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1351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docx

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

公司组织结构与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

本文认为:

中国特殊的文化与制度因素,决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组织结构中的定位不大可能照搬西方公司的做法,进而界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必然受到公司组织结构设置因素的制约。

为此,本文试图从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角度,分析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从而恰当地认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设置限制了内部审计在治理中的作用。

英美国家企业的股权结构具有高度分散化特征,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为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内部审计具有两种功能:

一是代表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监控,二是代表管理层对内部经营管理进行监控。

我国股权高度集中,治理矛盾主要为大股东与小股东的矛盾。

而内部审计部门功能方面,主要是基于管理层面的考虑,是对内部经营管理的一项监控机制。

现实中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设置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取得完成公司治理目标所要求的独立地位。

因此应当恰当认识中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内部审计主要还是服务于管理层的内部管理活动,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现有的机构设置来看,内审部门无法对大股东及其受大股东控制的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还没有具备能够在治理层面直接为公司治理提供服务的路径。

要实现“内部审计为公司治理作出贡献”的理想目标,还须从组织结构审计方面理顺企业治理结构,为了合理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未来公司在其组织结构的选择上,既要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与外部审计、董事会及高管层互为补充,成为企业组织治理的有效工具之一,为中国内部审计真正介入公司治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提供可能。

(袁雷,整理自《中国审计》2006,24,作者陈佳骏)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研究

作者从内部审计定义的拓展以及内涵的丰富出发,指出内部审计发展的两个趋势:

内部审计的目标从传统的“差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价值创造的各个流程;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而这些变化亟需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来评价内部审计工作,以促进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作者由此提出了利用平衡计分卡对内部审计绩效进行评估的设想,并期望通过有益的尝试,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提升内部审计效能,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平衡计分卡的简单介绍,作者认为其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启示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在建立内部审计评估指标时,应该树立战略管理的思想。

将以前差错纠弊的短期目标转到独立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经营的长远目标上。

其次,重视非财务目标,以优化组织各个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协调整个价值链作为绩效评估的重心。

作者而后给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方案设计:

首先,确定战略目标。

需要对内部审计的任务、使命、财务情况及怎样能让被审计部门满意有一个深入了解,有单纯注重差错纠弊转为关注整体服务,从而实现战略目标(如图)

其次,如何进行四个层次的目标分解及指标设计,如下图:

最后,分析各个层面内在的关系。

通过这些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确认每一层面目标的核心绩效推动因素,并将其联系起来,绘制通向战略目标的途径。

作者认为:

平衡计分卡的运用,可以一定层度上缓解内部审计长期以来缺乏科学“评估标准”的压力,对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践帮助很大。

当然,同时,平衡计分卡应当根据内部审计目标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完善评估体系。

(袁雷整理自《中国审计》2007第5期,作者柳秋红,林翰)

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

伴随着内部审计日益收到关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希望能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优化来促进整个组织的改善。

为了解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内审实务水平的进步、提升内审人员专业素养及公众的认识,作者提出并倡导了以下现代内部审计的十大理念:

一、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受托责任,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受托责任的孪生兄弟,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执业秘诀;

三、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确认者,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

四、内部审计是透视公司的窗口,是公司治理的守门员,是组织治理主体可依赖的、极具价值的资源;

五、确认和咨询是内部审计的两大服务领域;

六、积极营销内部审计,努力扮演企业变革代理人角色;

七、坚守独立性和客观性,导读重视客观性管理;

八、建立健全以控制和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执业人员要恪守准则、超越准则;

九、以企业管理的理念管理内不审计部门,致力于内审部门建成一个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

一十、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

(袁雷整理自《审计研究》2007年2期,作者:

王光远)

基于并行审计技术的内部审计应用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普及,特别是“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为嵌入式并行审计在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本文介绍了并行审计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基于事件驱动的内部审计模式——嵌入式审计。

