6.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CO2能灭火,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能使酚酞变红的试液一定是碱溶液

D.酸性溶液的pH<7,所以pH<7的雨水是酸雨

7.常温下,往25mL10%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如图所示关系图,图中,x坐标是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则y坐标是(  )

A.混合溶液的pH

B.混合溶液的温度

C.混合溶液中NaCl的质量

D.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

8.下列有关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加水稀释浓盐酸B.

点燃一定质量的镁带

C.

一定质量的锌粒放入稀硫酸中     

D.

电解水

9.下表实验内容中的横、纵坐标表示的量符合下图所示变化趋势的是

序号

实验内容

横坐标表示的量

纵坐标表示的量

盐酸加水稀释

加入水的体积

溶液的pH

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时间

红磷质量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时间

二氧化锰质量

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盐酸质量

剩余固体质量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稀释10%的NaOH和10%的

H2SO4

B.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H2SO4中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A.AB.BC.CD.D

1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

向pH=10的Ca(OH)2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

用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

向生锈的铁钉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D.

将等量的镁片和锌片分别和过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1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A.

用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B.

向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C.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NaOH

D.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13.大数据能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B.

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C.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

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14.下列实验过程中与图象描述相符的一组是()

A.

恒温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B.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C.

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分解

D.

等质量、等颗粒大小的金属中加入稀盐酸

15.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锌和稀盐酸B.二氧化碳和烧碱C.氯化钠和硝酸钾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

16.下列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发生反应的是()

A.大理石和稀盐酸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铁锈和稀硫酸D.镁和稀硫酸

17.在通常情况下,将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有明显现象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B.氮气、氢气

C.硝酸钡溶液、稀硫酸D.银、硝酸锌溶液

18.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一定有盐生成,则有盐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

19.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而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

由此判断下列几组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A.La(OH)3和HClB.La2O3和HCl

C.La和HClD.NaCl和La(OH)3

20.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在同一个反应中生成的是(  )

A.Mg(OH)2,NaClB.NaOH,H2SO4C.H2,O2D.ZnSO4,H2

二、填空题

21.如下图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变化图,

(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表示将______________加入__________中。

(3)_______点表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4)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向该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呈________色。

2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作用.

(2)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

(3)某同学洗衣服,手抓洗衣粉放到水中时有发热的感觉,说明洗衣粉溶于水_____热量(选填“放出”或“吸收”).

(4)小红同学从某一欠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如果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那么要改良此土壤的酸性,应向农田里施加_____(填化学式).

23.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PH的变化图线来看,该操作是把__________逐滴加入到_______________中;

(2)表示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_______(填m、n或p);

(3)P点时的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滴入石蕊后溶液呈现____色。

24.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所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曲线上b点所含的离子是_____(用符号表示).

(4)下列实际应用中,没有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_____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25.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温度;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盐酸溶液,不断振荡,当溶液颜色_____时,停止滴加盐酸,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是_____;测量温度,发现温度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说明酸碱反应是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写出其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6.根据初中化学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稀盐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请仿照示例,在表格内②③④处填写(“能”或“不能”),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具体条件在对应的表格中填写判断依据.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钾溶液

硝酸银溶液

稀盐酸

示例:

①能反应

②_____反应

③_____反应

④_____反应

判断依据

示例:

有水生成

_____

_____

_____

 

27.现有六种物质,O2、Fe、Fe2O3、稀H2SO4、NaOH溶液、CuSO4溶液.将它们两两混合,在常温下,一共能发生_____个反应,写出其中一个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8.某化学学习小组为了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选用了下列部分药品进行实验:

①氢氧化钠溶液②硫酸铜溶液③稀盐酸④硝酸钾溶液

(1)为了验证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能发生,某同学选择了①和③.你认为除上述四种药品外,还需增加的一种试剂是_____,①和③能进行反应的实质是_____.

(2)选择上面4种物质中的两种进行实验,能验证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能发生,其化学方程式_____.

(3)下列反应中,能验证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是_____(填字母)

A锌与稀硫酸反应B乙醇燃烧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D过氧化氢分解

29.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就是酸碱盐解离出一些阴、阳离子相互结合生成难解离的水、气体或沉淀,根据下列部分碱盐的溶解性表20℃,回答下列问题:

(1)H2SO4在水中能解离出的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向稀硫酸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该反应前后溶液中数目发生变化的阴阳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根据溶解性表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判断,将“硫酸、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能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个.

30.KNO3、NaCl、HNO3、Ba(OH)2四种物质中一般不参与复分解反应的是:

______,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时会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要减小,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由小于7变为等于7、最终大于7,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溶质的质量要增加,当反应停止时不再增加,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解析】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如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其中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但是反应物中没氧气;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选D

3.C

【详解】

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变小,最后不变,但不会变为零,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②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只是加催化剂的快一些,不加的慢一些,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③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溶液的pH由小于7逐渐增大,最终大于7,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固体不再溶解,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A、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都不是中和反应,A选项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B、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该气体为氢气,与硫酸反应可以得到的气体有氢气也可能有二氧化碳或者二氧化硫等气体,则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亚硫酸盐等物质,B选项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有纯净物也有混合物,若为混合物则不是单质,如臭氧和氧气混合在一起就不是单质,因为其是混合物,C选项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D、化合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化合物需要同时具备两个要素,不同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所以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D选项推理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

