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116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docx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

摘要

仪陇县马鞍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属典型的浅丘陵地区,马鞍婚俗不仅具有川北民俗特色,更兼具了自广东一带迁移而来的客家人的婚俗特点,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本文将对建国后六十年的仪陇马鞍婚俗作初步的探讨,展示从男女会面到筹备婚事以及举行婚礼的全景婚俗。

在呈现马鞍婚俗概貌的前提下,发掘近代婚俗出现的“婚礼程式简单化”、“婚礼仪式现代化”的新变化,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婚俗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仪陇马鞍;传统婚俗;变革

TheInvestigationoftheMarriageCustomsAboutMa`anTowninYilongCounty

Abstract

Ma`anTown,YilongcountyislocatedinthenortheastoftheSichuanBasin.Itisatypicalhillyarea.ThemarriageherehasnotonlythepeculiaritiesoffolkcustomsinNorthSichuan,butalsothecharacteristicsoftheHakkapeoplewhomigratedfromtheGuangdongareatoYilong.Inthispaper,themarriagecustomsofMa`antownduringthelastsixtyyearsarediscussed,includingtheparticipantsofthemarriage,theconventionalweddingprocedureandthechangeofmarriagecustoms.Basedonthebackgroundoftodayand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yandcultureinsociety,thepaperwillanalyzethereasonsthatledtothechangesofmarriagecustoms.

Keywords:

Ma`an;localtradition;thechangeofmarriagecustoms

一、仪陇马鞍传统婚俗

婚嫁从古以来就是人生大事,关乎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伴随着婚嫁而产生的习俗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风民情,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婚俗也是各有千秋。

仪陇县位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南充市东北部,是元帅之首朱德、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同志的故乡,有“中国气都”的美誉。

面积1767平方公里。

仪陇客家人共计22万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是四川的客家大县,酝酿了300多年的客家文化。

马鞍镇是仪陇县东部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距老县城(金城镇)34公里、新县城(新政镇)60余公里、南充市130余公里、巴中市110公里。

东临柳垭镇:

南与杨桥、石佛乡接壤;西靠周河镇;北依福临乡和巴中市群罗乡。

幅员面积50.8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集镇形成于明末清初,镇内主要以汉族为主,马鞍客家人主要由朱、张、彭、许、丁、潘、莫、吕等八大姓组成,绝大部分分布在马鞍镇的琳琅、大垭、险岩、蔡家坪、蓬莱、瓦子坪等村。

马鞍的婚嫁习俗别具一格,从“说媒”到“看人户”,从“合八字”到“送开口鸡”,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种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很多人表现出来:

媒人、八字先生、知客师、双方父母等。

他们是促成一对男女相识到完成一场传统式婚嫁仪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马鞍婚俗初探:

婚礼前奏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作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的确如此,地方风俗的发起和发扬者正是各地充满创造力的各地人民,婚俗也不例外。

所以,笔者认为,研究婚俗的着眼点应当是而且必须是参与其中的人。

媒人、八字先生、知客师等在婚俗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增

强了仪陇马鞍婚俗的独特性。

1.媒人

俗语所说:

“天上无云不成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由此可见媒人在传统婚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礼记·坊记》说“故男女无媒不相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媒人不仅要担当促成男女两家结亲的大任,更要在男女家双方对婚事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引导双方相亲,代双方互换庚帖,带领男方过礼定婚,协办婚礼事宜等。

一桩婚事圆满与否,媒人的作用不可小觑。

媒人多是村里交际广泛的人或是亲友中能说会道并且熟知礼仪的人。

在媒人确定好有结亲意向的男女双方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带领女家的女性长辈到男家“看家”,实地考察男家的情况,房屋数量、田地亩数等都属考察范围。

如果女方亲属对男方家境条件比较满意,那么此次“看家”就是成功的,媒人就可以安排下一个环节“会面”了。

会面的地点一般选在镇上的小馆子或茶铺,主要目的是让男女双方对彼此的长相、气质谈吐等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以防“十媒九空”的悲剧发生。

如果双方对会面的结果比较满意,则由男家请客吃饭,不满意则不请。

会面成功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合八字”。

2.八字先生

“合八字”就是八字先生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同男方的八字进行课算,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推算出两人的个性、财运、富贵、寿命、婚姻、相伴吉凶、子息孝贤等,八字先生是地方上专职或兼职替办红白喜事的乡亲挑选吉日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人,“合八字”是婚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八字不合而亲事告吹的事曾时有发生。