作者首先介绍了并行审计技术的由来、特点,并指出并行审计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使用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并行审计技术需要嵌入企业信息系统内部,而嵌入企业管理流程活动中,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排斥;第二,并行审计技术应用过程需要和企业信息化同步进行;第三,并行审计技术实施成本较高,对传统审计而言,不能有效提高审计的收益成本比。

针对这些原因,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并行审计技术在内部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前面分析得出并行审计技术可行的基础上,作者构造了创新性的嵌入式并行审计技术审计,如图:

相比传统并行审计技术,嵌入式审计表现初新的特征:

第一,传统的SCARF技术首先要确定在哪些点嵌入审计程序,而对审计程序嵌入点的考虑则是通过符合性测试得到的。

而在这一模式下,是基于事件设计嵌入审计程序。

第二,审计过程与控制过程的融合。

传统的审计职责并不包括控制职能,特别是在外部审计过程中。

第三,传统的SCARF,主要应用于数据的实质性测试,担在实现和“事件驭动”系统的集成后,同样可以胜任符合性测试。

第四,综合报告的呈报。

同样,嵌入式并行审计技术的应用中,也面临着现实条件的限制:

首先,必须基于较为完备的企业星系化环境。

其次,必须在信息系统开发之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第三,报告生成器的维护和使用成为这一系统应用成败的关键;第四,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这一模式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

(袁雷整理自《审计研究》2007年2期,梁丽瑾、续慧泓)

2004~2006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活动综述

2004~2006年是国际内部审计得到快速发展的三年,作者张玉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在这三年中IIA组织开展的专业实务玉理论研究活动。

首先,在IIA活动概述部分,作者总结了IIA全球总部的主要业务活动为:

制定战略计划;增强全球内部审计执业界领导能力;重视IIA与全球各分会的关系,为分会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专业知识管理和全球化职业培训;开展以技术为基础的网上学习(TBL);不断完善全球审计信息网络(GAIN)。

同时,IIA还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实务活动:

开展全球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培训与检查工作;指导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技术审计。

其次,介绍了三年中国际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概况:

包括IIA研究基金会(IIARF)三年的研究活动及成果;04~06年IIA国际大会的专题成果,包括:

04年IIA悉尼国际大会,05年IIA芝加哥国际大会,06年IIA休斯敦国际大会的议题及成果。

(袁雷整理至《审计研究》,2007年2期,张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基于深沪390家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本文以2004年的截面数据为研究窗口,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经营业绩愈好,财务报告质量愈高和聘用“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越有动力披露内部审计信息;而财务状况异常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大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审计信息的可能性则较低;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公司规模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

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对国内外学者在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面的研究作简要综述;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建立模型;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对数据进行说明;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建议。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出两个假设:

H1经营业绩越好的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部审计信息的概率越大;H2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审计信息的可能性大,被出具了非标准意见的公司其披露概率会显著降低。

另外,作者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选择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具体列表如下:

最终,作者得出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的显著影响,其表现在于:

经营业绩愈好,财务报告质量愈高和聘用“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越有动力披露内部审计信息,而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大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审计信息的可能性则较低。

(袁雷整理至《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5期,作者施卓晨)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内部审计探讨:

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直接面对国际国内的公众投资者,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

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离不开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因此,国有银行必须改进内部审计体制和模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本文首先分析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其次阐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再次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响,在此基础上,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就如何改进内审计提出建议。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内部审计是提升公司价值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内控因素的关键因素;是加强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

而后,作者总结了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模式。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基于公司治理的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的思考:

首先需要革新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其次,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第三,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规范系统;第四,要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与范围;第五,创新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式。

最后,作者认为内部审计应该抓住银行改制的契机,参与银行改制过程的决策、监督和评价活动,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从幕后走到前台,在银行各项工作中发挥特殊作用,赢得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袁雷整理自《当代财经》2007年1期,姚瑜琳,吴勇文)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审计新思路

