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综合指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497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写作综合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作综合指导.docx

《写作综合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综合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写作综合指导.docx

写作综合指导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前言:

中考作文的文体,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以记叙文为主,青岛市甚至多年来明确要求只考记叙文,我认为这是对的,作为初中生,正是初步学习、观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的时候,打好记叙文的基础至关重要。

大多数初中生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对理性的东西的把握难度过大,因此,让初中生写议论文,多少有点拔苗助长之嫌。

在高中学校的作文教学计划中,你可以看到高一仍以训练记叙文为主,高二训练议论文为主,到了高三才放开文体。

所以我想,中考作文只要写好记叙文就行了。

关于中考记叙文的写作,因笔者曾执教初中语文五年、高中语文二十三年,参加中考和高考大大小小的统考阅卷不计其数,积累了一些素材和经验,近年来也指导了不少同学的中考作文和《美文》组织的“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现在我把这些东西分类汇总分析一下,希望能助同学们一臂之力。

正文:

一、审题。

作为考试作文,审题至关重要。

考试的目的是拉开档次,如果审题立意走偏,必然是不及格的,一般水平的同学,至少要丢掉十分以上。

因此,必须保证时间,反复思量,千万不要一有想法,就草草动笔。

具体要从五个方面做起:

1.审试题的类型。

中考最常见是命题、半命题、话题、半话题作文,个别的可能有导引材料。

在中考阅卷时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命题作文当成话题作文,自己另设题目,要扣掉两分。

更严重的是,另立题目后作文往往会偏离题意。

再就是把话题当作命题,话题一般范围很大,用它作题目,写出的作文也常常是空洞的。

如以“亲情”为话题,做题目很宽泛。

第三是半命题作文另的一半内容,出题人一般给提供可资参考的内容,如01年青岛中考半命题作文《这件事真让我      》要求:

“划线处可填高兴、难过、感动、惭愧……”显然前面两个不如后面两个立意高,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些内容有高下之分。

因而,同学们不能不加以分析、选一个就写、由着自己的性情来。

2.审题目的元素。

要审清一个题目有几个元素、还有没有隐藏的元素,它们是什么关系。

比如:

06年青岛题《欢乐与痛苦》,题中两个元素都必须表现出来,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二者常常相互依存。

再如:

《一路有你陪伴》,题中明摆着有“一路”、“有你”、“陪伴”三个元素,后面还须补一个隐含着的元素“我”。

此文如果写成“一路有你陪伴他(她)”,作文立意就走偏了。

3.审要素的虚实。

在一个题目中,几个要素往往有虚有实,要先弄清它们的虚实,确定自己的作文从实立意还是从虚入笔。

还举“一路有你陪伴”这个例子:

“一路”可实,如写与某人走了一路(一程、一段)发生的事;也可虚,写一个年代、一生发生的事。

“你”可实,可以是一人、一物(如一本书、一枝笔);也可虚,如理想、追求、爱好等。

至于“陪伴”,还要写出主客关系,即“你伴我”。

4.审题目的重心。

要知道一个作文题目要求表现的重点是什么。

一般说来偏正短语题目修饰语是表现重点。

例如05年上海题《充满活力的岁月》,作文要写出充满活力的事,至于“岁月”,是指过去的一段时间。

而动宾结构的短语作题目时,则要把表现的重点放在过程上。

如06年四川南充《战胜自我》,要写出怎样战胜自我这个过程。

98年全国高考记叙文《战胜脆弱》有大量同学偏离题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写出“怎样战胜脆弱”这个过程,而重点表现“怎样脆弱”。

这是深刻的教训。

5.审提示和要求。

出题老师一般会在作文题上加上一些常规的、有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一些友情提示,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万万不可忽略。

如有一道作文题给了一个开头:

“暮春三月,我漫步在农村的小河旁。

”要求是要接着这个开头写下去。

这个开头其实给考生规定了四个内容范围,一是时间:

“暮春三月”即农历三月,二是人物:

“我”,三是情景:

“漫步”,四是地点:

“农村的小河旁”。

由以上因素我们可以确定此文应是以写农村景物或记农村风情的文章。

有的同学不按这个开头写,必然不知所踪了。

二、拟题。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由此看来拟一个好的作文题目是多么的重要,它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有“惊艳”的感觉,你的文章就成功一半了。

