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1204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docx

19211924重大历史事件

华盛顿会议召开-1921年11月12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于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最后签订3个条约。

1、《四国条约》。

12月13日,美、英、日、法签订《关于太平洋所有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一旦遭受别国侵略行动的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条约批准后,英日同盟即行废除。

2、《五国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5国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即《五国条约》。

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

5:

3:

1.75:

1.75。

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有的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不得建立海军基地或新的要塞,但日本本土和附近岛屿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外。

3、《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出席会议的9国代表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阻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的巩固的政府;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这就确认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为列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华盛顿会议拒绝中国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1922年2月2日

1922年2月2日,华盛顿会议第三十次全体委员会开会,讨论关于中国要求废除“二十一条”问题。

  日本代表币原喜重郎声称,“二十一条”系两国之正式条约,反对会议“重新研究及审查”,仅表示日本同意放弃满蒙筑路借款、聘请顾问、教官等项的优先权,撤回1915年签约时日本政府对第5项之保留。

  次日,第三十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即末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声明:

中国对于“二十一条”始终视为事实上之压迫,不承认有法律效力,必须废止全约。

美国代表声明:

注重门户开放,要求利益均沾。

关于“二十一条”之讨论以无结果告终,仅将3国声明载入会议记录。

中国代表要求终成泡影英国军队撤出

华盛顿会议闭幕-1922年2月6日

  这个会议是1921年11月12日开始的。

华盛顿会议也叫“太平洋会议”。

这是继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国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和太平洋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再分割的会议。

  参加者有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九国。

主要签订了三个条约:

一、共同镇压远东人民,首选镇压中国人民的美、英、法、日“四国公约”;二、争夺海上霸权,按一定比例规定海军力量的美、英、日、法、意“五国公约”;三、共同掠夺中国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在中国出现了几个帝国主义共同侵略的局势。

会议为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进一步扩张准备了条件。

孙中山再次下令挥师北伐-1922年5月4日

  1922年5月4日,孙中山下令北伐。

去年10月,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并通过北伐提案,因陈炯明破坏未果。

今年3月,孙中山临时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改变北伐计划,回师广州。

对陈炯明的错误处理后,本日再次下令挥师北伐,称:

徐世昌去岁弄兵湘、鄂,不惜以国家为孤注,以人民为牺牲。

本大无帅受命诸将,分道出师,亲履行间,扫除政治上之黑暗与罪恶,伸国家统一,民治发达。

所认为民贼者,惟世昌与其同党诸人。

当即任命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力总指挥。

提出“受国民之托,树立共和,惩治邪恶,民治发达”口号,分兵三路,直取江西。

胡适呼唤好人政府-1922年5月13日

  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提议”,在胡适主编的《努力周刊》第二期上发表。

  “提议”认为,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应该以“好政府”作为现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我们应该同心协力的拿这共同目标来向国中的恶势力作战”。

“所谓‘好政府’,在消极的方面是要有正当的机关可以监督防止一切营私舞弊的不法官吏。

在积极的方面是两点:

(1)充分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

(2)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

“提议”对今后政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我们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第二、我们要求一个‘公开的政府’”,“第三、我们要求一种‘有计划的政治’”。

现在的具体主张是:

“由南北两方早日开始正式议和”,“协商一个裁兵的办法”,“还应该有一个‘裁官’的办法”,“废止现行的复选制,采用直接选举制”等。

  随后,胡适等16人草拟一份《政治计划》送呈吴佩孚征求意见,吴已在考虑请部分社会名流组织一个新的“好人内阁”,以辅佐国政。

外交家伍廷芳病逝-1922年6月23日

  1922年6月23日,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在广州逝世。

  伍廷芳,字文爵,号秩庸,1842年生,广东新会人。

早年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赴英国林肯法律学院学法律,获律师资格,在香港任律师、法官。

