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065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docx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识记

地理学科基本概念识记

1、天体、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自转、公转

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恒星年

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

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

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

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

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伦敦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

5、日界线、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

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

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

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太阳活动、太阳视运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太阳视运动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它是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

9、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欧美四季:

以二分二至为起点。

中国传统四季:

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

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

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南半球季节相反,月份相同;

10、太阳辐射及其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其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天气状况、海拔、坡向、日照时间、太阳高度等

1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条件:

太阳光、地球不透明、地球不发光)。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12、节气、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13、五带、热量带、温度带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14、气象、天气、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15、气候要素、气候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16、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

都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指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7、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它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在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大气环流,其水平范围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时间尺度在1~2日以上)。

18、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雨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存在一股上升气流,加上城市上空尘埃较多,使城市附近及下风向降水稍多的现象。

19、热力原因、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20、季风环流、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21、副热带高气压带、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

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22、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划分,其在形成原因、冬夏风向、影响范围和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23、锋面、气团

气团:

大范围性质均一的空气。

根据与流经地区气温的对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锋面:

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处。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明朗,气团交界处天气多变。

24、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根据冷、暖空气势力大小划分的锋面类型,其在形成、降水强度、雨区范围和分布、锋面倾角、天气图上的表示方法、雨线画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25、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

太平洋暖空气在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

因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遭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天气(梅雨)。

昆明准静止锋:

形成是在冬半年,由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受到云贵高原的阻碍,而此时冬半年云贵高原上有一股暖的大陆气团(西南气流)相持形成准静止锋。

26、梅雨、伏旱、春旱

梅雨:

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伏旱:

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发生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一种干热的灾害性天气;

春旱:

每年的3~5月在华北容易发生;

27、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

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北半球中纬度气旋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

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当其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28、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9、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30、台风、飓风、龙卷风

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

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龙卷风:

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

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

31、海陆风、山谷风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山谷风:

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32、季风、季风气侯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

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33、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

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

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

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

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34、暴雨、风暴潮

暴雨:

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暴潮:

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35、波浪、潮汐、洋流

均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

风浪是常见形式,海啸是由海底火山、地震海底、海底滑坡引起的巨浪。

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用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

36、寒潮、寒流

寒潮:

气象灾害的一种(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寒流:

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37、气旋型大洋环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洋流系统):

分布于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没有。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高为中心的洋流系统):

分布于中低纬海区,南北半球均有,世界各大洋中共有5个。

38、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西风漂流:

分布于西风带,因西风吹动而形成的洋流,南北半球均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南极环流:

沿南极边缘呈逆时针方向的洋流。

39、厄尔尼诺、拉尼娜

厄尔尼诺:

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

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40、地震、地震波

地震:

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的地震也是一种地质灾害。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产生的一种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

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人们可以制造人工地震并利用地震波来找矿。

41、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都是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

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海洋污染也能造成生态破坏。

42、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

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分为侵入型和喷出型两类;

沉积岩:

由外力作用形成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

43、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华产物进行破坏。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要素之一,能够参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44、沉积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为堆积地貌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45、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46、地质作用、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可以分为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

47、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板块边界的类型。

生长边界位于板块张裂处,有海岭、断层等;消亡边界分布于板块挤压处,有海沟、造山带等。

48、印度洋板块、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49、褶皱、断层

均是地质构造的一种,且都是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产生。

褶皱指岩层受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但没有破坏其连续性。

断层指岩层受挤压力或张力后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

50、向斜、背斜

岩层受力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其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

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其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

背斜与向斜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岩层的新老关系,地面上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51、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指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主要是内力作用。

52、地壳变动、地壳运动

地壳变动:

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的一种方式。

53、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侵蚀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在堆积地形成堆积地貌。

54、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起作用的因素有风、流水、冰川、生物等,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55、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丹霞地貌:

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

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56、冲积扇、冲积平原

冲积扇:

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

冲积扇的表面往往被若干分支散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网。

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

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

57、地壳、软流层、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8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58、径流、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减去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

立方米/秒。

58、汛期、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时期。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59、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水系:

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

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

水文:

一般包含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流速等方面的内容。

60、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61、土壤、土地、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

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因此。

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

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62、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生产部门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即土地的用途;

农业生产部门:

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63、草原、草地、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

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64、大农业、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65、耕作制度、复种指数、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

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66、无霜期、积温

无霜期:

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

在我国,一般由南向北、从沿海向内陆逐渐缩短,与生长期长短呈正相关。

积温:

日均温高出某一特定的温度期间的温度的累积总和。

67、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值。

一般而言,山地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日较差、年较差较小;高原与同纬度平原相比,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如青藏高原有“一年无四季,一天见四季”之说。

68、自然带、气候带、植被带、植被

自然带:

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气候带:

如热带雨林气候;

植被带:

如热带雨林带;

植被:

如热带雨林;

69、整体性、差异性

整体性:

自然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差异性:

陆地环境及其各组成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化,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70、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类型)

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71、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地外出活动(探亲、旅游)。

人口移动:

所有的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72、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

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机械增长:

即人口迁移,假如地区是封闭的,人口的增长仅受自然增长的影响。

73、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74、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多用于研究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75、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也叫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

76、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

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向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迁移

再城市化:

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77、农业区位

一是农业所选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要素的联系

78、农业地域类型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