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048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docx

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

“城乡结合部小学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城乡结合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乏力,学校教育的忽略,学生不懂尊重,忽视礼仪成为普遍问题。

和谐社会呼唤文明,城乡一体化需要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研究。

通过三年多的“寻礼”“行礼”“乐礼”“尚礼”系列活动,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每天早晨,没有老师组织,学生一到校门口便自发排队秩序井然地进入校园。

雨天学生进校后,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一条清晰的沾满黄泥的路,而其他地方干干净净。

这一切,既不是学校刻意的要求,也没有老师的组织,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逐渐自发形成的……

由于成效显著,2009年5月5日,市教育局关于农村(涉农)小学内涵发展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课题成果面向20个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部分校长进行了交流,我们的礼仪教育研究得到了同行与社会的高度认可。

正如同行评价的“xx小学的礼仪教育符合学校实际,走的是内涵发展之路,礼仪教育已经成为特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小学生 礼仪 习惯 培养 

【正文】                                                                  

第一部分 课题提出

我校地处市区与农村接壤的三环路外,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在场镇已全面纳入政府“城中村”改造。

目前学校96%的学生系农村子女,半数农民已经失去土地,不断搬迁和集中租住,加之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加,当地的耕种文化、客家文化、商业文化、打工文化、休闲文化等交织在一起,使所在社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淳朴的农耕文化正在退化。

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本质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化失去了生长的沃土;

(2)重礼仪的传统客家文化面临消失。

虽然学校处于客家方言区,80%以上的师生都是客家人的后代,但随着社会变迁,客家文化中“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的传统文化精髓正在弱化面临消失;(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气息更浓,不少劣习正在增加,表面的城市生活与居民自身的素养形成强烈反差。

外在的变化促进形成了这样的社区状况:

居民交通规则意识淡薄,违规横穿马路现象众多;公共意识不强,不少人随地乱吐口痰、乱扔垃圾,不少人衣冠不整,穿着拖鞋或赤着上身在公共场所行走,不少人语言不太文明,经常说着粗话和脏话;家庭教育重孩子学业分数轻习惯养成,疏于做人教育。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加之学校的忽略,学生不懂尊重,忽视礼仪成为普遍问题。

课题研究前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学校大门还未开,已来了百余名学生,挤作一团。

尽管全体值周教师齐上阵,开门的刹那,蜂拥而入的人流将教师挤得摇摇晃晃。

课间休息时,有的学生在楼道上横冲直撞,大声地笑骂着;有的在地上打滚,旁若无人;有的趴在楼梯扶手上“滑滑梯”,自以为是。

电话机旁,忘带作业本的孩子吵吵嚷嚷,吩咐自己的父母马上送到学校来。

放学后,一些学生边走边吃着烧烤,经常还从嘴里冒出脏话。

……

和谐社会呼唤文明,城乡一体化需要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我校于2006年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小学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研究”的课题,拟通过校园礼仪氛围的营造,学科渗透,校本课程的实施,少先队组织礼仪的实践,社区和家长参与等方式,让小学生在寻礼、行礼、乐礼、尚礼中快乐参与和体验,做到在校内外言谈举止文明,待人接物有礼貌,与人交往讲礼节,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在研究中,我们将礼仪习惯界定为:

所谓礼仪习惯,就是指符合社会文明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礼仪规则在学生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自然地甚至自动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

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良好礼仪习惯有三个特征:

自觉性、稳定性、规范性。

根据礼仪习惯特征衡量我校研究初期学生礼仪现状,其实就是礼仪习惯特征的缺失。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礼仪行为缺乏自觉性,具有他律性的特征;第二,学生的礼仪行为缺乏稳定性,具有情境性的特征;第三,学生礼仪行为缺乏规范性,具有随意性的特征。

第二部分 改革措施

我校通过校本课程——礼仪课(每周一节)、以礼仪为主题的班队会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渗透等途径开展了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即:

寻礼:

活动基础上自下而上编制目标体系,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行礼:

运用策略培养学生的各项礼仪习惯,体现“活动中体验,实践中培养”的理念。

乐礼:

用快乐礼仪的思想让学生享受礼仪,体现“走进童心,快乐习礼”的理念。

尚礼:

引导师生形成崇尚礼仪的价值追求,体现“环境熏陶,文化育礼”的理念。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寻礼:

在活动基础上自下而上编制目标体系

礼仪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寻礼活动,让学生贴近生活寻找礼仪,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个人礼仪目标,最后汇总提升出目标体系。

“寻礼   建立礼仪个人奋斗目标   汇总提升成目标体系”就是自下而上编制目标体系的过程,目的是将制定目标的过程变成师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增强大家对目标体系的认同感和完成目标的自觉性。

(一)贴近生活寻找礼仪,为唤醒学生的礼仪需要提供动力源

1.“亮眼睛,巧发现”寻找身边的礼仪典范。

开展的活动有:

(1)“讲身边的礼仪故事”。

多次利用开学典礼、集体朝会、班队活动推荐学生讲身边的礼仪故事,宣传先进事迹,鼓励向他们学习。

例如,宣传了“残疾学生和他的同学”。

(2)“寻找身边的星,发现最美的你——童眼观礼仪,十佳礼仪行为评选活动”(评选出的十佳礼仪详见报告)。

2.“礼仪大家谈”系列活动。

开展的活动有:

(1)“礼仪大家谈”采访活动。

组织学生采访了数百名教师、同学、家长、社区人士。

(2)“礼仪金点子”和“礼仪心语”征集活动。

“让优秀学生对家长开展礼仪培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礼仪”等创意就是大家提出来的。

学校礼仪宣传栏中“礼仪是播撒在心灵花园中的阳光”“礼仪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的美好心灵”“礼仪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拥有了它,相当于拥有全世界的爱”就是孩子们的杰作。

(3)“美在和谐,爱在礼仪”诗歌、童谣、散文、舞蹈征集活动。

教师版、学生版校刊中刊载了大量的师生礼仪作品,如自创的《礼仪歌》这样唱到:

“在家里,礼和仪时时不要忘记,尊长辈敬父母理当排在第一。

邻里小伙伴和谐相交往,热情待来客人人都会赞许……”(详见校刊)。

(4)“美在和谐,爱在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

如“我行礼,我快乐”学生演讲赛,“惩戒能否矫正学生不良礼仪习惯”教师辩论。

(二)尊重差异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建立个人礼仪奋斗目标

学生因性别、年龄、家庭、经历等不同因素,礼仪状况千差万别。

研究中,在教师引导下,每个学生与其家长共同商议,结合个人实际分别提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最需要做到的礼仪项目各三条,制定出个性化礼仪奋斗目标。

比如,五年级赖涵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个人礼仪目标:

在家里,懂礼貌,要向父母和长辈问好;要懂事,不和爸爸妈妈吵架,不对他们撒娇;做好小主人,客人到,要说“您好,请坐,请喝茶”。

在学校……

(三)层层汇总归纳提升,建立适合学生需要的目标体系

在学生个人礼仪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各班、各年级汇总后,课题组增删一些项目,完善目标要求,最终确定出9项学校礼仪,6项家庭礼仪,6项社会礼仪,分别落实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形成我校学生的礼仪习惯目标体系。

即:

类别

目标要求

具体礼仪项目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学校礼仪

1.注重个人形象,养成衣着整洁,手脸随时干净的礼仪习惯。

2.尊重老师和同学,养成良好的与老师、同学交往的礼仪习惯;

3.遵守课堂常规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课堂礼仪习惯;

4.遵守少先队活动要求,养成少先队礼仪习惯.

