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1978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1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docx

高中校本教材地理环境保护全册教案

 中学校本教材

 

高中地理组

环境保护教案

第一讲、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讲、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第三讲、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第四讲、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第五讲、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一:

课标解读

本模块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环境保护”模块是高中选修部分的第六个模块。

本模块的设计体现了“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是高中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环境观、资源观的重要内容依托,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单列“环境保护”模块既是基础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行为习惯的需要,并且也是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的体现。

本模块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几乎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都有密切联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也有联系。

因此,也是高考地理学科经常关注的“热点”知识。

二、模块知识结构分析

本模块主要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中心选择内容,因此,其内容构成如下:

有五个专题,第一个专题“环境与环境”主要介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全面性的介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三个专题,则是从资源、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广义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展开介绍;“环境管理”是检验环境保护有效性的主要途径,这个专题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大到了全球,并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概念从观念逐渐向行为方面内化。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三、对本模块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这条“标准”是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可以这样理解该“标准”要求:

一是要理解“环境”的概念;二是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关系;三是通过举例(真实案例)的方式加以说明。

这就要求,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环境”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应以大量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进而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就应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就好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先要让学生接触爱国人士的相关经历、爱国故事等,以使学生对爱国有个感性的认识和想法。

培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也必须要使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因此,可以通过呈现古今中外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要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危害。

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以往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个别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而是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人口增长和工业生产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本条“标准”将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定为“说出”,就是希望学生根据学习“人地关系”演化过程中所得到的环境问题信息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即可。

无需死记硬背所有原因。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注重学生对当前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因此,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这种能力的训练。

归纳过程应集中在对环境问题的整理和讨论分类上,不须在对具体环境问题做解剖分析。

教材重点: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讲、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

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

(1)自左向右依次为:

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

但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

人地对立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

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良性方向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⑵内涵

①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②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

⑶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

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经典例题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答案】D

四、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

   1.概念:

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作用:

   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5.自净作用的意义: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

 1.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⑴污染物:

植物营养素氮、磷等

  ⑵形成条件:

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

②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分压增高,会影响鱼体循环系统中溶解气体从血液中逸出而形成气栓,阻碍血液流通而死亡;

③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⑸湖泊演变成沼泽原理

[经典例题4]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

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揖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

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

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

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

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_地。

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染源外)。

           

(2)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

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健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

(3)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清简述其主要原因。

 

(4)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答案】

(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人们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内河运输造成的污染;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

(2)镉(Cd),铬(Cr)。

铅(Pb),汞(Hg)。

           

(3)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

由于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与自动调节的能力,导致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4)①苏州河附近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太大。

②苏州河流量较小。

3.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⑴污染物:

石油及石油制成品

⑵常发区域:

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⑶原因: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

其中大型和超大型油轮事故,经常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的急性事件,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⑷危害:

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五、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1.固体废弃物(垃圾)的概念: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城市垃圾的特点

⑴数量大

⑵品种多 

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煤灰、食物残渣等)、废塑料、废电池、树叶、脏土、碎砖瓦、混凝土碎块、渣土等组成(表2.1)。

⑶变化大

现代工业科技,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垃圾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垃圾的危害性。

(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对水环境的影响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⑴垃圾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杀害其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甚至导致草木不生。

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⑵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使可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剧。

有些垃圾堆存在城市的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

有些生活垃圾中混入了危险废物,例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医院废弃物甚至放射性废物,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专门处理,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经典例题5]当都市里的人们陶醉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大军”正向我们逼近,影响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1)在意大利,人们家里的咖啡壶大多是用回收的可乐罐制得。

请再列举一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收利用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

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

造成这种现象可以排除的原因是(  )。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3)下图是某居民小区中垃圾收集点(小圆圈)的布局,它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垃圾收集点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埋”是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

设计合理、清洁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不仅要能填埋垃圾,而且要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的污染。

下图是填埋坑的地下剖面示意图,图中P管设计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A.排放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        B.收集在底部汇聚的过滤液

C.监测垃圾是否污染周围的地下水     D.作为衬垫层,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

(5)有人设想在住宅小区附近建立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厂,其流程如下图。

请将图中①、②、③所要表达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废纸、废塑料制复合板;有机废料炼油;废包装纸盒造纸;废旧服装纺纱织布等。

(2)B

(3)分布不均匀(不合理);沿海放置污染水源。

利用率、是否便于居民使用、对小区景观的影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污染环境、运输等

(4)C

(5)垃圾(分类)收集点;

热量(或热能、能量、电能等);

再利用(或制砖、制肥、建筑填料等)

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

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

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说明:

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

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说明:

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

(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能源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的防治:

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经典例题6]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回答问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

A.降低燃油消费 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   D.节省城市用地

(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         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解析】随着轿车更多地进入家庭,对家庭、交通、人口分布及环境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综合分析其利与弊。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扩大出行范围。

但由于数量增多停车占地、燃油消费也会增多,也会给交通带来较大压力,降低交通效率。

(2)大城市交通设施完备,家庭轿车大量使用可使部分市民迁往城市外围的郊区,从而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但由于往来频繁会加重道路交通压力,使道路通行能力降低。

(3)城市人口集中,车流量大,排放汽车尾气直接污染大气,降低城市大气质量。

臭氧空洞主要是氟氯烃(制冷剂)影响所致。

尾气对水体不会造成直接大范围污染,也不会引起大规模酸雨危害。

 【答案】

(1)C

(2)D (3)D

 

第二讲、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

1.概念:

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

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

(1)非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

(二)淡水资源短缺

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世界淡水供应少

①可以用的水资源少

A.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B.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C.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②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

②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①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②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

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2.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