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4357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docx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

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

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________的力量。

【答案】

(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

(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

【解析】【分析】

(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体验到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

故答案为:

⑴阿长(长妈妈) ;藤野先生

⑵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⑶人性深处保有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语段内容,明确出处和名著中人物。

⑵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名著《父亲的病》明确内容,体会作者包含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名著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湘行散记》,明确主要内容,体会《鸭窠围的夜》体验到的力量。

3.名著阅读

(1)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

“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扣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恶我,我回去便了!

”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

”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

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答案】

(1)参考示例:

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2)【示例1】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2】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

(1)本题解答时要把握重点情节,结合相关句子得出结论。

如:

阿长为“我”买来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2)首先概述第二次或第三次孙悟空离开取经团队的经历,然后与第一次的离队进行比较,分析出其成长变化。

如:

“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重情重义,改掉了任性的毛病。

故答案为:

⑴参考示例:

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⑵【示例1】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2】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作者感情倾向的理解,解答时要把握重点情节,结合相关句子得出结论。

⑵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4.名著阅读。

(1)“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这段话选自哪部作品?

我没有那么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2)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写出人物)

【答案】

(1)选自《朝花夕拾》;当我准备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父亲让我背《鉴略》,等我背完的时候我已经没兴趣了。

(2)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

(1)《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藤野先生》——记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据此识记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

⑴选自《朝花夕拾》;当我准备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父亲让我背《鉴略》,等我背完的时候我已经没兴趣了;

⑵藤野先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掌握能力,结合积累和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⑵对于此类题,需要学生了解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和重点的语句,一般题目中的语句都是课内要求背诵的内容,平时可以多记多练。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

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

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

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

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1)选文选自于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的《________》(作品),文中的“他”是________(人名)

(2)文中的“他”和鲁迅是什么关系?

同时分析一下“他”的人物形象。

(3)联系原著,简要分析“他”悲惨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

【答案】

(1)范爱农;范爱农

(2)①曾是鲁迅的对头,后来又成为鲁迅的挚友。

②外冷内热;耿直、率真;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的热情;有理想、有抱负、思想进步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3)范爱农的悲剧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所造成的。

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封建势力复辟的必然结果。

【解析】【分析】

(1)此文段出自鲁迅作品《朝花夕拾》中《范爱农》一文。

(2)《范爱农》一文中回忆了范爱农以下几件事:

恩师被杀,他却违逆众人,反对发电报;他与作者在回国后结成好朋友,共同办学;由于苦闷困顿,最终悲惨地死去。

范爱农外冷:

外表极冷,以白眼看人,面对无聊的争执,把不满藏之于心;内热:

对师友知己有极深的感情,保持操守、不妥协、不屈服。

(3)《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这个悲剧既是个人理想在黑暗社会面前的幻灭,更是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的悲剧。

故答案为:

⑴范爱农;范爱农;

⑵①曾是鲁迅的对头,后来又成为鲁迅的挚友。

②外冷内热;耿直、率真;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的热情;有理想、有抱负、思想进步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⑶范爱农的悲剧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所造成的。

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封建势力复辟的必然结果。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⑵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⑶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

阅读名著,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他说那泾河龙诬告我许救转杀之事,是朕将前言陈具一遍。

……崔判官教朕回阳世,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孤魂……(唐太宗)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

(《西游记》第十一回)

(1)请简述“泾河龙诬告我许救转杀之事”。

(2)推选的“有道高僧”是谁?

这位高僧在“水陆大会”后发下什么誓愿?

【答案】

(1)泾河龙因触犯天条被判死罪,向太宗求救;太宗答应救它,但不料泾河龙仍被魏征梦中所杀。

泾河龙就到地府状告太宗。

(2)玄奘。

誓死去西天取回真经。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掌握。

文段出自《西游记》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

魏征与太宗对奕时,梦斩老龙.当晚太宗梦龙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为防鬼祟,他令尉迟恭、秦叔宝夜守宫门.太宗不久亡故,在阴间遇魏征旧友,现为阴间判官的崔珏.崔珏为太宗添寿二十年.还阳途中,太宗被冤鬼纠缠,散金银给众鬼而脱身。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掌握。

唐太宗还魂,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处,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三藏唐僧出关而去。

故答案为:

(1)泾河龙因触犯天条被判死罪,向太宗求救;太宗答应救它,但不料泾河龙仍被魏征梦中所杀。

泾河龙就到地府状告太宗。

(2)玄奘。

誓死去西天取回真经。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学习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人物是玄奘,在“水陆大会”后发下誓死去西天取回真经的誓愿。