1.养成穿干净衣服,手脸随时干净的习惯;

2.养成向老师、客人问好的礼仪习惯;

3.学会升旗的礼仪。

1.养成双手递物的礼仪习惯;

2.养成离开座位后放好凳子的礼仪习惯;

3.学会少先队活动礼仪。

1.养成用礼貌语的礼仪习惯;

2.养成课间轻声慢步的礼仪习惯;

3.学会合作学习的礼仪。

家庭礼仪

1.尊重父母、长辈、亲戚,养成良好问候礼仪习惯和礼貌待客的习惯;

2.尊重家庭的每个成员,养成良好的就餐和看电视的礼仪习惯;

3.学会与人交往,打电话能讲礼仪。

1.养成向长辈问好的礼仪习惯;

2.学会用礼貌的方式招待来家客人。

1.学会就餐礼仪;

2.学会看电视的礼仪。

1.学会打电话的礼仪;

2.学会向父母进行节日、生日问候的礼仪。

社会礼仪

1.尊重交通规则,学会交通礼仪;

2.尊重社会规则,养成排队的礼仪习惯;

3.学会基本交往规则,养成礼貌握手,礼貌询问等习惯。

1.学会上放学路上的礼仪,不吃零食,不追逐狂打;

2.学会询问的礼仪。

1.讲交通规则,学会交通礼仪,

2.学会拒绝的礼仪。

1.养成排队办事的礼仪(如排队上下公交车);

2.学会握手的礼仪。

二、活动中体验 实践中养成

——行礼:

运用多样策略培养学生的各项礼仪习惯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我们根据目标体系,设计系列活动(每期一至二个主题),运用各种策略,让各类学生充分参与,深度体验,以提高礼仪认识,增强礼仪情感、强化意志力,培养其良好礼仪习惯。

(一)根据目标体系,确定培养学生礼仪习惯的行动项目

1.礼仪进校园行动。

包括的子行动有:

(1)快乐问好行动。

教育学生每日坚持向老师行队礼问好,坚持校园里向同学行队礼问好(第一次见面),坚持向到校的客人行礼问好。

如一般用半学期的时间来培养新入学同学的问好习惯。

(2)整洁穿戴行动。

通过整洁穿戴行动,让学生衣服干干净净,红领巾干净整洁,佩戴规范,手脸随时干净。

(3)微笑行动。

教育学生见到自己的老师、同学、长辈、来宾能微笑相待。

(4)轻声慢步行动。

教育学生在校园、公共场合学会轻声慢步,不大声交谈和吼叫,走路不发出较大声响,上下楼梯要靠右行,排队做操、放学时也要学会轻声慢步。

(5)少先队礼仪行动,让学生遵守少先队礼仪规范。

2.礼仪进课堂行动。

包括的子行动有:

(1)文明用语进课堂行动。

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用“您”“请”“谢谢”等用语。

(2)双手递东西行动。

很多学生很快就自觉地就养成了双手递东西的习惯。

(3)合作学习讲礼仪行动,诸如合作中是否倾听他人发言,是否礼貌地质疑、补充和评价等。

3.礼仪进社区行动。

包括的子行动有:

(1)拒绝校外不洁食品行动,教育学生不购买不洁食品,上放学路上不吃零食。

拒绝校外不洁食品已成为我校的特色。

(2)斑马线行动。

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公路绿化带过马路成为了亮丽的风景线,得到各界好评。

(3)礼仪精灵进社区行动。

多次到场镇、社区广场宣传礼仪常识,表演礼仪节目,进行现场礼仪劝导。

4.礼仪进家庭行动。

包括的子行动有:

(1)快乐问候行动。

教育学生要学会问候父母长辈,要在上学时和父母长辈说再见,放学回家后向家长打招呼。

(2)礼貌打电话行动:

接打电话的过程中要尊重对方并使用礼貌用语。

(3)礼仪餐桌行动。

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不独自一人自行用餐,不将自己喜欢的菜故意放在的自己面前。

(4)礼貌待客行动。

教育学生要用礼貌的方式接待客人,要向客人问好,要给客人端茶倒水,要主动和客人交谈等。

(二)运用多样策略确保各项行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各项礼仪习惯

1.主体参与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能光靠老师或家长的监督,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班规班约,指导学生自己确定训练的目标,自己确立训练措施,自己管理,自己监督,自己评价,自己总结,实现自我发展。

例如,案例“学生总结比老师管用”,由中队长总结出本周礼仪做得好的方面,也提出有些同学在听课时搞小动作,书写姿势不太规范等问题。

下课后,这个中队长还与存在问题的同学谈话,指出他们的问题,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果然,这些同学的课堂礼仪明显好转。

