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2794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docx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与时间速记

一、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年)

1.先时期: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1)周朝:

①政治上,分封制,目的是广立封国,拱卫王室;

②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促成家族观念的形成;

③经济上,井田制,名为公有,实为贵族占有。

(2)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前8——5世纪)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①大变革时代,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战争频繁;

②经济上,春秋晚期出现铁器、牛耕,井田制开始瓦解,小农经济兴起;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③思想上,孔子的“仁”和“礼”

(3)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前5——3世纪)。

①政治:

分封制瓦解,出现战国七雄;

②经济:

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崛起,小农经济发展;

③思想:

百家争鸣。

儒家孟子仁政,荀子礼法并施;

④科技:

司南的发明和使用。

2.汉时期:

公元前三世纪—3世纪(公元前221年—220年)

(1)朝:

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军功授爵;影响深远。

(2)汉朝:

①政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察举制选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经济:

铁犁牛耕广泛推广,精耕细作日益完善;强化重农抑商,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青瓷。

③思想:

董仲舒提出新儒学——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④科技:

西汉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

3.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

3——6世纪(220——580年)

①政治:

政权更迭频繁,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当权。

②经济:

商业倒退。

③思想文化:

佛道两派发展;绘画晋文人画出现,顾恺之“以形写神”;书法晋南北朝发展

为自觉艺术,王羲之。

4.隋唐时期:

6—9世纪(581—907年)

①政治:

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②经济:

实行坊市制;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制瓷业成熟,

丝织业缂丝。

③思想:

三教合一,画圣吴道子,书法草书、楷书,讲求法度,文学白飘逸豪放、杜甫“诗史”、

白居易平易近人。

雕版印刷,火药发明。

5.宋元时期:

10—14世纪(960—1368年)

(1)宋朝:

①政治:

二府三司制,分中央官员职权,但重在削弱地方,重文轻武。

②经济:

江南成为经济中心,打破坊市制,出现沿街而市,商业活动不在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夜市、晓市、草市和集镇,出现纸币;出现瓦舍,市民阶层兴起。

③思想文化:

理学,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南戏标志中国戏剧的形成;词成为文学主流形式。

宋代书法有意无法。

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④科技:

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活字印刷术发明。

(2)元朝:

①政治:

行省制;设置宣政院管理;

②经济:

更广泛流通纸币;

③思想:

理学成为科举考试容,元曲成为文学主流形式,杂剧标志中国戏剧的成熟。

6.明清时期:

14—19世纪中叶(1368—1840年)

(1)政治:

①明朝:

废除丞相,权归六部,直属皇帝,设立阁;

②清朝:

雍正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经济:

市镇兴起,江南为盛;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广泛使用货币;农产品的商品化

加强,出现区域性大商帮;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壮大。

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发展迟滞。

(3)思想:

①明朝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心学,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②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贽和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

a.贽——明朝后期人,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孟思想的迷信,强调个性发展。

b.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发展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顾炎武:

倡导经世致用,学应务实。

王夫之:

批判宋明理学,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经济上他们主“工商皆本”。

③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绘画,不拘成法;明代昆曲流行。

清代京剧流行,文学上流行小说。

文化世俗化。

(4)科技: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吸收了西方的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时珍《本草纲目》。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近代前期:

旧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近代史上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政治:

签《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外国商品大量涌入,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3)思想:

西学东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政治:

签《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2)经济:

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自强”“求富”,近代工业起步。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

(3)思想:

中体西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政治:

签《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

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洋务运动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发展;

(3)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维新思潮,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1)政治:

签《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三义。

5.抗日战争(1937—1945)

◆晚清、民国概念

1.晚清:

1840——1912年(大事依序排)

鸦片战争(1840—184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95—1912)——维新思潮和戊戌变法(1895—1898)——义和团运动(1898—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20世纪初)——辛亥革命(1911)

2.民国:

1912——1949年(至今还是用中华民国纪年)

3.北洋军阀政府民国:

1912——1928年期间发生的大事有:

新文化运动:

与科学(1915开始)——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党的创立(1921)——新三义与国民大革命(又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

4.国民政府民国:

1927——1949年期间发生的大事有:

公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国民党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28—1936);思想形成,开辟井冈山道路(1927);九一八事变(1931);会议(1935);《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事变(1936);全面抗战(1937.7.7—1945.8.15);和平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5.8—1945.6);战爆发(解放战争1946.6—1949.10)

◆近代前期重大历史事件顺序:

(西学东渐过程)

1.林则徐、源开眼看世界:

19世纪四十年代,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尤其是军事技术。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的器物。

4.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90年代—1898年)主变法革新,君主立宪。

学习西方的制度。

5.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提出“扶清灭洋”,盲目排外。

6.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体指1905年前后的清末新政,预备立项和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

7.新文化运动(1915—1924年)

①标志:

1915,《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创刊;

②主要主:

a.提倡与科学,发对专制与愚昧迷信;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新文化,发对旧文化。

(二)近代后期:

新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五四运动(1919年)标志新义革命的开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创立(1921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国共第一次战

◆抗日战争(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1.防御阶段:

1937.7--1938.10(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

淞沪会战、会战、会战、会战)

2.相持阶段:

1928.10--1945.4(国民政府守住了大西南,大西北国土)

3.反攻阶段:

1945.5--1945.8.15(国共两党配合盟军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和平谈判阶段(1945.8—1946.6)

2.国共第二次战阶段(1946.6——1949.10)

①1946.6—1947.6:

防御阶段,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战爆发

②1947.6—1948.9:

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反攻开始,大反攻阶段

③1948.9—1949.1:

三大决战

④1949.4—1951年:

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

三、中国现代史(1949——今)

◆按社会性质分:

1.新主义社会阶段:

