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1964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docx

高考真题哲学第二单元练

20.[2014·海南卷]《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

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及作用。

上述材料中虚幻的形象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原型”的反映,①符合题意。

上述神话故事是作者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幻想的世界,②符合题意。

观念中的矛盾是对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反映,二者具有同一性,③说法错误。

④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1.[2014·海南卷]“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可见(  )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1.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及认识过程。

对项羽能否实现东山再起,杜牧和王安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也体现了认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④符合题意。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②说法错误。

材料反映了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同,③不符合题意。

22.[2014·海南卷]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原来需要机械加工的产品,现在需要3D打印就能够完成,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③符合题意。

通过3D打印,把数字模型文件中的产品变成现实的产品,体现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④符合题意。

观念的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的存在,①说法错误。

观念的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现实的存在属于物质的范畴,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19.[2014·海南卷]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  )

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 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9.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及对立统一的观点。

“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强调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性,②符合题意。

“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体现了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④符合题意。

料没有谈到实践和创新,①③不符合题意。

17.[2014·海南卷]以往台湾地区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

这表明(  )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科研人员根据市场需要,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以扩大销路,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①符合题意。

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现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体现了认识受人们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③符合题意。

②说法错误,认识决定于实践,但不一定落后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④说法错误。

35. [2014·广东卷]下图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5.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实践决定认识等知识,考查考生审读漫画的能力。

漫画中“幸运”壁虎拿到的奖品是自己的尾巴,这启示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某种观点是否正确。

据此判断,D表述符合题意,B表述不符合题意。

哲学有正误之分,只有真正哲学才能指导实践不犯错误,A排除。

认识结论不同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不一定不同,C表述错误。

34.[2014·广东卷]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

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

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

34.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的产生、物质概念、矛盾的特殊性等知识点的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具体物质的概括和总结,雾与霾都是具体物质、不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定义属于主观范畴,主观决定于客观,故

A、C、D表述错误。

B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2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

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A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

因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一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过程,所以《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不设标准答案,①②符合题意。

③错在“永无定论”,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

真理可以被超越,但不可以被推翻,④观点错误。

故选A项。

4.[2014·天津卷]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

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

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4.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把三维的世界画成二维的,也能把二维的画面想象成三维的,说明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B项符合题意、排除D项。

材料没有涉及现象与本质的问题,排除A项。

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C项片面。

5.[2014·天津卷]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5.D [解析]本题考查按规律办事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漫画表明,木匠把创新作为目标,违背了做凳子的一般规律,从反面启示我们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D项符合题意。

30.[2014·浙江卷]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

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0.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认识过程等知识。

材料中的研究人员在不同实践和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②符合题意。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推翻了原来的结论,使认识进一步深化,④符合题意。

①与材料不符。

认识具有反复性,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③说法错误。

故选D。

 

26.[2014·北京卷]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

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

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6.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

①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农舍相关,体现了②③。

观念的作用再大,对物质也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27.[2014·北京卷]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认识过程(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7.D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过程。

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该地在实践中对“两座山”关系的认识不断进步,体现了②④。

③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

35.、[2014·北京卷]某小组进行主题为“学习《经济学常识》,把握经济思想脉络”的课程讨论时,绘制了一张图表。

对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到②起因于“滞胀”现象

b.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c.1929-1933年经济危机促使②到④

d.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③的丰富和发展

A.abB.acC.bdD.cd

35.C [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的生产、认识的发展。

a、c不符合历史现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剩余价值问题,b符合题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d符合题意。

34.、[2014·福建卷]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4.B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体现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没有体现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不选。

②是方程式的展开,只是方程式的形式发生变化,并没有体现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选。

《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体现了社会意识的作用,③正确。

“坐地”体现相对静止,“日行八万里”体现绝对运动,④对应正确。

故选B项。

27.[2014·江苏卷]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27.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含义。

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自身不能改造世界,A项错误。

意识本身属于主观现象,不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排除B项。

人们置身苏州园林而生江南情思,C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人的生理活动,排除D项。

28.[2014·江苏卷]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8.A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科学发现是对事物规律的一种认识,产品研发是对规律的运用,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唯心主义观点。

材料强调的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C、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

31.[2014·江苏卷]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1.A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

人类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洋认识的提高,体现了①②。

材料没有强调人类改造世界、揭开深海世界神秘面纱的目的等内容,排除③④。

33.[2014·江苏卷]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3.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针对新情况调整政策,体现了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项符合题意。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问题,排除D项。

28.[2014·全国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

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8.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材料强调的是在不同处境下人们对事物产生了特殊的认识,①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②④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人脑的局限性,③与题意无关。

29.[2014·全国卷]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

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

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

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

“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9.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

试验说明鳄鱼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①③符合题意。

动物心理具有适应性和主观性,②④观点错误。

30.[2014·全国卷]农谚说:

“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30.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观点错误。

气象员通过试验验证了谚语的真伪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体现了②④。

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目的,③与材料无关。

2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知识。

美食属于物质的东西,文化意蕴属于观念的东西,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体现了物质的东西通过实践转化为观念的东西,②④符合题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本质的差别,①③说法错误。

故选C项。

9.[2014·重庆卷]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9.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

人们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对雾的认识不同,故B正确。

此题强调物质条件的变化导致意识反映内容的变化,凸显了意识的本质,没有涉及认识的反复性,排除A。

“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排除C。

“雾”的意象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中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故排除。

10.[2014·重庆卷]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10.D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的知识。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故排除A。

向污染宣战是对现有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造,而不是根本变革,排除B。

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排除C。

环境污染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遭受自然规律惩罚的体现,所以D正确。

2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1.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作用。

研究人员的实验证明,地球上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①符合题意。

研究人员的重大发现表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④符合题意。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②③说法错误。

故选B项。

35.[2014·山东卷]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35.C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过程。

题干材料简述了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意在强调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项最符合题意。

A项与材料无关。

B项否认了认识的无限性,说法错误。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真理,不包含谬误,D项观点错误。

 

42.[2014·山东卷]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答案]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解析]本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结合材料,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39.[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

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

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纂《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

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

书中收录了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

《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属于体现类题目。

首先答出原理内容,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然后从《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及应用两个角度分析。

 

39.、[2014·北京卷]古人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修德,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