2.团体训练和个体矫正策略

团体训练主要引导学生规范、准确地学习出旗、唱队歌、行队礼、呼号、宣誓等庄重的少先队特有礼仪,既外显礼仪的美,又内化为一种高尚的情感,感染学生的心灵。

在团体训练的同时,需要个体矫正与训练。

培养学生个体礼仪习惯与矫正学生已有不良习惯要辩证看待,我们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不良习惯用减法。

例如,我们成功矫正了一个外地务工农民工子女不良习惯。

3.及时评价策略

我们采用多主体评价,除老师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评价、家长评价以外,我们还聘请了百余位校外礼仪监督评议员(包含家长和社区人士)和百余位校内礼仪监督评议员,每期召开一至两次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对学生礼仪进行评议。

我们采取多方式评价,主要有:

(1)礼仪先进个人的评选。

每学年数百人当选“礼仪之星”和“礼仪标兵”,获奖名册都要编入校刊中。

(2)礼仪先进集体的评选。

每学年开展一次“礼仪星级班级”评选和“礼仪示范班集体”评选。

例如,自主申报礼仪星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情景测查掀起了学礼高潮”,我们聘请了分校陌生老师、学生家长、学生代表分批到各个班级进行情景测查。

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着,但是结果却是公开的。

第一次情景测查公布后,有的班级高兴有的忧愁,但所有班都自发讨论如何迎接第二次情景测查。

于是,校园内学礼高潮被掀起,崇尚礼仪的氛围浓厚。

(3)礼仪专项教育与训练的表彰奖励。

如快乐问好的礼仪专项教育与培训结束后,我们表彰了“甜甜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4)过程性及时评价。

如及时表扬双手接物的学生后,其他同学慢慢就养成了双手接物的习惯。

4.榜样示范策略

一方面,我们引导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起做好表率。

如一些老师带头向学生问好,师生问好习惯逐渐形成。

另一方面,我们表彰优秀学生,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巧用榜样开展礼仪教育。

如案例“巧妙编排最讲礼仪的同学”,放学时,将做得好的同学编在队伍的前面,他们一开口向老师说再见,其他同学就很容易跟上。

5.反复训练策略

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强化巩固,反复训练。

在实践中,我们不是简单地重复训练,而是全面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强化学生的行为。

例如,我们教育学生遵守交通礼仪的案例。

6.家校联系策略

首先,我们在家长学校中专门开设礼仪课程,进行了“礼仪与孩子的发展”“礼仪习惯培养的六大步骤”“家长的礼仪示范”等专题培训。

其次,利用“百名教师千家访”活动,与家长交流孩子礼仪教育的问题。

第三,赋予家长评价权,礼仪先进个人、礼仪先进集体的评选我们都征求了家长的意见。

7.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首先,我们根据自己编制的《xx小学礼仪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将常用的礼仪、重要的礼仪、容易忽视的礼仪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如“快乐问好”“轻声慢步”“打电话的礼仪”“餐桌礼仪”“讲述身边礼仪的故事”“我行礼我快乐”等。

其次,在课程中尽可能设计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其成为礼仪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

例如,在《谦让礼仪课》中,让学生扮演谦让娃娃,开展谦让体验活动。

第三,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不是礼仪知识的讲授者,而是礼仪活动的指导者。

比如,在“我会电话的礼仪”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做才有礼貌,而是指导学生开展打电话的活动,在活动中总结出礼貌打电话的方法。

三、走进童心 快乐习礼

——乐礼:

植入快乐礼仪理念让学生享受礼仪

尊重小学生的童趣和天性,是课题研究必须遵循的规律。

所以,我们提出了“快乐礼仪”的理念,将其植入礼仪实践全过程,让学生在快乐礼仪活动中享受礼仪。

1.在礼仪目标中植入快乐礼仪理念,引导学生追求快乐

开展快乐礼仪要从目标的设计开始,在目标的设计中植入快乐礼仪的理念。

我们制定的目标体系中本身植入了快乐的元素(详见报告)。

2.在培养过程中植入快乐礼仪理念,引导学生感受快乐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充分体验和感悟礼仪的快乐,不断增强对礼仪的情感和意志力,实现礼仪的知行和谐发展。

