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35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docx

超声上岗证考试大纲

超声显像物理基础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反射: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当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就会在界面上产生反射。

这种反射的强弱与界面的声阻抗差及入射角的大小有关。

当入射角等于0,即超声声束与界面垂直时,则反射回声循原入射途径返回,几乎全部被探头接收。

当声束与界面不垂直时,反射回声沿入射角相等的反射角发生反射,反射回声可能部分或全部不能被探头接收。

(折射定律:

sina/c1=sinb/c2)

※折射:

当入射声束与界面垂直,则进入第二种介质的透射声束方向不变,若入射声束与界面不垂直,则产生折射,其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及两种介质中的声速有关。

※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R1=[(Z2-Z1)/(Z2+Z1)]2

Z为两种介质的特性声阻抗,Z=ρ×C(密度×声速)

当Z1=Z2,为均匀介质,则R1=0,无反射。

当Z1<<Z2(如水和气)则R1很大,产生强反射。

当Z1≠Z2,R1≠0,则反射存在。

※超声波衰减: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强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超声衰减。

※衰减系数:

※超声波衍射:

声波传播时,可以越过直径小于λ/2的障碍物,再继续前进,这一现象称为衍射。

※散射:

当声波的传播途中遇到障碍物时,则在此障碍物产生多方向的不规则反射、折射和衍射,称散射。

※不同器官或组织成分的显像特点:

皮肤:

呈线状强回声。

脂肪:

回声强弱不同,层状分布的脂肪呈低回声。

与其他组织成分混合常呈强回声。

纤维组织:

与其他成分交错分布呈回声增强,排列均匀的纤维瘤回声弱,一般纤维组织的衰减程度较明显。

肌肉:

回声较脂肪组织强,且较粗糙。

血管:

无回声的管状结构。

实质脏器:

形成均匀低回声。

空腔脏器:

充满液体时呈无回声区,充满气体的肠内容物呈杂乱的强回声,气体呈有多重反射的斑纹状强回声。

※病理声像图的特点:

实质脏器的弥漫病变:

主要根据脏器的形态、轮廓、包膜光滑程度、回声、血管纹理以及脏器的正常结构改变的情况琰确定。

占位病变:

脏器的某一局部边缘是否规则、膨出;脏器内部结构改变,受压或移位;肿瘤内部的回声,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远处转移的情况及全身变化。

囊性或实性病变

含液性病变与实质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

含液性病变

实质性病变

形态

圆形或椭圆形

规则或不规则

周边回声

光滑,整齐

清楚或不清楚

内部回声

无回声或散在点状回声

低回声或强回声

后方回声

增强

不变,减弱或轻度增强

侧边声影

有,内收

有,平行或外散,或无

良性或恶性病变

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

良性

恶性

肿块形态

较规则

常不规则

球体感

少见

多见

边缘回声

光滑,完整

不光滑,中断

内部回声

较小病变

多呈中强回声

多呈中低回声

较大病变

含液性病变或混合病变

中强回声或以实性为主病变

均质性

均质或非均质

非均质,结中结、块中块、液化坏死征象

后方回声

衰减不明显或增强

衰减明显

周围组织

反应性改变或无改变

浸润改变或边缘晕环

周邻关系

挤压,隆起,粘连或浸润少见

挤压,隆起,粘连或浸润多见

压缩性

远处转移

无或有

随访观察

无改变或治疗效果好

增大或治疗效果差

※伪象概念:

※超声剂量(声强)概念:

单位时间垂直于声束单位面积上的声能,即为超声功率。

目前超声成象的功率大多小于1毫瓦,其声强度远低于安全声功率10~40毫瓦阈值。

※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

※空间峰值脉冲平均声强:

※多普勒基本概念:

当声源与按收器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频率与声源发射的频率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频率的改变称为频移,此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脉冲多普勒(距离分辨):

用一定宽度的调制脉冲得到某一取样容积内运动物体的多普勒信号。

脉冲多普勒具有距离选通功能,可探测某一深度局部的血流速度、方向及性质,但脉冲重复频率较低影响高速血流的测定。

连续多普勒所显示的频谱是声束通道上所有血流信息的混合血流频谱,缺乏距离选通功能,但它最大优点是无最大流速检测限制,可显示高速血流频谱。

※脉冲多普勒局限性:

由于受尼奎斯特频率的限制,检测血流时常出现倒错现象,致频移的峰值难以准确辨认,影响对高速血流性质的确定与速度的测量。

※脉冲重复频率与最大测量速度:

每秒钟发射的超声脉冲个数称脉冲重复频率。

脉冲多普勒血流最大的取样深度是由脉冲重复频率,即二个脉冲的间隔时间所决定的。

重复频率越高,脉冲间隔越短,取样深度越小,反之,取样深度越大脉冲重复频率越大,

※彩色显像原理:

经自相关技术获得的血流信息,送入彩色处理器,经过编码后实时地垒加在B型的黑白图像上,再送彩色显示器显示。

※MTI原理:

其目的是滤掉非血流产生的低频回声信号,而只让回声强度低但速度高的血流信号通过。

※自相关技术:

是检测两个信号间相位差的一种方法。

※伪彩--灰阶到彩色变换:

对二维灰阶图像进行彩色编码处理,用于彩色增强--即伪彩,可以提高图像的分辨力。

“彩超主要是对血流,伪彩主要对灰阶图像,即把不同等级的灰度变换为某种颜色---灰阶到彩色变换。

※湍流:

流体质点作复杂的无规则运动,这种流动状态称为湍流。

※粘滞性:

※流量:

单位时间里流经某一截面的容积。

※层流:

整个流场呈一簇互相平等的流线,这种流动状态称为层流。

※加速度:

※减速度:

※探头频率与振子:

单频探头:

探头的标称频率炎发射时振幅最高的频率,也是探头的工作频率。

变频探头:

通过面版控制,对同一探头可选择2-3种频率,探头频率可变。

宽频探头:

发射时有一很宽的频带范围。

宽频接收:

接收所有频率的回声在中近场包含不同频率回声,在远场由于高频成分衰减,只有低频率的回声。

选频接收:

只接收某一特定的中心频率,保证能达到所要求的诊断深度,尽可能选择较高频率的回声,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动态频率接收:

随深度的变化而选取不同频率的回声,近场取高频,中场取中频,远场只保低频,达到好的分辨力和好的穿透力的要求。

※电子线性扫描:

多个晶片组成一个线阵,用电子开关按一定时序,将激励电压加至某些阵元换能器上,发射出束超声,同时由电子开关按一定时序去接通某阵元接收反射回超声信息,由此组成声束扫描。

※超声发射与接收:

发射时,超声换能器的晶片上加一交变电信号,则产生与交变信号同样频率的机械振动(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这种效应称为逆压电效应),则产生超声波。

接收是,组织界面反射回来的图像信号(反射波),使晶片产生振动,则产生电荷(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称为下压电效应),通过数字扫描转换器,显示超声图像。

※数字扫描转换器(DSC):

是借助数字电路技术和存储媒介,把以不同扫描方式所获得的超声图像信息,通过数控IC存贮器存入超声信息,然后变成标准的电视扫描制式进行图像文字显示。

※Υ校正的概念:

※彩超的功能选择:

开关、旋钮、控制器及其作用

若一个部位显示不清彩色血流,应查看是否打开彩色按钮。

而彩色血流及灰阶图像不佳时,可调节黑白图像的Υ校正和动态范围。

※调节要领:

1、进行多普勒频谱和彩色血流显示时,利用基线移位功能,可增大单向血流速度测量的量程,并克服折返现象。

2、正确把握彩色显示的角度、深度和PRF的关系,避免“彩超”及PW的局限性。

3、选择彩超仪中灰阶B超和彩色血流不同的频率显像。

黑白图像使用高频,彩色图像使用低频,可使合成的图像能获得高分辨力,又能提高彩色血流的检出敏感度。

※仪器故障简易判断:

※模拟声束聚焦:

※数字延时聚焦:

※图像处理及三维重建:

※三维超声临床应用:

※人体不同组织和体液回声强度分级:

强回声、中等回声、无回声

※一般规律:

均质性液体(介质)、非均质液体(介质);引起回声增强的常见原因;人体不同组织回声强度顺序。

※不同组织的声衰减程度的一般规律:

组织内含水分愈多,声衰减愈低,表现后方回声增强。

液体中含蛋白成分或组织中含胶原和钙质愈多,声衰减愈高(声影)。

※人体不同组织和液体成分衰减程度比较:

不同体液、皮下脂肪、肝、脾、肾、肌腱、软骨、骨。

※内脏声像图描述(以肝脏为例):

包膜回声、实质内部回声、血管回声、脏器位置和周围毗邻关系。

1、形态轮廓:

形态是否失常,脏器包膜是否光滑、完整。

若是占位性病变,其形态是呈圆形、椭圆形、分叶形或不规则形,若位于包膜下是否有隆起征象或局部膨出。

2、内部回声:

若为弥漫性实质性病变,应观察脏器的回声强度的改变,是均匀或非均匀性,血管纹理是否清晰。

若为占位性病变,则其回声是增强型、等回声、减弱、无回声抑或混合性回声类型。

其内有无液化、坏死征象,有无:

结中结、块中块征象,有无气体强回声或钙化性强回声。

若为囊性则要观察有无分隔、多房、乳头状突起。

3、边界情况或周围回声:

占位性病变的边界是否清晰、模糊抑或中断,有无包膜或蟹足样浸润,周围有无声晕或炎性瓜带,血管或正常结构有无挤压移位,血管有无绕行或边缘血管征。

4、后壁或后方回声:

若为弥漫性病变,要观察脏器深部有无回声衰减,占位性病变的要观察其后壁或后方有否回声增强效应或衰减效应,强回声则要注意有无声影或彗星尾征。

5、周邻关系:

注意观察病变与周邻脏器有无粘连、挤压或侵犯邻近脏器,血管内有无出现异常回声,局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或远隔脏器的转移灶,有无继发性的管道扩张。

6、压缩性或柔韧性:

加压探头或触诊下观察肿物的挤压情况或通过腹部大血管或心脏搏动情况来了解肿物的压缩性,对判断肿物的良恶性有重要意义,压缩性好的良性病变的可能性大。

7、功能检测:

包括胃排空、蠕动情况和胆囊脂餐试验。

8、频谱分析:

多普勒频谱和彩色多普勒的观察。

※囊肿和实性肿瘤的声像图比较:

外形、边界、内部回声、侧边声影、后方声影。

※腹部超声扫查与声像图方位标识方法

检查方法:

横向或纵向扫查,探头移动手法有:

顺序连续平行断面法或编织法,立体扇形断面法即定点侧动探头扫查法,十字交叉法。

腹部常用的解剖标志和切面:

利用腹部的解剖标志做基准,如腹正中线、剑突下、脐平面、骼前上棘及耻骨联合等。

尚可以切面通过的某些重要解剖结构来命名其断面,如经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肝肾纵断面等。

图像方位:

横断面:

图像左侧代表人体的右侧、右侧为左侧、上部近探头、下部为人体深部。

纵断面:

图像左侧代表人体头侧,右侧为足侧,上部为近探头,下部为人体深部。

※什么是声像图伪象:

超声显示的断层图像与其相应解剖断面图像之间存在的差异。

※识别伪象的重要性:

一方面可以避免伪象可能引起的误诊或漏诊;另一方面可利用某些特征性的伪象来帮助诊断,提高我们对于某些特殊病变成分或结构的识别能力。

※灰阶超声伪象产生原因分类及其表现

混响:

超声波在探头和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引起多次么射。

混响的形态呈等距离多条回声,回声强度依深度递减。

多次内部混响:

超声束在器官组织的异物内来回反射,产生特征性的彗星尾征。

镜面反射:

当肋缘下向上扫查右肝和横膈时,声束遇到膈-肺界面会发生全反射和镜面伪象。

其虚像总是位于实像深方。

回声失落:

声束通过囊肿边缘或肾上、下极侧边时,可以由于折射而产生边缘声影或侧边“回声失落”。

衰减声影:

当声束遇到强反射或声衰减程度很高的物质,声束完全被遮挡,在其后方出现条带状无回声区。

后方回声增强;当声束通过衰减甚小的器官或病变时,其后方回声增强。

※断层厚度(扫描厚度)伪象:

(部分容积效应伪象)超声束较宽,即超声断层扫描时断层较厚引起。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和频谱图的常见伪象及其识别

角度依赖性血流信号减少伪象:

由于CDFI的显示有明显的角度依赖性,因此在显示诸如主动脉血流时,应尽可能使探头声束不要垂直于血流方向,易产生少血流或无血流信号的假象。

※彩色多普勒技术的种类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能显示血流的方向、血流速度的快慢、血流的种类(动脉、静脉血流),血流的性质(层流、射流、湍流),指导频谱多普勒取样,成像受超声入射角影响,显示的流速超过Nyquist极限时,出现彩色信号混迭。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血流成像对超声入射角的相对非依赖性,能显示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能显示平均速度为零的灌注区血流,显示的信号动态范围广,不出现彩色信号混迭现象,不能显示血流的方向、速度快慢及性质。