7.名著阅读。

                                     

(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她”是________(人物称呼),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给“我”讲过关于“________”的故事,而在《________》里踏死了“我”心爱的隐鼠。

(2)《白洋淀纪事》中有着独特的人物体系,尤其是作者着意刻画和赞美的妇女形象,如《嘱咐》中毅然承受全部家庭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的________。

(3)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字。

①宽脸,鼻子短,宽阔肩膊下挂着两只大手(手上还提了一个棕衣口袋,里面填得满满的),走路时肩背微微向前弯曲。

________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________

【答案】

(1)朝花夕拾;长妈妈或阿长;美女蛇;狗·猫·鼠

(2)水生嫂

(3)牛保;范爱农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长妈妈”这个人物在《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病后杂谈之余》、《论照相之类》、《阿长与〈山海经〉》均出现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曾提到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病后杂谈之余》里又说,“长毛”故事要算长妈妈讲得最多;《论照相之类》中还讲过长妈妈传说中的笑话;《阿长与〈山海经〉》写到他幼时由于长妈妈帮助,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的《山海经》

(2)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水生嫂是《白洋淀纪事》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

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

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

(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人物的识记。

①“大眼,宽脸,鼻子短,宽阔肩膊下挂着两只大手(手上还提了一个棕衣口袋,里面填得满满的),走路时肩背微微向前弯曲,看来处处皆证明这个人是一个能干得力的水手!

”是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水手牛保。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

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认识的人告诉我说:

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范爱农》中的人物范爱农。

故答案为:

(1)①朝花夕拾;②长妈妈或阿长;③美女蛇;④ 狗·猫·鼠;

(2)水生嫂

(3)①牛保;② 范爱农;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狗·猫·鼠》中长妈妈“谋害”了我的隐鼠,《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教我一些古怪的“礼节”和避讳,长妈妈睡相不好,占了我的位置,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长妈妈不认得字,连书名都记不对,却帮我买回了我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长妈妈还给我讲过百草园里美女蛇的故事。

(2)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要熟练掌握小说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用概括的语言分条作答。

水生嫂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丈夫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

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人物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紧扣表现人物身份、语言、性格等词语,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辨析判断写出人物名字。

①是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水手牛保。

②《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8.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以下几个名号。

请任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的缘由。

①美猴王   ②弼马温   ③齐天大圣   ④孙行者   ⑤斗战胜佛

【答案】示例一:

叫弼马温是因为孙悟空拿了东海的定海神针。

东海龙王上告玉帝,玉帝要捉拿他,但是太白金星出来为他解围,说要招安,便封为“弼马温”,“弼马温”就是管理天马的一个官吏。

后来就一直有人这样叫了。

示例二:

叫美猴王是因为在《西游记》中,石猴(即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

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因为,在此之前,众猴答应拜第一个进入瀑布后的人为王。

示例三:

叫齐天大圣是因为,齐天大圣是孙悟空自封的,欲与天齐,与玉帝平起平坐。

后来玉帝因为派十万天兵捉孙悟空未果,就封了他为齐天大圣,不过只是一虚职,无实权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要熟练掌握小说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用概括的语言分条作答。

“孙行者”:

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看他的模样像个小头陀,就给他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即“孙行者”。

“斗战胜佛”:

唐僧师徒取经功德圆满,如来佛为他们授职,因孙悟空降妖除怪有功,封他为“斗战胜佛”。

故答案为:

示例一:

叫弼马温是因为孙悟空拿了东海的定海神针。

东海龙王上告玉帝,玉帝要捉拿他,但是太白金星出来为他解围,说要招安,便封为“弼马温”,“弼马温”就是管理天马的一个官吏。

后来就一直有人这样叫了。

示例二:

叫美猴王是因为在《西游记》中,石猴(即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

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因为,在此之前,众猴答应拜第一个进入瀑布后的人为王。

示例三:

叫齐天大圣是因为,齐天大圣是孙悟空自封的,欲与天齐,与玉帝平起平坐。

后来玉帝因为派十万天兵捉孙悟空未果,就封了他为齐天大圣,不过只是一虚职,无实权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9.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评析《朝花夕拾》这个书名的特点。

【答案】《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

书名的意思是:

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题目意义:

“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

“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据鲁迅说:

“《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之意。

故答案为:

《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

书名的意思是:

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

《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

书名的意思是:

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10.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粵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粵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教,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