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044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消费:

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2、市场:

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

3、市场机制:

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4、帕累托最优:

在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5、需求:

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6、供给:

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7、支付愿意:

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8、消费者剩余:

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9、私人物品:

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10、公共物品:

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有排他性的物品。

11、市场失灵:

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

12、政策失效:

是指由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3、边际成本:

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

14、边际收益:

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

15、外部性:

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

16、边际社会成本:

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社会总成本的增量。

17、边际私人成本:

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私人总成本的增量。

18、边际外在成本:

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外部总成本的增量,是边际会社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之差。

19、边际社会效益:

每增加一单位产量引起社会总效益的增加。

20、边际替代率:

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满足程度,或者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数量时,所必须要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21、边际效用:

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新增效用。

22、消费者剩余原则:

用消费者剩余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福利,指出任何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方案均为帕累托最优。

23、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

如果资源配置的结果使福利受益者补偿福利受损者后,受益者的福利水平仍可以提高,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也相应提高,这一配置就是最优配置。

24、环境产权:

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

25、外部性:

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26、资源配置:

就是各种经济资源在部门、地区、各生产单位间的流动和分布。

27、外部性问题:

就是由于在市场中存在尚未界定清楚的权力边界,从而导致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的严重偏离。

28、使用者费用:

现在使用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费用。

29、可耗竭资源:

假定哎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30、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

31、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

32、可更新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

33、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是指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

34、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是指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拥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更新资源。

35、存量:

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

36、流量: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和流出量。

37、已探明储量:

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资源位置、数量和质量得到明确证实的储量。

38、为探明储量:

是指目前尚未探明,但可以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其存在或应当存在的资源。

39、资源蕴藏量:

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0、经济净现值:

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净贡献的绝对指标。

41、经济内部收益率:

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相对指标。

42、经济净现值率:

是项目净现值与全部投资现值之比,即单位投资现值的净现值。

43、直接市场评价法:

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方法。

44、人力资本:

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它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健康的状况。

45、人力投资:

是对劳动者健康。

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所进行的投资。

46、揭示偏好法:

是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它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47、防护支出法:

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

48、重置成本法:

是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

49、旅行费用法:

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

50、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

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

51、投标博弈法:

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假设的情况,说出他对不同水平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

52、比较博弈法:

要求被调查者在不同的物品与相应数量的货币之间进行选择。

53、无费用选择法:

通过询问个人在不同的物品或服务之间的选择来估算环境物品或服务的价值。

54、影子工程法:

恢复费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某一环节污染或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用建造该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经济损失的方法。

55、影响因子: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改变环境介质,而使人体健康、人类福利、环境资源或全球系统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因素。

56、影响:

是指一个受体暴露给影响因子的变化后,所发生的化学、生物或物理后果。

57、成果参照法:

是采用对基本经济评估法研究的价值进行估算的方法。

58、庇古税:

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或收费,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

59、环境财政:

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环境服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发生的政府收入与支出活动。

60、环境税:

是指所有能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各种税收的总称,即包括为实现环境目的的而专门征收的税收,也包括其他并非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但却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税收。

61、倍加红利:

是指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所获收入可以用来降低现存税制对资本和劳动产生的扭曲,获得倍加红利。

62、环境财政支出:

是指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其环境保护职能和目标而支出的财政资金。

63、税制绿色化:

是指通过取消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的扭曲性的税收条款和补贴,调整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的扭曲性的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及开征新的环境税,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64、财政支出:

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造成的耗费。

65、帕累托改进:

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66、机会成本:

在某种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该资源一旦用于某种商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即选择了一种机会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机会。

67、污染者付费原则:

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所需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填空题

1、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

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2、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大类。

3、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4、根据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可分为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

5、私人物品的特征是公共性和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特征是非公共性和非排他性。

6、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环境产权具有:

整体性、公共性、稀缺性、广泛性等特征。

8、自然资源可以分为:

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9、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通过控制使用率和收获率实现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10、舒适性资源的过度利用主要表现在拥挤问题和污染问题两个方面。

11、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分为:

事前分析与事后评价和变量评价与存量评价。

12、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源或环境具有存在价值,是人们具有:

遗赠动机、礼物动机、同情动机。

13、在环境选择评估方法时,主要考虑:

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信息的可得性、研究经费和时间三个方面。

14、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可以分为:

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陈述偏好法三种类型。

15、揭示偏好法主要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和求出边际隐价格。

16、投标博弈方法可分为单次投标博弈和收敛投标博弈。

17、环境影响的方面分为:

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

18、影响分为对人体健康、人类福利、环境资源和全球系统的影响四类。

19、影响的货币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基本经济评估法和辅助评估法。

20、污染排放权实际上是由环境容量资源所有者的免受污染损失权和环境容量的使用权这两部分构成的。

21、环境税分为:

排污税、接课税、环境税收优惠。

22、一般经济学以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23、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

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24、公共物品形体上难以分割活分离,具有供给上的普通性或非竞争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25、基数效用认为,效用有大小之分,它们可以用基数来衡量。

26、需求量或需求曲线表现商品需求量和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27、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28、经济学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把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视为己任。

29、效用:

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是心里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

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30、治理环境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庇古手段,一种称为斯科手段。

31、如果某种商品是正常商品,则需求的收入弹性是Em>0。

32、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简答题

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答:

①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②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③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⑤国际环境问题。

2、环境价值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答:

目的:

①完善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投资的可行性分析;②为制定环境政策、实施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作用:

①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②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③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④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⑤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3、可持续性准则。

答:

①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②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③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④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⑤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4、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

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只有既符合效率标准,又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资源配置才能达到最优。

最优体现的是效率与公平并重。

但是,即使是最优标准,也还是无法准确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但强调本国和当代的公平,而且还强调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资源配置最优的统一。

5、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当满足的四个基本假设。

答:

①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③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④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6、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答:

①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②外部性;③公共物品;④不完全信息。

7、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及后果。

答:

主要原因:

①决策判断失误;②利益集团的影响;③决策信息不全;④体制障碍。

产生后果:

①使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发生扭曲;②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产生外部不经济性;③政策失效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④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

8、科斯定理满足条件。

答:

①产权明确;②交易成本较低;③有限的交易人数。

9、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答:

①稀缺的相对性;②稀缺的差异性;③稀缺的绝对性;④稀缺的瞬变性。

10、稀缺的经济学含义与物理学含义的区别与联系。

答: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

确切地说,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11、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

答:

资源绝对稀缺性;资源相对稀缺性。

12、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

答:

①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②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特性;③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13、环境资源稀缺性凸显的成因及表现。

答:

成因: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水平越来越大,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速显现,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迅速提高。

主要表现:

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度,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

14、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答:

必要条件:

①高效率的资源配置;②高效率的消费;③对于所有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的商品替代率应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技术替代率,并等于商品价格之比。

充分条件:

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

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

15、最大社会福利点的必要条件。

答:

①该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②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16、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答:

将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联系起来,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对环境经济问题加以分析,实现环境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具有新的内涵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目标选择的方向:

①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②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环境资源配置效率;②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对效率、帕累托最优的重新理解。

17、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答:

当政策处于低效率状态时,从不完全经济效率的观点,任何能够使政策效率水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用帕累托最优作为标准,则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的政策改进都是不可取的。

帕累托最优只承认使一方收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产生帕累托最优的竞争性均衡不一定必然是公平的。

需要政府通过再分配体制,尽可能实现公平的目标。

对于环境问题来说,通过正确利用经济手段,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但是,如果初始资源配置就不公平,政府的干预就是必要的了。

18、产权的内涵。

答:

首先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使用资源的规则,这种规则是依靠社会法律、习俗和道德来维护的,产权具有强制性、排他性。

其次,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单项的权利。

再次,产权是行为权利,产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们之间一组被相互认可的行为性关系。

19、科斯三定理的含义。

答:

科斯第一定理:

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地驱使人们谈判,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

科斯第二定理:

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科斯第三定理:

由于制度本身的生产不是无代价的,因此,关于生产什么制度、怎样生产制度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20、环境产权与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

答:

①环境资源合理定价与环境资源有效配置;②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是其相对价格;③产权明晰是环境资源市场价格等于相对价格的必要前提;④产权交易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

21、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特征。

答:

完全明确的财产权、专有性、可转让性、可实施性。

22、舒适性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答:

类型:

①自然风景美学资源;②地质历史变迁遗迹资源;③生物进化史资源;④野外娱乐资源。

特点:

①唯一性;②真实性;③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④不确定性;⑤破坏的不可逆性。

23、舒适性资源经济利用的特点。

答:

①日益显著的稀缺性;②公共物品性;③技术进步的非对称影响;④经济价值的构成;⑤竞争性利用的可能;⑥决策的不可逆性。

24、舒适性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答:

①生态旅游;②舒适性资源的保护;③建立舒适性资源保护的资金渠道;④加强舒适性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25、直接市场评价法的基本类型。

答:

剂量——反应方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

26、剂量——反应法:

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评估环境变化给受者造成影响的物理效果。

27、生产率变动法的基本步骤。

答:

①估计环境变化对受者造成影响的物理效果和范围;②估计该影响对成本或产出造成的影响;③估计产出或者成本变化的市场价格。

28、利用生产率变动法对环境损害或效益进行评估所需的数据与信息。

答:

①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可交易物品的环境影响数据;②有关所分析物品的市场价格的数据;③在价格可能受到影响的地方,对生产与消费反应的预测;④如果该物品是非市场交易品,则需要与其最相近的市场交易品的信息;⑤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环境损害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需要对可能的或已经实施的行为进行识别和评价。

29、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是用来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是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30、人力资本法的基本步骤。

答:

①识别环境中可致病的特征因素。

②确定致病动因也疾病发生率和过早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③评价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口规模。

④估算由于疾病导致缺勤所引起的收入损失和医疗费用,对因疾病而消耗的时间与资源赋予经济价值。

⑤估算由于过早死亡所带来的影响。

31、直接市场评价法的使用范围。

答:

①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泥沙沉积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造成的影响。

②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以及它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影响。

③空气污染通过大气中的微粒和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④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⑤由于排水不畅和渗漏问题,造成受灌地的盐碱化,从而影响作为的产量。

⑥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32、采用直接市场评价法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

①环境质量变化直接增加或者减少商品或服务的产出,这种商品或服务是市场化的,或者是潜在的、可交易的、甚至它们有市场化的替代物。

②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观察出来,或者能够用实证方法获得。

③市场运行良好,价格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的良好指标。

33、内涵资产定价法的使用范围与具备条件。

答:

范围:

①局部地区空气和水质量的变化。

②噪声、特别是飞机和交通噪声。

③舒适性对社区福利的影响。

④工厂选址、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的选线规划。

⑤评价城市中比较贫困的地区改善项目的影响。

条件:

①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

②人么认识到而且认为环境质量是财产价值的相关因素。

③买主比较清楚的了解当地的环境质量或者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

④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扭曲现象,交易是公平而透明的。

34、内涵资产定价法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答:

①由于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十分活跃和顺利运转的,因此难以得到可靠的数据。

②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运用大量的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

③环境变量可能难以度量。

④价值评估的结果依赖于函数形式和估算技术,因为环境因子等于回归的余数,函数的界定十分重要。

⑤财产的价格可能会反应人们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期望,包括可能的环境变化情况。

35、防护支出法的步骤、适用范围与条件。

答:

步骤:

①识别环境危害。

②界定受影响的人群。

适用范围:

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②土壤侵蚀、滑坡以及洪水风险;③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④海洋和沿海海岸的污染和侵蚀。

满足条件:

①人们能够了解和理解来自于环境的威胁;②人们能够采取措施保护它们自己免受环境退化的影响;③能够估算并支付这些防护措施的费用。

36、旅行费用法的步骤与方法。

答:

①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发地区。

以评价场所为圆心,把场所四周的地区按距离远近分成若干个区域。

距离的不断增大意味着旅行费用的不断增加。

②在评价地点对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

③计算每一区域内到此地点旅游的人次。

④求出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

⑤确定对该场所的实际需求曲线。

⑥计算每个区域的消费者剩余。

⑦将每个区域的旅游费用及消费者剩余加总。

37、旅行费用法的适用范围、满足条件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适用范围:

①休闲娱乐场地;②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用于娱乐的森林和湿地;③水库、大坝、森林等兼有休闲娱乐及其他用途的地方等。

满足条件:

①这些地点是可以到达的,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呃逆可以到达;②所涉及的场所没有直接的门票费及其他费用,或者收费很低;③人们到达这样的地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者其他开销。

注意问题:

①关于参观的多目的性问题;②旅行效用或者负效用问题;③评价闲暇时间的价值问题;④取样偏差问题;⑤关于非使用者和非当地效益的问题。

38、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方法类型。

答:

①直接询问调查对象的支付或接受赔偿的意愿;②询问调查对象对表示上述意愿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并从询问结果推断出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③通过对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的方式来评定环境资产的价值。

39、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缺点或局限性。

答:

①各种偏差的存在;②支付意愿与接受赔偿意愿的不一致性;③抽样结构的汇总问题。

40、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答:

适用范围:

①空气和水质量;②休闲娱乐;③无价格的自然资产的保护;④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⑤生命和健康影响或风险;⑥交通条件改善;⑦供水、卫生设施和污水处理。

具备条件:

①环境变化对市场产出没有直接的影响;②难以直接通过市场获取人们对物品或服务的偏好信息;③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对所调查的问题感兴趣并且有相当程度的了解;④有充足的资金、人力和时间进行研究。

41、环境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规律与依据。

答:

方法选择:

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

依据:

①影响的相对重要性;②信息的可得性;③研究经费和时间。

42、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步骤。

答:

①建立影响因子名录;②建立影响名录;③筛选和分析影响;④将影响量化;⑤将影响货币化;⑥估算因素分析;⑦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

43、影响的筛选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