若二者八字相合,八字先生就批签,谓之“相合”,这时男方家中要把课算过的八字庚帖压在家中堂屋神龛上的香炉底下,连压三天,意为让祖宗神灵来审阅,若三天内家中没有“破败”(即发生如漏油、摔碎碗等不吉利的事情),就说明祖宗神灵认可了这门亲事,男女双方便可“订婚”。

订婚,俗称“定亲”。

男女双方互相看过家庭都满意后,男方便择吉日,带上议定的鸡鸭鱼肉、粮油、糖果、酒食,以及一定聘金和未来新娘的首饰、衣物,在媒人的陪同下正式登门求婚,女方则热情宴请客人,并回赠未来女婿鞋帽等,此形式即为定亲。

定亲后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定迎娶日,并择吉日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并且还要送去一只公鸡,当地称“开口鸡”,此谓“报日子”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

在这段时间里,遇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男方要以食品和衣物等送给女后,俗称“捎节”。

定亲后,男方不捎节又不报日子,女方可视为婚事告吹。

3.双方父母

因为中国传统婚姻的性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男女双方结合并

非单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成为关乎两个家族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大事,因此父母在整个婚礼筹备过程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婚期一旦确定,男女双方父母都要开始各自的筹备工作。

传统婚礼程序纷繁复杂,因而准备工作也繁重,单是“请人”这一项就需劳心劳力:

(1)请木匠:

婚期确定后,女方着手打制床、柜子、凳子等家具,俗称“打行架”,即准备新娘出嫁的陪奁。

男方也要制作一套结婚家具。

双方父母请同村或邻村手艺精湛的木匠到家中打制成婚用的家具。

家具打制好后要刷成大红色,俗称“刷大红”,寓意婚姻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2)请帮工:

帮工就是在婚礼上帮忙的人,有职业和非职业之分,非职业的帮工分两种,一是举行婚礼仪式必需的直系亲属,主要指迎送亲仪式里的长辈(一般选择儿女双全、较有福气的中年妇女)以及压轿的小孩;二是在酒席上帮忙的邻里乡亲,负责洗菜、传菜、洗碗等杂活。

请非职业的帮工无需任何礼信,主人家只需言语一声即可。

而职业的帮工比如厨官司(负责婚礼酒席的厨子)就需要主人家带着烟酒或者红包到家里去请,主人家的诚意直接影响到厨官司出菜的态度和菜的品质。

职业的帮工还包括抬花轿的轿夫、锣鼓队的唢呐手、鼓手等。

(3)请客人:

各项婚前准备井然有序进行的同时,男女双方父母开始邀请亲朋好友届时来参加婚礼。

大户人家才发请柬,一般百姓大都在当场日或赶集日(阳历,每逢三、六、九号)口头邀请所有碰过面的亲友,距离远的就托口信。

(4)请知客师:

知客师的主要工作是安排婚礼中各项事宜和主持婚礼仪式,知客师多是村里有威望的人,不仅要全程负责婚礼流程,还要负责人员分配。

比如说安排洗碗的帮工、记账的礼官、出菜的厨子等等。

他们大都能言善道,四言八句式的吉利话张口就来:

大红花轿四人抬,一朵牡丹今日开;左脚踏轿生贵子,右脚踏轿福寿来。

一根红绳长又长,左牵女来右牵郎;中间打个同心结,夫妻恩爱得久长。

一场婚礼热闹与否,同知客师的能力有着莫大的关系,知客师妙语连珠、舌灿莲花,则主客尽欢,婚礼就越热闹,主人家就越有面子。

知客师在婚礼的前一天就要赶到要办喜事的主人家中,写对联、协助主人家包红包、分配每个帮工负责范围、准备第二天举行婚礼仪式的相关物品。

所有相关人员“请”完后,除开观礼的客人,其他人员都必须在婚礼前一天各自赶到男女双方家里汇合并被安排相应工作,以确保翌日婚礼程序的有序进行。

当晚,女方家里会举行传统的“坐歌堂”仪式,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哭嫁歌为新娘送行,因这种婚嫁习俗往往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故称“坐歌堂”。

哭嫁是坐歌堂仪式的主要内容,新娘的相好女友和父母亲戚围坐一屋轮番哭诉,哭前在水桶中点好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新娘跪在红毡上,哭诉爹娘哥嫂弟兄

以往的好处以及对过门以后的陌生生活感到的惊恐和担忧。

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反应了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心爱护以及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亲朋好友的不舍。

哭嫁歌有代代相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如:

桐子花开新又红,我家养女大不同。

人家养女二十大,我家养女十七八。

十七八岁就交家,我看我爹陪奁啥?