那么,什么是好的作文题目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标准:

简明,深刻,吸引人,形象生动。

“简明”就是简单、明确,扣题准;“深刻”是能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人”是题目能制造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去读文章;“形象生动”是形象鲜明、生动感人。

比如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丰碑》一文,是八十年代获全国一等奖的小小说,小说刚发表,中学生绝大多数还没有读的时候,我在高中语文试卷中以此设计了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其中一道小题要求选择这篇小小说的题目:

A风雪云中山、B军礼、C军魂、D丰碑。

当年大部分同学选了A与C,语文考试常考的不是认识对与错的答案,有时要你选项最好的答案。

选A与C作题目虽然没错,但因它不是最好的,就没法得分。

仔细分析你会发现,A项只点明了环境、地点,B项会让人误会将军是主角,C项深刻地概括了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红军的军魂,但它不如“丰碑”形象生动,“丰碑”这个题目既有虚的成份,即军需处长所表现出的精神;又有实的成份,他冻死的形象就是永远屹立于红军战士心中的丰碑。

记叙文的题目一般很难同时达到上面说的四个标准,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怎样才能拟出一个好的记叙文题目呢?

主要方法是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有的老师称为化题为象)。

考试作文话题一般大而虚是不适合做题目的。

如“亲情”这话题,又如07年湖北随州“以‘快乐’为话题”,江西“以‘磨练’为话题。

”如果出一个作文题目“以‘红军精神’为话题”,那么《丰碑》当然是极好的了。

记叙文拟题大多用具体人物、事件、事物、时间等作题目。

三、选材。

记叙文选材要“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大中取小”的“大”,指的是作者的生活阅历(包括直接的生活经历和简接的阅读积累等),这个面是很大的,选材时要从中选一件小事或一组小事来写。

这个“小”强调时间、空间跨度要小,记叙文很忌讳在短短一篇几百字的作文中记叙的事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全是干干巴巴的概述,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写“我”初一怎样怎样,初二干了什么什么事,初三又怎样怎样,这样的作文永远没人愿意看,它会令阅卷老师生厌,别指望高分。

“小中见大”是记叙小事,揭示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这是老生常谈,写文章的宗旨是启迪人、教育人,可有些同学面对一些特别的作文题目时就把这个宗旨忘得一干二净了。

99年青岛市中考作文《课间小记》,意思是记课间发生的小事,审题难度较小,但选材难度大。

记叙文的立意主要表现在拟题或选材上,此文选材难度大,有些同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部分同学选课间活动来写,打球、跳绳、玩耍……难以做到“小中见大”,结果多数同学不及格。

而有一篇满分作文先写下课铃响后,同学们都奔到窗前看,外面正下着暴风雨,对外面雨景展开描写;再写忽然班长想起来本班负责本周升旗,在恶劣天气要把国旗降下来加以保护,拉着副班长冲出了教室,对二人与暴风雨搏斗、在暴风雨中降下国旗的情景展开描写与渲染;最后写班长与副班长出现在教室门口,描写二人被淋成落汤鸡的样子,尽管这样,班长还是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国旗紧紧抱在胸前,结尾作者写到:

“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然后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

”此文一出,在场的阅卷老师无不为之动容,选材的新颖加上该同学较深的文学功底,令全体阅卷老师异口同声:

“满分。

记叙文选材举足轻重,像上面这个材料,让语文功底很一般的同学来写,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分数也是不难的。

因此,我们在考场写作文时,不管面对什么题目,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文选材最忌与别人重复,如《毕业前夕》(86年青岛中考题目)大部分同学写毕业联欢会,这个题目只是个时间概念,在这个时间里发生的事太多了,比如:

给老师留个礼物、给同学留个纪念、报考哪个高中等等……都会发生好多故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材和立意往往决定了你作文的档次,如“以砖为话题,写一个与之相似的人”。

想到砖建楼架桥,可写一个有用的人;想到它的制作过程,可写一个经过锻炼成为坚强的人;想到它的形状,可写一个端方正直的人;想到它总是在里面的特点,可写一个无名英雄……这些立意显然后三者好。