※彩色多普勒的调节技术

彩色图(ColorMap)的选择:

心血管系用三色彩图,其他系统用两色彩图。

滤波(Filter)条件选择:

高速血流用高通滤波,低速血流用低通滤波。

速度标尺(Scale)选择:

根据所检测血流速度高低,选择相匹配的彩色图速度标尺。

取样容积选择:

要与血管腔大小匹配,使彩色信号不“溢出”血管外。

消除彩色信号的闪烁:

选择适当的滤波条件和速度标尺(较高的可“切除”呼吸等低速度的噪音信号),缩小取样框,屏住呼吸。

※频谱多普勒技术的用途

测量血流速度、速度时间积分及有关参数:

Vs,Vm,Vd,VTId,VTIs,VTIt,PI、RI、S/D;确定血流方向;判断血流各类、性质:

动脉血流、静脉血流、层流、射流、湍流。

※超声造影原理

右心超声造影原理:

微气泡较大(直径大于10μm),从末梢静脉经腔静脉进入右心。

左心腔及外周血管超声造影原理:

微气泡直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直径小于10μm),从末梢静脉经腔静脉进入右心,又经肺循环进入左心,经左心进入外周循环。

※增强超声造影效果的技术

二次谐波成像技术:

造影剂在超声场作用下呈非线性反应,谐振时散射体(造影剂)的散射面积比实际几何面积大四倍,二次谐波时反射回声强度略小于一次谐波(基波)的反射回声,但不接收解剖结构的回声。

心脏

※正常心脏解剖

心脏瓣膜:

※二尖瓣:

包括二尖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

瓣环为房室间的纤维环状组织,圆或椭圆形,其长轴呈左前和后内的方位。

瓣吐分前、后叶。

前叶半圆或三角形,与主动脉壁延续,附着线占纤维环的1/3,其游离缘至附着线的长度为后瓣的一倍。

后瓣附着线占纤维环的2/3,前瓣较易活动,后瓣活动度小。

腱索为纤维索状组织,起于乳头肌顶端,终止于瓣膜心室面的粗糙带和基底带。

乳头肌起于心室中、下1/3交界处,前外侧乳头肌位于左室前壁和包侧壁交界处,后内侧乳头肌位于后壁。

※三尖瓣:

瓣环略呈三角形,低于二尖瓣环。

三尖瓣隔叶与中心纤维体和二尖瓣前叶互相连接。

瓣叶前叶最大,后叶最小,隔叶附着于室间隔右室面。

三尖瓣隔瓣横过室外间隔膜部,将其分为前下和后上两部分,后上分隔右废话左赛马,故有时膜部室间隔缺损出现左室右房他流。

※主动脉瓣:

为半月形纤维薄片。

前为右冠状动脉瓣,后为无冠状动脉瓣,左为左冠状动脉瓣。

切面上右至无冠瓣根部间的距离代表主动脉下口的前后径。

与瓣膜相对应的动脉壁膨出形成主动脉窦,前窦和左窦壁上分别有右、左冠状动脉开口,分别称为右、左冠状动脉窦。

※肺动脉瓣:

三个半月瓣,左前瓣、右前瓣和后瓣。

※左心室:

构成心尖及心的左缘。

室腔近似圆锥形,室壁厚9~12mm,约为右室壁的3倍,以左房室瓣的前尖为界,将室腔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

※主动脉:

从左室外发出,沿上腔静脉左侧向右前上行,于第二胸肋关节高度弯向左后移行为主动脉弓。

※肺动脉:

从右室发出,在主动脉前侧向左后上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房间隔:

由两层心内膜,中间夹有结缔组织及肌束构成,其卵圆窝处最薄。

※室间隔:

由心肌和心内膜构成,其下大部分称为肌部,上部近心房处有一小卵圆形薄弱区域,缺乏肌层,称为膜部。

室部隔缺损多发生于此部。

※心动周期

等容收缩期:

心房进入收缩后,心室立即收缩。

这时,心室内压开始上升,当超过心房内压时,心室内的血液存在由心室向心房返流的倾向。

这有利于推动已趋于关闭的房室瓣迅速关闭,防止心室内的血液进入心房。

由于这时室内压仍低于动脉压,所以动脉瓣仍关闭着。

使心室处于密闭状态而容积不变。

快速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末,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进一步升高。