后入李鸿章幕府,协办洋务与外交。

历任驻美国、墨西哥、古巴、秘鲁等国公使。

  1911年辛亥革命后,赞成共和,与张謇等组织共和统一会,被南方各省推为民军方面议和的全权代表,与袁世凯派出的代表唐绍仪举行南北和谈。

  南京政府成立后,任立法总长。

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

1917年出任代总理。

不久南下,与孙中山合作,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兼财政总长等职。

1922年4月,他兼任广东省省长,因在外交上劝阻英美严守中立、勿助陈炯明叛军失败,愤而病发逝世。

中共成立旅欧支部-1922年7月9日

  1922年7月,中共旅欧支部在巴黎成立。

6月,在巴黎正式成立了包括旅法、旅德、旅比三个支部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指示,本月将“少共”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

同时,由已经参加入党的共产党小组成员组成“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由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人负责。

并出版《少年》、《赤光》等刊物,向旅欧学生、华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共发起劳动立法运动-1922年8月16日

  1922年8月16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

大纲中要求工人有集会、结社、罢工等权利,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享受劳动保险以及保护女工、童工等。

  大纲规定,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男女工,禁止18岁以下的男女工担任剧烈、有害卫生及法定工作时间外的劳动,重工的法定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等。

  8月初,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给众议院发出《关于劳动立法的请愿书》,要求国会在宪法中规定保护劳工的条文。

请愿书说:

“同人等素从事劳工运动,连年来亲睹国内劳工饱受暴力摧残之惨状,深知国内劳工无法律保护之痛苦,加以感受操政柄者之巧于舞文玩法,益觉得劳动法案规诸宪法之重要。

为全国劳工请命计,为国家立法前途计,理合拟具劳动法案大纲19条,依法请愿贵院尽量采纳通过,规诸宪法。

”22位国会议员对此举表示支持。

  大纲发布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向全国工会发出《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告》,要求各地工会讨论《劳动法案大纲》,并向工人广泛宣传,征求工人的意见。

唐山铁路、煤矿、纱厂、洋灰厂等工会首先响应,组织起唐山劳动立法大同盟。

武汉、上海等地也纷纷响应,并举行游行、集会,通电全国,要求将《劳动法大纲》纳入宪法。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1922年8月22日

  1922年8月22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正式出版。

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译本,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初版不过一个月就全部售完。

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

  1922年2月,担任浙江一师国文教员的陈望道,带着戴季陶提供的日译本《共产党宣言》,还有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亨大学图书馆借出的英译本,回到故乡义乌分水塘,什始潜心翻译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经过两个多月的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终于译完了。

29岁的陈望道抵沪后,即将《共产党宣言》译文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李汉俊和陈独秀校阅,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陈望道又认真地改订了一遍,使译文精益求精。

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1922年8月24日

  1922年8月24日,京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段)长辛店(今属北京市)3000余名工人,在共产党人邓中夏等领导下举行罢工。

工人向路局提出开除总管、工头,承认工人俱乐部有推荐工人的权利,增加工资等要求。

军阀政府派军警强迫工人复工,工人组织纠察队同军警展开斗争。

罢工坚持2天,使南北交通断绝,路局被迫全部接受工人的条件,罢工取得胜利。

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1922年9月4日

  孙中山在上海三次召集中国国民党改组的会议,讨论研究改组方案。

  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国民党负责人53人,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陈独秀、马林、张太雷均应邀参加。

孙中山解释了联俄、联共政策,马林讲了话。

与会者一致同意改组国民党。

9月6日,陈独秀被孙中山指定参加由丁惟汾、张秋白等9人组成的国民党党务改进起草委员会,起草国民党改组方案并草拟国民党党纲和党章草案。

  9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致国民党员书”的党内通信,信中沉痛地回顾了同陈炯明的分歧、陈炯明叛变的始末及严重后果。

他说,民国奋斗三十年来,虽屡经失败,然“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他在信中提出了今后的对策方针,并作了自我批评,“任用非人,变生肘腋,致北伐大计,功败垂成,当引咎辞职”,并决定联俄联共,彻底改组国民党,以重新振兴国民党的威望,实现国家的统一。