因此,在考场上不要一想到一个立意就下笔,还要想想有没有更好的。

四、剪材。

记叙文叙事切不可以平铺直叙,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处要调动多种手法,来突显主题思想。

在初中生作文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作文,不知道所叙事件中哪个环节是重点,应该详写;哪些环节是非重点,应略写;哪些环节只要稍作交待,一笔带过就可以了。

甚至,有些同学常常本末倒置。

有一篇作文《这件事真让我惭愧》,先用300字左右写晚上回家后与父母发生矛盾;后用200字左右写“我”愤怒地摔门离家出走,大街上天寒地冻,觉得很冷,又拉不下面子,在矛盾中到处溜跶;最后用100字左右写父亲出来喊叫着找“我”,“我”与父亲一块回家了。

这篇作文选材不错,看后却令阅卷老师大为婉惜。

这篇作文不能及格,原因就是不会突出重点,无法突显“惭愧”这个主题。

所谓“惭愧”应该是不理解父母的劳累,连累父母为自己操心、劳心、伤心,因而感到内疚。

如果想突出这个主题,就必须在剪材上作如下调整:

先用100字左右交待父母回家晚了,同时可以略微描写一笔他们疲惫的神态,而后写“我”因为饿对父母出言不逊,受到父母教育,争吵起来;再用200字左右写“我”怒火中烧,使起了性子,摔门出走,到大街上以后的情景和心理;最后那部分用300字以上,这一部分就要看一个同学的作文功底了。

有的同学也许知道这部分重要,但无东西可写,其实想写也不难,比如:

可先写父亲嘶哑的喊声,“我”焦急地寻找父亲;再描写找到父亲后的远景与背景:

刺骨的寒风、纷扬的雪片、昏黄的路灯,父亲瘦削的身影,尽管自己身上穿得少(因为急着出来找“我”),手里却抱着“我”的羽绒服……接下去还可描写近观:

父亲焦急的神态、憔悴的脸颊、发青的嘴唇、抖嗦的声音……然后还可以插叙以往因“我”使性子拖累父母的事件,还可以抒发自疚的感情,还可以哭着喊声“爸爸”,还可以写“我”接过父亲的羽绒服,与父亲包裹在一起一同回家……

世上没有没得写的事,只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感悟不够。

古人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此言道出了我们作文的真谛。

五、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有人主张三段式,有人主张用四段论式。

首先明确一点,不管三段论还是四段论,它并不是指三个或四个自然段,而是指三个或四个层次。

四段论就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三段论是高潮结局合在一起,看下面例子:

悠悠小河水

凄冷的西北风夹挟着冰凉的雨点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双颊,我一步一滑地艰难走在田间小路上,两边高粱地里唰唰地乱响,惊心动魄。

我一个女孩子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小路上独行,真有些害怕。

今天放大礼拜假了,忽然想起,好久没去看姥爷了。

下午放学后,看着天不好,匆忙给姥爷挂了个电话,连个雨伞都忘了带,就冒雨往姥爷家赶奔,不知姥爷会不会来接我,现在真后悔,在电话里就应该跟姥爷说清楚……心里正想着,忽然看见前面一位戴着斗笠的老人正急急的埋头走来。

那不正是姥爷吗,我赶紧跑了几步,大声呼喊姥爷。

姥爷见我没打伞,一把把斗笠扣到我头上,牵住我的手,嘴里埋怨着:

“怎么连个伞也不打,不冷吗?

”我赶紧向姥爷灿烂的一笑说:

“没事的,姥爷。

你不是也没有披蓑衣吗?

您看,您的衣服都湿了。

想我了吧?

”“嘿,这孩子!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阿……”

一会儿,我们走到姥爷村前的小河旁,风雨不知什么时候都停了。

西边的小山一片苍翠,更远处的小珠山像画屏一般矗立在它的后面,天边飞起一片彩霞,辉映得小河河面流光溢彩,河边的青草像绿色的锦缎向远处铺开。

我禁不住喊了一声:

“好美啊!

”然后挽起裤腿,准备脱鞋过河,却听姥爷爷说:

“趴到我背上来。

”这——我看着姥爷那已经驼了的背和青筋凸起、皮肤粗糙松弛的双腿,心里一颤:

姥爷老了,而我已经长大,怎么能还让姥爷背呢?