在本文中,作者从内部审计的演进入手,并结合价值链管理的概念,提出: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管理中的监督环节和价值链管理的内容,以价值链思想为指导,可加强企业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

作者主要从内部审计的目标、范围、重点、主线和审计风险模型等几个方面审视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审计新思路。

在对内部审计的相关内涵进行细致分析之后,作者同时指出以价值链思想为指导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企业:

首先,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工作应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最后,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袁雷整理自《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4期,田中禾、刘祥娟、张晓芳)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本文填补了将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空白,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关系模型出发,就内部审计制度对财务控制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改善公司财务控制。

在进行实证的时候,作者提出了三个假设:

假设一: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财务控制运用及其改善;

假设二:

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有利于提高财务控制效果;

假设三:

审计委员会的有效运作(以董事会会议次数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来代替)能够改善财务控制效果。

而后,作者选取了经常适用的四项措施分析被调查公司的财务控制效果,即:

向分支机构委派财务主管、制定分支机构财务制度、限额审批制度、会计检查,作为因变量的定量标准。

并且选用逻辑(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

模型表示为:

经过分析、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较好的促进公司财务控制效果的改善;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改善公司财务控制效果;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利于提高财务控制效果。

(袁雷整理自《当代财经》,2007年2期,程新生,孙利军,耿炜雯)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于绩效评估探索

——内部审计参与绩效评估的思考

本文论述了公司治理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关系;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参与绩效评估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利用公司治理契机,强化内部审计参与绩效评估的措施。

作者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公司治理与绩效评估的关系。

而后,从内部审计对绩效评估的影响以及绩效评估在内部审计中的地位两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参与绩效评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作者又对内部审计参与绩效评估的障碍分析,从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指标三个方面指出了内部审计进行绩效评估时的困难。

同时针对这些困难,作者给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袁雷整理自《财会通讯》,2007年2期,尹建中)

内部审计的潜在冲突及化解对策

内部审计具有确认和咨询职能,因而在服务对象上和服务职能上存在者潜在的冲突。

本文作者认为,必须建立内部审计与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良好关系,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等,来化解这些潜在的冲突。

作者认为,内部审计存在的潜在冲突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即:

内部审计在服务对象上的潜在冲突,体现在内部审计经常被要求服务两个对象:

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在服务职能上的潜在冲突,体现在对管理层履行确认和咨询职能,而对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履行确认职能。

紧接潜在冲突的分析,本文给出了化解的对策:

必须建立内部审计与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良好关系,同时,也应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

(袁雷整理自《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2期,陆晓辉)

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研究

内部审计既是一种监督成本,也是一种守约成本,西方国家的一些咨询机构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成本中心,不能企业增加价值,因此应将内部审计交由外部咨询机构完成。

本文认为:

内部审计最终是否外包,还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分析内部审计外包给企业带来的利与弊之后再行定夺。

首先,文章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而后,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审计外包主要有以下优势:

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利用外部优势;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局限性主要包括:

内否提高审计独立性值得怀疑;不能节约成本;不一定能提高审计质量。

最终作者得出结论:

内部审计外包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及成本节余等诸多好处,作者建议在决定是否采用内审外包的力一式时,应着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所处行业特点、企业文化和现有内审部门的能力等多力一因素权衡利弊。

(袁雷整理自《商场现代化》,2007年6期,吴昊)

 

耗散结构、管理熵与内部审计

本文作者利用了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成果,认为:

内部审计的查弊、监督和评价功能,起到了引入负熵流的作用,是一种形成涨落的机制,可以促使企业自发地有序化,是企业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手段。

作者从物理学的耗散结构理论谈起,而后介绍了系统科学中熵的概念,最终引入管理熵的概念:

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和方法,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是曾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熵增过程),而这需要进行负熵的引入,以冲击已有的定态,并导致新的定态的产生,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有序程度。

在对管理耗散理论进行介绍之后,作者提出了内部审计功能在管理耗散理论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

内部审计减少了管理熵,并通过减少正熵为企业兴利;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就是控制熵变。