胡适提出联省自治主张-1922年9月10日

  1922年9月10日,胡适在《努力周报》第19期上发表的《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一文中说:

“我们的朋友陈独秀是反对联省自治的。

……他自己断定中国政治纠纷的根源在于‘封建式的大小军阀各霸一方,把持兵权财权政权,法律舆论都归无效,实业教育一概停顿。

我们要很诚恳的替他指出:

他所举的只是纠纷的现状,并不是纠纷的根源;只是乱,并不是乱源”。

胡适认为,“今日只是督军总司令的权大,而地方的权极斜,“军阀的权限所以大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地方没有权”,“裁制军阀与打倒军阀的一个重要武器在于增加地方权限,在于根据联省自治的联邦制”。

“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能充分发展他的潜势力,来和军阀作战,来推翻军阀。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9月14日

  安源路矿是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局的简称。

安源煤矿属汉冶萍公司管辖,是二十年代中国最大的产业,拥有工人12000余人;株萍铁路局职工1100余人。

  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等领导下,1922年5月1日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保护工人权益。

李立三(能至)任主任。

9月上旬,路矿当局拒发拖欠工人的工资,并企图勾结军阀封闭工人俱乐部。

刘少奇、李立三、蒋先云在党的派遣下,通过工人俱乐部,领导全路矿17000多名工人,于14日举行大罢工。

俱乐部全权代表刘少奇,大罢工总指挥李立三。

当日晨,俱乐部监察队持白旗密布街市及工厂附近,张贴“候俱乐部通告方准开工”、“各归住房,不得扰乱”等告示,并发布罢工宣言。

路矿当局竭力破坏罢工,先是设法收买工人,此计不行,又密遣暗探刺杀李立三,悬赏大洋600元,也未能得逞。

后勾结军阀,想用武力镇压,将安源划为特别戒严区,设立戒严司令部,重要地段架机关枪,军警数百,每人每日2元赏钱。

  工人向军警进行宣传,军警同情工人,阴谋动用武力也未能实现。

路矿当局被迫接受谈判,于9月18日签订承认工人俱乐部的合法权利、改善待遇和增加工资的13款条约。

5天的大罢工至此终止。

  条约签订后,俱乐部召开万余人的罢工胜利庆祝大会,通过复工宣言,随后上街游行。

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中国被迫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例》-1922年2月4日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例》及《附约》。

  主要内容:

一、胶州租界归还中国,开为商埠;二、德国所占之公产交还中国,日本所占有者低价收回;三、日军于6个月内撤退;四、青岛海关、青烟、青沪之海底电线交还中国;五、青岛盐场、青岛济南之电台由中国赎回;六、胶济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人参与主要管理;七、德国在山东之矿产,交中日合办公司。

中共创办上海大学-1922年3月18日

  1922年3月18日,由中国共产党人参与创办的上海大学成立。

  学校下设社会科学系、中国文学系、美术系和英国文学系,另外还附设有中学部和俄文班。

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担任社会学系的系主任,陈望道任中国文学系的系主任,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萧楚女、杨贤江、沈雁冰、郑振铎、蒋光赤等都先后到学校任教。

校长是于右任。

  学校的目标是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和发展形成新文艺系统,培养社会科学和新文艺方面的干部,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其社会学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瞿秋白为社会学系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着重劳动问题、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的研究。

学校还设自由讲座,每月1次至2次,主要是报告政治形势和解答时事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922年5月5日

  1920年8月,上海首先发起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北京、广州、长沙等地区相继成立。

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出席会议代表25人,代表5000多名团员。

大会由张太雷主持。

通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纲领规定青年团是“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青年群众的工作,大会选举施存统为中央书记。

1925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为了团结广大青年参加抗日,决定改组共青团,使它成为广泛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先后出现如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团体。