何况我已经是十六岁的大姑娘了?

想到这里,我向姥爷笑了笑,说:

“姥爷,不用,人家长大了嘛,要是男孩我现在可以背你了。

”“可你不是男孩。

水凉,趴到我背上来。

”姥爷的声音不高,却不可抗拒。

我只好拿过斗笠,乖乖的趴到了姥爷宽厚而温暖的后背上……

姥爷宽厚的脊背,驮过我童年多少温馨的岁月:

姥爷背我来这里捞过小鱼虾,姥爷背我来这里捉过小螃蟹,姥爷背我来这里捡过刻着我童年记忆的鹅卵石……

悠悠的小河水啊,静静的流淌着,它像从天边流来,从远古流来,像一首古老的歌谣,依依呀呀的,从古唱到今。

上文倒数二三段是高潮与结局是三段论,如果再写到姥爷家,那就有了独立的结局部分 ,就是四段论了。

记叙文的结构不管说三段论式还是四段式,总是以深化主题为要的。

六、情节。

对记叙文情节处理要注意两点:

1. 要努力展开情节,避免情节简单,矛盾冲突不够。

有一位同学参加全国作文竞赛,他的一篇《打喷嚏》的作文引起我的注意。

他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数学课上,老师正起劲讲着一道立体几何题,李刚突然感觉想打喷嚏:

“啊——”。

数学老师顿了一顿,狠狠瞪了李刚一眼。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回头看了看李刚,大家仿佛在说:

李刚这家伙什么意思。

李刚不敢打了,他想:

自己学习不好,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没有好印象。

别人打了喷嚏没事,自己打了喷嚏,老师肯定会以为自己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

想到这里,李刚回忆起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李刚看到班里有一个凳子坏了,就从家里拿了锤子、钉子想修理一下。

他刚走到讲台一侧坏了的凳子旁边,班主任突然推门进来说:

“李刚,这凳子是不是你弄坏的?

”“我——”“‘我’什么‘我’,就是你弄坏的。

”“我——”李刚还想辨解,班主任却用更严厉的口吻说:

“别‘我’了,今天回家那30元钱赔偿公物,再‘我’让你在全班检讨。

”……

李刚正想着,突然“啊嚏”一声,一个响亮的喷嚏冲口而出,同学们爆发出一阵轰堂大笑,那声浪阻断了老师的讲课。

数学老师瞪着暴怒的眼睛,低沉地怒吼道:

“李刚,滚出去!

”“老师,您让我滚到哪儿去?

”李刚慑嚅着说,老师大吼:

“滚到教室外头去!

”李刚垂头走出了教室,教室的门“咣”地一声关上了。

 

行文至此,文章戛然而止。

我觉得作文的情节还可以继续展开,矛盾冲突还有进一步加剧的空间。

作文也没有结尾,另外,文章讽刺手法运用较好,但还可以亦谐亦庄,更进一步突显主题。

在我的启发下那位同学修改后又加上两部分和结尾。

结果这篇作文便脱颖而出了。

后面是这样写的:

 

教室里安静下来,数学老师又继续讲课了。

李刚站在教室门口一旁伸长了耳朵,也想听老师讲课,没留神又“啊嚏!

啊嚏!

”打了两个。

教室里再次爆发一阵大笑。

门“哗”地一声开了,数学老师用气得颤抖的手指着李刚大喊:

“李刚,你滚远一点,滚到操场上去!

李刚慢慢走出教学楼,经过学校的小花园往操场走去。

花园里花红柳绿,小鸟在快乐地歌唱,春风拂煦,阳光温暖,李刚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

在操场上,李刚忽然想起爸爸教自己说打喷嚏要对着太阳。

于是李刚仰脸朝向太阳,果然打了一连串痛快的喷嚏。

对着太阳打喷嚏真温暖,李刚想。

再如前面举的《惭愧》一文,结尾处如果再展开还有故事可写。

2.情节要符合生活逻辑。

情节的细致、真实具有巨大力量,它往往能打动读者情感中最柔软的部位,与作者发生感情的共鸣。

反之,如果它不符合生活的逻辑,给阅卷老师以胡编滥造之感,必定会给不及格的分数。

03年青岛市中考作文话题:

见义不为、见义勇为、见义巧为。

要求:

可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写三个方面。

因为许多同学对题中的“义”理解偏狭,所以当时的中考作文到处都是杀人、放火、抢劫,令阅卷老师哭笑不得。

所以,建议同学们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不要写,自己不懂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像。

七、技巧。

记叙文的技巧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制造波澜的技巧。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波澜,读者才爱读。

制造波澜主要有张弛、误会、抑扬等方法。

1.张弛法。

就是故意让故事一张一弛,反复进行。

逐渐推向高潮,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态势,达到让读者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欲罢不能的效果。

在这方面最经典的例子是《水浒》中林冲与洪教头比武那一段:

那一日,林冲到了柴进庄上,柴进正与林冲吃酒,柴进庄上的武术教师洪教头非常傲慢地走了进来。

柴进引见说这就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武师,林冲起身先后三次向洪教头施礼,那洪教头却一概不理,并且直走到林冲让出的上首位置坐下。

行文到这里,柴进早不高兴了,林冲当然也心中不喜,而那洪教仿佛怒气更大,情节开始紧张起来,恰在这时,洪教头又埋怨柴进让流配军人来诱酒食钱米,提出要和林冲较量较量,看看林冲是不是真教头。

到了这里,读者一下兴奋起来:

一个小小的家庭教师要跟八十万禁军教头比武,这家伙真该挨点教训了。

柴进的心里当然也是希望这样。

至此情节紧张到了极点,然而想不到柴进征求林冲意见时,林冲却说:

“小人却是不敢。

”一看热闹看不上了,读者一子泄了气。

到此,第一回合的张弛完成了。

接下去洪教头以为林冲怕他,越发狂得没边,反复招惹林冲,在柴进说服之下,林冲终于答应比武,二人刚刚开始,柴进却叫“且住”。

这是第二个回合的张驰,到此,读者的心就像猫爪挠的一样。

原来是柴进怕林冲不使出真本事,拿出二十五两银子要奖励赢者。

真比的时候,只四五个回合,那洪教头被林冲只轻轻一棒便干净利落地扫倒在地,在众人哄笑声中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上面我举的《打喷嚏》一文,也是成功运用张驰手法的。

2.误会法。

有一篇小小说写了这样一个乘车的故事;车上上来一个抱小孩的中年妇女,他身边坐着一位穿军装、带墨镜的小伙子,没有给她让座。

妇女不高兴了,故意把孩子脚底的泥土蹭到军人身上,随着车的一次晃动,妇女倒在军人身上。

军人起身有礼貌地给妇女让了座。

这时不光那妇女,其他乘客,也许连我们读者都高兴了,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结局,可是作文这样写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们都误会了,文章最后写那位军人与那位妇人在同一站下车,妇女发现那军人竟然是瞎子,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是从老山前线下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

这样,文章主题一下子突显出来:

那军人的崇高、那妇女的自私狭隘,她是该受教育的,这就是卒章显志。

好的记叙文,你永远不知下面将要发生什么。

成功运用误会法的还有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

再如《大爱无声》。

3.抑扬法。

分成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两种情况。

先举欲扬先抑,现代作家杨朔有篇著明的叙事散文《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被蜜蜂蜇了,差点从树上掉下来,从此便很不喜欢那小东西。

长大当了作家以后,有一次去造访养蜂场,吃着场长招待的甜美的荔枝蜜,听着场长讲着蜜蜂的故事,“我”被感动了。

文章层层写出小蜜蜂不仅是在酿蜜,而且是在酿造甜美的生活,最后结尾作者写道: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了。