另外,内部审计还可以促使形成管理耗散结构:

第一,内部审计促使企业自组织;内部审计活动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涨落作用;在公司治理中,可以促使形成管理耗散结构。

(袁雷整理自《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2期,杨照、杨文彬)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

对谁负责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关系分析

作者通过分析认为: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由谁领导对谁负责依赖于企业的经营环境、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

不论采用哪种设置模式,关键是要确保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和职责的顺利履行。

并且建议:

各企业应该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从力求能达到有效治理结构,能真正服务于实现组织目标出发,科学合理地界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与分工。

在本文中,本文首先将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模式归纳为4种:

由财务总监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由公司总经理主管;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主管;由监事会主管。

并认为: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程度也不一样,期服务对象和功能亦不一样,如下表。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及其具体职责,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进行了阐述,从而深入探讨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与分工,并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

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完全视同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审计委员会的一些职能也不能够由内部审计机构来履行;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双向负责”,“接受双重领导”的工作模式或许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定位模式,但同时存在划分审计委员会与总经理各自对内部审计负责的范围和尺度的难题。

(袁雷整理自《会计之友》2007年3期,杨世忠,吴涛)

论内部审计相关性

本文认为:

内部审计必须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即内部审计具有相关性。

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实行相应的策略以保证审计的相关性。

作者首先对内部审计相关性的含义进行了说明:

所谓内部审计相关性,是指内部审计提供的服务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密切相关,或者内部审计必须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并指出:

内审是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的;并且相关性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是有内部审计人员(供给方)与企业利益相关者(需求方)共同决定的;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而且内审的相关性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而后,文章提出了内部审计相关性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首先,内部审计要顺应环境的变化,适应满足审计需求;其次,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配备高素质、符合型内部审计人员,瞒足更高层次的审计需求;加强沟通,既是提供所需服务;全面分析审计需求,增加增值审计项目;控制审计风险,按时保质提供审计服务。

对于如何评价内部审计的相关性,作者列举了三类指标,包括:

审计过程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审计人员教育水平指标。

(袁雷整理自《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2期)

控制权视角下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研究

本文从企业控制权角度出发,研究了内部审计对于公司治理的作用。

公司治理是用于调节企业内部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利害关系的契约安排,而内部审计则满足了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需求,以及管理者对经营控制的需求。

本文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能够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信息、能够促进企业价值的提高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作者从分析公司治理是剩余控制权的内在要求出发,进而分析在控制权主导之下的内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的产生是投资者和各层管理者之间对控制权(监督权)再分配的过程,内部审计的职能正是这一监督控制权的体现。

在得到相应授权之后,内部审计部门不仅拥有对财务数据的审计权,也具有其他服务与经营管理的权利(如认证权和咨询权)。

在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时,作者指出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企业价值,具体而言有:

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信息;可以通过提高财务报表可靠性等方式为企业增加价值;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袁雷整理自《商业时代》2007年2月,王镇蒙)

内部审计转型浅析

——兼议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转型是指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转为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并重。

李学柔老师认为:

我国内部审计还没有走出传统审计的范围,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在审计地位和职能的认识上,要从重视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强调审计监督转为强调审计为组织服务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2)在审计类型上,要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为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3)在审计性质和作用上,要从事后审计逐步转为事前事中审计;(4)在审计内容上,要从合规性审计转为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5)在审计方法上,要从注重以结果为导向的力一法转为以问题和过程为导向的方法:

(6)在审计业务类型上,要从单一的保证性业务转为开展两类业务,即保证性业务和咨询性业务:

(7)在审计处理上,要从重视责任转为责任和效益并重。

而后,作者阐述了管理审计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管理审计为推动政府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型,推动民间审计开发管理咨询服务方向发展,作出的贡献。

最后,作者讨论了一系列管理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包括:

管理审计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

管理审计是保证性业务还是咨询性业务?

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

(袁雷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5期,李学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