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1146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docx

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5

【专题五】世界近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

【考情分析】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新课程标准试题更多考查这一专题,主要考查的选点是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特点,淡化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考查。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突出对各国民主政体各自特色,突出代议制度民主政治的一般特征;考查过程中,强调政治现象背后的经济根源,重视对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考查,尤其是政治与经济的横向联系;今后高考考查的方向,将是把雅典、罗马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联系起来考查,体现纵向比较,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专题不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对本专题的考查,近年来有如下特点:

(1)以选择题为主,分值相对较低,属于高考的冷点。

(2)专题内综合的试题是主要形式。

(3)专题外综合,主要表现为与工业革命相联系和与中国历史相联系。

今后高考主观题,也有可能渗透这一专题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联系起来考查。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近年来新课程、旧课程高考均出现了大量试题,选择题、主观题均频繁出现,图文并茂的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所在,往往与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命题。

这一专题的高考试题,从题型上看,既有学科内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也有学科间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考查主要是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尤其重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经济布局、大国崛起等内容的联袂考查,强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4.《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专题,也是高考频繁考查的重点内容。

主要考查的内容是:

人文主义的内涵、对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宗教观的理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

从命题形式看,以选择题为主,但间或出现主观题,材料解析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命题的角度看,可以从知识间的横向、纵向的角度进行联系比较。

纵向联系人文主义的起源、复兴和发展的演变过程为主。

横向联系比较以中西文明的发展为主。

本专题高考命题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专题中重大事件往往与时政热点问题相结合,考查通过时政热点问题观察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专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不多的专题。

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考查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

从考查的内容看,主要考查美术作品及其风格特点尤其是现代派绘画的考查上。

从命题的角度看,将着眼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具体背景、文学艺术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以及人物与作品、艺术价值及影响的考查。

高考命题的选点多与社会生活、社会时政热点相联系。

【知识交汇】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容和影响

1.特点

(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4)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5)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6)实行分权原则。

2.内容

(1)内阁产生与权力:

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主要职权是对提交议会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和控制下院等。

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

(2)首相的产生与权力:

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

拥有各部大臣提名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3)国王的地位与权力:

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批准和公布法律等象征性权力。

实际君主“统而不治”。

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4)上院的产生与权力:

不经选举,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等组成,无任期,有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拖延与修改权、有最高司法权。

1999年上院改革,取消了世袭贵族的当然议员资格,一部分议员由选举产生。

(5)下院的产生与权力:

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3.作用:

(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独裁统治。

(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影响深远。

二、英国内阁制与明朝内阁制的比较

1.相同点:

(1)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都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拥有广泛的权力。

(2)明朝内阁成员和英国内阁成员虽然名义上都是由君主任命的,但君主的任命仅具象征性。

明朝内阁成员实际上是由“廷推”产生,朝廷根据官员的资历确定内阁成员,皇帝虽有否决权但实际上很难使用。

英国内阁实际上议会多数党党魁负责组阁,国王拥有否决权但也很少行使。

(3)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都是对君权的分权。

明朝内阁确立的票拟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权力,并且越往后,对皇帝的限制越大。

到天启、崇祯年间,皇帝不得更改首辅的票拟已成成为政府习惯。

而英国内阁也从《权利法案》开始,逐步将国王的权利缩小到今天仅仅剩下礼仪方面的。

2.不同点:

(1)英国的内阁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英国的内阁是民主选举产生的;而中国的内阁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

(3)英国内阁制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内阁制则促使封建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三、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1.相同点:

都属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由资产阶级国家性质决定并为之服务;都体现了分权原则。

2.不同点: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称谓

国王

总统

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简间接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地位

统而不治的虚君

有实权,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4年,最多连任两届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元首、议会、政府关系

元首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总统行使权力时对议会不负责任,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宪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

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1.不同点比较

项目

德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实权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和议会、政府的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首相可解散议会。

议会也可辞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约

 议会权力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权力很小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2.相同点比较:

两国资产阶级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3.形成的不同原因:

(1)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统一运动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方式,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统一后的德意志政权主要掌握在容克贵族地主手中。

(2)而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掌握了国家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五、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国王

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举(任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世袭

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总理

内阁总理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中多数党派领袖担任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参众两院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但必须内阁总理副署

总理和皇帝

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关系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内阁总理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权力很小,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

立法权

议会

国会

参众两院与总统共同享有

名归帝国议会,实在皇帝

确立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

君主虚位,议会至上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议会共和、相互制衡

军事封建、皇帝权重

特征

(1)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核心);

(2)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作用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

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核心

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本质

资产阶级力图通过立法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到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形成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

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1.含义:

所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是指在资本主义主导下,世界各地由原来相对隔绝的区域性市场发展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世界性市场。

其形成与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原因:

(1)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随着其产生、发展,原有的区域性市场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必然促使资产阶级走向世界不断地开拓市场。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16—18世纪的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得非洲沿海岸、美洲大部、亚洲沿海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中期的英、法、美等国殖民扩张迫使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总之,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各地逐步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在英、法、美、德等国普及,这驱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工业国用廉价的商品征服了许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垄断组织的产生、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国际流通加速促成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可见,工业革命的进行与扩展大大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这在19世纪尤为明显。

蒸汽机车和轮船、汽车的出现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商品流通速度日益加快、贸易范围不断扩展。

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3.过程:

(1)16至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改造全世界,因此,这时世界市场表现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极力开辟海外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