在室内压超过主动脉舒张压时,主动脉瓣被推开,血液由心室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开始缩小。

随着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室内压很快升高达峰值,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

这时射入主动脉的血液量多,约占总射血量的80--85%,而且流速很快,故称之为快速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心室舒张开始后,室内压急剧下降。

当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内压时,主动脉内的血流返流,冲击主动脉瓣使其关闭。

此后的很短时间内,心室内压仍比心房内压高,房室瓣还未开放,心室又再度成为密闭状态。

心室内血液和心室容积保持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

快速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后,心室继续舒张。

当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时,房室瓣被血液冲开,心房内血液顺着房室压力梯度被“抽吸”快速进入心室,心室容积随之增大,这一时期称为快速充盈期。

在此期内,由于心房、心室同时处于舒张状态,房室内压接近于零,低于静脉压,静脉血也将经心房流入心室参与快速充盈。

心房收缩期:

在心室缓慢充盈期的后段,心房开始收缩,房内压升高,此时心室仍在舒张,室内压很低,在心室缓慢充盈的基础上,再将心房内剩余的血液继续挤入心室,使心室的充盈量增加。

※心脏泵功能

心搏出量:

左心室或右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或简称搏出量。

通常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大致相等,一般所说的搏出量是指左心室的搏出量。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

每分钟由左心室或右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或简称心输出量。

它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正常心内压与心内血液循环

主动脉压与肺动脉压:

主动脉压明显高于肺动脉,正常主动脉压为90~<140mmHg/60~85mmHg,肺动脉收缩压为18~30mmHg,平均10~20mmHg,舒张压为6~12mmHg。

左心室压与右心室压:

左心室平均舒张末压为0~10mmHg,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末压3~12mmHg。

右心室收缩压18~30mmHg,舒张末压2~8mmHg,平均舒张压0~5mmHg。

※心脏自身血液供应

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及供应范围:

起于左冠状动脉窦,主干约长0.5--1cm,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沿前室间沟下行,绕过心尖沿后室间沟上行1--3cm,分支于左、右室前壁部分及室间隔前上2/3处。

回旋支绕心左缘至左室外隔面,分支分布于左房、左室外侧壁及部分后壁。

※正常心脏超声切面图(2DE及CDFI)

胸骨左缘声窗:

左室长轴切面:

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探测平面与右胸锁关节、左乳头连线基本平行,此切面应清晰显示右室的一小部、左室、左房、室间隔、主动脉、主动脉瓣及二尖瓣。

大动脉短轴水平切面:

探头置于第3肋间紧贴胸骨缘略向右上方倾斜。

可显示主动脉根部短轴、主动脉瓣(其开放时呈三角形、关闭时呈“Y”字形)、主动脉后上方的左房。

围绕主动脉根部顺时针方向显示的结构依次为房间隔、三尖瓣(前瓣及隔瓣)、右室、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及主肺动脉。

有时此切面可显示左心耳。

适当减低灵敏度,在左冠状瓣的根部中央可显示左冠状动脉开口及其主干近侧约1.5cm长,有时也可显示其回旋支及左前降支的近侧端1--1.5cm长。

在右冠瓣根部可显示右冠状动脉开口及其主干的近端。

二尖瓣水平切面:

瓣口水平短轴切面,探头置于左第4肋间,距胸骨稍远处,探头方向垂直向后,可显示二尖瓣口水平的左室短轴断面,二尖瓣口在舒张期开放时呈鱼嘴样,关闭时前瓣与后瓣能合拢。

右室的一部分也可显示。

心尖四腔心切面:

左侧30--45度卧位,探头置于左室心尖搏动点稍内侧,超声平面平行于胸廓的胸、背面,方向指向右肩。

此切面显示心脏的四个腔、房室瓣、房间隔、室间隔及肺静脉。

肋下区声窗:

右室流入道切面:

探头从切面图上位置倾斜向内及轻度内下。

此切面显示右房、右室、三尖瓣前、后叶等。

右室流出道切面:

探头从切面图的位置顺时针转动约30度,并向内向上倾斜。

此切面显示右室流出道长轴、室间隔、二尖瓣前、后叶、肺动脉瓣及主肺动脉。

※胸骨上窝声窗:

主动脉弓长轴切面:

探头置胸骨上窝,超声束向下投射,扫查平面与主动脉弓走向平行。

显示升主动脉、弓部、降主动脉近端,头臂干从主动脉弓的起源,在主动脉弓下方是右肺动脉的横断面,再往下是左房。

※正常M型超声心动图(ME)