1949——1956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至今

◆建国65年来可分为:

1.新中国前30年:

1949——1978年

2.新中国后35年:

1979——至今

◆历史分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952年,进行土改和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2.过渡时期(新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经济: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一化三改造。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合作化改革,建立生产合作社;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实质是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

③一五计划(1953——1957)影响:

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力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政治:

①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外交:

①“一边倒”,同联等17个国家建交;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参加日瓦会议;

④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4)文化: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①中共八大:

1956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

③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三面红旗”: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错误表现:

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三面红旗后果:

1959—1961年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⑤1960年冬—1962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经济进行调整。

4.文革十年:

1966—1976年:

(1)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2)外交:

①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对改革:

①农村改革起步:

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试点后推向全国。

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阶段:

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建立计划经济下的市场经济探索。

1992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③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97年,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

①改革开放起步:

1980年设四大特区——②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③三个三角洲经济开发区——④全境开放。

(1988年设特区;1992年设浦东新区;90年代开放地;2004年设滨海新区)——⑤改革开放全面进行:

2001年加入WTO。

(3)政治:

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②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③建立起以

宪法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④完善基层选举制度;⑤“一国两制”。

(4)外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1991年,加入APEC;2001

年底,加入WTO;2001年,成立合作组织;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已启动);在联合国框架,参与“反恐”与维和。

四、世界古代史(距今三四百万年前—1500年)

1.古希腊雅典时期:

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

雅典是政治的发源地,特点是人权,轮番而治。

是小国寡民下的直接,

是男性公民的。

(2)思想:

①是人文精神之源,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

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②格拉底讲哲学发展为研究“人”的学问,提出知识即美德,认识自己;

③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无有爱真理。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罗马帝国时期:

相当于中国汉时期

《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法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是平民的胜利;《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的完备,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3.简要概括:

一个制度(制)、一部法律(罗马法)、一种精神(人文精神)

五、世界近代史(1500—1917年)

◆历史分期:

1.手工工场时代(资本主义童年时期):

14、15世纪——18世纪60年代

期间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和早期殖民扩,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2.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外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1840—1842)

3.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上半期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4.信息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

1945年——至今

◆重大历史事件时间:

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

2.文艺复兴:

14——16世纪:

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人物。

核心是人文主义。

强调人性,反对神性,主追求现世幸福和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思想。

3.改革:

16世纪: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加尔文将信仰得救解释成先定论。

4.启蒙运动:

17——18世纪:

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牛顿。

兴起于英国,高潮在法国。

倡导理性主义,具体主有三权分立、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

主权、社会契约论和人非工具。

5.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

1500年前后,哥伦布、麦哲伦。

对世界影响:

标志着全球化的起步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对欧洲的影响: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原始积累。

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从属于西方。

6.殖民扩展:

16世纪——19世纪末,三角贸易

对欧洲的影响:

资本原始积累。

抢占了市场和原料产地。

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既是掠夺与罪恶,也是警醒及传播工业文明。

7.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

(1)英国:

君主立宪制,1689年《权利法案》,法律至上,议会主权,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阁制。

(2)美国:

总统制,1787年宪法,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和财政,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3)德国:

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议会无实权。

(4)法国:

议会制总统制,1875年宪法,又称第三国宪法。

◆简单总结世界近代史:

(1)政治:

四个国家(英、美、法、德),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制)

(2)经济:

一个市场(世界市场),四个阶段(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工业革命、第二次

工业革命)

(3)文化:

两个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三次解放(文艺复兴、改革、启蒙运动)

六、世界现代史(1917——今)

时段分期:

两个分界点(二战与91),三个时段(二战前,冷战,冷战后)

(一)二战后的政治格局变化

1.冷战时期(两极格局对峙时期):

1945——1991年。

①欧洲冷战: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舆论宣传)——1947年杜鲁门主义(政治上)——1948年马歇尔计划(经济上)——1949年北约成立(军事上)——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91年12月联解体(冷战结束)

②亚洲热战:

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5年越南战争。

2.国际关系体现为化、体系化、制度化

3.政治多极化萌生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1961年中关系恶化;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

③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4.多极化趋势阶段:

1991年以来,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1917——1945年的世界经济概况:

1.联经济史一条线:

①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俄(1917——1922)——联(1922——1991年)

②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纯计划经济模式

③1921——1924年新经济政策: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④1925——1991年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927年工业化——1929农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

⑤1953——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改革为主,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⑥1964——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主。

⑦1985——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政治化改革,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瓦解。

2.罗斯福新政:

1933年,市场经济加计划经济。

由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改为国家干预经济思想。

具体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调整:

(凯恩斯主义运用——国家干预经济)。

①国家干预经济手段有四:

办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及直接采购;财政税收手段调控经济。

②人民资本主义;

③经营者革命;

④福利国家制度:

用和平理性手段打富济贫,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人类文明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体系化、制度化、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

1.战后美国掌控世界经济秩序的三驾马车: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和关税及贸易体系(1995年后改称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反映全球化的制度化、体系化

2.区域一体化组织:

①欧盟:

1952,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1967年,欧共体(经济一体化)——1993年,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2002年,欧元启动(金融货币一体化)(一体化程度最深)

②东盟:

1967(小国协商)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正式建立(第一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④亚太结合组织:

1989年(规模最大)

3.全球化趋势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

1995年WTO成立,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

4.新经济时代:

1992年网络出现后至今

现代史总结:

1.时段分期:

两个分界点(二战与91),三个时段(二战前,冷战,冷战后)

2.政治:

两个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极对抗(美),

一个趋势(多极化趋势),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

3.经济:

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两种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两国(美)战前创新,战后调整。

文化:

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三大突破(电脑和网络、生物工程、航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