1949年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2年7月16日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出席代表有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向警予等12人,代表123名党员,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参加。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政治决议案》、《组织决议案》和《妇女运动决议案》。

大会讨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党的纲领、路线,通过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关于民主联合阵线、关于加入共产国际等决议和党的章程。

大会发表宣言,规定党的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

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宣言还详细规定党的最低纲领——关于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

大会批评资产阶级的各种改良主义思想,指出中国人民当前的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然后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此次大会向中国人民提出革命民主主义的斗争目标。

  大会还通过参加共产国际的决议,并决定出版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1922年9月13日于上海创刊)。

中共中央决定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1922年8月29日

  1922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这次会议是根据马林的提议召开的。

参加会议的有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马林和翻译张太雷也出席了会议。

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七月决议”和“八月指示”,主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统一战线。

李大钊同意马林的意见,张国焘坚决反对;陈独秀开始不同意,后表示服从国际决议,但要以取消加入国民党时打手模和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做法为条件。

  会议经过讨论,多数人尊重共产国际的指示,接受了加入国民党的主张。

会议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

  会后,李大钊到上海。

孙中山对李大钊十分尊敬,邀请他加入国民党。

李大钊表示自己是第三国际的一个党员,孙中山说:

“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

”李大钊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主盟,最先加入了国民党。

接着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等一批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陆续加入国民党。

粤汉铁路工人罢工-1922年9月9日

  1922年9月6日,粤汉路岳州、长沙、株萍和武昌徐家棚工人俱乐部组成全路工人俱乐部联合会,向路局和北京交通部提出惩办工贼、保障政治权利、增加工资等项要求,未得到答复。

9日,全路工人大罢工。

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联合会发表《罢工宣言》说:

“我们为解除压迫,维护团体,改良生活,增高人格,不能不与工贼奋斗,不能不有这最后一举。

”“我们为生存而奋斗,为人格而奋斗,下达目的,誓死不止。

  军阀萧耀南派军队镇压罢工,并强迫工人复工。

徐家棚和岳州两站工人集体卧轨抗议,遭军警镇压,200多人被捕和负伤,罢工领袖郭亮被捕。

罢工得到武汉工团联合会和湖南各界的大力声援。

22日,京汉铁路长辛店、郑州、信阳和陇海路洛阳等地工人,纷纷致电粤汉路局,声明如不答复粤汉工人的要求,即实行总同盟罢工。

27日,京汉、粤汉铁路全体工人致电吴佩孚,要求48小时内圆满答复罢工人要求,否则即举行两路全体罢工。

在湖南、湖北等地工人的支援下,罢工坚持了19天,迫使吴佩孚电令粤汉路局答应了罢工工人提出的条件,并释放了被捕的工人。

28日,罢工胜利结束。

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机关报出版发行-1922年9月13日

  第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人创刊的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出版发行。

  1922年9月13日,第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人创刊的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出版发行。

主编蔡和森、陈独秀领导刊物的出版,并题写刊名。

  发刊词说:

“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

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

”“为了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最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

现代民主政治,若不建设在最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之上,是没有不崩坏的。

因此,“我们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

  该刊主要刊载政论性文章,集中力量宣传中共二大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宣传建立各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主张。

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通信》、《读者之声》、《什么话》等专栏。

该刊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编印发行。

在中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及香港、巴黎、东京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

发行数由开始的3000份激增至4万份,最高达10万份。

蔡元培愤而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23年1月17日

  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因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独立,非法要求逮捕北大兼课教师、财政总长罗文干,愤而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

辞呈指出:

“元培目击时艰,痛心于政治清明之无望,不忍为同流合污之苟安,尤不忍于此种教育当局之下支持教育残局,以招国人与天良之谴责。

”蔡氏在《北京大学日报》上刊登“不再到校办事”的启事。

18日,北大全校学生举行大会,通过“驱逐彭氏”、“挽留蔡校长”、“警告国会”等项决议。

19日,北京大学学生联合法政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1000余名学生到众议院请愿,阻止投彭允彝同意票,并力主挽请蔡元培回校复职,被军警包围殴打,300多人受伤。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年2月7日