主动脉根部波群:

心底波群中有双条明亮且前后同步运动的曲线。

上线代表右室流出道后壁与主动脉前壁,下线代表主动脉后壁与左房前壁。

两线收缩期向前,舒张期向后,并可见重搏波。

曲线上各点分另称为U、V、W、V’。

主动脉瓣曲线:

主动脉根部前后二线间,有时可见一六边形盒样结构的主动脉瓣活动曲线。

收缩期两线分开,分别靠近主动脉前后壁,舒张期则闭合成一条直线。

二尖瓣水平波群

二尖瓣前叶曲线:

正常人呈双峰曲线,依次称A、B、C、D、E、F、G。

A、E两群分别位于心电图P及T波后。

C相当于第一心音处,二尖瓣关闭。

D在第二心音后等长舒张期末,二尖瓣由此时开放。

二尖瓣后叶曲线:

心室波群:

M型取样线于二尖瓣腱索水平,可显示胸壁、右室前壁、右室腔(一部分)、室外间隔、左室外腔、二尖瓣腱索、左室后壁等M型曲线。

左室后壁曲线:

※心脏正常血流频谱特点(各瓣膜正常血流频谱分析及主要参数)

二尖瓣:

瓣口血流频谱为双峰形,窄频带中空的下向频谱。

E峰为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速度,表示瓣膜开放是否受限。

A峰为心房收缩期之最大速度,表明心房收缩对二尖瓣流量之影响。

A/E:

正常时通过房室瓣的大部分血流在舒张早期进入心室,E峰明显高于A峰,A/E<1。

A峰增林是心室肌主动松弛功能减低的表现。

舒张早期流速下降斜率(EF),即E峰的减速度。

二尖瓣口开放受限及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时此值减低。

压差减半时间(PHTms)即某一区域之压力阶差从最高值减到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最大压差处相当于其最大流速E峰处,此处为PHT起点。

止点是压力减到一半处,相当于速度曲线上最大流速(Vmax)降到Vmax/1.4的时间。

房室瓣口狭窄时,PHT与狭窄程度相关。

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

正常为单峰形,窄频带频谱,主动脉频谱轮廓类似三角形,肺动脉频谱轮廓呈圆顶状。

常用测定两大动脉流速切面血流方向均为背离探头,故频谱在零线下。

峰值流速:

P点到基线之流速。

峰值压差:

由峰值流速计算出压力阶差。

血流加速度时间(ACT);为S点到P点的时间,正常主动脉小于肺动脉。

血流平均加速度(ACV)由ACT除峰值流速,主动脉明显大于肺动脉。

减速时间(DCT)为P点到E点之时间。

正常主动脉DCT明显长于ACT,肺动脉DCT接近ACT但稍长。

血流平均减速度(DCV)用DCT除峰值流速,正常两大动脉DCV均小于ACV,但主动脉的频谱便为显著。

※心脏功能测定(方法包括上述各种超声检查技术,可优选应用)

左心泵功能:

每次搏出量(SV)=Vd-VsmL35~90ml

每分输出量(CO)=SV*HR/100=L/min3~6L/minCI=2~3L/min/M2

射血分数(EF)=SV/VD*100/10045~75%

左心整体舒张功能:

A/E比值增加。

后天获得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为心脏病中常见病,也是超声诊断最佳适应症,需要详细了解其病理学改变,2DE、ME表现及定性、定量诊断根据,血流动力学异常,CDFI特点及多普勒频谱定量分析方法及测值意义等。

二尖瓣病:

心脏瓣膜病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而后者又以二尖瓣病最为常见。

其主要病变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二尖瓣腱索断裂,二尖瓣环钙化等。

二尖瓣狭窄声像图表现:

二尖瓣狭窄的最常见病因是风湿性,由于风湿性炎症导致二尖瓣纤维化、增厚、粘连、挛缩、融合。

可以用M型,B型超声及多普勒检查确诊。

B超:

1、可见二尖瓣叶增厚,回声增强,前瓣向前上凸起呈"鱼钩"形或称气球样改变。

2、二尖瓣开放受限,瓣口狭小。

3、左房右室扩大,有时左房内有附壁血栓。

M超:

1、二尖瓣前叶舒张期呈"城垛样"改变。

2、前后叶同向运动。

3、二尖瓣口开放幅度小于15mm。

4、左房扩大。

左房内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