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4311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docx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复习资料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

国际经济学(双语)期末复习

任课老师:

龚秀国上课时间:

周一第一、二节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3、判断分析(每题2分,共20分)

4、分析题(共20分)

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纯理论】

一、概述:

1.贸易纯理论:

只考察产品交易,不考虑货币关系,即不涉及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属于微观经济学中,产品交易理论的国际延伸)

2.国际贸易理论解决的问题:

(1)为什么贸易

(2)怎么进行贸易

A.与哪些国家交换

B.以什么样的比率交换

3.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套利行为,由价格差异导致。

这种套利行为是有限制的,一是运输成本,二是市场。

最终消除两地价差,套利停止,消除贸易。

4.贸易利益:

(1)静态贸易利益:

从事贸易的国家比不从事贸易的国家,享有更多的商品数量消费

(2)动态贸易利益:

通过贸易,一国可获得更多稀缺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3)政治贸易利益:

增进两国友谊

二、重商主义:

1.基本观点:

贸易就是为了赢取利益(tradeforgold),实现贸易盈余

2.政策主张:

(1)垄断对外贸易:

奖出罚入,实现贸易顺差

(2)积极干预经济:

A.若劳动力成本高,不利于出口,就要管制

B.实行低工资,鼓励人口增长

C.如禁止技术设备,技术工人出口

(3)政治上:

殖民主义思潮

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利益是冲突,解决冲突要壮大武力

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攻击重商主义

2.区分财富和货币:

财富不是金银,而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货物与服务

增加财富的方式:

A.生产要素增加B.生产效率提高C.充分就业

3.劳动分工理论:

要增加财富,就要扩大生产,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进行分工

(1)分工和专业化是市场存在的前提与基础,解释了国际贸易是由于国家分工的存在而产生的

(2)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率得以提高

(3)分工的前提:

一国的资源优势

A.自然资源

B.后天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

A.理论内容: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B.政策主张:

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C.基本构架:

一国自然优势、后天优势→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财富增加→两国通过贸易而更加富有

D.评价:

从绝对成本角度比较两国的生产优势,但不能如果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没有绝对成本优势,就不能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

四、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的概念:

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2.比较优势的前提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

(2)易货贸易

(3)贸易均衡,只考虑产品贸易,不考虑货币关系

(4)完全竞争市场(即成本=价格)

(5)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6)不存在自然、人为的贸易壁垒(运输成本)

3.比较优势的应用

(1)不能以动态的方法应用比较优势原理: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每个国家都应当专业化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这样,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产量会增加。

各国通过相互贸易能从中获益。

但是,现实是从现有的资源禀赋状况和技术水平看,发展中国家享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往往是初级部门,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工,虽然短期内增加福利,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长期内处于滞后状态,在世界经济中一直从属于发达国家。

因此,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固守传统的比较优势是非常不利的,参与国际贸易不应当放弃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的努力。

但是,如果由此而采用脱离国际贸易的封闭方式发展,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2)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

A.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只能是静态的分析而不是动态的分析

它告诉了当不同国家的边际机会成本一定时,怎样决定贸易方式。

但它未能解答怎样有效地改变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即如何改变成本比率。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B.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极度抽象的单一因素分析【劳动】

即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不同国家的商品比较成本不同。

进而解释国际贸易内在原因。

但未能以下两个问题:

A)影响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B)除了劳动生产率差异,还有无其他因素也构成国际贸易的基础?