  1923年2月7日,在中国工运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但在开会前夕,直系军阀吴佩孚竟下令禁止开会,工人们对军阀的无理行动,表示极大的愤慨,决定照常召开成立大会。

2月1日吴佩孚派军警包围会场,到达郑州的大会代表冲破了军警的阻拦,进入会场,宣布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

开会不到15分钟,即与军警发生冲突。

会后,反动军警又包围了代表的住处,监视代表行动,占领、封闭、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的会址,代表们被强迫出境。

当晚,总工会决定于2月4日京汉铁路全体总罢工,提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为了便于指挥这次罢工斗争,总工会移至汉口江岸办公。

从2月4日上午九时起,仅用3个小时就实现了全路数万名工人全部罢工,所有客车、货车、军车一律停驶,京汉铁路立即瘫痪。

  2月7日,军阀吴佩孚终于下了毒手。

湖北督军肖耀南借口调解工潮,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

反动军队还闯进工人宿舍,大肆搜捕,被开除的工人达千余人。

江岸分会委员长。

共产党员林样谦被绑在电线杆上,惨死于敌人的大刀之下。

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样被捕,亦慷慨就义。

制造了二七惨案。

  同日,长辛店、保定、郑州及京汉铁路其他各车站也都遭到敌人的镇压。

  罢工坚持到2月9日结束。

全国教育统计普查结束-1923年4月14日

  1923年4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完成全国各类教育的调查统计工作。

  此项工作历时1年。

此次调查结果:

  

(1)全国学生总数为6819486人,其中大学、专门学校学生34880人,中等学校学生182804人,高等小学校学生615378人,国民学校学生5965957人。

女生百分比,大专为2.42%,中学为3.14%,国民学校为6.33%。

全国1811个县中,无女子初等小学生者423县,无女子高等小学生者1161县。

  

(2)各类学校总数178972校,其中大专125所,师范275所,师范讲习所110所,中学校547所,甲种实业学校164所,乙种实业学校439所,高小10236所,国民学校167076所。

  (3)小学学生数与人口总数之百分比,山西为7.2%,居首位,远远超出其他省区。

女生受国民教育人数,山西也居首位。

  (4)各类学校总岁出(银元)为5942.4567万元。

  (5)天主教会学校学生136960人,基督教青年会学校学生20292人。

  (6)私塾未作调查。

南京有500多所,学生12000人,广州有1000多所,学生2万多人。

估计全国私塾学生数至少与学校学生数相等。

鲁迅参加爱情问题大讨论-1923年6月12日

  1932年6月12日,鲁迅著文。

参与爱情问题大讨论。

  进入6月,全国性的爱情问题大讨论愈发热闹,讨论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一位叫梁国常的作者说:

“谭熙鸿为北京大学教授,既自身受过高等教育,又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师表,所以他受道德的制裁,应该比普通一般人严紧的几倍。

”一位叫张县民的作者说,张竞生既然主张爱情可以变迁,那自己“也应该加点小心才是”。

南开大学的黄慎独也表示不禁要为张竞生捏一把汗,因为他并不是条件最完备的人,如果他的妻实行他的爱情定则,也会有可能变心。

  6月6日,一位叫钟孟公的作者写信对编者提出忠告,主张终止这场讨论,因为他认为这些文章“除了足为中国人没有讨论的资格的佐证之外,毫无别的价值”;不登这些太说不过去的言论,既使读者免于白费精神,“也是体惜作者省得献丑”。

  鲁迅在6月12日的《晨报副刊》上读到钟盂公的来信后,立即致函孙伏园,反对截止讨论。

他说:

“先前登过二十来篇文章,诚然是古怪的居多,和爱情定则的讨论无甚关系,但在另一方面,却可作参考,也有意外的价值。

这不但可以给改革家看看,略为惊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