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2975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docx

教师九年级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

世界古代史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知识点梳理:

一、人类的出现

1、起源:

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一支发展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

它经过长期待进化和劳动终于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促使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是劳动。

“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论断。

4.起源时间: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5.人类形成的过程:

攀树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6.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7.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进化阶段。

各阶段及其的代表:

①早期猿人: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

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

中国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8.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9.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即蒙古利亚人种(生活于亚欧大陆和美洲)、欧罗巴人种(欧洲大陆)、尼格罗人种(起源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主要生活于非洲)。

出现的原因: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思考题:

P3动脑筋

答:

直立行走首先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

二、氏族社会

1.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

原始群团是原始社会里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态。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族,两个或几个氏族又组成部落。

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所谓的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

3.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

母系氏族è父系氏族

4.母系氏族的特征:

a.由于群婚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b.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c.那时财产共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父系氏族的特征:

a.(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部落间的产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

b.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c.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d.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

※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之间的异同点。

共同点:

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

不同点:

①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

①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②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我们看到了母系社会是如何走向没落,父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

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产生了私有财产。

这些历史现象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呢?

(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5.原始社会解体:

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

过程:

父系氏族晚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努力和统治阶级产生(即阶级出现)——国家机构形成(国家产生)具体见课本P5小字部分。

a.原始社会的解体:

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b.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c.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氏族社会的彻底解体。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

1.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最重要的有:

古代埃及文明(BC3500)、古代两河流域文明(BC3500)、

古代印度文明(BC2500)、中国古代文明(BC2070)

2.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

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

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3.古代埃及文明——BC3500

a.埃及奴隶制国家出现的条件:

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

(思考:

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b.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及发展、灭亡:

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③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征服频繁,疆土不断扩展,称为地跨亚欧的大帝国。

④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4.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

1.新月沃地: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2.两河流域:

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3.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条件:

两个流域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流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

4.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5.两河流域的统一: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6.汉谟拉比法典:

目的: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P9举例: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摘自《汉谟拉比法典》

评价:

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出现的条件:

亚洲南部,印度河由北向南蜿蜒流过。

夏季,喜马拉雅山积雪融化,河水泛滥,季风也带来丰沛的降水。

两岸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2.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来自中亚的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印度的种姓制度(P11图)

来源: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内容:

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影响:

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①统治阶级:

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

②被统治阶级:

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答: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海洋文明)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1.古希腊的文明:

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转移到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

克利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历时约八百年后消亡。

2.城邦的兴起:

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

公元前6世纪,它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3.雅典——伯利克里改革(P14——P15)——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

政治:

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

文化教育:

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影响:

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4.斯巴达城邦的繁荣

经济:

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政治:

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3、文化:

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建立时间:

公元前509年)P16——P18)

1.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渐建立起来。

BC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2.布匿战争:

①时间: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②原因:

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和奴隶③对战国家:

罗马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

2、西罗马的灭亡和罗马帝国的建立

①背景:

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和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

②过程:

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3.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a.罗马帝国延续了约500年(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它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古代世界强大帝国之一。

b.①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

4.奥运会——古代希腊(希波战争之马拉松战役——奥运会传统项目马拉松长跑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日本

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本州中部兴起奴隶制大国大和,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时间:

7世纪中期)P25页

1、背景:

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根本因素)国际:

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繁荣昌盛)的影响。

2.时间:

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任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招数,大化改新开始了。

2、内容: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大化改新”的作用: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它打击了奴隶主要贵族势力,形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这处的国家”。

日本积极 汲取中国文化。

它依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

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

6.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思考题:

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

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

在唐朝时双方来往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

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1、阿拉伯国家建立背景(伊斯兰教背景加补充):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

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补充:

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的严重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2.国家建立过程:

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伊斯兰教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千方百计的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们。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3.伊斯兰教历元年:

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教历元年。

4.进兵麦加的结果:

穆罕默德为实现最终目标,多次攻打麦加。

630年,他再次兵临城下,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和宗教利益。

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圣地。

5.进兵麦加的意义:

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经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7.伊斯兰教的作用是什么?