(1)在游戏中学礼仪,寓教于乐。

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结合起来,在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礼仪,享受礼仪。

例如:

一位老师教学生玩手指游戏学礼仪。

(2)做礼仪的小主人,成长快乐。

为增强学生礼仪责任感,大队部和各班设置了礼仪值周生、礼仪岗,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中体会快乐。

例如,一个同学在礼仪岗的总结中说道:

当自己的问候得到了同学微笑的回应时,心头一热,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3)互帮互助中学礼仪,助人为乐。

我们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伙伴间的互动作用,每2-5人组成一个礼仪小组,在互帮互助共同享受礼仪的快乐。

当一个同学进步时,大家共同分享快乐;当一个同学不讲礼仪时,其他同学要像帮自己一样帮助他,大家都会因帮助了同伴而无比的高兴。

(4)担任礼仪小老师,乐在其中。

为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更乐于学习礼仪,我们组织一些优秀学生去当家长、幼儿园小朋友的礼仪小老师。

每当孩子们培训他人后,都异常兴奋,颇具成就感。

例如,“我自豪,我成为了家长的老师”。

3.在总结评价中植入快乐礼仪理念,让学生享受快乐。

在研究中,重点研究班都要在每周五下午放学前15分钟(属于班队活动时间)开展“中队荣誉时刻”活动:

由中队长宣布本周进步最大的5—8名同学,宣布礼仪方面做得好的队员,全体少先队员向被表扬队员敬标准队礼,老师送上喜报,让这些同学充分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励他们在今后做得更好。

4.在学生自我总结与反思中植入快乐礼仪理念,让学生珍藏快乐。

鼓励学生将发生的礼仪事情和自己体会与反思写下来,成为一篇作文或日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每天的快乐。

在校刊中,记录了一组“我行礼,我快乐”的学生作品(详见学校校刊)。

     四、环境熏陶 文化育礼

——尚礼:

引导师生形成崇尚礼仪的价值追求

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文化育礼是高层次的培养方式。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不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努力培育礼仪文化,引导师生形成终生崇尚礼仪的价值追求。

(一)实施和谐的教师文化建设,引领教师礼仪价值追求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用教师的身教影响学生行为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教师忌事忌语》等制度内容与礼仪教育“仁”、“善”思想有机结合,按照教师的工作要求分类细化,确定了教师着装、语言、授课、办公室、授课礼仪等专题培训,并通过“教师讲坛”“教师沙龙”,激励相互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礼仪认识,引导形成了终身崇尚礼仪的教师礼仪价值追求,实现用教师的礼仪价值观引领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

(二)实施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引领班级礼仪价值追求

和谐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我们指导学生自主制定有关礼仪的“班规班约”,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有效形成了较好的班级礼仪氛围,有效地形成了崇尚礼仪的班级礼仪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学校礼仪价值追求

研究中,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开始我们认为制作一些礼仪标语、礼仪故事作为宣传内容就可以了,后来我们认为需要将更多的师生卷入到礼仪校园文化的创建中。

比如师生共同确定将梅、兰、竹、菊和礼仪环境的布置结合起来,共同提礼仪心语,共同设计将师生的礼仪活动照片和礼仪心语作为了校园礼仪环境的主要内容。

如今,校园内有一股浓浓的礼仪氛围,有一种崇尚礼仪的校园文化,正不断地熏陶着学生,引领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第三部分 研究效果

一、学礼仪懂尊重获自信,农村娃变化大人人夸

——学生变化的分析

(一)形成了较自觉的礼仪习惯

   礼仪习惯,就是学生自觉甚至甚至自动地表现出一种礼仪行为。

开始我们担心学生不能自觉表现出礼仪行为,但多方信息反馈告诉我们,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自觉的礼仪习惯。

如:

1.学生自发排队进校门成奇观。

我校有2300多名学生。

课题研究前,上学时的校门口一团糟,开校门后,学生蜂拥而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如今,没有刻意的要求,没有老师的组织,学生全部自觉排队进校门。