上穿绫罗下穿纱,我看我妈陪奁啥?

五寸丝帕压头发。

我看小妹陪奁啥?

红口鞋儿红口花。

(二)马鞍传统婚俗再探:

婚礼进行时

第二天,便是正式的婚礼,是从会面到完婚的婚嫁程序中最热闹的环节。

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齐聚新娘或新郎家,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并为他们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婚礼的组成部分有三个:

迎送亲、拜堂、迎亲酒和闹洞房。

1.迎送亲

婚礼当天清晨,媒人带领新郎、迎亲队以及唢呐队到达新娘家,要装备花轿,带上一只活鸡公,沿途鸣爆鼓乐发往女家。

与新郎家迎亲酒不同的是,新娘家做的送亲酒在早上,称为当天的“正酒”。

在新娘过门之前,会举行送亲仪式,由女方知客师主持。

知客师在堂前摆起铺好红桌布的条形桌,点喜烛两根置于长桌两头,中间放一碗大米,象征新娘出嫁之后在婆家丰衣足食,米上压一双筷子,喻示早生贵子。

仪式之后,新娘磕头告别父母,头摭红头盖,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筛背上轿,同时用米筛罩过,因为米筛是千里眼的象征,“罩米筛”表示新娘被“米筛的千眼看过”,是光明正大地出嫁,并告诫新娘到婆家以后要守妇德,与人相处不要心眼太多。

踩米筛和罩米筛都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

上轿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匹对回送男方,称为“带路鸡”。

新娘家的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人数保持一致,在送亲的人员中,新娘的兄弟或者侄子往往充当“压轿娃”的角色,压轿娃陪伴新娘坐在轿内,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使邪魔避让,“压轿娃一般不越三七,即身高不超过三市尺,年龄不满七岁。

”新娘的嫁妆由迎亲队抬回新郎家,多是被褥、衣料、碗盏等小型物件(床、柜等大型物件已于婚礼前一天抬回),称为“抬货”。

迎送亲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往往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新郎需在正午之前将新娘的花轿带回男方,但也不能太早,否则不合吉时,所以迎亲队会挑人气密集的大道绕路,一方面延迟时间,一

方面展示主人家的排场。

送亲队伍中的新娘亲属不同花轿一起到达男方家,而是在新郎新娘拜过堂之后由新郎最尊敬的两位长辈亲自接回,以显示男方对女方亲属的重视,称为“接上亲”,吃酒席时女上亲被安排在堂屋的“上八位”,桌子上的菜要比其它桌多出三样,且不能同其它菜重复。

花轿到达后,新郎家点燃鞭炮,同时将杀过的公鸡血横滴在地上,旁边横放一根四角向外的长木凳,称为“送喜神”,“其意是说在送迎亲的队伍中,难免有新郎新娘家的先辈亡灵混杂在内,杀鸡放血即告知亡灵们送亲到此为止。

”新娘在由媒人搀扶出花轿后,同新郎一起跨过长木凳,走向堂屋,并在事先放好的大簸箕里稍坐片刻,称为“坐簸箕”,也叫“坐性”,意为磨磨新娘的急性子,日后好侍奉公婆。

待吉时一到,便举行拜堂仪式。

2.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是整个婚礼中最重要的礼节,拜堂的香案一般设在堂屋正中。

香案左右各设一座。

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新人就位,新郎在左,新娘在右,知客师朗声诵道:

“走到堂前来,满门尽开怀,一家养义子,九族尽皆知,有劳鸿雁传情信,秦晋两国结姻亲,两姓联姻亲和好,花果团圆乐长春。

鸳鸯一对,婚姻美满;志同道合,百年恩爱。

”之后,拜堂开始:

一拜天地,感谢天地孕育万物;二拜高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三是夫妻对拜,期望今后夫妻和睦。

3.迎亲酒和闹洞房

夫妻交拜后就算礼成了,新郎新娘的婚姻关系正式缔结。

拜堂仪式后,迎亲酒就正式开始,因为酒席多是流水席的形式(也称“坝坝席”),所以主要菜品多是已经准备好的凉菜、蒸菜、炖菜,其中最具马鞍特色的莫过于“砣子肉(墩子肉)”,其特点是皮皱色黄、肥而不腻,体现了马鞍人待客热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