(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8.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伊斯兰都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9.日出之国”(日本)与“新月之乡”(阿拉伯)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兴起: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统治了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

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时间:

8世纪前期

改革者:

查理•马特

形成过程:

通过查理•马特改革逐步形成。

查理•马特改革内容:

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9世纪后期,这种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

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特点:

西欧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因此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说法。

层层分封的等级制度反映出王权的衰落。

土地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标志着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

4、罗马教会的地位及影响: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极大地影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地理位置:

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

2、时间、著名代表城市:

10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海湾地区)、英国的牛津(渡口附近)、英国的曼彻斯特(堡垒周围)。

3、市民阶级的产生: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

斗争:

法国琅城起义(武力赢得自治)

斗争方式:

金钱赎买、武力赢得自治

市民阶级产生的历史意义:

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

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定都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廷,所以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2.繁荣:

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

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3.衰落:

①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入侵;等。

见P31页。

4.灭亡:

15世纪中期。

君士坦丁堡被土军(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终于灭亡了。

5.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原因:

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波斯帝国的形成与扩张: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2、希波战争

①开始:

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②结果: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军民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王国:

公元前4世纪,正当希腊城邦衰败之时,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2、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路线:

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

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影响:

①积极: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亚历山大帝国将于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

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

③消极:

战争带来灾难,充满暴力。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扩张:

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

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

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广阔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帝国建立后,最初约两百年,由于内战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局势稳定,经济繁荣。

3.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

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的广大地区。

4.罗马帝国的文化传播:

罗马建筑的式样和风格对各地的影响深远;拉丁语的广泛使用和传播;罗马法也是人类重要的遗产;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罗马帝国在繁荣时期与外部的和平交往。

它同北欧、印度和中国等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

5.对战争的认识:

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

※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帝国:

①亚历山大帝国(BC4世纪后期);②波斯帝国(BC6世纪)

③罗马帝国(AD2世纪)④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AD4世纪);

⑤阿拉伯帝国(AD8世纪);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AD16世纪);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东西方交流的要道——古商路(如丝绸之路——连接亚欧的商路)

2.阿拉伯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P41)

3.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了什么作用?

(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4.阿拉伯数字:

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时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此后,阿拉伯数字传遍了全世界。

二、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①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②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③拉齐斯的《医学集成》、依本•西拿的《医典》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④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

三、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1271年,十七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

(来元路线:

P43)

2.《马可•波罗行纪》:

记述马可•波罗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的一本书。

(马可•波罗口述,由其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

《马可•波罗行纪》影响:

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四、和平交往的意义

答: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和平交往是主旋律,传播了世界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细细相关的整体。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公元前3000左右)—古埃及;

a.“罗塞塔石碑”:

现在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中。

当时,法国有一个青年学者叫商博良。

他是专门研究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

罗塞塔石碑引起商博良浓厚的兴趣,他想根据这块石碑弄明白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

经过一番探索,商博良对照希腊文,从象形文字中认出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娄巴特拉这两个人名。

最后他终于知道了12个象形文字的读音。

b.影响: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2、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左右)—苏美尔人——古代西亚

a.“贝希斯顿铭文”:

在伊朗西部贝希斯顿村废墟附近的悬崖上,有一块岩石,上面也刻着3种文字:

苏美尔人传下来的巴比伦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

人们通过波斯文,读懂了楔形文字。

岩石上刻写的是公元前52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造反者的经过。

b.影响: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字母文字(公元前1300年左右)或(公元前14——13世纪);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叙利亚沿海一带)

腓尼基字母文字:

公元前14——13世纪,腓尼基商人利用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音符字母,创造了简单实用的22个字母符号,成为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4.字母文字发展历程:

古埃及文字、西亚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罗马)

5.影响:

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

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此外,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也由腓尼基字母发展而成。

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文字的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创立时间:

公元前6世纪;

背景: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

地点:

古印度;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

教义: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

公元最初两个世纪,佛教出现大乘、小乘两大教派,“乘”是“渡”、“运载”的意思。

经典及节日:

《大藏经》;浴佛节、成道节、涅槃节。

佛教的盛行:

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服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

公元前3世纪时,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

传播(P48):

向北:

中亚→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向南:

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基督教

创立时间:

公元1世纪;

背景:

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地点:

巴勒斯坦一带;创始人:

耶稣

经典和教义:

《圣经》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传播:

4世纪,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逐渐传遍全欧。

节日:

圣诞节(12月25日)、复活节:

耶稣出生日期是12月25日记,这一天被定为“圣诞节”。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3、伊斯兰教

创立时间:

公元7世纪;

背景: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

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地点: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