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1927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docx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梳理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地理位置)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1、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使用,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三、《汉穆拉比法典》:

1、作用:

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历史价值:

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二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

1、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圣书体、祭司体、世俗体)。

2、古代埃及人普遍使用纸草作为书写材料。

第三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于印度创立。

2、佛教经典总称大藏经,由经藏、律藏和论藏组成。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

玛雅文化(博南帕克神庙)、阿兹特克文化(特诺奇蒂特兰)、印加文化(太阳门)

二、玛雅文化:

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第六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

1、特征:

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以工商业为经济主体,大多数为民主政治。

2、“古典时代”: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

1、条件:

手工业、商业、外贸发达,提供了自由的环境;古代雅典经济繁荣;以城邦政治为主,小国寡民;文化繁荣,毗邻各文明地区,形成多元文化。

2、进程: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时代”

3、特点:

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的直接民主。

4、影响:

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5、局限性:

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七课〖希腊古典文化〗

一、诗史与戏剧: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二、哲学与史学:

1、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2、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欧洲历史的源头。

第八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二、罗马帝国:

1、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2、罗马帝国疆域: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是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第九课〖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

1、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2、它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十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

1、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2、7世纪中叶,穆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整理抄录成册,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古兰经》。

第十一课〖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

1453年5月末,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二、帝国的统治: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和君士坦丁堡后,控制了亚欧商路,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

第十二课〖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

1、采邑制改革: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接受分封者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主要是服兵役,采邑不可世袭)

影响: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使得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发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二、等级君主制:

1、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3、特征:

王权借助等级会议实行统治,贵族和市民共同参政,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4、影响:

有利于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十三课〖城市的复兴〗

一、中世纪庄园:

特征:

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大体上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经济和社会组织;普遍采用劳役地租,农奴与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非常明显。

二、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特点:

是生产力提高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即以商品经济为主导,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前提;聚居于交通便利之处,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体;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空间狭小,公共设施滞后,环境脏乱;市民为城市的主体,其力量的逐渐崛起推动了等级君主制的产生。

 

第二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原始农耕:

1、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割据,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炎黄传说:

三皇(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传说

2、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1、夏朝建立之前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

2、“天下为公”的禅让制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替代。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

1、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出土有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2、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象征了器主的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

2、封邦建国体制: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王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社会大变革:

1、东周的建立:

公元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建立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经济领域的变革: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二、百家争鸣:

1、背景:

社会生产力进步;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列国争霸导致社会动荡;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逐渐崛起。

2、代表:

儒家:

孔子(发展周公礼治思想,创造出“仁”为核心的思想,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及协调人际关系)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思想)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仁”,熔礼、法于一炉)

道家:

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鄙视世俗物质享受及财富权力的追逐,提出朴素辩证法思想)

法家:

韩非、李斯(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3、影响:

体现了当时学术的活跃;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韩、魏七国

2、商鞅变法:

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3、大一统帝国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帝国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

2、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郡县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

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建造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焚书坑儒。

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的暴政:

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横征暴敛、秦二世昏庸腐败。

二、第一次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与西汉建立: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西汉。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八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汉统治者以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乘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

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统治者采取“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酷刑。

2、汉文帝、景帝的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第九课〖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形成宫廷的决策核心称“内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外朝”;还创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第十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公元25年,汉光武帝登上帝位,重建汉朝,定都洛阳,称“东汉”。

二、东汉衰败:

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家族名声远扬,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第十一课〖割据与分立〗

一、三国鼎立:

1、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2、公元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

1、北方,曹操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耕作进行民屯,命军队耕战结合为军屯。

2、蜀汉境内,诸葛亮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南中八郡,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

3、江南地区,孙吴发展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钢铁冶炼、瓷器烧造等,发展造船技术,治理山越。

第十二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南朝与北朝:

1、政权更迭:

西晋: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2、南方经济发展情况:

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广泛兴修、犁耕推广改进和引入北方作物,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二、民族融合:

1、冯太后改革:

冯太后改革:

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孝文帝改革:

将都城南迁至洛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极力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十三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隋,589年统一全国;

2、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3、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并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4、影响:

使得皇权逐渐增强,宰相分工明确,三省六部互相牵制,同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二、科举制:

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常设明经、进士两科。

秦汉选拔官员方式主要采用推举,魏晋以来门阀世族把持选举大权,至隋唐开创科举,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十四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唐太宗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李世民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唐太宗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经常鼓励臣下敢言直谏,自己也能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

二、开元盛世:

唐玄宗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

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并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

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开元年间的治理与整顿大见成效,王朝统治被推向全盛,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

第十五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二、东亚文化圈:

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第三分册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十七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宋朝的建立: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二、文官体制: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便于官员调遣撤换,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

961年太祖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实行内重外轻方针,编中央禁军及地方厢军、乡兵,并采取更戍法。

第十九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辽、西夏和北宋的和战:

1、辽的建立:

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契丹国,后改国号“辽”。

2、澶渊之盟:

公元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维持百余年和平。

3、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称西夏。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2、靖康之变和南宋建立:

公元1127年,金军攻入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等,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建南宋,定都临安。

3、榷场:

各政权对峙时期,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

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1、大蒙古国建立:

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2、元朝的建立: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国,定国号“大元”。

3、南宋的灭亡:

公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

第二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农业:

南方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水田农具改进,农业耕作技术成熟,稻麦轮作推广,大量开垦耕地,因地制宜开辟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桑蚕业的中心转移至南方。

2、手工业:

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有较大的发展。

杭州、苏州、成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地区出现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

棉花种植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

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南宋——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二、海上丝绸之路:

1、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语番货交易的“番市”。

2、内容:

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以泉州为起点,通往高丽、日本、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

3、港口:

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

第二十一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

1、活字印刷:

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架

2、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火药武器:

1、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代,官府设专门作坊,制作火器,如突火枪、火铳。

2、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沈括与《梦溪笔谈》:

创制“十二气历”,推测地质构成,提出“石油”一词。

第二十二课〖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

1、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则创置行省制度。

除称为“腹里”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监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二十三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明朝的建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朱棣时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内阁大学士职责为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以下依次称次辅、群辅)

第二十四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清的建立:

公元1616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同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第二十五课~第二十六课〖康乾盛世〗

一、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后定为常设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乾隆帝时进一步加强军机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

二、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1、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1689年签定《尼布楚条约》。

2、清初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其后新疆回部发生叛乱,乾隆出兵平定,统一天山南北,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军务民政。

3、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

4、康熙中期清朝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三、社会经济的繁荣:

商业的繁荣:

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商业发达,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商品集散地,如“船码头”汉口、“银码头”镇江、“布码头”无锡等。

四、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篡:

1、乾隆时期,清政府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4部,为我国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