雨天学生进入校园后,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一条清晰的沾满黄泥的路,其它地方干干净净。

2.自觉遵守交通礼仪成一亮点。

课题研究前,不讲交通礼仪违规横穿马路是老大难问题。

如今,学生、老师、家长都养成了良好的交通礼仪,杜绝了违规横穿马路,成为了亮点,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3.主动问好习以为常人人都夸。

课题研究让学生养成了主动问好的习惯。

电视台记者来到学校拍摄节目后反馈:

我校学生比它校学生更有礼貌。

一位教育局副局长暗访学校时来到一个教室,这个班同学非常有礼貌地介绍着班上的情况,使局长很有成就感。

4.课堂交流讲礼貌促成好效果。

课题研究让课堂教学充满礼仪氛围。

合作学习中,一个同学说:

“请允许我先发言,我认为……,谢谢”;第二个同学:

“谢谢你的发言,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补充……”由于讲礼仪,大家愿意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合作效果更突出。

像这样的例子在各年级都很普遍。

(二)形成了较稳定的礼仪习惯。

在研究中,我们担心学生当着老师一套背着老师一套,在学校表现一套在校外表现一套。

虽然这个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但是许多例子给了很好的答案。

1.校内校外言行一致不计名利。

一天,德育处接到一个电话:

两个孩子看见一位老奶奶吃力地提着东西,就主动帮忙,并一直帮老人把东西提到家,走时很有礼貌。

老人怀着感激之情打电话,感谢学校的教导。

2.校内外同样尊师均主动问好。

课题实践让学生在校内、外都一样尊重老师。

老师们走路、吃饭、购物的时候经常听到同学们亲切的问候;家访时,总有几个同学始终帮我们带路,直到结束时才礼貌地离开;公交车上,经常能够听到陌生同学亲切的问候。

3.小鬼当家礼貌代客成家常事。

不少家长反馈,我校大多学生都能独立接待客人。

一位二年级家长告诉我们,春节时每来一位客人,他的小孩都会先招呼客人坐下,快速地泡上一杯茶送到客人面前,并拿出瓜子、糖、花生、葡萄干等让客人吃,最后还坐下和客人聊起了天来。

像这样的反馈还很多很多。

4.乐于助人不惧误会已成佳话。

2007年5月的一天,六(6)班学生李媛、周萌等3名女生在38中附近目睹了一摩托车擦伤一妇女并逃逸的全过程,当时没有任何人上前帮助妇女,是这3个女生及时扶伤者到医院就诊,并掏出身上的零用钱为其垫付医药费。

三天后那位妇女亲自到学校感谢这些学生。

(三)形成了较规范的礼仪习惯

1.自觉拒零食个人仪容仪表佳。

课题研究前,吃零食乱扔垃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也不注重个人仪容仪表。

通过研究与实践,学生自觉拒绝了零食,校门口兜售食品的小商小贩自动绝迹。

同时,学生穿戴也整洁了,也不在地上打滚了,手脸随时都能保持干净。

2.少先队活动雏鹰起飞精神佳。

少先队仪式是重要的礼仪教育内容,我们多次开展报数、出旗、行队礼、呼号等少先队仪式展示,以及少年军校队列展示。

每次活动中,同学们都精神抖擞,动作教规范。

3.初生牛犊不惧外宾礼貌交谈。

一位老师带同学郊游,恰巧碰到外国总统同时参观“熊猫基地”。

所有的孩子们都坚持着问好,得到了许多游人的回应,接触到的外国游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主动地用英语向外国游人问好,孩子们甜美的笑容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学习礼仪规范中又不乏童趣。

课间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孩子能主动地走到教师面前问好。

跑着的,走着的,甚至在原地玩耍的,只要发现了有老师,许多学生会积极向老师问好,规范中不乏童趣。

(四)数据表明学生的变化显著

为了更好地分析课题研究效果,课题组自制问卷调查测试卷,对礼仪习惯的自觉性、稳定性、规范性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统计结果和分析如下:

1.  六年级重点观察班与分校未开展研究学生的礼仪习惯特征比较

项目

分校的学生

进行了研究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