由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曲线图可知:

A、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因此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pH的变化曲线图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于小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30s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Cl,C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由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和pH的变化曲线图可知,从20s到40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减小,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

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故A不正确;

B、CO2能灭火,既利用了CO2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故B正确;

C、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但溶液呈碱性的不一定是碱,还有盐如碳酸钠溶液,故C不正确;

D、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降雨时有一部分会溶于水生成碳酸,所以雨水的pH<7,故D不正确。

故选B。

7.D

【详解】

A、往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的pH应逐渐增大,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会升高,完全反应后又会降低,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加,完全反应后不变,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随着反应逐渐减少到零,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少到零,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

A、加水稀释浓盐酸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的pH增大,A不正确;

B、点燃镁带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固体质量增大,B不正确;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氢气的质量增大,当锌或稀硫酸反应没后不再发生反应就不产生氢气,氢气的量不发生改变,C正确;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数增加但水全部分解后分子数不会发生改变,D不正确。

故选C。

9.D

【分析】

盐酸加水稀释则溶液的pH逐渐升高;使用红磷测定氧气中的含量,则当氧气耗尽,红磷的质量不再改变;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铜不与盐酸反应。

【详解】

①盐酸加水稀释则溶液的pH逐渐升高,故不正确;

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足量,当氧气耗尽则红磷的质量不再改变,故正确;

③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故不正确;

④铜不与盐酸反应,当锌完全反应则剩余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故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酸碱的酸碱性变化规律,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规律,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

加水稀释酸,酸性变弱,PH变大,但不能大于7,加水稀释碱,碱性变弱,PH变小,但不能小于7。

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生成氢气多,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电解水时,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

1,质量比为1:

8.

加水稀释酸,酸性变弱,PH变大,但不能大于7,加水稀释碱,碱性变弱,PH变小,但不能小于7。

故A错误

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生成氢气多,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镁大,所以铁生成的氢气少,且铁没有镁活泼,用的时间比镁多。

故B错误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故C错误

电解水时,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

1,质量比为1:

8。

故D正确

11.C

【详解】

A、向pH=10的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水其溶液的pH值只能无限的接近于7,不能等于或小于7,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有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速率快,无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速率慢,但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不会变化,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生锈的铁钉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盐酸先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而后稀盐酸与铁反应产生氢气,铁反应完后氢气不再产生,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等质量的镁与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活泼,镁比锌反应的快,由镁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每24份质量的镁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由锌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则相同质量的镁和锌与过量稀硫酸反应最终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比锌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多,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详解】

A、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金属铜和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反应,开始固体的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会越来越少,但不会减少到为零,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仍然显碱性,随着水的质量的增加溶液的pH值只能无限的接近于7,而不能小于或是等于7,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NaOH,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硫酸反应完后,继续加入NaOH,水的质量不再增加,但一开始稀硫酸中有水,水的质量不为零,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锌比铁活泼,锌与硫酸反应速率快,锌和铁都是二价金属,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大,因此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最终锌生成的氢气少,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3.A

【解析】

A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反应中随氯化亚铁的量的增加,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氯化亚铁的质量不再改变,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也不再增加;B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时,溶质不变,溶剂的量增加,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C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反应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刚好完全反应时,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再加入盐酸时溶液增加,氯化钠的量不变,;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加水时,溶液的减小变弱,pH减小,但由于溶液始终呈碱性,PH不可能等于或小于7.

14.A

【详解】

A、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只要温度不变,溶解度就不变,所以加入硝酸钾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不会发生改变,故选项正确。

B、稀释时,不论加水多少,溶液还是呈碱性,pH值只会无限制的接近7,但是永远不会等于或小于7,故选项错误。

C、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度,不会增加氧气的产量,故选项错误。

D、等质量的镁、铝、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铝最多,不是镁,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

A。

15.D

【详解】

A.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锌和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烧碱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和硝酸钾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水和硫酸钠,发生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6.B

【解析】

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来判断反应能否进行,错误;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混合时无明显现象,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来判断反应能否进行,正确;C、铁锈和稀硫酸反应的现象是溶液变成黄色,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来判断反应能否进行,错误;D、镁和稀硫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来判断反应能否进行,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之间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7.C

【详解】

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钠和水,没有明显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B、氮气和氢气混合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钡和硫酸混合能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明显,故选项正确;

D、银排在锌的后面,与硝酸锌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8.D

【详解】

A、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不是指氧气的单质,所以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单质是指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因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而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只由氧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一定有盐生成,但有盐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例如,较活泼的金属与酸反应有盐生成,属于置换反应,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例如中子也不带电,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A.La(OH)3和HCl可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可生成LaCl3,此项正确。

B.HCl可与金属氧化物La2O3反应生成LaCl3和水,此项正确。

C.La的活动性比锌更强,可与HCl反应生成盐和水。

此项正确。

D.La(OH)3不溶于水,无法和NaCl直接反应。

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D项。

考点:

酸碱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20.B

【详解】

A、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生成

和NaCl,A选项两种物质能在同一个反应中生成,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硫酸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者不能共存,且找不到任何反应能同时生成它们,B选项两种物质不能在同一个反应中生成,符合题意;

C、H2与O2可由水通电分解制得,C选项两种物质能在同一个反应中生成,不符合题意;

D、ZnSO4和H2可由硫酸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