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13868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读后感字(共11页)7200字.docx

论语读后感字

  《论语》:

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里面有很多为人处世之道值得后人借鉴。

读了《论语》这本书,谈一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读后感篇一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

&;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读后感篇二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

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

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

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

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

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

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

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

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

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

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

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

&;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

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

  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

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

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

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

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

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

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

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

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

  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

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

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

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

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

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

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

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

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

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论语读后感篇三

  这个寒假学校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希望每个教师看完《论语》等十本书,然后选择其中一本写个读后感。

虽然从上学开始就知道《论语》这本巨著,而且初中时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还认真地背过&;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在这之前我似乎真的还从来没有真正地认真地读过《论语》。

这个假期刚开始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论语》并一起买了一本现在卖得很热的《于丹论语心得》。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

孔子,一个XXXX年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在《论语里仁篇第四》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它的意思是说孔子说: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在书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对儿女的爱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头肉还要重要的啊,可惜现在的孩子大都难以体会这份浓浓的爱,我从小就知道父母对我好,为了我付出很多,有时很感激但也总是欣然接受他们的付出。

当我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爱的时候我已为人母了,人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确如此。

  前段时间儿子感冒发烧了,可把我急坏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让我来承担。

当儿子病好的时候我依稀记得那时我妈妈生病住院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紧张,我心里总想生病了看了医生就会好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前几年人家问我父母的年龄和生日我还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检讨一下怎样尽孝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

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

能者为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

  你见过高山吗?

你见过密林吗?

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

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

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

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

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1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

&;天何言哉?

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

&;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

&;《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

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

&;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

孔子说:

&;知人&;。

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看了论语读后感的读者还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