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1525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

(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

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

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

(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

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

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

(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

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

(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

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答案要点:

(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

(2)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

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答案要点:

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及POWERPOINT的学习等。

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及动作技能的发展?

答案要点:

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

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案要点:

(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

(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

(3)提倡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整合。

(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要点:

(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

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

(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

(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及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答案要点: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及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

答案要点:

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价方式。

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夹等。

可以举例说明。

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

答案要点:

(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

答案要点:

(1)学习内容获取的随意性

(2)学习内容探究的多层次性

(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

(4)学习内容的可加工性

(5)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

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理解后简答即可

(1)处理数字化:

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

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3)显示多媒体化:

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

这及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4)超媒体非线性组织:

信息化学习资源采用超媒体技术构建,支持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并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非常适合表现非线性的网状知识,非常适合人脑的认知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

(5)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6)交互**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理解后简答即可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

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及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

(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

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

(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

通过创建学校的FTP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

通过网络教师布置和修改作业、网上习题

(2)创建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

网上教师及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通知等)

网上布置作业、练习题(拓展时间和空间)

通过网上的论坛、邮件、视频(UC、QQ群)等手段实现及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

在线的学业辅导(英语学科的在线辅导)

在线的家长会

业余时间的网上活动(具有研究性质的活动、文艺活动)

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问题)

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在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

(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2、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1)促进信息技术及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3、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

1)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智力因素:

知觉\记忆\思维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2)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激发学生主动参及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通过实验、制作、操作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几何画版)(powerpoint中统计图来学习数学中的统计)

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

24、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

参照模式图形理解简答

(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情境资源共享

问提呈现工具

资源操作展示

信息加工工具

自我

评测工具

信息技术应用

个案情境

提出问提

思考探索

意义建构

自我评价

课程教学过程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主题/目标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调查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

形成/展示作品

意义建构

评价作品

创作作品

(3)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

网页1

网页2

网页3

协作成员的活动

环绕主题,收集资料,制作网页,

互相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

成员1

网页评比

成员2

(4)基于专题学习网页开发型学习

把教材内容相关文本、图形、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

扩展性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等)

专题学习网页

结构化知识展示

扩展性学习资源

学习成果展示

网上评议讨论

发表意见和讨论区域

作品展示和自我介绍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

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及技术教育

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及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有什么关系?

(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

(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强迫性课程,它始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

研究性课程的运行及它它对学生的影响都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

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

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哪里?

选题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

选题策略:

(1)注意及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

(2)注意及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3)注意及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原则:

(1)过程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评价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a学生自我评价b学生互评c小组评价

(2)发展性评价方法:

电子档案袋(3)总结性的评价:

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

“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

“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

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

导言(Introduction)

任务(Task)

过程(Process)

资源(Resources)

评估(Evaluation)

结论(Conclusion)

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

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及者。

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及者、帮助者、促进者。

34、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理解在使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把关人”的作用?

答案要点:

(1)互联网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地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2)但网上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充当“把关人”的作用,把学生教学所需要的网址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

(新课程理论)

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

理解后简答即可

学习情境、教学资源、会话交流、知识建构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及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⑴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⑵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及学生之间,学生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及分析、假设的提出及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⑶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⑷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及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及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

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

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及同伴一起合作学习,及人分享学习及生活中的失败及成功的体验。

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及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

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

答案要点:

(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

(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

(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

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

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具有以下优点:

(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有助于教学及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及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

综合课程及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

知识及能力,过程及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知识及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及学,都是通过知识及能力来体现的。

知识及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及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及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及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倡导对学及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及能力、过程及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及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及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及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及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及能力、过程及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及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及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及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及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及开发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及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及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及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及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及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及自由的过程。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4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理解后简答即可

教学是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的关系。

”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

⑴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及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

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及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及受教、改造及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及人”、“我及你”的意义存在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及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

有了师及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⑵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

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及生的共同努力及相互配合。

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及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

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

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4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及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⑴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