(2)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

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3)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

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4.影响:

(1)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16世纪以来,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不仅加快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双重影响。

一方面,殖民地区财富、劳动力、资源被大肆掠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另一方面,殖民地区原有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新的经济因素不断发展壮大,促成殖民地区向近代社会转型。

(3)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这一影响在非洲、大洋州、美洲尤为明显。

(4)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总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5.曾经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国家:

(1)16~18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主导地位。

(2)19世纪前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美共同主导。

(4)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主导世界市场。

(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标志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主要特点

科学与技术未结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生产力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

能源

电、石油

新兴工业部门

机器制造业、采煤业、纺织业、冶金业等

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等

经济结构

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 轻工

重工业得到发展

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

垄断大企业 组织

主要经济侵略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发明者

发明创造者大多是工匠

发明创造者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工程师

成果

多数是生产经验的总结,

属于经验型

多数是科研产物,

属于科研型且量多质高

开展的国家

起先只限于英国,逐渐发展到其他国家。

“一枝独秀”

一开始就在几个国家齐头并进,形成多元化。

“全面开花”

产业部门

始于棉纺织业,后来在主要轻工业部门展开

以重工业和电力业为主要领域,对带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作用

影响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矛盾激化

八、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的新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规模还比较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重化工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社会化趋势日益增强。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

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工业革命的浪潮同时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现,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九、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

(1)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2)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

(1)政治目的:

宣扬——加强——满足

(2)经济目的:

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3.特点:

(1)时间早。

(2)规模大。

(3)次数多。

(4)贸易性质:

前者是封建国家朝贡性的贸易,后者是掠夺性的贸易。

4.影响和后果:

(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形成差异的原因:

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

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6.郑和下西洋废止原因及其启示:

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

耗费浩繁,国库枯竭。

明末的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启示:

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

十、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异同点比较。

两个运动之间的主要联系分析

1.相同点:

①背景:

都发生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之上。

②目的:

都是为了资本主义获得更好的发展。

③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④内容:

都对教会神学和封建特权进行批判,都倡导发展科学、追求真理,都推崇理性,都要求人的解放,追求个性自由。

⑤影响:

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都为资产阶级取得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背景:

前者出现于14~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教会神学束缚人们的思想;后者出现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②斗争目标:

前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幸福;后者既反对教权主义,更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文艺复兴”重在否定神学世界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也就是说,文艺复兴重在否定人们原来的信仰和世界观。

而启蒙运动重在建立一种新的信仰和国家制度。

当然,这种信仰和国家制度的选择是建立在人们自己的思考之上的,是人们运用自己的智力而不是外在的力量去认识、判断和理解社会的产物,也就是人们理性思考的产物。

由此可见,启蒙运动把西方人文精神推进到了理性时代。

启蒙思想家把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解放思潮提升到理论和制度设计层面,并提出了法治和民主政治等构想,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指导思想:

前者是人文主义,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乐观进取的精神;后者是理性主义,主张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来行事,无须依赖神和天意。

④斗争形式:

前者借用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文学和艺术为表现方式;后者抛开宗教外衣直接与封建制度交战,大胆揭露封建制度的一切弊端,以哲学、政治学说为主要表现方式。

⑤思想深度:

前者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尚停留在对旧秩序的批判上;后者提出了天赋人权等学说,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不仅批判了旧制度,而且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

⑥地域:

前者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扩展到西欧,中心是在意大利;后者发源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中心是在法国。

⑦影响:

前者有利于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文艺的繁荣和哲学、政治学说的发展;后者冲击了专制主义与教权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促进了哲学与政治学说的繁荣。

3.联系:

①文艺复兴是启蒙运动的基础:

后者的思想来源可追溯到前者的人文主义;前者对教会腐败与封建黑暗统治的揭露,为后者减少了阻力;前者使科学开始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得到发展,为后者理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前者使哲学、政治学说得到发展,为后者天赋人权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②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

后者把反封建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大胆揭露封建制度的一切弊端,而且勾画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准备。

两者的差距实际反映出资产阶级思想从初步形成发展到成熟并形成完整、系统的民主革命理论的过程。

十一、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异同点比较

1.相同点:

(1)兴起的背景相同,都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而出现。

(2)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斗争,尤其是反封建教会。

(3)兴起后都迅速扩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2.不同点:

(1)从背景上看,宗教改革还与西欧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关,并且各种社会力量都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教会,这是文艺复兴所不具备的。

(2)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开展和进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始,它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运动。

(3)产生的历史作用不同,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其产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文艺复兴则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十二、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主要侧重于使人获得或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一种反叛。

2.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一种延续,宗教改革的内容也蕴涵着人文主义思想,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继承表现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上,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对人文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是指启蒙运动把矛头集中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并且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幅蓝图,提出了整体改造社会的方案,直接为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十三、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条件及其深远意义

1.诞生条件:

①思想文化基础:

经过艺术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基督教神学遭受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思想文化更加进步。

②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③理论基础:

19世纪前期,德意志人施莱登和施旺相继提出和确定了细胞和细胞学说,为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有些生物学家,如法国的拉马克确立了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这为进化论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深远意义:

①欧洲思想界:

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直刺神学的要害;它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②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

它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

③中国思想界:

引起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进行积极地宣传和介绍,他们著书翻译,宣传进化论,唤醒国人,以免亡国灭种之灾。

十四、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的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