迎亲酒席不仅有丰富的地方菜品,还有热闹欢乐的喜庆氛围,锣鼓唢呐队的坐位一般特定在堂屋门外右侧的街沿上,开席(即开宴),每一道新菜上席,唢呐手和鼓手便要吹打一曲,称为“唢呐报菜”,因此即便是新郎家附近没有“坐席(参加婚宴)”的乡亲,也能凭唢呐锣鼓响起的次数判断主人家上了多少道菜。

闹洞房是中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又叫“闹新娘”。

一般是同辈群体会去闹洞房,入夜,青年男女拥入洞房看望、逗乐新郎新娘,吃茶果、瓜子、花生、点心,深夜方散。

70年代以前,仪陇马鞍地区闹洞房的环节还包括“听房”的习俗,《汉书》记载:

“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妇言语及其举止,以为笑乐。

”即在夜深人静新婚夫妇安寝时,有好事者藏在新房窗外偷听新人说话。

民间传说“新婚之夜常为冤鬼找替身之时,听房者如发现新房内有两个新娘或两个新郎时,当

惊醒新人,勿为所惑,冤鬼远远看到有人听房往往也不敢进房了”。

“‘听房’‘闹洞房’是人们求喜庆、爱热闹的心理表现,而求喜庆、爱热闹心理的深层,则希求兴旺发达,”所以俗语有“不闹不发,越闹越发”的说法。

次日上午,新娘梳妆打扮,到堂屋拜见公婆,敬茶或酒,吃过早饭后同新郎一起回娘家,称为“回门”。

至此,马鞍传统婚礼基本结束。

二、近三十年马鞍婚俗新变化

传统婚俗礼仪繁多,“从择偶到结婚,中间的礼仪程序非常繁琐,但是为了使婚姻得到社会的承认,并未新人及其家庭祈福驱邪,每个礼仪程序都受到认真对待。

”凡明媒正娶的婚姻,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个步骤,“婚姻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对象讲究‘门当户对’,官宦、富豪人家一般不与贫民、穷苦百姓联姻。

”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婚姻。

婚姻礼俗中出现了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的趋势,再加上由年轻人带回的西式婚礼观念的影响,传统的马鞍婚礼习俗受到冲击,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一)婚礼程式简单化

在时新的婚俗里,男女双方大都通过自由恋爱相识,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举行婚礼,媒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起媒”和“谢媒”的环节就被省略了。

“男女双方自愿,父母同意,即约期会面;双方认为可以,就择期‘看人户’,即女方同母、婶、姑、嫂、姐去男家看家境。

如果满意,同意婚事,即受收男方馈赠的衣物、现金等礼物,是为订婚;如果没有看上,即作罢论。

之后,如果女方不同意,要翻悔的即如数退还男方礼物,男方不同意,要另订婚的,馈赠女方的礼物即无偿赠送了事。

”旧式婚姻的繁琐礼仪,逐渐精简改变,形成了一股新式婚礼取代旧式婚礼的大趋势。

新娘出嫁前夜不再哭嫁,1975年后出嫁“坐花轿”的习俗在马鞍片区内消失殆尽,新娘在出嫁当天同姑婶、姐嫂等一道步行到男家举行结婚仪式,行鞠躬礼。

笔者随机采访了正为孙女筹办婚事的马鞍镇险岩村的彭女士,她告诉笔者,1969年她出嫁时的陪奁是一张老式木头架子床、一张八仙桌、两套大红铺盖以及两箱装满镜屏、门帘、茶壶、陶瓷茶杯、瓷碗瓷盘、漱口杯和胭脂香粉等小件物品的大红木箱,男方过礼时用板车拉了两趟才将她的嫁妆拉完,而到了2012

年孙女出嫁时,家里准备的陪奁是一张存有8万元的银行卡。

“简单、快捷、不麻烦”成为新式婚俗被广泛接受并推崇的重要原因。

婚礼程式逐渐简单化的趋势广泛被人接受,但仍然有部分被访者表示更欣赏传统的婚礼仪式,认为庄严繁复的传统婚俗程式不仅表达了严肃的婚姻观,同时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当下闪婚、裸婚、拼婚、试婚潮流引发的闪离、出轨、离婚等对婚姻不负责的消极婚姻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的确,马鞍婚俗的一大特色即是具有鲜明的客家风情,因当地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因此被称作“西部第一客家古镇”,但近年来马鞍婚俗中的客家式特点有了即将销声匿迹的趋势,其表现如下:

1.婚俗中的忌讳越来越少

传统马鞍婚俗中有诸多禁忌:

男子不能娶生于亥时的女子,因为“亥”同“害”,克夫;新娘出嫁时穿的衣服不能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新娘出嫁时忌翻白眼和回头,如若翻白眼和回头,则喻示新娘以后会被休回娘家;新娘出嫁日在新郎家只能吃菜不能吃饭,因为吃了婆家的饭就是婆家的人,以后有万般委屈也只能忍受。

诸如此类的禁忌还有很多,大都反应了马鞍客家人祈子求福谋平安的心态,但近来来随着马鞍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这些忌讳逐渐被人们更开放更科学的自由婚姻观念所代替。

2.部分特色客家婚俗消失

“上头开脸”等传统特色婚俗之一,即新娘在成婚当日早起并端坐于镜台前,请福寿双全的妇人把新娘的辫子盘成发髻,此为“上头”,表示新娘少女时代的结束;然后用五色丝线绞去脸上的汗毛,绞完后用煮熟剥好皮的热鸡蛋在新娘脸上滚,此为“开脸”,意为使新娘的脸更光滑细腻。

“上头开脸”曾是女子出嫁前的必修课,如今在时新婚俗里已经难觅其踪迹,现在新娘在出嫁当天早上都坐在美容美发店里,虽然也是化妆盘发,但已经丢失了那种传统的意蕴。

同时正在消失的客家特色婚俗还有“合八字”等,充满客家特色韵味的传统婚俗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婚礼仪式现代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婚礼现代化成为婚俗中除婚礼程式简单化外的又一大新特点,20世纪80年代,一股推崇简洁实用的现代化婚礼意识开始在仪陇马鞍这片土地上兴起,“机关单位职工和城镇青年,一般经过自由恋爱阶段,过渡到结婚,多是举行茶话会,请吃喜糖,利用节假日举行婚礼,不受彩礼,不办嫁妆。

”进入到21世纪后,马鞍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人民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婚俗变化上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马

鞍人民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和重视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婚礼策划公司应运而生,提供婚礼全程一条龙服务,如婚庆礼仪、婚礼主持、婚礼现场布置、预定酒店等。

传统的花轿迎亲也演变成了专业的迎亲车队,照相机和摄影机成了新式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工具。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婚俗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婚礼仪式跳出传统的固定模式,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充满个性的草坪婚礼、水下婚礼、空中婚礼、集体婚礼、民族婚礼等婚礼创意层出不穷。

马鞍本地婚庆行业蓬勃发展,婚庆消费市场的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婚宴、婚礼租车、珠宝首饰等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为追求个性与浪漫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婚礼选择。

马鞍婚俗的现代化趋势不是空穴来风,这与它本身的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仪陇马鞍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区,仪陇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劳动力输出大县。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大批马鞍青年奔赴沿海各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他们受到外来思想的的很大影响,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由恋爱的婚姻观,向往西式婚礼的简约浪漫。

“穿婚纱”、“交换戒指”、“切蛋糕”等西式婚礼中的元素被他们的婚礼所借用,但婚俗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所以旧婚俗在新的自由婚恋观和西式文明婚礼的冲击下发生了“婚礼程式简单化”和“婚礼形式现代化”的新特点,“新旧婚俗的交相激荡,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呈现出中西新旧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

结语

“在人类社会三大生产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

”而婚俗作为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的习俗,是一种贯穿人生全过程的重要风俗。

地方婚俗更是研究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据,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高速发展,仪陇马鞍的传统婚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渐渐被各种或简约或浪漫的现代婚礼所取代,这种中西新旧互相融合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婚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但同时让人担忧:

传统婚俗究竟何去何从?

仪陇马鞍的传统婚俗作为中国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遗忘,深厚的文化是中国成为文化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

对于传统婚俗,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白国琴编著.旧丧婚嫁到新礼仪风俗[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

[2]鲍宗豪.婚俗文化:

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

[3]陈浩渊.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4]何永超.婚俗文化的存在价值[J].天津社会保险,2011(5).

[5]卢星星.中国元素与“中式婚礼”齐飞[J].才智,2009(12).

[6]毛文君,赵可.近代四川婚姻礼俗变动趋势及特征述略[J].成都大学学报,2003

(1).

[7]荣娥.乡村社会中的婚姻礼仪变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

[8]岳冬冬,金飞宏.从功能论视角浅析仪陇客家婚俗[J].西江月·下旬,2012(5).

[9]张春艳,李凤英.中国当代婚姻仪式及消费习俗的变迁[J].文化学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