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1733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教师提问:

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

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

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

它们有什么关系?

(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

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3.揭示意义:

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

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

什么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

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和(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

80×5=400

  内项积是:

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7∶10

  3.0.5∶0.2和4.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省略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2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

什么是比?

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

16:

4.5:

2.710:

6

  二、新授

  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

它们有什么关系?

  (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

80:

2=200:

5或=

  师:

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

  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

80:

2=200:

5

  并自学课本

  提问:

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什么叫前项?

什么叫后项?

什么叫内项?

什么叫外项?

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

10=9:

158:

3=3.2:

1.21/3:

1/6=16:

8

  (3)计算:

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

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总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

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4、5:

2、7=10:

6=

  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

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第二天

  运输次数24

  运输量(吨)16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

谁来交流?

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16: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

(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

16;4:

32;16:

2;32:

4;

  16:

32;2:

4;32:

16;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

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

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

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

(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

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

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4︰6

  比例

  2︰3=4︰6

  3.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和9∶12

  总结方法: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

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

2=32:

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6、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

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7、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

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学生独立验证)

  8、利用一个比例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9、小结:

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

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

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8∶5

  方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二)自主练习,拓展提升

  1、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1/4和12∶916∶2和32∶47∶4和5∶3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16∶2=32∶47∶4≠5∶380∶2=200∶5

  2、连线:

自主练习第3题。

  3、填空:

自主练习第6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

  2:

1=4:

()1.4:

2=():

31/2:

1/3=3()12:

()=():

5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写几个)。

  2、3、4和6

  因为2×6=3×4所以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2:

3=4:

66:

4=3:

24:

2=6:

33:

6=2:

4

  2:

4=3:

66:

3=4:

24:

6=2:

33:

2=6:

4

  练习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沟通。

  (三)回顾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

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0:

6=4.5:

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小学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

(如80:

2=200:

5,=,2:

5=80:

200,5:

200=2:

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概括。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

请你说出两个比。

(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

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

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二、导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指名板演)

  

(1)3:

524:

40

(2):

7.5:

3

  追问:

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指出: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0.5:

0.2○5:

2

  1.5:

3○15:

3:

2○:

1

  提问:

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

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

指出:

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

提问:

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

提问:

能不能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式)为什么?

强调:

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0.8:

()=1: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

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

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强调指出: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

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

填写以后,学生回答:

为什么填这个数?

  让学生口答结果。

提问:

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

提问:

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追问:

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提问:

什么叫做比?

什么叫做比例?

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

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提问:

哪一个比和:

4组成比例?

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

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生答:

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

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3:

518:

30⑵0.4:

0.21.8:

0.9

  ⑶5/8:

1/47.5:

3⑷2:

89:

27

  [评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

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3:

5=18:

30。

  (课件显示:

“3:

5”与“18:

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

为什么?

(课件显示:

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板书:

比例)

  [评析:

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