而欲抑先扬就到过来了,要写坏人坏事,则先写他好。

八、感情。

1、要有真情实感。

古人说“文贵情真”,作文要以情感人,你想感动读者,就得先感动自己,你是流着泪写的,读者阅读的时候,才有可能也流泪。

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方面的佳话,也有很多论述,在此,就不展开谈了。

而粗制滥造的东西,让人一看就会生厌。

05年中考作文以“见义不为、见义勇为、见义巧为”,那年可让高中阅卷老师吃尽了苦头,打开试卷满纸都是杀人放火啊。

那些同学都把“义”理解的太窄。

2、思想感情要健康。

“要作文,先做人”,这是老师常说的道理。

作者的素质差,文章中字里行间自然就流露出来了,比如说,有位同学写自己从家里走出来,看到楼梯上有只受伤的小猫,就一脚把它踢到一边去了。

读者一看他就没有同情心。

个别同学竟在作文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得了低分,也永远打不赢官司。

有的同学因为没注意,也会犯这方面的错误。

有的同学写乘车时,看到车上人不给老弱病残让座,总要愤愤地谴责一番,忘了自己也是应该让的呀。

还有许多同学经常把一些封建思想当做励志名言,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

九、开头。

记叙文的开头要迅速进入情境。

所谓“情”是指“情节”,“境”是指环境描写。

就是说写记叙文开头除了交待情节,就是环境描写。

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呢?

因为记叙文开头只有两个作用:

一是制造悬念,二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只能这样开头。

小小说《丰碑》开头这样写的: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

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

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

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

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这个开头营造出浓浓的悲壮气氛,也会使读者隐隐感到下面一定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将军的思考也是读者的思考。

读者能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9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背起爸爸上学去》写一个家庭母亲死了,父亲腿也残废了。

电影一开始音箱里发出“轰隆隆”的巨大轰鸣声,黑乎乎的银幕上隐约看出一个巨大的东西在转。

看到这里,观众会想,这是什么在转?

然后镜头一拉,画面变小,原来是一个炒勺在石头上转。

这时观众又会想,转这个干什么?

镜头再一拉画面再次变小,我们看见父亲、儿子、女儿三人紧盯着炒勺在一个大石磨上转。

观众就更奇怪了,这爷仨,看一个炒勺转干什么?

最后停下,炒勺的把指向女儿,父亲说话了,他说,我们用这种办法确定谁干活是公平的,谁也不要争了,闺女你就干活,让你弟弟上学吧。

到这里,观众才恍然大悟。

这是艺术的魅力,我们记叙文的开头甚至也可以从电影得到启发。

作家陈筱的《母亲》写七十年代母亲在深夜为远出上学的自己缝衣服的事情。

他是这样开头的:

“深夜,我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外边正猛烈的吹着西北风。

吹得树枝、草垛发出各种各样的怪叫,窗纸也在窸窸窣窣地抖动着……我使劲裹了裹被子,好冷啊!

当当,外屋传来挂钟的两声响和母亲的咳嗽声。

我禁不住伸头往外屋望去……”

人们称文章开头叫“凤头”。

所谓“凤头”就是小巧、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因此,记叙文开头最忌讳空发议论。

2000年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记一件使我最受教育的事》,阅卷老师看见了有一半以上的千篇一律,空发议论的开头:

“我一生经历了许许多多事情,有些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唯独那件事,至今还记得,因为它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这些话,在早已成年的,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中语文老师年看来,全是一文不值的废话。

谁活着不经历事?

除非他死了;谁经历事不忘记?

因为大脑有正常的遗忘功能;谁没有记住的事?

除非他是神经病;记住的事当然是有原因的了。

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忘记你的中考作文是写给高中语文老师看的,你同学认为是好的东西,到了高中语文老师那儿就不一定了,记叙文的开头最简单形象地说法是:

“‘叭!

’枪一响,鬼子进村了。

十、结尾。

记叙文结尾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结尾俗称:

“豹尾”,主要的特点是有力,在结构上有时会回应开头(如《丰碑》的结尾),在内容上能点题、深化主题。

有不少同学老喜欢用议论结尾,这不好,用什么表达方式结尾,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

一些比较虚的题目往往需用议论结尾来点点题,像《责任》、《宽容》等等。

有些故事性强的文章大都以叙述、描写来结尾,像《项链》、《警察与赞美诗》。

许多文章还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兼用的办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丰碑》的结尾:

“雪更大,风更狂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晶莹的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脚步声在说: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

这个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同时使用了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又兼有议论、抒情色彩,让读者从开头感受的悲壮到这里完全是豪壮了。

这才是真正有力的结尾。

十一、其他:

1.书写:

高考语文试卷评分标准中对书写的要求是“卷面清晰,书写美观大方,不写错别字”。

我们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自己的理解,把它细化为四个方面:

一是要认真,笔画要清晰规范;二是要适中,字的大小要基本充满作文格而不出格;三是要均匀,字的大小要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