4.比较优势的图示:

五、劳动价值论(H-O模型):

1.H-O模型:

产生边际机会成本贸易的条件(即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A.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B.不同商品使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2.H-O模型的前提假设:

(1)2国、2商品、2要素(劳动力,资本);属于一般均衡分析,考虑要素

【而李嘉图只有一种要素,只一种局部均衡分析】

(2)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流动【要素供给→要素价格】

(3)完全竞争市场(产品、要素市场):

“成本=价格”(MC=MR)

(4)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决定了要素价格决定商品生产成本,决定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会直接影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5)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

3.H-O理论命题: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要素,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要素

(1)要素、产品的价格,由其供求决定(市场价值理论)

(2)需求一定,供给越多,价格越低

A.劳动力丰富→劳动便宜

B.资本丰富→资本便宜

但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只有将要素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

(3)相同生产技术下

A.劳力便宜→产品生产力相对密集

B.资本便宜→产品资本相对密集

(4)李嘉图与H-O模型的比较:

李嘉图劳动生产率不同→比较成本优势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

H-O模型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比较成本优势

(5)中国在不同阶段的贸易【H-O模型】

A.改革开放前:

农副土特产品(初级产品)

B.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

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防治、服装、皮革等工业制成品)

C.90年代:

进一步开放,吸引外资,机电产品

D.加入WTO以来:

进一步发展,档次提高,高科技产品占20%

4.评价:

(1)基本市场价值理论

(2)分析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

(3)应用:

A.在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有用(利用当地优势)

B.但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

5.H-O模型的引申问题:

(1)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

国际贸易→两国生产要素最终趋于一致

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下降→工会不满

(2)萨缪尔森-斯托帕命题:

从贸易政策对国家贸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入手分析

密集使用某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上升→该要素价格增长→该要素所有者有利

A.国际贸易

密集使用某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下降→该要素价格下降→该要素所有者不利

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会因国际贸易而增加,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则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减少

B.贸易政策具有集团性:

相对丰裕要素的所有者:

自由贸易政策

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

贸易保护主义

C.萨缪尔森-斯托帕命题分析中国改革开放:

(i)出口劳动力密集产品→劳动力价格上升→工资水平上升

(ii)引进外资→进口资本密集产品→资本价格下降→但政府作为资本所有者,收入并未下降,实际却上升了

【经济发展了,剔除了经济发展因素的政府收入增加,政府实际收入下降】

(3)雷布津斯基命题:

A.定理:

当一国相对丰裕的要素进一步增加时,会进一步挤压密集使用较稀缺要素的产业发展:

B.荷兰病:

自然资源增多→传统出口产业业绩下滑→deindustrilization

(4)里昂惕夫之迷

A.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考察美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时,发现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与按要素禀赋论推断的美国应有的贸易结构相悖,被学术界称为“里昂惕夫之迷”

B.对里昂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

a)劳动生产率、熟练程度:

美国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的3倍,美国实际上是劳动丰富的国家

b)人力资本说:

资本分为physicalcapital和humancapital两种,其中humancapital是指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各种支出。

而里昂惕夫只计算了physicalcapital,而美国的出口产业相对于进口替代产业,劳动力接受更多教育、培训投资;因而包含了更多的人力资本

c)产品生命周期:

Ø在产品创新阶段,美国具有优势(大量熟练劳动力)→出口

Ø在产品成熟阶段,其他发达国家模仿→美国优势下降→美国优势下降→出口+进口

Ø在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模仿→美国不具竞争优势→进口

d)自然资源说:

美国对本国资源进行保护→进口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而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关系→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商品,一般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进口的是资源密集型商品,也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e)战略贸易政策:

不完全市场为前提。

由于国际市场上,不完全性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一国政府可通过转移政策和扶植政策(补贴等)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夺取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

六、补充的几个问题:

1.对资源禀赋论的评价:

(1)指出了有关比较优势的现实决定因素:

对影响商品成本的实际经济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了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影响要素价格,从而决定不同国家商品生产成本的高低

【李嘉图将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归纳为劳动成产率不同,但未深入研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2)通过对要素均等化的分析,揭示出国际贸易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

国家贸易改变一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

(3)存在的问题:

生产要素仅仅局限于土地、资本、劳动。

没有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来看待。

【假定不存在规模经济】

2、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

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商品。

A.同类产品:

消费上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生产要素的产品。

包括同质商品和异质商品。

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B.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贸易活动,这是H-O模型不能解释的

(2)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的相互作用

A.当一国的某产业发展到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之后,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对外出口。

如果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种产业上都发展到了获得规模经济的阶段。

他们就相互出口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另一方面,出口又会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促使生产成本降低。

B.产品差异化造成了垄断竞争格局。

尽管两国出口和进口同一种产品,但还是存在细微差别。

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追求产品差异化

C.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由于规模经济的要求,一国的大型出口企业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同类产品,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选择,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市场

3.评价:

不一定要牺牲某些产业为代价来获得国际贸易利益,关键在于促使一国内部的产业发展到能获得规模经济的程度。

这样可以避免经济结构的畸形化。

 

【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

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

(2)保护贸易:

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

(3)Naturetradebarrier:

运输成本、交易成本

(4)贸易政策具有很强的利益集团性,导致收入再分配

自由贸易→经济利益更多→但不能保证每个人因自由贸易的利益都上升→会导致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受损的人将寻求政治代表人制定政策维护自身利益

(5)帕累托最优:

不能使一部人利益增加,而不使另一部分人受损

关税与非关税的比较:

关税

非关税

1

国家通过立法机构认可,不易轻易改变

非法律措施,是灵活使用的行政管理措施

2

关税通过市场机制对产品数量和价格产生影响【间接】

更直接管制产品价格、数量

3

时间作用比较长

时间作用比较短

4

增加政府收入

不能增加政府收入

5

透明度高

透明度比较低

一、关税:

1.关税的分类

(1)按商品流转渠道:

进口关税、出口关税、过境税【适用于转口贸易】

A.进口税: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B.出口税:

出口税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俄罗斯对石油、天然气出口征收出口征收关税】

C.过境税:

过境税又称通过税,它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国外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香港过去转口贸易中心,但由于大陆开放,贸易中心地位下降,定位于人民币离岸中心】

(2)按征税目的:

财政性收入关税、保护性关税

A.财政性收入关税:

政府征税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B.保护性关税:

对原料征税,保证国内生产;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对一些必需品征税,防治价格上升;或者保持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利价格,防治盲目出口

【税率应较低,拉弗曲线】

(3)按征税方式:

A.从量税:

按计量单位的标准征税

=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从量税额

(税率固定,无弹性,税额不随物价涨落而变化)

物价上涨,保护作用下降

物价下降,保护作用上升

B.从价税:

按商品的价格标准征税

C.复合关税:

有效保护国内市场,但税赋过重

D.选择性关税:

既订有有从价税,又订有从量税【根据情况选择不同征税标准】

E.差额税:

对进口品实行最低限价,如果进口品价格低于该最低限价,对其征收该差额的关税

(4)按有无关税协定:

A.国定关税

B.条约关税

(5)按优惠程度划分:

A.普通关税

B.MFNT(最惠国关税):

一国(A国)给予任何第三国的贸易优惠,另一国(B国)能自动享受。

B国是A国的最惠国,B国享受的关税待遇,称为最惠国关税

C.特惠税(特别优惠的关税):

一国给予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品,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

D.普惠制(GSP):

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单边的、普遍的、非歧视的关税优惠,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解决如引起技术、设备所缺乏的外汇。

【但是却将发达国家所敏感产品排除在GSP外,如夕阳产业(纺织业)】

发展中国家最具竞争力的是纺织业→MFA(multi-fiberagreement,多纤维协定)→VERs【GATT中的灰色区域】→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自动限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纺织品

MFA在WTO框架下于2005年12月31日废除

(6)按进口附加税:

目的:

抵消外国厂家,商品由于收到本国政府补贴而具有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A.反补贴税

B.反倾销税:

倾销:

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出口

国内市场价格:

以出口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为条件

替代国市场价格:

按产业本身发展程度寻找替代国,而不是按该国的综合发展程度

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费+利润:

对胜诉有利,但却要将企业的内部机密公开

反倾销税:

按正常价格和实际出口价的差额征收

C.报复性关税

2.关税效应分析:

【供给-需求分析】

征税前,D与S(d+f)在E点均衡,此时世界市场价格为PW,国内需求Q0(包括对国内产品和进口的需求)。

征收关税→进口价格上升→进口需求下降→国内需求下降(Q0→Q1)

在Q1的需求下,边际成本下降→国外出口商愿意以PW’的价格出口,世界价格(PW→PW’)→价格下降,出口供给下降→Sf左移,Sd不变,S(d+f)→S(d+f+t),S(d+f+t)与D在E’处均衡;此时国内价格P1,国内需求Q1;价格PW→P1

生产者剩余:

+a

消费者剩余:

-(a+b+c+d)

政府收入:

-(c+e)

社会总福利:

e-(b+d)

3.关税结构:

(1)名义保护率:

n=

(商品征税后的价格变化幅度)

即进口品的从价税率,只考虑对最终品征税

(2)有效保护率:

e=

商品征税后的附加值的变化程度

若考虑了关税对该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保护程度,考虑对最终产品和中间品征税

e=

(其中:

N为最终产品名义保护率,n为中间品、原材料的名义保护率,α为中间品所占的比重)

结论:

A.N上升,e上升

B.N>n:

e>N(e=

>

=N)

如果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中间产品或原材料的名义关税,那么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最终产品的名义税率

有效保护率:

是指由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关税和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关税所共同决定的一种保护率,有效保护率反映了关税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生产者的实际保护水平。

发达国家常采用逐步升级的关税结构,即对原材料进口几乎免税,对半制成品征收适度关税,但对最终产品征收较高关税。

这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它吸引发展中国家扩大原材料出口,阻碍制成品出口,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4.贸易保护的依据:

自由贸易给一国带来广泛的利益,但它分配不公平,要么集中在少数消费者或少数生产者身上,要么集中在某些一国相对丰裕的要素所有者身上。

因此,按照帕累托最优准则,实行贸易保护也认为是合理:

(1)国家安全说:

自由贸易→对外经济依赖性增强→战争、贸易停止,供应中断→危机

对有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限制进口,主张自己生产【如粮、石油等】

(2)政府收入说:

关税是间接税,会扭曲市场,减少财富,减少总产出

(3)收入再分配:

贸易政策有很强的集团利益性,保护了一部分人利益,损害了另一部分人,会扭曲市场,保护竞争行业(落后产业),对出口产业不利(先进产业)。

没有理由为保护落后产业而损害有效率的产业。

可直接进行补贴:

(4)改善国际收支:

贸易保护,限制出口,可能遭到别国报复,导致本国进口下降

BOP暂时改善,不能从根本上缓解

(5)扩大就业说(凯恩斯)

贸易保护→提升外国产品在本国的价格,将对外国产品的需求转移到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国内有效需求上升→产出增加→就业增加

基本做法:

A.征收进口关税:

改善TOT【导致进口价格下降】

B.本币贬值(外汇倾销):

恶化TOT【导致进口价格上升】

(6)幼稚产业保护论:

A.保护市场份额,产业规模效应,成本下降,提高竞争力

B.产业发展有阶段性,免遭外国成熟产业的竞争

问题:

(A.哪些确定为幼稚产业,B.保护期限)

(7)改善贸易条件:

A.关税→进口需求下降→世界市场进出口价格下降→该国TOT改善→出口数量不变,可进口更多商品→GDP上升

B.关税→一国商品的进口量下降→一国商品的贸易量下降→该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下降→GDP下降

我们应寻求最优关税

(8)次优:

征收关税,反而可以减少市场扭曲,增加社会福利,是一种次优选择

 

二、非关税壁垒:

1.进口配额:

进口国限制进口量

(1)绝对配额:

超过就不准进口

A.全球配额:

对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一律适用(对生产效率高的国家有利)

B.国别配额:

将配额分给各国(对生产效率高的国家不利)

(2)关税配额:

超过征收关税

2.VERs:

出口国“自愿”限制出口数量;GATT下的灰色区域→WTO下废除

3.当地成分要求

4.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采购量很大,采购本国商品

5.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商品包装标准

6.最低限价

EU:

进口农产不得低于某价格,否则征收差额税

US:

Triggerprice,低于该价,触发美国法律,诉诸反倾销措施,从而征收反倾销税

7.社会责任标准【保护工人阶级利益→提高老公标准】

三、出口管制措施:

从经济学角度看,出口管制不利于国际分工,使各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因此是不经济的,而出于政治、军事、环保等方面的原因:

出口管制的对象:

1.自然资源(不可再生且破坏环境的、战略资源等)

2.国内紧缺物资:

对国内生产所原材料,以及国内供应不足的产品,限制出口。

否则,会造成国内市场失衡,物价上涨

3.本国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出口商品

四、出口鼓励措施:

1.出口补贴:

一国政府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强出口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给予出口商的财政补贴或优惠待遇

直接出口补贴会扭曲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会对进口国的同类商品的生产者造成损害,因此不合法

2.出口信贷补贴(属于间接补贴)

是合法补贴,这是因为国际贸易中信贷风险很大,因此需要风险溢价的补贴。

如果贸易政府、银行的信贷支持,贸易很难发生。

(如信用证),出口信贷可减少信贷风险。

3.出口信贷担保机制:

对本国出口商和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或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进行保险

4.外汇倾销(本币贬值):

属于汇率政策,会恶化TOT。

产生一系列宏观经济效应,理智政府通常不会采用

5.出口Cartel

6.战略性贸易政策:

扶持性的产业政策,鼓励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贸易保护政策

 

【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和贸易政策:

1.进口替代战略:

通过严格保护,发展本国工业,以本国的工业制成品替代原来依赖进口品

(1)利:

为本国提供市场份额,促进其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

(2)弊:

A.本国工业发展是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的,本国工业成本高,效率低

B.贸易保护形成经济上的歧视(生产者获利,消费者受损)

但是,当到了一定程度后,应该用新的战略来替代

2.出口导向战略:

(以出口国本国的工业制成品为主推动经济发展)

在自由贸易背景下,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扶持本国优势产品,以出口本国工业制成品替代出口原来的初级产品

(1)利:

出口工业制成品,可以加速工业化,产业机构迅速转换,外汇收支良好

(2)弊:

严重依赖稳定的外部市场(出口、进口)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

1.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实务资本投资,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越大,产能越多(过剩)→经济危机

加快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培训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鼓励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对中国而言:

对内:

市场经济体系

对外:

加入WTO,开放

3.出口导向性经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外部需求减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内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4.稳定的宏观经济

(1)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2)降低储蓄

(3)完善消费市场,消费者维权

【从GATT到WTO】

一、GATT:

1.背景: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转嫁危机,出口失业→维持贸易发展

2.作用:

(1)约束各国贸易行径和多边协定(只涉及工业制成品,不包括农产品)

(2)多边贸易谈判和争端解决的平台(不设常设机构,GATT的裁决力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3)与IMF、Worldbank共同构成了战后国际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4)减少了双边协定的溢出效应:

双边达成的协定,会对第三国产生溢出效用,即搭便车,而在GATT的背景下第三种自动享受

3.原则:

(1)国民待遇原则:

消除一成员国对外国产品和本国产品的差别待遇

(2)非歧视原则:

在实施免责条款和紧急保障措施方面,不能对其他国家实行差别对待

(3)互换、补偿原则:

关税谈判在相互基础上,相互减免

二、WTO(覆盖范围更广):

1.纺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